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由于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质的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因而制约心理健康,造成心理偏差、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因素也是极其复杂多样的。从各种制约因素的性质来说,主要有生物遗传因素、心理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从各种制约因素的功能来说,可以分为本体因素与诱发因素两大类。本体因素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发生变化的内在原因,而诱发因素则是产生变化的外在原因。诱发因素通过本体因素而发生作用,它决定着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变化的现实性。例如,紧张的学习生活,对于心理功能状况良好的学生来说,会激发更高的学习热情,投入更多的学习精力;而对于心理功能状况较差的学生来说,有可能引起过度焦虑,导
2、致产生心理障碍。下面简要阐述本体因素和诱发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一)本体因素本体因素是个体自身所具有的一种内在的、主观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的生物遗传因素和心理活动因素。1.生物遗传因素遗传基因包含着有机体天生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的特性,主要是神经系统、脑的特性,以及感官和运动器官的特性,具有相对稳定性和不易改变性。遗传素质是心理素质发展必不可少的生物前提和基础,它既影响智力的发展,也影响儿童的情绪和性格的发展;胎儿在出生之前生活在母体的环境中,产前环境对胎儿的生长发育以及出生后智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研究表明,某些遗传基因、不良的产前环境与恶劣的早期生长环境可能是导致多动症、学习技能障碍和
3、智力异常等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具体而言,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生物遗传因素有以下几方面:(1)遗传因素。一般讲,人的心理活动是不能遗传的。但是,一个人作为身心兼备的整体,与遗传因素的关系又是十分密切的,特别是一个人的躯体、气质、智力、神经过程的活动特点等,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更为明显。根据调查和临床观察,在精神病患者的家族中,患精神发育不全、抽疯发作、性情乖僻、躁狂抑郁等神经精神病或异常心理行为的人占相当比例。例如,对躁狂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的患病率的调查数据显示,精神疾病发病的原因确实具有明显的血缘关系,血缘关系越亲近,患病率越高,而这正是遗传因素的影响。(2)病菌或病毒感染。临床研究证明,中
4、枢神经系统的传染病,如斑疹伤寒、流行性脑炎等,由于病菌、病毒损害神经组织结构而导致器质性心理障碍或精神失常,它可以阻抑心理的发展,造成智力迟滞或痴呆。(3)脑外伤或化学中毒。由种种原因造成的脑震荡、脑挫伤等,都可以导致意识障碍、健忘症、言语障碍、人格改变等心理障碍;由于有害化学物质侵入人体,毒害中枢神经系统,如酒精中毒、食物中毒、煤气中毒、药物中毒等,亦可导致心理障碍或精神失常。(4)严重躯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这方面的影响也是造成心理障碍和精神失常的原因之一。例如内分泌机能障碍中,最突出的如甲状腺机能混乱、机能亢进时,往往出现敏感、暴躁、易怒、情绪冲动、自制力减弱等心理异常表现;肾上腺素分泌
5、过多会引起躁狂症,而肾上腺素分泌不足则可能导致抑郁症等。(二)诱发因素诱发因素是直接引起心理问题的外在的、客观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1.家庭因素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长远和深刻的,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 “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后的行为。”这是麦肯侬(1950)有关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力的一个总结。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因此许多家长对孩子过于宠爱和溺爱,此外,家长“望子成龙”“
