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上疮痍,诗中圣哲,社会病态,振笔疾呼。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百姓疾苦,震撼人心。郭沫若在过去的语文学习中,我们见过望岳中豪气干云的青年杜甫,见过春望中未老先衰的杜甫,见过石壕吏中忧国忧民的杜甫但杜甫到底何以被尊为“诗圣”?导入导入我们可以从今天的这首诗中找到答案杜甫1.朗诵诗歌并理解诗歌大意;2.品析诗中的精彩描写;3.感受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学习目标学习目标背景资料背景资料“安史之乱”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759年,杜甫一家辗转流落到四川成都,靠朋友的资助在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但
2、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茅屋”,指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所建的草堂。“为所”是一个表示被动的固定句式。“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题目的意思是:茅屋被秋风吹破,点明了诗歌所叙述的主要内容和诗歌的体裁。诗题解读歌,能唱的诗,后成为古诗的一种体裁。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称为“歌行体”。这种古诗,朗朗上口,体现“歌”的特点;讲究押韵,但用韵自由,随着韵脚的变化,所
3、写内容或表达的意思就有所改变;用长短句,顿挫相谐,有“行”的动感。这首诗因“茅屋为秋风所破”而“歌”,是一首叙事抒情诗。歌行体一、读诗歌,明诗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书声琅琅书声琅琅自由诵读、注意语速语调和节
4、奏、揣摩情感自由诵读、注意语速语调和节奏、揣摩情感书声琅琅书声琅琅节奏节奏七言句:“四/三”二字句“呜呼!”:相当于“唉”,表示强烈的叹息。九言句:“四/二/三”,但根据意思,“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应是“二四三式”。感叹句“!”:结尾段连用三个感叹号,表示强烈的表达,迫切的呼唤前三节基本用降调,但降中有逐层递升,语速宜缓慢,诗中“怒”“三”“洒”“挂”“飘”“老”“忍”“抱”等字须重读,读出风之大、茅草翻飞的意境;“呼不得”“自叹”读出杜甫面对群童抱茅无可奈何的情状来。后一节用升调,语速适中,“安得”“千万”“大庇”“寒士”“呜呼”“何时”“受冻”等字须重读,“死亦足”中“死”字须拖长读音
5、。这样处理,能读出杜甫心存社稷、意念苍生的思想感情来,较好地表达出诗歌的情意。书声琅琅书声琅琅语速、语调和情感语速、语调和情感 八月八月/秋高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洒江郊,高者挂罥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沉塘坳。南村群童南村群童/欺我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为盗贼。公然/抱茅抱茅/入竹去,唇入竹去,唇焦焦/口燥口燥/呼不得,归来呼不得,归来/倚仗倚仗/自叹息。自叹息。俄顷俄顷/风定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冷似铁,娇儿/
6、恶恶卧卧/踏里裂。床头屋漏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少睡眠,长夜沾湿长夜沾湿/何由彻!何由彻!安得广厦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安/如如/山山。呜呼!何时呜呼!何时/眼前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受冻/死死/亦亦/足足!读准字词、读美韵律、以声传情读准字词、读美韵律、以声传情书声琅琅书声琅琅j ju u n nq qngngq qn nbb 疏通文意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同桌两人互译,注意标记疑难字词句。译文:八月秋深,狂风怒吼
7、,卷走了我屋顶上几层茅草。茅草乱飞,飞过江去,散落在江边,(其中)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茅草飘转沉到池塘水中。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秋高:秋深。三重(chng)茅:多层茅草。挂罥(jun):挂着,挂住。罥,挂结。长(chng):高。沉塘坳(o):沉到池塘水中。疏通文意疏通文意译文:南村一群顽童欺负我人老无力,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抢掠的事。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我喊得)唇焦口燥也喝止不住,(只好)回来拄着拐杖独自叹息。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忍能对面为盗贼
8、:竟忍心这样当面做偷窃的事。忍,狠心。能,如此,这样。为,做。呼不得:喝止不住。疏通文意疏通文意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俄顷:一会儿。漠漠向昏黑: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向昏黑:渐渐黑下来。向:接近。衾(qn):被子。娇儿恶卧踏里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坏了。恶卧,睡相不好。裂,使动用法,使裂。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丧(sng)乱:战乱,指安史之乱。何由彻:如何挨到天亮。何由:怎能,如何。彻,彻晓。疏通文意疏通文意译文:一会儿,风停了,空中的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色阴
9、沉迷蒙,渐渐黑下来。盖了多年的布被,又硬又冷,像铁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因为)茅屋漏雨,床头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可如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的雨点仍旧下个不停。自从经历安史之乱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如何挨到天亮!译读感知意美译读感知意美 疏通文意疏通文意译文: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穷苦人(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高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0、大庇(b):全部遮盖、掩护起来。庇,遮盖,掩护。寒士:贫寒的士人。突兀(w):高耸的样子。疏通文意疏通文意二、析细节,悟情感内容品析内容品析这首诗歌画面感、镜头感极强。请你结合诗歌内容从每段诗歌中选取几个字组成四字短语概括四幅图片的场景。秋风卷茅群童盗茅屋漏无眠广厦庇士内容品析内容品析秋风卷茅群童盗茅屋漏无眠广厦庇士选择至少一处你印象深刻的场景进行赏析,可以从用词、修辞或描写、表现手法、情感等角度进行赏析。先自主赏析,再小组讨论。场景一:场景一:用词:卷:生动形象地写出狂风威力巨大,富有画面感;视听结合:“怒号”从听觉方面,“茅飞渡江洒江郊”灯具从视觉方面凸显了秋风的来势凶猛和威力巨大。怒号:
