1、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一、冷战与两极格局1.冷战(1)含义: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 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最基本的特征是“遏制共产主义但不诉诸武力。”)。(冷战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文化乃至科学技术等一切方面处于冷战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文化乃至科学技术等一切方面处于对峙和竞争状态。对峙和竞争状态。冷战持续了冷战持续了4040多年,成为二战后近半个世纪国际关系的主旋律。多年,成为二战后近半个世纪国际关系的主旋律。)美苏美苏(2)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美国在“反对共产主义扩张”的旗号下
2、率先挑起了冷战。(3)实质:“冷战”是美国推行霸权政策的产物,其本质是通过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遏制共产主义的发展。(4)特征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明显的地缘政治特点。军备竞赛。避免兵戎相见的自我控制机制。美苏国家利益之争。(5)冷战的原因根源:美苏两国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截然对立。二战结束后,美苏丧失合作基础。美苏两国的国家利益存在严重冲突。(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急剧膨胀,将苏联视为其建立世界霸权的最大障碍。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急剧膨胀,将苏联视为其建立世界霸权的最大障碍。战后的苏联希望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恢复经济,发展社会主义。苏联极其关心自的苏联希望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恢复经济,发展社会主义。苏
3、联极其关心自己的安全,特别是西部边界的安全,努力扩大在东欧的影响,与美国发生尖锐己的安全,特别是西部边界的安全,努力扩大在东欧的影响,与美国发生尖锐矛盾。)矛盾。)美苏成为势均力敌的两个超级大国。雅尔塔体系奠定了美苏两极格局的基础。丘吉尔“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序幕。(19461946年年1 1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应邀访美。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应邀访美。3 3月月5 5日,他在美国总统杜鲁门陪日,他在美国总统杜鲁门陪同下抵达密苏里州富尔顿,在杜鲁门的母校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题为同下抵达密苏里州富尔顿,在杜鲁门的母校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题为 和平和平砥柱砥柱 的演说。的演说。丘吉尔在演说中
4、公开攻击苏联丘吉尔在演说中公开攻击苏联 扩张扩张,宣称,宣称 从波罗的海的什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苏联对苏联对 铁幕铁幕 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对苏联的扩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对苏联的扩张,不能采取张,不能采取 绥靖政策绥靖政策。美国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应担负起未来的。美国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应担负起未来的责任。主张英、美结成同盟,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制止苏联的责任。主张英、美结成同盟,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制止苏联的 侵略侵略
5、。“铁幕铁幕”指的是冷战时期欧洲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分界线,引申指的是冷战时期欧洲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分界线,引申为阻碍西方思想意识进入苏联及其所控制欧洲地区的政治地理界线。为阻碍西方思想意识进入苏联及其所控制欧洲地区的政治地理界线。)(6)冷战爆发的表现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治1947年“”,冷战爆发的标志1947年,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经济 ,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经济互助委员会,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军事1949年“”组织成立1955年“”组织成立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北约北约华约华约“杜鲁门主义
6、杜鲁门主义”是是“冷战冷战”的核心。杜鲁门在演说中把世界分为的核心。杜鲁门在演说中把世界分为“自由国家自由国家”和和“极权极权国家国家”两个对立的营垒,宣称要领导和帮助自由国家抵抗极权统治。杜鲁门主义的一个两个对立的营垒,宣称要领导和帮助自由国家抵抗极权统治。杜鲁门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意识形态的辞藻来掩饰美国全球扩张的企图。重要特点是以意识形态的辞藻来掩饰美国全球扩张的企图。苏联试图通过情报局控制各国共产党,不愿受苏联控制的南斯拉夫于苏联试图通过情报局控制各国共产党,不愿受苏联控制的南斯拉夫于19481948年年6 6月被开除。月被开除。随后,情报局总部迁至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随着苏共二
7、十大对斯大林的批判以及随后,情报局总部迁至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随着苏共二十大对斯大林的批判以及苏共新领导人赫鲁晓夫积极修补与南斯拉夫的关系,苏共新领导人赫鲁晓夫积极修补与南斯拉夫的关系,1956 1956 年年4 4 月情报局宣布停止活动。月情报局宣布停止活动。马歇尔计划(欧洲复兴计划)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援助计划,其带有政治目的。是杜是杜鲁门主义的实践和运用。鲁门主义的实践和运用。目的:扶植并控制西欧,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进而遏制共产主义实质:将西欧纳入美国经济体系,为美国经济发展服务。有人说:“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你怎么理解?实质相同,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社会主义,稳定
8、资本主义秩序,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实质相同,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社会主义,稳定资本主义秩序,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杜鲁门主义是杜鲁门主义是公开的干涉公开的干涉他国的内政;马歇尔计划是用他国的内政;马歇尔计划是用隐藏的经济援助方式隐藏的经济援助方式。)此外,“冷战”还表现在美苏之间进行军备竞赛、争夺核优势、航天竞争、舆论宣传、发动代理人战争等等。“冷战”对中国的影响(1)美国支持国民政府,使中国陷入国共内战深渊。(2)美国为首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孤立、包围、封锁政策。(3)美国舰队驶入台湾海峡,出现台海危机,中国至今未完成国家完全统一。(4)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5)中国被卷入朝
