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代史伶官五代史伶官传序传序欧阳修素养目标素养目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思维发展与提升:语言构建与运用:掌握文中重要文言词语的意思、用法,以及文言句式。把握作者行文思路,理清论点与论据的逻辑关系,学习本文写作手法。反复诵读,把握文章的论证结构和论证特点。了解文章写作的背景,体会作者的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培养忧患意识。目录肆肆拓展延伸拓展延伸叁叁研读文本研读文本贰贰初读文本初读文本壹壹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壹壹知人论世知人论世欧阳修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的五
2、位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都是他的学生。他在诗、词、文、书法、文论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内容,反浮靡。他的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欧阳修欧阳修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欧阳修六一居士传解题:五代史伶官传序l 伶:封建时代的乐工,演戏的人。l 伶官:授有官职的乐工或演戏的人。l 伶官传: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l 序:为一种文体,
3、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五代史料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短短53年间,先后换了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繁,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后唐庄宗李存勖(885(885年-926-926年)“生子当如李亚子,克用为不亡矣!至如吾儿,豚犬耳!”(资治通鉴)唐庄宗李存勖是李克用的长子,年幼时体貌出众,而且忠厚沉稳,喜欢独来独往,很受李克用喜爱。十一岁便跟随父亲出征作战,得胜后随父亲
4、晋见唐昭宗。昭宗对李存勖说了一句“此子可亚其父”,意思是超过其父,因而得名“亚子”。庄宗在胡柳一带作战,他宠爱的伶人周匝被梁人俘获。后来他灭掉梁,进入梁的都城汴京,周匝来到他的马前拜见他,庄宗见到他很是高兴,赐给他金银钱物。周匝对庄宗说:“我被梁人擒获,能够活到现在,多亏了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帮忙。请陛下赐给我两个州报答这两人。”庄宗答应封这两个人为刺史。郭崇韬劝他说:“和陛下您一起打天下的,都是些忠诚勇猛的英雄。现在天下刚刚创立,还没有封赏一个功臣,就先把伶人封为刺史,恐怕失掉天下人心,不能这么做!”于是没有执行命令。一年后,伶人多次向庄宗进言,庄宗对崇韬说:“我已经答应周匝,你还不
5、执行的话,会使我见到这三人很惭愧。你的话虽然正确,但是为了我,就委屈执行吧。”最终,任命陈俊为景州刺史,储德源为宪州刺史。庄宗史料庄宗史料庄宗史料庄宗喜欢滑稽戏,又通晓音乐,能自己谱曲,直到现在汾州、晋州一带,往往能听到人们唱他谱写的歌,所谓“庄宗亲自谱写”的曲子到处都能见到。他小名叫亚子,当时也有人叫他亚次。他还常常用戏子名字自称,叫自己为李天下。从他继承父业,到统一天下,常常和戏子在庭院排练演戏,伶人因此掌握朝政大权,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正是因为庄宗的宠幸,这些伶人做了高官,出入宫廷,作威作福,致使朝政日益败坏。公元926年,李嗣源叛变,自立为帝,皇帝的近卫军指挥使郭从谦乘机率部士兵作乱
6、,结果庄宗被乱箭射死,后唐灭亡。新五代史新五代史伶官传伶官传100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了自己的感慨,写成了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了自己的感慨,写成了新五代史新五代史伶官传。伶官传中,作者对庄宗所宠幸伶官传。伶官传中,作者对庄宗所宠幸并为非作歹、败国乱政的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三人予并为非作歹、败国乱政的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三人予以鞭挞,揭露他们把持朝政,以致后唐朝廷上下离心互相以鞭挞,揭露他们把持朝政,以致后唐朝廷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的罪恶行径。猜忌、祸乱不息的罪恶行径。本文就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本文就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伶官传 所作的序言。所作的序言。本文时代背景北宋王
7、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想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讽谏当时君王。贰贰初读文本初读文本盛(chng)以锦囊 方其系(x)燕父子以组 及仇雠(chu)已灭乱者四应(yng)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y)故方其盛(shng)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人矣。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
8、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绵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9、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一、提出论点一、提出论点二、论证论点二、论证论点三、推出结论三、推出结论正面论证:庄宗遵父命报仇成功忧劳可以兴国反面论证:庄宗沉溺声色亡国逸豫可以亡身叁叁研读文本研读文本第一段第一段 呜呼!呜呼!原原庄宗之庄宗之所以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理:理:道理道理岂:岂:难道难道人事:人事:人的作为人的作为原:原:推究,推其根本推究,推其根本所以所以:的原因的原因译文:译文:唉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
10、天下的原因,就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可以知道了。一叹一问,为全文奠定了哀婉的感情基调。第二段第二段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晋王:晋王:李存勖之父李克用李存勖之父李克用终:终:死;死;以:以:拿;拿;矢:矢:箭箭约:约:订立盟约订立盟约背背:背叛背叛 ;归归:归顺归顺遗恨:遗恨:到死还感到悔恨到死还感到悔恨与:与:给;给;其:其:表祈使语气,表祈使语气,一定一定乃
11、乃:你你;其其:这这从事:从事:属属官;官;以以:用用少牢:少牢:猪、羊各猪、羊各一头一头告庙:告庙:祭告祖庙;祭告祖庙;以:以:用用前驱:前驱:走在前面走在前面及:及:等到;等到;纳:纳:收藏收藏第二段第二段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译文:译文: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
12、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者,是我的遗恨;给你三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者,是我的遗恨;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思考:思考:1.第二段的主要
