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第十十单元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社会主义理论到实践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社会主义理论到实践第24讲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第1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一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历程的特点(趋势):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历程的特点(趋势):从空想到科学: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 从理论到实践:巴黎公社(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从理想到现实:俄国十月革命,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一国到多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一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1.背景(历史条件)(1)经济根源: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
2、弊端暴露。(2)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三大工人运动)(4)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探索与革命实践(3)思想基础:广泛吸收人类优秀思想成果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资本主义制度弊端的表现资本主义制度弊端的表现 一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工人的劳动条件、生活状况恶劣贫富分化严重、工人阶级苦难深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工人阶级政治权利极其有限 由于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迈入了它的成年阶段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社会化生产和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公开暴露了出来。1825年,在英国爆发了第一次生产过剩危机,造成生产力的大破坏和社会的严
3、重灾难。从此,这种社会痼疾便周期性发作。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一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1836年英国宪章运动1831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材料一材料一 “1919世纪初的卢德运动世纪初的卢德运动”相传,莱斯特郡一个名叫卢德的工人,为抗议工厂主的压迫,第一个捣毁织袜机。工业革命时期,机器生产逐渐排斥手工劳动使大批手工业者破产,工人失业,工资下跌。当时工人把机器视为贫困的根源,用捣毁机器作为反对企业主,争取改善劳动条件的手段,但禁止对人身施用暴力。材料二材料二 宪章运动提出的六点要求:宪章运动提出的六点要求:1、年满21岁的
4、男子均有选举权;2、秘密投票;3、按居民人数分配选区和议员名额;4、每年改选一次国会;5、废除议员候选人的财产资格;6、议员领取薪金。人民宪章 捣毁机器要求政治权利教训:工人阶级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三大思想来源三大思想来源 一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思想体系,是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它包括三大组成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它阐明了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发展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矛盾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论证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性。其中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德意志德意志古典哲学古典哲学黑格尔
5、的辩证法思想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思想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亚当斯密斯密大卫大卫李嘉图李嘉图英、法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法)傅立叶(法)圣西门(法)傅立叶(法)欧文(英)欧文(英)一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2.诞生的标志18481848年发表年发表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1 1)发表:)发表:(2 2)内容:)内容:肯定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论证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肯定了阶级斗争的重要历史作用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宣告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阐明了共产党的的性质、目的和策略原则(3 3)意义:)意义: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
6、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进行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开始蓬勃发展 一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3.丰富和发展(2)政治经济学巨著资本论(3)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1867年 马克思出版资本论第一卷唯物史观科学地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辨证关系,鲜明地提出了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1)1864年成立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3)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和发展起来,人民第一次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成为实现
7、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根本政治力量。(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它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始终站在时代前沿。(2)自19世纪中期起,马克思主义成为西欧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在东欧和东南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日益扩大;在亚洲和美洲,马克思主义是工人运动和民族民主运动的重要思想武器。一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4.历史意义 二 巴黎公社1.原因和过程普法战争失败普法战争失败18701870年年梯也尔政府梯也尔政府(对外妥协对内镇压对外妥协对内镇压)民族矛盾尖锐民族矛盾尖锐阶级矛盾激化阶级矛盾激化
8、武装起义武装起义18713181871318巴黎公社巴黎公社328328失败失败5.285.28政权政权建设建设打碎旧的国家机关,建立立法与行政打碎旧的国家机关,建立立法与行政合一的政权机关和司法机构;合一的政权机关和司法机构;废除旧军队和旧警察,代之以国民自废除旧军队和旧警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和治安委员会卫军和治安委员会人民有权人民有权监督监督和和罢免罢免由由选举产生选举产生的公的公职人员,职人员,所有公职人员的工资所有公职人员的工资不得超过不得超过熟练工熟练工人的工资。人的工资。社会社会经济经济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工人合合作社管理作社管理;实行实行八小时
9、八小时工作日,等等工作日,等等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是工人阶级的一个创举)触及资义私有制,明显的无产阶级性质 二 巴黎公社2.措施 二 巴黎公社3.失败没有割断敌人经济命脉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还未达到完成社义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还未达到完成社义 革命的程度,无产阶级较稚嫩;革命的程度,无产阶级较稚嫩;缺乏统一成熟的革命政党的领导没有发动广大农民 孤军奋战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没有乘胜打击敌人 军事准备不足,领导失误 巴黎公社的特点巴黎公社的特点 二 巴黎公社4.意义(1)它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2)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
10、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3)为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三 十月革命1.历史条件革革命条件成熟命条件成熟(1)经济基础:俄国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1861年俄国农奴制(2)政治基础:俄国经济落后,社会矛盾十分尖锐。(3)国际条件:一战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卷入战争为革命创造了有利时机。主观条件:(1)俄国的 工人阶级 的力量不断壮大;(2)俄国的 布尔什维克党 的成熟;有成熟的革命理论(列宁主义);建立了广泛的同盟(工农联盟);三 十月革命2.过程二月二月革命革命 倒沙皇四月提纲四月提纲指方向七月事件七月事件 抛幻想十月革命十月革命 现曙光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1、。结果:推翻了;建立了;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内容:提出了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方式:和平夺权;实行土地改革;并提出退出战争。指方向:从资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方向。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和平夺权已不可能。抛幻想:布尔什维克党确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结果: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政府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三 十月革命3.结果和意义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推翻临时政府,成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这次大会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对俄国结束建立开启了剥削阶级在俄
