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幼儿创造性美术活动的指导方法创造性活动都是存在于创造教育之中的,而美术教育最易开展创造性活动,从而激发幼儿用自己创造的图式、造型表现对事物的认识与情感,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培养有积极探索精神的幼儿。在美术教育中,我们都是从低要求到高目标循序渐进,但是幼儿的低要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那么与之相应的高目标也会随这低要求不断变化。可以这么说;每个活动的高目标应该成为下个活动低要求的起点。曾几何时,我们也曾走入误区:认为创造性美术活动就是孩子想做什么,老师始终择肯定的态度,认为这样便是发挥了幼儿的创造力,鼓励幼儿创造的积极性,其结果是孩子有思想,有想法,但是却画不出。原因是他们本身所具备的
2、技能技巧不能满足他们旺盛的创作欲望。即在低要求与高目标中尚未架起一座适合幼儿攀登的阶梯。而老师实施有利创造的指导方法,才能为幼儿创造攀登的阶梯。在创造性美术活动中采用什么样的教法使幼儿创造性的学习知识和技能并积极投入创造活动中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活动中一定要实施有利于创造的方法。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一、启发、诱导创作激情为了摆脱旧的教学模式的束缚,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幼儿的创造力,根据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活动将游戏融入美术活动之中,使游戏与美术创作紧密结合。皮亚杰也曾说过:“儿童不能像成年人那样有效的满足他个人情感上的,甚至智慧上的平衡,他具有一个可资利用的活动领域,在这领域中他的动机
3、并非为了适应现实,恰恰相反,却让现实被他同化,这样的活动领域便是游戏,儿童进行的游戏很多,绘画也是这种游戏的一种方式。”在美术活动中我较多地运用诗歌、故事、猜谜语、做做玩玩等游戏,使幼儿获得愉悦,新奇的情感体验,激发幼儿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意象。例:龟兔赛跑这一则活动中需要幼儿画出龟兔赛跑的情景画。一开始我便以语言故事导入,孩子们纷纷说出故事的结局,乌龟最终战胜了兔子。又有孩子说第二次比赛时兔子没有睡觉,它战胜了乌龟。我在允许孩子发表意见的同时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乌龟和兔子不止比赛了那么一次、两次,它们第三次的比赛乌龟又赢了,可是这次兔子并没有偷懒,轻视对手这是怎么回事呢?幼儿被故事深深吸引,积极地
4、参与设想、讨论,活动结束幼儿在自己的作品中展现出许多具有创造性的想法,乌龟开汽车、乌龟坐热气球或是乌龟背上飞行器在飞行还有的孩子把这个故事画成了一幅连环画。整个活动完整有序,他们完全沉浸于游戏之中。二、民主平等的作画方法一般美术活动均以老师出示范例、讲解范例、幼儿创作、评价为一个模式,让幼儿这一学习活动的主体参与讨论创作方法,真正发挥了幼儿的独创性与积极性。讨论的时机选择在活动的不同阶段,就会对幼儿的具体创作及思维活动起不同的作用。1创作前的讨论目的是以幼儿的角度让他们来了解操作内容,操作材料及操作方法。这种讨论主要伴随着对范例和演示活动的分析进行。例:“好朋友”这一活动目标是让幼儿学习画人。
5、我并不急于出示范例,而是请幼儿去看看身边的好朋友,先相互参照着画,然后根据幼儿的作品组织大家讨论:请大家看看人还缺少什么?幼儿在讨论中了解了人的外形特征,各部分位置。由于是让幼儿探索着去画人更能让幼儿留下深刻的印相,幼儿在创造新的图式时便无拘无束。就以幼儿画人的鼻子为例,也有的是用两个小点表示;有的是画两个圈圈;还有的小朋友是画成三角形;甚至是两个小勾勾“”等多种不同的造型比画成单一的形状更富有童趣,更显现出孩子的个性。2创作后的讨论目的是帮助幼儿将他们在创作中获得的感性经验予以整理、归纳,从而获得更新的信息。例:活动结果让幼儿讨论:哪张画颜色搭配得好,为什么?怎样搭配会更好,这张画和其他画有
6、不同的地方,你觉得什么地方可以学的?3创作中的随机讨论这种讨论富有针对性,它能完善和补充教学活动过程,能引导幼儿更有效的创作。如教师在巡回中发现幼儿构图呆板,所画图像在一条直线上。教师便随机选取二张作品(其中一张有前有后,一张为一个平面)组织幼儿随机讨论,哪张更好?你能让自己的图画也变地好看吗?怎样变?引导幼儿在后面或前面添加图像,使画面更丰满。总之,不同的内容和要求宜采用不同的讨论形式,使幼儿有更多的创造思维的机会,促使幼儿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三、活动中的针对性强当幼儿在创作完一张作品后,其心中的得意溢于言表,他希望与他人共同分享喜悦,也希望得到老师和同伴的赞许。“强化法”的及时运用在这里
7、显得极为重要。当一个人的行为得到满意的结果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我认为将“激发法”运用于创造性美术活动乃至整个创造教育中都具有一定的意义。它能极大的保护幼儿的创作欲望,激发幼儿创作热情,树立自信,为造就独立健全的人格铺平道路。“激发法”应贯穿于整个活动的始终;如讨论作画方法时的及时肯定与表扬;巡回指导中发现新思路新想法给予鼓励,讲评过程中引导同伴相互发现别人有利于自己的长处等等。恰到好处地运用加强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滥用“激发”则会使“激发”贬值。现在许多人为了“鼓励”幼儿的积极性,“保护”幼儿的创作欲望,滥用“激发”的现象屡见不鲜。无论在活动进行过程中还是最后的讲评中;无论幼儿怎样画都采用“激发”的方法:“你瞧,画得真好!”、“颜色真漂亮!”、“你很动脑筋”等等。从某种程度上讲是鼓励幼儿积极性,但是时间长了幼儿也不会感到满足。我们不能忽视美术活动本身所孕育的审美教育,通过活动提高幼儿的审美感受能力,如果教师一味地加强,又如何使幼儿的审美能力得以提高呢?幼儿又怎能找到自己的努力方向呢?因此,作为教育者本身应具有敏锐的眼光和洞察力,正确地引导幼儿去感受美,经验美,创造美,真正发挥加强的价值。幼儿正处于创造和发展的时期,他们需要教育者为他们打开创造的大门。愿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捕捉平常事物中的美,把普通的东西点化成美的艺术品,用我们的创造精神去影响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