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卖家):hyngb9260 文档编号:5563842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3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市一中 杨桂芳一、教学目的:1、 通过学习,感受春江花月夜的美景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生、对宇宙的联想与感慨,体会诗中表现的游子与思妇相思想爱之情。2、 学习诗歌的欣赏方法,领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3、 学会运用音乐形式感受诗意美及韵律美。二、重点:理解诗歌景情交融,即景抒情的方法。三、难点:如何让学生置身诗境,理解诗中的画面及由此产生的人生感慨。四、教时:二教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1、 介绍“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让学生集体诵读枫桥夜泊、鹿柴。然后,让学生谈自己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学生谈了自己的体会后,老师强调:理解诗的意旨,就要“置身诗境,缘景时情”。最

2、后,老师谈自己的体会:第一,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融入诗境里去,与诗人产生共鸣。第二,找一些相关的意象,联想、想象其画面,从而体会作者此时此地此景此情。 在谈枫桥夜泊时,我先引导学生抓住几个关键的意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钟声。然后,让学生理解特定的时间:夜半。再联想这诗的主人公: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因乡愁而难以入眠。至此,我特启发学生思考“客”字对理解诗的主旨的作用。客为什么会有如此思想?我们来云安中学读书,是不是“客”?我们有没有产生过乡思呢?这样,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切身体验来理解,学生都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也都有过“客思乡”之感受。至此,学生明白了这诗主人公的确是客,也会

3、产生孤独、寂寞之情,也会产生有家不能归的痛苦。 在谈鹿柴这首诗时,我也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空山”等意象来联想,尤其是抓住“空”字来揣摩,进一步体会王维晚年隐居生活的宁静与淡泊的思想。2、 对春江花月夜的鉴赏。先让学生听音乐古曲春江花月夜,然后再欣赏该诗配乐朗诵。老师从中适当讲解,让学生在听中感受月出、月升、月高悬时的感受。然后,找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与同学分享。老师再点评,又把老师自己的体会与同学们分享。同时明确本节课学习的重点:探讨第一部分,体会景物描写与抒情的关系。过程:(1)、全体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开头-但见长江送流水)然后,学生讨论:这部分内容围绕什么来写的,诗中描绘的画面如何

4、,产生了怎样的联想?随后,从每组里找一个代表发言。师生再点评,看谁的理解较好。接着,老师总评,提出分析诗歌时要注意的几点:诗中的背景是什么?主要对象是什么?诗中的画面如何?景与情的关系怎样?再共同探讨。学生在探讨时认为,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下重点写了月,这画面是随月的出现、上升及高悬的不同位置而不同。江与月的关系及周围景色的关系也产生变化。(2)、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见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几句子,探讨人与月,人与水,人生与宇宙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理解人类生生不息的永恒与宇宙万物的永恒与变化的关系。总结本教时所学的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了第一部分的内容,让学生明白

5、了学习欣赏诗歌,要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走进作者的心灵里去,运用想象、联想等方法体会诗的意境,与作者产生共鸣。同时,领略了春江花月夜的美景,体会了空阔、宁静的月夜情景,也从中感受到人生的哲理。第二教时:要点:分析第二部分,总结全诗的艺术特点。过程:让学生集体朗诵春江花月夜,然后重点分析、鉴赏第二部分内容(白云一片去悠悠-结尾)。思考:这部分重点写什么?游子、思妇的相思情景如何?学生集体讨论。然后,找学生代表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引导学生注意找意象:白云、高楼、妆镜台、帘、捣衣砧板、鸿雁、江树,也要注意分析思妇的动作与心理及游子的动作与心理。让学生体会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思想的作用。学生明白思妇与游子

6、纯真的爱情美与人性美。为了更好地把握内容,我着重要求学生从中找出相应的修辞方法。例如,“月徘徊”,就是拟人的手法,表现了月的人性化,从而衬托出思妇的孤独与寂寞。还引导学生注意思妇的动作,如卷帘,拂砧,这些细微动作恰好表现思妇因见不到心上人而寂寞难耐的心情,从而进一步刻画了她的相思之苦闷。对游子的分析,我则重点引导学生找出其心理独白的有关词语,让学生更好地体味。最后,总结第二部分内容。学生回答,老师点拨:第二部分因景生情,重点写思妇和游子的相思相望及绵绵的愁苦。而月就是游子与思妇相思的纽带。全诗悲而不伤。一直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正如古人说的“孤篇压倒全唐”。学生讨论,本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然后