9、鲜战争。(2021全国乙卷,35)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纽约画派领衔人物杰克逊波洛克以将油墨滴洒和倾泼在大块画布上的创作方法而著称,画作没有任何可识别的主题。美国中央情报局竭力推崇该画派,并资助其在海外展览,以显示自由、个性的表达。这表明()A.纽约画派的创作方式受到各国民众欢迎B.纽约画派的创作具有浓厚意识形态色彩C.美国政府旨在扩大纽约画派的影响力D.美国政府借助艺术领域渗透冷战思维解析:D 从材料“美国中央情报局竭力推崇该画派,并资助其在海外展览,以显示自由、个性的表达”可以看出,美国政府利用纽约画派自由创作的风格,进行对外宣传,意在渗透其崇尚自由、民主的思维,反映出美国政府借助艺术领
10、域渗透冷战思维,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各国民众的态度,排除A项;纽约画派本身并没有意识形态色彩,只是美国政府利用其进行宣传,排除B项;美国政府旨在利用其进行冷战对抗,排除C项。知识拓展 文化冷战通过文学艺术作品、资助艺术家等形式塑造与宣传本国的文化,颂扬本国制度优越性,丑化对方。2、两极格局(1)概念: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旗鼓相当、界限分明,但是又不能击败对手。(2)1955年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3)特点:阵线分明:美、苏是各自阵营的“盟主”,两大集团分别以美、苏为中心全面对抗。斗争方式: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交织。实力对比:两极格局是不对称的,美国及
11、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强于苏联一方。两极格局是不完整的,有些国家游离于两大阵营之外。两极格局长期相对稳定,直到苏联解体。1989-1991年,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华约解体,雅尔塔体系崩溃,两极格局基本解体。1991年12月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彻底瓦解。消极:1、美苏“冷战”关系压倒了其他国际关系,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世界被分裂为两部分。2、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的威胁之下。3、美苏两国为争夺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不惜大举用兵,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积极:1、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使得近半个世纪
12、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2、客观上也促进了科技的发展。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1.冷战发展:第二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这两次危机虽然没有达到局部热战的程度,但它们所带来的战争特别是核战争的风险是空前严重的。2.多极力量成长(1)表现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的成立和发展,经济的“起飞”及其要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逐渐分化。西欧和日本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欧洲共同体欧洲共同体日本日本欧洲走向联合欧共体的成立1、原因:(1)历史因素:共同的文化传统和心理认同感。(西欧各国地域相连,都受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滋养,西欧各国地域相连,都受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滋养,都接受了基督教文化
13、,都接受了基督教文化,都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洗礼,政治体制、价值观念、意识形态、都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洗礼,政治体制、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宗教信仰接近,心理认同感较强。宗教信仰接近,心理认同感较强。谋求欧洲统一思想源远流长,也是欧洲谋求欧洲统一思想源远流长,也是欧洲政治家们长期的愿望。政治家们长期的愿望。)(2)现实因素二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受美苏的控制和威胁。战后西欧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3)重要前提战后德国法西斯清算较彻底。法德和解是西欧联合的关键。2、过程(1)1950年,舒曼计划(1950 年,法国外长罗伯特舒曼提议把法国、德国的全部煤矿和钢铁生产置
14、于一个独立于政府之外的联营机构管制之下。法德实现煤钢的共同生产,不仅促进了法德关系的改善,还为西欧国家的联合铺平了道路。)(2)1951年,巴黎条约,欧洲煤钢共同体(1951年4月,法、德(联邦德国)、意、荷、比、卢六国签署巴黎条约,决定把各自的煤钢工业置于共同的管理之下,建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3)1957年,六国外长签订罗马条约,主张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4)1967年,三位一体,成立欧洲共同体。(1965 年4月,六国签订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上述三个机构合并为一个机构,统称欧洲共同体。条约于1967年7月生效。欧共体的主要目标是:争取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
15、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日本的崛起1、原因:(1)民主化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的落后因素(1947(1947年通过新宪法,确立主权在民、和平主义、尊重人权的基本原则。年通过新宪法,确立主权在民、和平主义、尊重人权的基本原则。)(2)美国的扶植(随着冷战的加剧,特别是中国大陆形势的变化,为把日本变成对抗社会主义国家的前随着冷战的加剧,特别是中国大陆形势的变化,为把日本变成对抗社会主义国家的前沿阵地,美国改变遏制日本政策转而扶植日本恢复经济。美国先是一再削减直至免除沿阵地,美国改变遏制日本政策转而扶植日本恢复经济。美国先是一再削减直至免除日本对美国的战争赔偿,并将已拆迁的工业装备全部
16、还给日本,同时还给日本提供恢日本对美国的战争赔偿,并将已拆迁的工业装备全部还给日本,同时还给日本提供恢复生产急需的资金和物资。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期间,美军大批的军需订货,进一步复生产急需的资金和物资。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期间,美军大批的军需订货,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经济发展。刺激了日本经济发展。)(3)有利的国际环境(4)根据国情适时调整经济政策。(5)重视教育(6)重视科技(7)把发展经济作为立国之本,制定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提出“贸易立国”“出口第一”的口号。2、结果:经济增长迅速,20世纪80年代,成为第二大经济大国。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以及 的破裂,表明以苏联
17、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尼克松访华 第三世界的兴起与发展:1955年,举行万隆会议,诞生了“万隆精神”;形成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中苏关系中苏关系两弹一星两弹一星不结盟运动(1)概念:不结盟运动指20世纪60年代初形成的,由奉行和平、中立、不结盟政策的国家组成的一支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发展的重要政治力量及其所进行的活动。(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是第三世界形成和发展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是第三世界形成和发展的三个重要标志。的三个重要标志。)(2