6、望女成凤”思想严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使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忽视品德发展、人格教育、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社会性教育的倾向。长期以来,在高考指挥棒的调遣下,家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采用应试教育的方法,只重视智力教育,而没有将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渗透到其中,忽略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家长的高期望值与孩子自身需求不一致时,家长的一厢情愿便会使青少年感到压抑和不满,给孩子造成疑虑、忧郁等心理疾患,导致孩子高分低能或心理不健全。同时,在教养方式上,相当一部分家长受教育程度较低,缺乏教育孩子的知识和观念,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不考虑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错误观念和方式来教育孩子,往往采用简单、粗暴的传统
7、的家长制手段,随意打骂孩子,对孩子的要求过于苛刻,缺乏对孩子根本的尊重。这种消极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品质。此外,家庭主要成员变动,如父母死亡、父母离异或分居、父母再婚等;家庭情感气氛冷漠,矛盾冲突频繁等;以及家庭变迁,出现意外事件等,如父母感情破裂,双亲离异,这些都严重摧残了孩子的心灵,容易使他们出现心理问题,甚至要付出惨痛的代价。学生的心声:我真的好希望你们不要给我们太多的压力,太多的负担,太多的不过,我们自己也说不清希望什么或许,那一步才是最完美的结局人的一生有很多很多的事情要做,我们想那是我们已经做完或者没法做完的事情的最美好的结局,
8、或许明天的你们见到的以是另一个世界的我们,请不要惊奇,也不要惋惜,这或许就是最美的结局,最美的结局如此悲观、凄婉!2.学校因素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因此,学校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也很大。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中小学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有些教师正是缺乏心理学与教育方面的素养,没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不懂得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年龄特征来实施教育。有
9、些教师虽然懂得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年龄特征进行教育的意义,但并不以此来指导其教育行为,一些教师在教育学生是采用不当的方法,体罚、心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此外,学校教育条件、学习条件、生活条件,以及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这些条件和关系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例如,校风学风不振、学习负担过重、师生情感对立、同学关系不和谐等,都会使学生的心理压抑,精神紧张、焦虑,如不及时调适,就会造成心理失调,导致心理障碍。3.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关系等,这些因素对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起
10、着决定作用。其中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严重地毒害着学生的心灵。特别在当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广泛,各种社会传媒的作用越来越大,生活紧张事件增多,矛盾、冲突、竞争加剧,紧张的节奏和巨大的压力使人感到精神压抑、身心疲惫。所有这些现象都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内心矛盾,影响身心健康。总之,上述各种因素是相互制约的,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往往是综合起作用的。因此,我们在观察、分析、诊断心理失调、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时,务必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作用,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调适。四、中小学生心理问题解决的对策要减少或消除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全社会的团结协作,共同来完成。(一)了