7、师生共同分析,再总结本诗的艺术特点:1、景、情、理完美结合。全诗将写景、抒情、议论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写出了春、江、花、月、夜五种美景,以月为主要描写对象,在抒情和议论时也紧紧地围绕着月光来展开,从人之月初与自然之初的关系加以探讨,堪称是宏大的议论,但却不生硬,而是由江月生发,同时,抒发的是人间最常见的离人思妇的相思之情,亦是人间最普遍的、最永恒的感情,且能把这种感情完全置于月夜之下来发挥。2、本诗具有音律美。全诗韵律饶有特色,全诗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以平韵起首,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而变化,平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后呼应,既回环往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3、反复朗读全诗,力争在课

8、堂上能熟读成诵。论证:本教学设计主要体现新课程教学的理念。1、注重语文学习的“人文性”和“趣味性”。我们知道,语文学习,关键要让学生体会语文的乐趣。学生只有乐于学习,才可能有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语文有兴趣了,会想方设法挤时间来学习,否则,学生只会把大量的时间用于他们认为有价值的科目,从而导致偏科现象的发生。我们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与大自然接触少了,很多内容都不被学生看重,学生只会勉强地应付。这对语文的学习是极为不利的。有鉴于此,我在教授这课时,想办法让学生感受古人对大自然的探索,对人生的思考。重点让学生理解宇宙世界变与不变的永恒主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关注人对大自然的思考。在理

9、解景与情的关系时,想方设法让学生学生观察,学会探究。2、体现本单元诗歌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这种方法,听起来容易,实践起来则另一回事了。怎么才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来学习?怎样让诗歌的学习更有情趣?这是每个有责任心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应思考的问题。我在本课教学中,运用联系实际的教育理念,把现代生活的真实情境与古人的生活情趣相联系,从而让学生更容易体会诗人的主旨及捕捉古代诗人脉搏,真正达到与作者共鸣。3、师生互动,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过去单一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起来没兴趣,老师讲、学生听的情形会让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以致

10、学生常常在堂上睡觉。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须让学生主动参与。在学习中,学生参与的程度决定教学效果好坏。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真正激发他们学习的激情,也可在学习中培养双基,使学生听说能力有较好的锻炼。4、吸收传统教学的长处,落实“双基”,同时注重“启发式”教学。在讲授鉴赏方法时,注意“温故知新”。为此,我先重温小学时学习过的两首诗枫桥夜泊和鹿柴,加深学生对所学诗词的理解,也为自己举例说理提供方便,用学生熟悉的诗歌作例子,学生更有亲切感,老师随口说出这些诗歌,对学生也是很好的榜样,学生觉得老师都对古诗词有较丰富的积累,树立了老师的威信,学生更尊敬老师,从而对老师所教的诗歌也会引起足够的重视

11、,对新课的学习也可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5、强化朗读意识,体现诗歌教学的本质特点。学生熟读诗歌,是学习古诗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古人说:“熟读唐诗三首,不会吟诗也会偷。”实践证明,多读、熟读诗歌,既可增强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提高对诗歌的感性认识,也可以为写作提供很好的范例,这样,无论对写诗歌或写其他形式的作文,都有很大的作用。为此,我在课堂上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诵读。教学目标:1了解词与诗在音律上的区别,重点把握词的本源在于配乐演唱的特点。2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教学重点: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词中

12、意境的把握品味,及对作者的理解。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李清照的出现给森然的中国历史带来了几多水气,几多温馨,她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被推崇为婉约派词的正宗。二、整体感知1、播放歌典录音:一剪梅(邓丽君演唱)2、指导呤诵并背诵全词呤诵要点指导:本词为双调小令,六十字,上下片各三平韵。每句并用平收,声情低抑。每段有四个乐句,每句四拍,形式上与七律相近,节奏整齐。所不同的是,它的双数句被分解成两小句,每小句四字。这两小句有时意思直贯而下,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有时意思或相仿或并列,如

