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陋室铭陋室铭教学目标1 1、朗读、赏读乃至成诵。、朗读、赏读乃至成诵。2 2、体会铭文的韵律美和画面美。、体会铭文的韵律美和画面美。3 3、领悟作者高尚的志向和情怀。、领悟作者高尚的志向和情怀。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颂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多用骈句。“凡读书,需要读的字字凡读书,需要读的字字响亮响亮,不可,不可误误一字,不可一字,不可少少一字,不可一字,不可倒倒一字。一字。”朱熹朱熹一读一读读出文章韵味儿读出文章韵味儿 陋室铭陋室铭 刘禹锡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陋室铭 刘禹锡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水不在深,有龙。水不在深,有龙则则灵灵。斯是陋室,惟吾德。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馨。苔痕上阶。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绿,草色入帘青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白丁丁。可以调素琴,阅金。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经。无丝竹之。无丝
3、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形。南阳诸葛庐,西。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蜀子云亭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云:何陋之有?山山|不在高,有仙不在高,有仙|则名。则名。水水|不在深,有龙不在深,有龙|则灵。则灵。斯是斯是|陋室,惟吾陋室,惟吾|德馨。德馨。苔痕苔痕|上阶上阶|绿,草色绿,草色|入帘入帘|青。青。谈笑谈笑|有有|鸿儒,往来鸿儒,往来|无无|白丁。白丁。可以可以|调调|素琴,阅素琴,阅|金经。金经。无无|丝竹丝竹|之乱耳,无之乱耳,无|案牍案牍|之劳形。之劳形。南阳南阳|诸葛庐,西蜀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子云亭。孔子孔子|云:何陋云:何陋|之有?之有?二读二读读通文章意思读通文
4、章意思结合注释,自主学习,疏通文意结合注释,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要求:要求:1 1、自己疏通文意,圈画出疑难字词。、自己疏通文意,圈画出疑难字词。2 2、小组合作,解决疑难。、小组合作,解决疑难。你会解释红色的词语吗?你会解释红色的词语吗?1 1、山不在高,有仙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2 2、水不在深,有龙则、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3 3、无丝竹之、无丝竹之乱乱耳耳4 4、无案牍、无案牍之劳之劳形形5 5、何陋、何陋之之有?有?名词作动词,有名、出名名词作动词,有名、出名形容词作动词,变得灵异形容词作动词,变得灵异使动用法,使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受到扰乱使动用法,使使动用法,使受到劳累受到
5、劳累主谓之间,取独,不译主谓之间,取独,不译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当堂检测当堂检测 山不在高,有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则名。水不在深,有。水不在深,有龙则龙则灵灵。斯斯是陋室,是陋室,惟吾惟吾德德馨馨。苔痕。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鸿儒,往来无往来无白丁白丁。可以调。可以调素琴素琴,阅,阅金经金经。无丝竹无丝竹之乱之乱耳,无耳,无案牍案牍之之劳形劳形。南阳。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何陋之有?之有?你会翻译这些句子吗?你会翻译这些句子吗?1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 2、苔痕上阶绿
6、,草色入帘青。、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3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4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上台阶,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苔痕碧绿,长上台阶,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浅薄的人。往来的没有浅薄的人。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体。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体。互文互文陋室铭陋室铭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成了