1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秋风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秋风来势凶猛、威力巨大;修辞:表现手法:动词连用:飞、渡、挂等一系列动词的连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茅草漫天飞舞,无处不在的奇景,虽无一字直接写风,却动态地写出风的肆虐,也侧面写出诗人艰难窘迫的处境。自叹息:诗人一叹自己:年迈已高,生活无依,于国于家都没有什么用了;二叹他人:抱茅的孩子天真淘气的背后,隐藏的是生活的辛酸和悲苦,用茅草盖屋或拿回家当柴烧;三叹国家:战乱何时能平息。这里更见作者的无奈和焦急。场景二:场景二:用词:老:作者作此诗的时候才49岁,用“老”自称,这里并非指年龄老,而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交瘁。情感:场景三:场
12、景三:描写:“丧乱”指安史之乱,从眼前的处境想到安史之乱后的经历,从风雨飘摇的茅屋想到残破不堪的国家,表现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被子比作铁,把雨脚比作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生活的窘迫,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忧愁凄苦。修辞:情感:景物描写:写出了风定云起、天色昏暗的情景,借雨写出了诗人生活的窘迫,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忧愁凄苦。场景四:场景四:这一段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推己及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写法和情感:推己及人:因自己受冻而想到天下寒士舍己为人:如果能有广厦千万间庇护天下寒士,我的屋子破漏被冻死也心甘忧国忧民场景四:场景四:广厦庇士杜甫
13、这首诗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但当读者读完最后一节的时候,就知道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霍松林天下四等人第一等人是高尚的圣人,他们宁苦身以利人。第二等人是推身利以利人。第三等人是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第四种人是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补充材料补充材料杜甫生于士大夫家庭,怀有远大理想,却因奸臣李林甫当道而一直屡试不第,且一生颠沛流离。在流落长安十年时,他的小儿子饿死了:“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在成都时,他常常连基本的温饱都无法给家人带来,“入门依
14、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痴儿未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人世对他,那么冷酷,那么吝啬,那么荒凉;而他对人世却完全相反,竟是那么热情,那么慷慨,那么丰美。这就是杜甫。余秋雨 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杜甫绝笔三、析写法,品效果1.石壕吏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均为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名作,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但具体的写作手法有所不同。石壕吏只是“客观”地叙述,并无情感、态度的直接表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先描述人遭际,结尾处借助议论和抒情升华。试结合作品分析这两种写法的表达效果。(思考探究1)石壕吏直接讲述底层劳动人民的故事,诗人自己并不是故事的主角,而是一个近距离的“旁观者”。一
15、方面,这个故事本身已经足以令人动容,任何直接的议论和抒情都显得多余;另一方面,诗人对这件事情的情感是复杂的、矛盾的,他高度赞扬人民的牺牲精神,而牺牲的具体方式(战争所迫,差役所胁)又是他难以接受的,甚至是需要控诉的,这种复杂的感情也难以直接表达,而蕴含在叙述之中则更能令人回味和深思。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的是诗人自己在一场暴风雨中的经历,但诗人并未停留在对自身境遇不幸的描述,而是能够推己及人,从个人遭际联想到要为天下寒士谋取温饱,从而体现出一种广济苍生的博大胸怀,使得诗歌具有了非常深广的社会历史意义;而且诗人也并不是抽象地议论和抒情,而是借助“广厦千万间”“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样具体、鲜明的形象,以
16、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样真挚而感人的呼告。如果不借助结尾议论和抒情的升华,诗歌的思想高度和艺术成就都要大打折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诗“沉郁顿挫”艺术风格的典范之作。诗人关于现实世界之困顿、国家历史之丧乱的文字,无处不散发着深沉郁勃之气,不可谓不“沉郁”。于此同时,全诗蜿蜒曲折的意脉先言个人茅屋与历史家国的破败与破碎,笔势一转,以个人精神理想突破眼前现实,再经由广厦、苍生、天下之新境抒发心忧天下的济世情怀更是将“顿挫”的风格发挥到淋漓尽致。“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风怒号”以拟人手法写出秋风声势之盛,“卷”字写出狂风威力之大。“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17、写出了一种茅草漫天飞舞、无处不在的奇景,虽无一语直接写风,却让人感到风的肆虐,动态十足,惊心动魄。“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写风定云起、天色昏暗的情景,不言大雨,而给人以大雨将至的压抑之感。“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写被子破烂冰冷、屋漏湿冷,透出阵阵寒意,令人悲悯;又以“娇儿恶卧”映衬其间,更觉苦寒不堪。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不少精彩的描写,如对恶劣天气和生活环境的描写,试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风卷茅:深秋风号风卷茅飞茅高者、低者不可复得群童盗茅:公然抱茅无力阻止倚杖叹息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屋漏无眠:风定天黑布衾不暖床头屋漏长夜难眠叙事广厦庇士:大庇天下寒士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抒情、议论课文结构再读诗歌,感杜甫圣心作业布置1.发挥想象,增加一些细节,把本文改为一则小故事,300字左右。2.完成本课学练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