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丢失的珍珠作者:白静来源:北京市公安局幼儿园上传时间:2014-09-29活动由来:开学初,班上的图书区开设了图书推荐角,孩子们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书籍拿到班上和小朋友一起分享,并说明自己的推荐理由。我们发现可可带来的小侦探很受大家的喜爱,孩子们不但经常翻阅,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也经常说自己是“小侦探”,没过多久,“破案”、“侦查”等词汇就在我们班上流行开来。后来又有很多小朋友带来了小侦探方面的书。看到孩子们兴致这么高,我也开始觉得好奇,就和孩子们一起去看。我发现书上的内容很有挑战性,是把我们平时的找不同、迷宫、数数、华容道等益智书籍综合在一起,还加入了故事的情节,让书中的游
2、戏有了连续性,随着游戏一关关被破解,各种案件的真相也就浮出水面。这本书非常符合大班幼儿对一些有挑战性的事情感兴趣的特点,所以孩子们才会这么喜爱。看看孩子们的推荐理由也都是“喜爱小侦探的书很有神秘感”、“喜爱情节有意思”、“喜爱自己能破案”。 受小侦探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变得爱观察,爱分析,爱思考,常常会把自己设想成小侦探,主动去寻找各种“案情”,想办法破案。记得有一天,活动区刚结束,蕾静就跑来和我说:“白老师,班上来了23个小朋友,可是却挂了24块毛巾,怎么回事呀?”星媛也跑出来说:“我也发现了,怎么回事呀?”小川说:“我知道,一定是姜一昨天没摘毛巾,他今天没来,他的毛巾还在呢。”蕾静
3、听了,竖着大拇指说:“你可真是侦探呀。”听到他们的对话,我发现孩子们已经可以发现一些事情与事情之间的关联性,他们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依据、线索找到事情的答案。 但也有一些时候孩子们会只凭自己的印象就对事情下结论。比如,一次我发现班上有两个胶棒都没有盖帽,于是,就问孩子们怎么回事。马上,博文就说:“是艺璇,她去美工区了。”凯旋说:“是尔祺。”“是依一。”“是晨骁。”孩子们喊着一些小朋友的名字。我问他们:“你们怎么知道的呢?”有的小朋友说:“我以前见过尔祺没盖帽就走了。”有的说:“我觉得就是他,我可是小侦探,破了很多案件。”我又问:“那你们真的看见了吗?”很多孩子不说话了。尔祺大声说:“对,你们看见
4、了吗?妈妈说了,眼见为实。”依一也说:“对,不是我,你们不能瞎说。” 我知道在小侦探的流行风中孩子们得到了很多,他们开始关心班上发生的事情,更善于观察周围的变化,他们也能够针对一个发生的问题进行讨论。但怎样能让孩子们明白只有善于观察、发现真相才能被称为小侦探,而不是被称呼为小侦探就可以随便猜测真相呢? 根据孩子们的现状,我们设计了“小侦探”的活动。首先我们和孩子们一起讨论:“为什么喜欢小侦探?”孩子们都表示觉得小侦探能破案很棒,所以喜欢。我又问:“那小侦探是怎么破案的呢?”讨论中孩子们有的说:“是通过线索。”“是通过智慧。”有的说:“是在我们的帮助下能破案。”“那小侦探只是猜测能找到案件的真相
5、吗?”孩子们都回答不能,他们还表示猜的不一定是对的,要根据线索仔细地寻找,运用智慧才能找到答案。通过和孩子们的讨论,我知道他们的意识里有初步通过线索找到真相的经验,为了能让孩子们进一步利用自己的身体感官充分观察,并通过分析多重线索找到事情的真相,我为孩子们设计了“丢失的珍珠”的活动。活动目标: 1运用观察、分类、比较、猜想、判断、排除的科学方法探索盒子里的秘密,最后找到丢失的珍珠。 2能乐于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发现,感受探索盒子的乐趣。 活动重点 乐于尝试,能运用观察、分类、比较、推断、排除的方法。 活动难点推断、探索“空盒子”。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每组8个盒子。里面分别装能明显感觉到的物品(积
6、木、珠子、胶棒、糖)和不易感觉到的物品(棉花、气球、餐巾纸、粘住的珍珠)。另外又准备了尺子、笔、铃铛、石头、小碗、积木、珠子、胶棒、糖。将破案线索制作成PPT方便呈现。 经验准备:有初步的侦探游戏的经验。活动过程: 在整个探究活动中,孩子们共分三次探索盒子,每一次探索都比上一次有挑战性,相互联系又层层递进,以此引导孩子们通过各种感官,多维度多层次地感受盒子中的奥秘。 (一)引导幼儿通过直接观察,初次探索暂时不能打开的盒子,激发幼儿对活动的积极性,并调动幼儿的原有经验。 1活动导入。 师:“孩子们,你们还记得小侦探的书吗?大家已经帮小侦探侦破了很多的案件,你们也常常说自己是小侦探。那今天小侦探又
