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生性格养成与荣格心理解读学生的性格养成对于个人的人生价值与生活轨迹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早期的研究表明,人的性格养成在七岁之前已有雏形。小学阶段的学习过程与班级中学生之间的交往则对若干年后的社会交往能力打下了基础。现今的社会组成模式往往倾向于对外向型性格的偏爱,这往往是在小学校园中对内向型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以及在同学交往中的尴尬打下了基础。在我的教育生涯中,众多的家长询问我,“我的小孩性格内向,请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能多提问,让他能多讲话,性格以后能变的外向一点。”我的问题是:这种教育方式是否能改变小孩的性格,而使一个性格内向的学生变得外向。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讨论一下性格以及性格的变化
2、。所谓性格,又称其为心理机能或广义上的心理, 是指一个人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较为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所对应的较稳定心理特征的总和。一个人的性格表现在典型活动方式中、表现在特定的情况中, 并决定着一个人做人做事的基本态度和行为方式。性格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 即内向型和外向型。由于每种类型性格的人,其心理都具有四种功能( 感觉、直觉、思维、情感) ,因此, 内向型和外向型性格又可进行功能性分类,可分别分为四种类型。内向型性格包括内向感觉型、内向直觉型、内向思维型和内向情感型;外向型性格包括外向感觉型、外向直觉型、外向思维型和外向情感型。根据功能性划分的这些性格类型,具有各自的特征及特殊功能,对个
3、人的成长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荣格作为心理分析法的奠基人,其毕生的研究为基础心理学对人类性格的认识打下了基础。在基础的精神分析中,性格是与生俱来的。但荣格曾经也表示,性格的变化在儿童早期的生活过程中有可能发生变化。但这些变化基于的条件比较苛刻,譬如:家庭的巨变。对于大多数的儿童,在生长期都不会遇到这种变化。因此,我们默认小孩的性格多数由于先天因素所造成。古往今来,人们都会看到,许多孩子继承了父辈的事业。不仅在周围可以看到这种子承父业,在许多音乐世家或明星世家,几代人从事着同样的事业且都成就显著,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一般来说,在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或早或晚都能够隐约地见到其性格中的某些方面相
4、似于父母中的一个。一些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性格里都有父母的部分遗传,这个遗传部分占有40%,一般称为孩子的天性。形成性格另外的60%则跟生活环境、宗教信仰有关,特别是父母的模式影响。而这种遗传的内向性格是否对于一个儿童在这会生活中的成功有密切的联系。心理学的研究表面,其中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不同性格的人在社会中均有得到认可的机会,而性格与从事职业,以及在职业中成功的联系确实必然的。一个性格外向的人则更容易在与社交联系紧密的行业中成功,譬如在公司的市场部门,演艺界的明星,综艺节目的主持。而性格内向的人,则在需要思考和创造的领域中,更有发挥的前景。爱因斯坦的成就可作为内向型性格的人成功的典型例子。
5、针对儿童中具有内向性格特质的人群,是否能通过在教育过程中积极的参与社会活动,以及其他方式来改变儿童的性格,现在的研究表明能够改变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这也是基础的心理分析理论给我们的结论。恰恰相反,在我们给儿童成长中施加一些与其性格相反的作用力时,会诱导儿童暴露对教育的逆反情绪。譬如,内向性格的儿童,本身语言以及交往能力较差,在课堂上反复的对其提问,一方面不利于课堂教学的进程,另一方面儿童心理上必然会产生对该课程的厌学情绪。在笔者多年的小学教育经历中,观察到内向性格的儿童被动的参与社交活动,在众目睽睽下尴尬的表情,这些都不利于儿童心理的成长与健康心理的形成。当然笔者在这里的建议并不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内向型性格的儿童,而是在强调一种为他人服务的立场来思考。在教学行为的背后,必须考虑这些行为对儿童心理造成的影响,设身处地的考虑问题。教师和家长以及社会对小学生性格的认识都对儿童的性格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期望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改变儿童的性格以适应社会对性格的偏好可以说是一种非常愚蠢的行为。内向性格的儿童在小学教育中尤其受到来自学校或者社会的歧视,社会也必然要为这种对性格歧视的行为附上责任。因此,对儿童早期性格的认识必须受到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重视,应该因势利导的利用儿童在性格上的优势,加以培养,这样才能对儿童未来的发展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