12、国的统治。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了俄国的现代化强国进程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1)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 20 世纪的世界格局。(2)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对世界 三 十月革命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对比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对比二月革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十月革命革命性质打击对象革命力量结 果两者联系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沙皇专制统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资产阶级参加,并起到积极作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推翻了资产阶
13、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紧密相连,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俄国革命由二月革命过渡到十月革命,从而形成了急剧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四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国内:国内武装叛乱,苏维埃政权陷入重重包围,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根本: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国外:帝国主义武装干涉3.目的:直接:“一切为了前线”(军事胜利)1.背景:2.内容:农业农业工业工业商业商业分配分配实行余粮征集制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配给制,“不劳动者不得食”(1918192119181921年)年)四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4、(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4.特点: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运用军事、行政手段控制社会经济,进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5.评价: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特别提示】【特别提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兼有兼有“战时战时”和和“共产主义共产主义”两种特点。作为两种特点。作为“战时战时”措施,它措施,它用军事和行政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的运转,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手段控制社会的运转,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得以调动有限的
15、物力、财力战胜了,得以调动有限的物力、财力战胜了国内外敌人。因此它适应了战时需要,国内外敌人。因此它适应了战时需要,具有必要性具有必要性。作为苏俄。作为苏俄直接向共产主义直接向共产主义的过渡的设想和实践,的过渡的设想和实践,它它超越了苏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超越了苏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但,但违背了经济发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展规律,遭到了,遭到了失败失败,引起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引起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1918192119181921年)年)四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二)新经济政策(2)内容:农业农业: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工业:国有为主、部分恢复私
16、有制:国有为主、部分恢复私有制商业商业:允许自由贸易允许自由贸易(4)特点:分配分配:按劳分配按劳分配直接原因:克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造成的消极后果,摆脱面临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根本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不是正确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模式在一定限度内恢复发展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地、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1)背景:新经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政策的实施,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5)意义:19211921年年3 3月月19281928年后逐步取消年后逐步取消 四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
17、实践(三)斯大林模式(2020世纪世纪3030年代中期年代中期-1991-1991)斯大林模式是在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苏联处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封锁苏联处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封锁之中;之中;苏联是一个小农社会,经济苏联是一个小农社会,经济落后;落后;缺乏民主的历史文化传统,封建专制思想残余浓厚;缺乏民主的历史文化传统,封建专制思想残余浓厚;斯大林个人因素斯大林个人因素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标志斯大林模式的形成。“社会主义工业化社会主义工业化”(19251925年开始)年开始)“农业集体化农业集体化”(19301930年
18、左右开始)年左右开始)“五年计划五年计划”(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概念理解:确立原因:确立过程:四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三)斯大林模式(2020世纪世纪3030年代中期年代中期-1991-1991)内容:经济上经济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生产资料生产资料公有制公有制,实行实行自上而下的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指令性计划体制体制;实行实行高度高度集中集中的的经济管理体制经济管理体制;主要以主要以行政手段行政手段管理管理经济。经济。政治上政治上: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忽视民主与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忽视
19、民主与法治法治否定价值规律,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市场、商品排斥市场、商品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到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评价:积极苏联模式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苏联在很短时间内从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为世界工业强国,令世界瞩目(与此同时,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频发(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状况 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开创了不同于西方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为西方国家进行经济体制调整提供借鉴(国家干预经济)。四 苏联建设
20、社会主义的实践(三)斯大林模式(2020世纪世纪3030年代中期年代中期-1991-1991)评价:消极 四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三)斯大林模式(2020世纪世纪3030年代中期年代中期-1991-1991)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比例严重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失调;忽视消费品生产,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忽视消费品生产,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缓慢;长期僵化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长期僵化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积极性;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高;为为日后苏联的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日后苏联的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辨证认识苏联模式辨证认识苏联模式 农业工业贸易分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大中小工业一律收归国有取消自由贸易(否决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实物配给制 (平均主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集体化、税重 高度集中的国家计 划模式,直接管理 工资制(平均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恢复自由贸易,允许商品买卖实行按劳分配制排斥市场调节国家统调拨、计划供应管理手段高度集中,行政管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高度集中,行政管理指令计划单一的公有制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体制粮食税几种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几种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