11、解心理学知识,学会疏导和调节自身心理的方法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需要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完成。中小学生要适当地进行自我教育与心理训练,培养良好个性品质,锻炼心理能力,逐渐掌握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并在生活、学习实践中灵活运用,不断总结提高。如学会微笑;多角度思考问题,辩证看问题;想自己高兴的事;及时转移、暂时回避不愉快的事;深呼吸闭目养神放松法;欣赏音乐法;体育锻炼法;散步谈心法等。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让学生学会心理保健,学会自我分析、自我体验、自我完善,自我调适,学会承受挫折,学会人际交往,培养自我承受能力。1能够调节自己的情绪,寻找合适
12、的释放渠道。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情绪调节的基本过程包括生理调节,情绪体验调节,行为调节,认知调节,人际调节,而情绪体验调节是情绪调节的重要方面。当体验过于强烈时,个体需要有意识地进行调整。不同情绪体验有着不同的情绪调节过程,可采用不同的策略。例如,愤怒时,可采取问题解决策略;悲伤时,可采取寻求帮助策略;伤感时,可采取回避的策略;而忽视可以比较有效地降低厌恶感,抑制快乐表情可以降低快乐感受。不能随便压抑自己的情绪,一定要给自己的坏情绪找到正当的合适释放的渠道。这其中比较恰当的有
13、:找父母倾诉,找个没人的地方大哭一场等等。2提高自信,保持健康的心态。自信是人们充分估计自我力量的一种内心体验,是一个人相信自己的愿望和理想能够实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有了自信才能克服各种困难,最终取得胜利。而现在很多学生缺乏的就是自信,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认为自己天生就是脑子比别人笨。干什么事总是先给自己定个调,“我不会”,“我干不好”,其实不然,正常人的大脑无论是体积、重量还是构造都相差无几。因此,在学习能力方面也应相差无几。成功的起点是自信,只要保持一种健康心态,树立信心并踏实地学、认真地学、定会取得好成绩。3拒绝孤僻,达到人际的和谐。友谊永远是生活中不能缺少的阳光。和朋友们分享自己的快乐,
14、分担自己的痛苦,这样才会真正体会到生活的滋味。很多人不愿意甚至害怕与人交往,这是一定要改正的缺点。我们生活在一个人与人之间互相联系的世界,如果强行将自己缚在一个茧子内,那一定会滋生许多阴霾的。要相信,沐浴在生活温暖阳光下的人们才是不会抛弃生活的。(二)开办家长学校,改变家长传统的教养方式家长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针对性、主动的提高家长素质,改善家庭教养方式的途径,它比一些大众传播媒介的舆论宣传对家长的影响更具有指导意义。通过家长学校可以使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为国教子的理念,摒弃子女私有、家长制、重智轻德的思想。注重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尊重孩子的选择,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成长环境。通过科学讲
15、座、座谈等活动,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让家长更好地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增强科学教育孩子的能力,并能够妥善处理孩子某一阶段发展所面临的某些特定问题。尤其让家长了解青少年是一个特殊年龄阶段,他们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对他们的教育既要鼓励,也可以批评,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他们的心理规律。对他们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希望他们成才,这是人之常情,但压力过大,也会适得其反。此外,要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让其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健康成长。(三)改善社会大环境,消除其消极方面对中小学生的影响全社会关注教育改革,切实减轻学业负担,扩大高校招生名额,进
16、行高考改革,实行“宽进严出”,并且增加就业岗位数量和用人要求合理化,使各层次岗位人才都能发挥作用,学生的成才道路选择将会更加多样化。从沉重的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的学生,将更加注重自身全面素质的提高,我们应努力在全社会推行面向未来的教育观,努力培养学生的“原创能力”。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目的,要对学生的未来(人生六十年)负责。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终身学习。素质教育的灵魂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精神”与“原创能力”。追求“原创性”,不仅表现为对新理论、新技术的发明,而且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人的