7、遇到了难题,你们愿意帮助他吗?” 孩子们兴趣高涨,都表示愿意帮助小侦探破案。 2通过PPT出示“小侦探”给出的第一条线索。 小侦探:“布朗太太丢失了一样非常喜欢的东西,这样东西就藏在桌子上这些暂时不能打开的盒子里面,你们能帮我找找,哪些盒子里面有东西吗?” 听完线索后,孩子们立即拿起盒子,因为不能打开盒子,孩子们开始使劲摇晃,有的还放在手上掂,他们根据自己的感觉很快就把明显感觉有东西的4个盒子挑了出来。之后孩子们一起总结了判断盒子里面是否有东西可以用晃、听、掂轻重的方法。由此可以看出孩子们有运用多种感官的经验。 (二)引导幼儿再次探索暂时不能打开的盒子,并尝试利用分析、比较、推理的思维方法,判
8、断盒子里的物品。 1通过PPT出示第二条线索,并出示准备好的尺子、笔、铃铛、石头、小碗、积木、珠子、胶棒、糖等物品。 小侦探:“柜子上放有一些东西,小朋友们能帮我想想,哪些东西会在盒子里面,哪些不会吗?” 线索一提出孩子们就开始热烈地讨论,他们都认为长尺子、小碗、笔肯定不在盒子里,因为它们都比盒子大放不进去。之后孩子们又排除了铃铛,因为盒子里没有铃铛的声音。确定可能装的物品有珠子、胶棒、糖。但在积木和石头中孩子们有了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都有可能在盒子里。“可是只有4个盒子,不可能装5样东西。那我们怎么知道装的是哪一个呢?”我问道。王也说:“那我们就掂掂重量呗。”孩子们表示同意。于是我把石头和积
9、木同时放到孩子手中,让他们轮流感受,之后孩子们达成了共识,是积木。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感受了排除和比较的方法,丰富了感知经验,并且进一步确定了盒子里面的东西有珠子、积木、胶棒、糖。 2引导幼儿分小组探索盒子里的物品,并做记录。 师:“但是哪个盒子里放的是哪样东西呢?如果不打开盒子你们能知道吗?” 孩子们分别通过晃、听、掂轻重的方式认真细致地比较、感受,最终找到了珠子、积木、胶棒、糖分别放的盒子,并把结果按照盒子上的号码记录在了记录纸上,和小朋友进行了分享。 3引导幼儿分享各自的探索结果和依据。 在分享中孩子们说出了他们的感受,他们感觉小珠子是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而且很轻;胶棒是有轱辘的感觉;积木
10、有点沉,没有咕噜的感觉;糖有糖纸发出的声音。由此可以看出,孩子们综合运用了各种感觉器官,调动了已有的感知经验。他们不仅发现了盒子里有没有东西,还能知道是什么东西。 4共同验证盒子里的东西。 师:“到底是不是和小朋友猜的一样呢?我们一起打开看看吧。” 话音刚落,孩子们兴奋得不得了,一一打开了盒子。在验证结果的这一刻,教室里一片欢呼声:“我的对啦!”“我是小侦探!” 师:“你们真棒,通过线索猜到了盒子的秘密,可是布朗太太丢的到底是什么呢?” 当我问到这句时,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了。但接着孩子们都猜是珠子。我说道:“我们一起来看看小侦探是怎么说的吧。” (三)引导幼儿第三次探索盒子的秘密,发现真相与自己
11、的猜测、想象是有差距的,从而感受侦破案件的乐趣。 1通过PPT出示第三条线索,引起孩子们的认知冲突。 小侦探:“布朗太太丢失的是一件白色的东西。” 这次看完线索孩子们并不像前两次那么兴奋,他们的表情有些惊讶,有些失望,到底怎么回事呢?布朗太太丢失的东西到底在哪里呢?孩子们猜测起来:“是不是线索错啦。”“是不是没丢呀。”这时可可说:“会不会在没有东西的盒子里呢?”听到这儿,我对孩子们说:“小侦探可不是那么好当的,我们再看看还有没有新的线索吧。” 2通过PPT出示第四条线索。 小侦探:“那个盒子上有点香味。” 听到这个线索,孩子们在每个盒子上闻起来,可可说到:“真的,没有东西的盒子上有香味,快闻闻
12、。”孩子们都闻起来。以前很少会用到闻的感觉方式,在这个环节设计运用闻的感官,让孩子们感受到想要破案,就要更细致,不能放过任何的线索。 3引导幼儿重新探索“没有东西”的盒子。 小侦探:“丢失的东西会不会真的藏在我们认为没有东西的盒子里呢?布朗太太到底丢了什么?我们怎么会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呢?小朋友们,快帮帮我吧。” 师:“有哪些东西装在里面我们可能感觉不到呢!” 幼儿大胆猜想起来,他们说出了餐巾纸、羽毛、头发、棉花等。通过猜想可以看出孩子们对物体的特征是有一定了解的,他们能抓住物体轻、没有声音的特点。 4验证感觉“没有东西”的盒子。 当盒子被打开时,孩子们欢呼起来:“我发现了,是珍珠。”“怪不得布朗太太找不到呢,原来粘住了。”“我也发现了。”孩子们还在盒子里发现了一些他们猜到的其他东西,比如,棉花、餐巾纸等。 小侦探:“小朋友们太棒了,谢谢你们帮我侦破了案情。” (四)引导幼儿总结回顾。 1和幼儿共同回顾使用了哪些方式帮助小侦探破案的。孩子们纷纷回答用了听、闻、掂、比较、排除等各种方法。 2和幼儿一起讨论今后如何当好小侦探。孩子们都表示要努力寻找各种线索,不放过任何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