18、)提出: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印度总理尼赫鲁在南斯拉夫会晤,反对把“世界分成强有力的国家集团”,正式提出了不结盟的主张。(3)形成:1961年9月,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标志着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4)宗旨和原则: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5)特点:政治上从和平中立到反帝、反殖,进而发展到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经济上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努力。(6)意义:标志着第三世界崛起,作为一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有力冲击美苏两极格局,推动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有力推动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不结盟运动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不结盟,而是不
19、与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结盟的国家结盟。1961年召开的第一次不结盟运动筹备会议明确规定,参加国必须具备不参加大国军事同盟等条件,而当时的中国早在1950年就与苏联签订了为期30年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同时,中国在1961年7月和朝鲜也签订了带有军事性质的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因此,中国不具备加入不结盟运动的资格。中国于1992年9月成为不结盟运动的观察成员国。七十七国集团是1964年为扭转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被动地位而成立的经济组织(现有成员一百多个,但仍沿用原名称),是针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的组织;而不结盟运动是针对大国强权外交政策,弱势国家群体所形成的松散外交联盟。(第三世界国家为建立国
20、际经济新秩序所做的努力第三世界国家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所做的努力:亚非会议,不结盟运动,亚非会议,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七十七国集团。)多极化趋势出现的表现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实力相对衰落。欧共体的成立日本的崛起中国的振兴第三世界国家兴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三、两极格局的瓦解1.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的美苏关系(1)美苏对抗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再次加强对苏联的遏制,大搞军备竞赛,着手实施“”,企图拖垮苏联。(2)美苏缓和(1985年以后)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1987年,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1991年,两国签订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
21、条约。苏联实行战略收缩,从阿富汗撤军,宣布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两德统一。(3)苏联与中国关系实现正常化。战略防御计划战略防御计划2.标志: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实质是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即由社会主义制度变为资本主义制度)(1)原因: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历史因素:体制的弊端和政策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2)影响:两极格局崩溃,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也随之结束。两极格局中出现的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两极格局解体及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原因(1)经济格局的变动是两极格局变动的根源。197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趋缓。苏联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使
22、社会矛盾丛生,美苏争霸更加剧了苏联的经济困难。70年代以来,欧共体和日本经济快速发展,世界地位日益上升。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2)两大阵营内部的矛盾使两极格局发生动摇。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东欧国家对苏联的控制日益不满,独立自主倾向不断增强;中苏意识形态分歧,关系逐步恶化,社会主义阵营瓦解。随着西欧和日本崛起,开始奉行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西欧国家更是成立欧共体,试图摆脱美国的控制。美苏对各自盟国的控制力明显减弱,两大阵营的分化导致大国关系重组。(3)苏联解体是两极格局解体的直接原因。苏联解体使两极格局中的一极骤然坍塌,两极格局迅速崩溃。(4)第三世界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
23、的作用。(5)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和平演变”是指西方国家通过政治、经济、文化渗透,对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促使它们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该词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首先由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提出。“和平演变”成为美国在冷战时期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战略之一。冷战思维广义的冷战思维指在冷战期间在两大集团对峙,两个超级大国争霸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处理国家间关系,解决国际争端的一种思维模式。狭义的冷战思维特指冷战结束后,西方大国特别是美国的保守势力妄图建立单极世界,推行霸权主义的一种意识与观念,具体包括:1、对手思维,冷战期间美国对外战略的主要指向就是苏联,冷战结束后,美国在全球失去对手,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无所适从,急于树立新的敌人。2、绝对安全,自身已经是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了,仍担心来自别国的威胁。3、不理解别国的安全需要,把别国对安全的追求理解为对本国安全的威胁。4、强权政治,总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别国,不尊重其它国家和民族。5、用争霸史、挑战史来看待新兴国家,将它的发展视作对自己的挑战。6、推行渔翁战术,总是挑起争端,以从中渔利。这些方面综合起来就是一句话,一切为了本国,无视他国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