17、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社会各界人士应努力为青少年创造一个扶危济困、尊老爱幼、崇尚科学的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加强规范网吧、电子游戏厅、歌舞厅等公共娱乐场所的经营行为,努力为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培养孩子小心“细节缺失”俗话说,三岁定八十。做人的一些重要品质,比如真诚、分享、探索很多品质的塑造源于孩子幼年时期。但家长往往因为幼儿的天真、不懂世事而忽略了在生活细节中培养孩子的品性。 本期特邀福建省学前教育研究会会员、泉州市机关幼儿园心理咨询医师陈娜娟老师为家长们点评生活中最易被家长们忽略的细节教育缺失。如果您对利用生活细节培养孩子品性深有体验,不妨参与我们的家教讨论,讲述您在生活细节中培养
18、孩子品性的成功之处。场景一推卸责任式安慰“宝宝不要哭,看妈妈打这个不乖的坏椅子,害得我们宝宝摔倒。”采访中,记者常常见到这样的一幕:一个摇摇摆摆学走路的宝宝被家中的小椅子绊倒后,年轻的妈妈飞快地冲上去抱起孩子,心疼地哄着,边哄边拍椅子以示责打,原本正哭闹的孩子也被逗得破涕为笑。分析:幼小的孩子思维方式是种泛灵思维,他们认为许多事物像人一样,具有人的思想感情、行为特征,他们会把无生命的事物看成有生命的事物,如石头会说话,动物像人一样生活等。因此,在孩子一周岁前,用“不乖的坏椅子”等语言安慰孩子是符合其泛灵思维特点的。但等孩子满周岁后,开始学习认识世界,再用同样的方式来教导孩子应对挫折,反而对孩子
19、不好。会让孩子产生一种“归因心理”: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不是我的错,都是其他人、其他事物的过错。长此以往,孩子养成习惯性思维方式,成长后易形成怨天尤人、不懂得承担、推卸责任等品性。场景二随意简单式批评一位老师告诉记者,自己班上一位小女孩上美术课的时候,从来都是先看别人画什么再跟着画。如果是自由创作,她常常画到一半就停笔不画。老师问她为什么,她会很胆怯地先询问老师“我有没有画错”,得到肯定后,才敢接着画。老师家访后,才了解这是因为小女孩听多了父母无心的责怪后养成的习惯。比如,不小心砸坏碗、撕破了书本,父母的惊呼、嗔怪随之而来“怎么那么小不心啊”等。分析:幼儿是通过触摸、倾听来感知世界的。很多在家
20、长心目中的捣蛋行为其实是孩子探索世界的一种方式,比如一两岁的孩子喜欢往地上砸东西,是因为东西扔在地上会有响声,会变形,他喜欢。砸东西其实是对声音、物体形状的探索。孩子的这种探索与成人不同,而这种不同一旦受到成人的批评、否定,孩子的探索天性也就受到扼杀。因此,对于6岁以下的孩子,无论他的行为在大人看来有多捣蛋,大人也要教导孩子去探索原因,而不要随易否定。否则,孩子很容易像这个学画画的小女孩一样,胆怯而缺乏自信,局限在大人的思维中学习,既不敢去探索也不敢有所不同,对于培养孩子的发散性思维很不利。场景三教育观念不统一“有爷爷、奶奶做保护伞,孩子小小年纪就会看眼色了。”家住老城区的李女士夫妻俩对3岁的
21、孩子管教严格,而同住一起的爷爷、奶奶对小孙子却疼爱非常。平日里看到孙子做错事了,总是抢着维护孙子,舍不得孙子被批评一点点。每当夫妻俩刚开始教育孩子,孩子就喊着“爷爷奶奶”寻求保护。分析:家庭教育观念不统一,会带来家庭中没有统一原则,孩子在家中无规则可遵循。遇到事情,孩子无法从家庭的不同意见中分辨是非对错,也无法得知哪些行为该做、哪些行为不该做。把做错事当成家常便饭,长大后更容易因此而自信心受打击。另一方面,习惯了拿老人当庇护伞的孩子很早就懂得看人脸色,一看时候不对就找寻对自己最有利的条件。长此以往,会助长孩子养成做人不真诚,以自我为中心,不以公众利益为准则的不好习性。场景四虚假式的分享“小孩子
22、很霸道,不管在家里、在学校,谁都不许动他的东西。”一位刘姓女士诉苦,自己的孩子已经上小学一年级了,常常因为同班的小朋友动了他的东西而和同学吵架,在班上惹是生非。刘女士很困惑,小时候教孩子时,常常教孩子要把吃的东西分给别人。每回只要大人吩咐,孩子便懂得把东西与别人分享。虽然大多只是嘴上逗孩子,送到嘴边的东西常常又还给孩子。但从那么早开始培养,孩子按理不该养成这么霸道、自私的个性,刘女士为此很疑惑。分析:分享是做人的优秀品质,但如何教会孩子懂得分享,不能仅留在表面动作上。当孩子舍得把东西送到你手中时,作家长的应该收下,这样才能让孩子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分享,孩子才能体验到分享的快乐。如果只是摆个样子,反而会给孩子一个误导信息:大人是很虚假的,孩子也会从中学会虚假。因此,教孩子分享时切勿停留在表面,要引导孩子明白什么是分享,哪些可以分享。懂得分享的孩子,往往个性开朗,很合群,比较容易融入社会。否则孩子只停留在表面的虚假分享,容易养成“自以为是”的霸道,认为自己才是最重要的。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