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板书课题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二、出示目标二、出示目标 明确任务明确任务学习目标:1、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2、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三、学生自学,独立思考(三、学生自学,独立思考(5 5分钟)分钟)(一读、二画、三找、四梳理、五结论)认真阅读课本P44-46页找出知识点、重难点、困惑疑难点。四、自学指导一四、自学指导一阅读第一目,思考并解决以下问题,5分钟1、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的背景是什么?2、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的表现如何?3、春秋战国统治者为什么重法轻儒?(评价)法治
2、:法治:先秦时期法家的政治思想先秦时期法家的政治思想,主张以法治国。与现代意义主张以法治国。与现代意义的法治不同,中国古代法治有着的法治不同,中国古代法治有着“法自君出法自君出”的特点,突出的特点,突出君主的无上权威,皇帝的言行就是法律,所以,法家的君主的无上权威,皇帝的言行就是法律,所以,法家的“法法治治”是是“君权至上君权至上”、“国权至上国权至上”的法治。的法治。德治:德治:是中国古代的治国理论,是儒家学说倡导的一种是中国古代的治国理论,是儒家学说倡导的一种道德道德规范规范,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要求统治者以身作,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要求统治者以身作则则,注意修身和勤政
3、,充分发挥注意修身和勤政,充分发挥道德感化道德感化作用;重视对民众的作用;重视对民众的道德教化道德教化,“为政以德,德主刑辅为政以德,德主刑辅”。现代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意义上的法治,强调强调“依法治国依法治国”“”“依法办事依法办事”的的治国方式、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和治国方式、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和“法律至上法律至上”“”“制约制约权力权力”“”“保障权利保障权利”的价值、原则。的价值、原则。五、自学展示五、自学展示 教师点拨教师点拨1、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的背景是什么?(1)夏商时期,君王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2)西周,为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敬天保民”的
4、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3)东周,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诸侯国君们纷纷寻找治国新思想。(4)战国法家思想形成之前,历代统治者已经使用法律来治理国家。(5)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引发了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2、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的表现如何?学派治国思想治国手段理论来源儒家法家孔子:为政以德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孟子: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主张德治,通过道德教化民众,仁和礼的手段人性善韩非:君主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君主赏罚分明,臣民必守法令。“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法和刑的手段人性恶商鞅: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评价:(1)儒家主张通过道德礼仪教化民众,重
5、视民生与民意,但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在重视富国强兵的君主看来,儒家的仁政与德治思想,难以落到实处。(2)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3)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3、春秋战国统治者为什么重法轻儒?自学指导自学指导 二二阅读第二目,思考并解决以下问题,3分钟1、秦汉时期法律经历了怎样的发展?2、魏晋时期的律令儒家化的原因、目的是什么?3、唐代的法律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如何评价唐律疏议?4、唐朝礼治有何表现?(标志性法典、社会层面)5、为什么法律与儒学的结合会越来越紧密?(1)
6、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2)汉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3)秦汉朝廷还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1、秦汉时期法律经历了怎样的发展?2、魏晋时期的律令儒家化的原因、目的是什么?(1)原因: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魏明帝设律博士,专用儒家思想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律令儒家化。(2)目的: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维护三纲五常。3、唐代的法律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如何评价唐律疏议?唐初:律删繁就简。唐高宗永徽年间,在贞观律的基础上修订颁布永徽律,并逐条解释,撰成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a.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
7、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b.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自己的法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1)法律:发展:评价: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2)礼治标志性法典:732年,颁布大唐开元礼,分吉、宾、军、嘉、凶五礼,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之作。社会层面:唐朝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4、唐朝礼治有何表现?(标志性法典、社会层面)5、为什么法律与儒学的结合会越来越紧密?儒家思想在汉朝时经过改造适应了大一统封建王朝的需要,成为了封建社会主流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儒家必然向
