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谈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点滴体会 王传文健康不仅仅指身体健康,还应当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健全和最佳状态。什么样的心理才是健康的?它包括心胸开朗,情绪稳定,能一分为二地看待社会问题,思想较成熟,性格良好,不容易出现偏激思想和行为;耐挫能力较好,有自制力;独立能力强,不盲目崇拜别人,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现今学生心理异常现象常常表现为:思想容易偏激,对正确的革命理想和革命教育反感,甚至喝“倒彩”;法制观念薄弱,待人处事容易冲动,往往以拳头解决一切问题,报复心理强烈;缺乏自信心,独立思维能力差,热衷于“追星”,良莠不分,盲目崇拜社会人物;心理耐挫能力和自制力差,对人冷漠,容易出现行为偏差
2、,轻则离家出走,重则自杀、杀人等。人的各种素质的形成与发展,都依赖于心理健康的水平。如果缺少了心理健康的培养,那么各种素质的发展,便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我认为,在对学生进行个体心理健康的培养方面,教师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尊重学生,在言行身教中教会学生尊重别人。现在的学生,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动不动就用粗口骂人,甚至彼此之间因一点小磨擦就动手动武,不时发生流血事件,对父母、长辈也不懂得尊重、孝顺。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身先士卒。正如一位名人说过:“在人之上,视别人为人;在人之下,视自己为人。”学生对我们教师而言虽是晚辈,是受教育者,但其首先是人,在人格上和我们教育者是平等的。我们在施
3、教过程中,要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行,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即使对待调皮捣鬼的学生,也要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对待他们,尽量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试想一下:一个人如果长期在侮辱与折磨中成长,就可能养成自私、自卑、懦弱、攻击性强等不良性格。一个民族要想在竞争中胜出,拥有大量优秀人才是根本保证。而优秀人才除掌握丰富知识与良好技能外,更应具有自尊自重、强烈自信、勇于创新、敢于怀疑、善于质疑、敢打敢拼的性格特征。很难想象一个在打骂与侮辱、缺乏民主和平等观念环境中长大的人会拥有阳刚、健硕的雄性性格。心理学家认为:青少年的自尊心是很强烈的。如果我们在教育时忽视他们自尊心的存在,不注意给他们留“面子”,使他们在
4、同伴中抬不起头,没有地位,这样不仅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大大刺伤他们的自尊心,激起他们的憎恨、敌对和紧张情绪,促使他们养成报复、自卑的不健康心理,有的甚至引发悲剧的发生。二、激励学生树立信心,以健康的心态克服生活、学习的各种难题,走出困境。自信是成功的基石。“坚定不移的信心能够移山”这是成功的经验。自信是一种自我激励的精神力量,它能够激发潜意识,释放出无穷的热情、精力和智慧,进而帮助其获得成功。所以,有人把“信心”比喻为一个人心理建筑的工程师。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人无完人;人也没有一无是处之人。作为教师,针对不同性格,不同心理特征的学生,都要一视同仁,多用激励的语言去鼓励他们上进。尤
5、其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以健康、饱满的精神去迎接各种挑战,这将会使他们受益无穷。要教好一个学生,尤其是后进生,与其总是训斥他、责备他,不如以爱心去温暖他、了解他、开导他,努力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激起他对学习、对生活的信心,以达观的态度、饱满的精神去面对学习、生活的各种难题,走上一条不断进步、不断超越自我的道路。正如一位教育工作者对学生提出的愿望是“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如果能以此作为我们的教学目的,让每个孩子都拥有一片希望的蓝天,我们也就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了。三、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培养合作精神和耐挫能力,不断实践,不断创新。新时期的教育要求我们必须把教会学生
6、思维放在第一位,使每一个受过教育的学生都能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出科学决策,进行有所创新的工作。从宏观角度看,通过教育,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善于思维,懂得思考,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作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提高整个民族水平的关键。从微观角度看,通过教育,发展个体的思维品质和水平,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创造的主体,都能够不断地从自己创造性工作过程和成果中体验到生命的价值。这对于其内在潜力的进一步挖掘、创造活力的不断释放以及人格的圆满、心性的提升,都大有裨益。俗话说得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正如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所说:“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的目的不单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如何生活,从而健康地成长,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才!由此可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了,它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真正把它落在实处,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实现教育最高目的启蒙人的智慧和思想,使蒙昧者得到启蒙,获得思想,使受教育者成为自己生命的真正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