7、名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成了名山。水山。水 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成为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成为灵异的(水)了。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灵异的(水)了。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上台阶,草色青葱映了)。苔痕碧绿,长上台阶,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入帘里。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浅薄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浏览有浅薄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浏览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双耳,没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体。(它好比)南阳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体
8、。(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杨子云的亭子,孔子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杨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三读三读读懂文章内容读懂文章内容思考:这是一间陋室,仅容一桌、一椅、思考:这是一间陋室,仅容一桌、一椅、一床,可刘禹锡为什么说陋室不陋呢?一床,可刘禹锡为什么说陋室不陋呢?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陋室之陋室之景景,可谓,可谓幽幽矣。矣。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之交往之人人可谓可谓贤贤矣。矣。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生活之生活之事事可谓可谓雅雅矣。矣。安贫乐
9、道安贫乐道学识渊博学识渊博志趣高雅志趣高雅不慕荣利不慕荣利斯是斯是陋室陋室惟吾惟吾德馨德馨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箪瓢屡空,晏如也。五柳先生五柳先生 陶渊明陶渊明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山中宰相山中宰相 陶弘景陶弘景 知人论世知人论世“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孟子万章下万章下 刘禹锡(公元772-842),唐代文学家。他曾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政治明星:19岁前后,游学长安,在士林中获
10、得很高声誉。21岁中进士,33岁任监察御史,与韩愈、柳宗元均在御史台任职,三人结为好友,文名远播,前途一片光明。3333岁时,岁时,他参与了王叔文领导他参与了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的永贞革新,这场不过这场不过一百多天的改革一百多天的改革遭到保守派遭到保守派反攻反攻,改革,改革以失败告终,刘禹以失败告终,刘禹锡的人生轨迹也从此改变锡的人生轨迹也从此改变。他他被贬被贬到荒凉僻远的到荒凉僻远的朗州朗州闲置不用长达闲置不用长达1010年年之久。在之久。在此情况下,写了著名的此情况下,写了著名的秋秋词词。走近作者走近作者 在朗州在朗州10年后,年后,刘禹锡奉召回京,有了重新刘禹锡奉召回京,有了重新起用机
11、会起用机会,可因为可因为一一首讽刺权贵的诗首讽刺权贵的诗他失去了这他失去了这次机会次机会。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这次,刘禹锡回到京城不到一年,又被贬到更远的这次,刘禹锡回到京城不到一年,又被贬到更远的播州播州,此后此后一贬再贬,连州、夔州、和州、未离谪籍。一贬再贬,连州、夔州、和州、未离谪籍。断断续续再外漂泊了断断续续再外漂泊了几十年几十年,直到,直到六十五岁六十五岁,刘禹锡终于,刘禹锡终于结束了他长达结束了他长达23年年
12、的贬谪岁月。的贬谪岁月。回京途中在扬州遇到白居易,宴席上,白居易感慨刘禹锡回京途中在扬州遇到白居易,宴席上,白居易感慨刘禹锡“二十三年折太多二十三年折太多”。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暂凭杯酒长精神。再游玄都观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序: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序: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
13、。刘禹锡的人生明暗悲喜刘禹锡的人生明暗悲喜 昙花一现的政治明星 百折无悔的下放京官 永垂青史的文坛巨匠 他用二十三年的落魄,成就了一种他用二十三年的落魄,成就了一种逆境中的乐观坚强和豪迈。逆境中的乐观坚强和豪迈。懂一种情怀懂一种情怀彭城刘梦得,彭城刘梦得,诗豪诗豪也!也!白居易白居易四读四读读出文章的豪气读出文章的豪气 山山不在高,有不在高,有仙仙则则名名。水水不在深,有不在深,有龙龙则则灵灵。斯是斯是陋室陋室,惟吾,惟吾德馨德馨。南阳南阳诸葛庐诸葛庐,西蜀,西蜀子云亭子云亭。思诸葛,比子云 抱负远大孔子云:“何陋之有?”子欲居九夷,或曰: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陋,如之何?”子曰:子曰:“君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居之,何陋之有?”论语论语五读五读读懂作者情怀读懂作者情怀生活可以生活可以精神不可精神不可贫困贫困潦倒潦倒课后作业:课后作业:1 1、背诵全文。、背诵全文。2 2、搜集并欣赏刘禹锡的诗。、搜集并欣赏刘禹锡的诗。推荐网站:推荐网站:“八斗文学八斗文学 刘禹锡刘禹锡”http:/ 朱炯远朱炯远 著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