8、社会各方面渗透,包括法律领域。儒家并不排斥法律与刑法,“礼”本身也有一定的约束力。得到统治者的支持。一、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板书课题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二)二、出示目标二、出示目标 明确任务明确任务学习目标:1、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2、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三、学生自学,独立思考(三、学生自学,独立思考(5 5分钟)分钟)(一读、二画、三找、四梳理、五结论)认真阅读课本P46-47页找出知识点、重难点、困惑疑难点。四、自学指导一四、自学指导一阅读第三目,思考并解决以下问题,3分钟1、宋元至明清法律
9、的发展演变过程如何?2、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教化有何表现?3、从宋朝到清朝,乡约所讲内容发生了什么变化?4、乡约有何特点及作用?1、宋元至明清法律的发展演变过程如何?宋朝时期宋朝时期(1)宋朝基本沿用唐)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法律朝法律体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多以唐律为蓝本。(2)元朝对唐宋法律)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广泛在司法实践中仍广泛援引唐律。援引唐律。元朝时期元朝时期明朝时期明朝时期清朝时期清朝时期(3)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定大明律大明律,在司法实践,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中又特别重视“例例,开创了开创了律例合编的
10、体例。律例合编的体例。(4)清朝法典沿袭)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大明律,同样非,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常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大清律例。(1)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逐步确立统治地位,控制教育与科举,并通过授徒、书院讲学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朱熹的家礼和小学也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2)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2、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教化是如何演进的?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3、从宋朝到清朝,乡约所讲内容发生了什么变化?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 朱 元 璋 的“六谕”。六谕有劝谕,但也有禁约成分,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明朝北宋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
11、乡里。北宋吕大钧兄弟是乡约的创造者,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清朝基本延续明朝模式,但宣讲内容变成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 宋朝:由儒学士人发起,注重德和礼,道德教化与规范行为相结合;强调互勉。明清:改为宣讲皇帝圣谕,强调顺从,与法律合流,具有约束力,成为教化工具。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特点:原本由儒学士人发起的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的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4、乡约有何特点及作用?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时期法治教化礼法关系夏朝禹刑礼不下庶人刑礼分野商朝汤刑西周
12、九刑敬天保民、礼制春秋战国铸刑书(成文法)、法家法治儒家德治礼法对立秦秦律、严刑峻法焚书坑儒汉沿袭秦律、九章律尊崇儒术、以经注律德主刑辅礼法合一魏晋律令儒家化,以经注律,纳礼入律唐刑罚为用唐律疏议德礼为本大唐开元礼宋宋刑统天圣令吕氏乡约家礼约律分立明大明律、律例合编明太祖六谕约律合流清大清律例圣谕十六条、圣谕广训总结总结 材料一:中国传统的法律体系从秦汉时开始形成。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其法制的指导思想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在历史的推移和王朝的更迭中,法制虽代有损益,
13、但“诸法合体”、“政刑不分”的旧法律结构形式到清末却始终未变。自古以来,中国的法典基本上是刑法典,但又包含有民法、诉讼法及行政法等法律内容,形成了“民刑不分,诸法合体”、民商不分,实体法与程序法无别的法律结构。所谓“往昔律书体裁虽专属刑事,而军事、民事、商事以及诉讼等项错综其间”,指的就是这种情形。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思考:结合材料分析,分析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特点?1.1.深受宗法群体观念影响深受宗法群体观念影响,礼法结合礼法结合,德主刑辅、礼刑并用。德主刑辅、礼刑并用。2.2.法律出于皇权法律出于皇权,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人治色彩浓厚。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人治色彩浓厚。3.3.官僚
14、、贵族享有法定特权。官僚、贵族享有法定特权。4.4.司法从属于行政,不同等级的行政官员同时也是不同范围的司法官员。司法从属于行政,不同等级的行政官员同时也是不同范围的司法官员。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先秦先秦德治:西周德治:西周“敬天保民敬天保民”春秋战国儒家的仁、礼春秋战国儒家的仁、礼法治:春秋法治:春秋“铸刑鼎铸刑鼎”战国法家战国法家“法、术、势法、术、势”秦秦唐唐秦汉:改法为律,律、令皆法秦汉:改法为律,律、令皆法魏晋:律令儒家化魏晋:律令儒家化唐朝:唐律疏议中华法系确立唐朝:唐律疏议中华法系确立宋宋清清法治:明清律例合编法治:明清律例合编教化:宋代理学、乡约教化:宋代理学、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