13、内容是什么?2.晋王给庄宗三只箭有什么含义?详细叙述庄宗接受晋王遗命,并身先士卒执行父命的经过。三只箭代表晋王的三个遗愿,分别指对梁、燕王和契丹的仇恨,并借此来激励庄宗要励精图治。观看视频一代猛士李存勖第三段第三段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见及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系:系:捆绑;捆绑;以以:用;用;组组:绳子绳子函函:用木
14、匣装着用木匣装着(名作动)(名作动)告:告:禀告;禀告;之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取消句子独立性盛:盛:骄骄盛;盛;仇仇雠雠:仇敌仇敌东:东:向东向东(名作状(名作状);出);出:出逃出逃所归:所归:回到哪里回到哪里去;去;至于:至于:以至于;以至于;誓天:誓天:誓(誓(于于)天;)天;何其:何其:多么;多么;衰:衰:衰颓;衰颓;岂:岂:难道难道之:(之:(代指)天下;代指)天下;抑:抑:或者或者本本:推原、推究;:推原、推究;其:其:他(指庄宗)他(指庄宗)迹:迹:迹象;迹象;忧劳忧劳:忧虑辛劳:忧虑辛劳逸豫:逸豫:安乐;安乐;亡:亡:使使亡(使动)亡(使动)第三段第三段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
15、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见及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当当庄宗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先王,向先王禀告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
16、,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四方响应,他匆忙他匆忙向东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相对而视,不知,不知回到哪里去回到哪里去。以至于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推或者推究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人事?尚书尚书上说:上说:“自满自满招来损害,招来损害,谦虚谦虚得到好得到好处。处。”忧虑辛劳可
17、以使国家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兴盛,安闲享乐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可以使自身灭亡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这是自然的道理。第四段第四段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故:故:因此因此;举举:全全;莫莫:没有谁没有谁及:及:等到等到;困困:围困围困为:为:被被;于于:从从忽微:忽微:细微的细微的事情事情;于于:被被困困:困扰困扰;独独:只是只是 因此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当庄宗强盛的时候,全天下全天下的的豪杰,没有谁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豪杰,没有谁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时候,
18、几十个伶人围困围困他,就自己丧命,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国家灭亡,被被天下人讥笑。祸患常常是天下人讥笑。祸患常常是从从细微的事情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才智勇气往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只是只是溺爱伶溺爱伶人才如此吗人才如此吗?盛 得忧忧劳劳可可以以兴兴国国逸逸豫豫可可以以亡亡身身衰失15年3年庄宗大事记庄宗大事记 时间 事件 结论 教训智智 勇勇 多多 困困 于于 所所 溺溺祸祸 患患 常常 积积 于于 忽忽 微微盛衰之理盛衰之理 岂非人事哉岂非人事哉908908年年 23 23岁岁 受命继志受命继志912912年年 27 27岁岁
19、 系燕父子以组系燕父子以组923923年年 38 38岁岁 梁君臣之首梁君臣之首926926年年 41 41岁岁 身死国灭身死国灭一夫夜呼一夫夜呼伶官传序论点:论点:盛衰之理,岂非人事盛衰之理,岂非人事论证:论证:举庄宗为例,推究其得与失举庄宗为例,推究其得与失 得:得:接受父命报仇雪耻,系燕父子函梁君臣接受父命报仇雪耻,系燕父子函梁君臣事事 失:失:一夫作难仓皇东出,伶人困之身死国灭一夫作难仓皇东出,伶人困之身死国灭 盛:盛: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理理 衰:衰: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泣下沾襟,何其衰也!结论: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推论:推论
20、: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肆肆拓展延伸拓展延伸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用了三年,“盛”与“衰”各是什么原因呢?n 庄宗“盛”的原因是“忧劳”,而“衰”的原因是“逸豫”。n 从庄宗的盛衰史中,我们还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敌人往往是自己生存的必要条件。庄宗之所以“壮哉”,就是因为敌人存在,激励他发愤努力,完成先王未成的事业,告慰先王在天之灵。当敌人被消灭后,天下平定,庄宗就失去了警戒之心,认为可以高枕无忧了,从此便沉溺于声色之中,在“逸豫”中葬送了自己,也葬送了国家。“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文章以问句作结,有何作用?总结
21、全文,强调中心主旨,引人深思。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统治者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使本文的论述范围进一步扩大延伸,不仅就伶人谈伶人,由此及彼,加强文章的针对性,引发后人思考;同时启发人们通过历史看到现实,告诫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对文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我们今天应该如何评价?01但是作者的观点也有其历史进步性的一面。虽然一个王朝的盛衰安危不能完全归结于统治者个人的忧劳或逸豫,但统治者是骄奢淫逸还是励精图治,对当时的社会是有重大影响的。北宋王朝之亡于女真族,南宋王朝之灭于蒙古族,其原因之一都在于两宋统治集团只求苟安享乐,毫无进取之心。欧阳修早在北宋前期就把这一点作为严重问题提出,这说明他有一定的政治眼光。另外,“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历史教训,在今天我们建设现代化的进程中,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02作者的观点是有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的。首先,作者把一个王朝的盛衰兴亡归之于某个国君,这是一种唯心史观。如果根据作者的观点加以推论,似乎统治阶级只要能“谦”而不“满”、“忧劳”而不“逸豫”,封建王朝就会长治久安。实际情况当然不是如此。其次,作者对当时统治阶级加以劝诫,其目的无非是巩固封建统治。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