13、“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甚至可用叠韵,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读前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要短一些;读后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稍长,以造成悬念,突出下句内容的重要性。从整首词来说,单数句可以读得缓慢、悠长,双数句可以读得轻快、短促,这就有了对比。字词释义:玉簟秋:簟,竹席;秋,秋凉,凉意;裳:chang,阳平,古人穿的下衣,形状似现在的裙子,男女都可穿;锦书:用典,代指妻子给在外丈夫写的信,这里反其义而用之;三、品评鉴赏1、本词写的是哪一季节的景物,其中有没有明确点明时令的词句?明确:秋,初秋的景物;“残”,可解为残留意;“秋”,非为秋天,而为凉意。“花自飘零”,为秋景;“轻解罗裳”,乃为着秋

14、装。注意:“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为秋景,但在本词中属虚写,乃是作者想象之景,故不为证据。2、本词写了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在初秋的一个中午,“我”独自一人为排解忧愁而去泛舟,在这之中的所见所感,孤独、秋闷之情。3、作者如何表现自己的这种感情?明确:“红藕香残玉簟秋”句,香残簟秋,营造了一种冷清的环境一伏;“独上兰舟”,一“独”字,表现出形单影只的情形一显;“云”句,由实入虚,思恋之情溢于言表一盼;“花”句,由虚入实一愁;“一种”句,由已而人一思;“此”句,极言思之切之深一愁。全词极言相思之苦。4、精彩词句赏析步骤:由学生自找自赏。“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香残”是以点代面的

15、写法,因为荷花既已凋谢,其他草木之花就更难见到了,这就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再深一层说,季节的变迁,还会使女词人产生丈夫离家日久的感觉,使她觉得孤单寂寞。“玉簟秋”,也不止是说天气变凉,其实跟她独守空房关系倒更为密切,也是表现她的孤独感的。“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白雨斋词话)“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由己而人,表明夫妻两个感情极深。“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两句表现了李清照特有的语言风格:用平常的字眼表现新奇的意境。“眉头”是人的感情外露的地方,别人看得见的,而藏在“心头”的感情别人却看不见。按常理来说,愁锁眉间和愁情在心是完全一致的,唯其在心,发而为形,才有愁锁眉间

16、之态。范仲淹的御街行就有这样的句子:“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取意即如此。李清照虽是化用此句,却化得出奇,把愁说成一种能运动的有形之物,更为出奇的是它的运动方式。按说,愁果真能运动的话,其方向应当是由内而外,达成一致,但女词人却将这本属一致的东西说成此长彼消的东西,将由内到外的运动说成由外到内的运动,又用“才,却”这种句式表现它运动之速。如此造语不仅使人感到耳目一新,而且从这一“下”一“上”之中还可以领略到女词人的万千种愁绪,给人以无止境的遐想。四、比较阅读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萧

17、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技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请比较两词所表达的感情差异。明确:上片由清秋独自荡舟;写到望云听雁,楼头月下,跷盼伊人音讯、下片即景取喻,暗叹时光流逝,进而引出内心独白,落笔到相思情、离别愁。让人感受到李清照夫妻间两心相印,情同胶漆,恋情纯真而挚厚。一剪梅前阕由居处环境、物象、音响,带出苦涩、清寒、惊悸的心情。后阕疏雨催泪,以景会情。“吹萧人”,化用列仙传萧史弄玉故事,借指心爱的丈夫,收拍言折得梅花无人可寄。一派凄惶孤独情,令人酸鼻!昔日爱之愈深,今朝念之愈切。孤雁儿五、小结作业结合资料,谈谈对李清照词的认识教学过程:一、导入:秋天伴随着片片飘零的黄叶来临,萧瑟的秋风

18、、西坠的斜阳、兼有梧桐的细雨共同铺成一张凄楚迷离的画卷,忧伤而令人神往我在每一个季节仰望秋天,我在每一个秋天沉醉怀想我总情不自禁地把李清照与秋天连在一起,与愁绪连在一起,或许她本来就是愁绪的化身吧,她的生命因有了愁绪和残缺而有了令人心悸的美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剪梅,穿越历史的尘烟陪同这位杰出的婉约派女词人一起咀嚼她的愁情二、词作赏析1、教师范读,融入词中2、把握词的基调后,集体诵读3、师生共同想象品味玉簟秋寒 词人闲来心绪不宁,于是想到解闷的办法,看书、喝酒或者绣花等等,但总是进不了状态,不知道为什么,她心里清楚为什么可是没有办法说出来,也没有办法从中解脱出来于是她想到了一个办法,到荷花塘中走

19、(可以联想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等句子加深学生的理解)独上兰舟 深秋荷花塘,荷叶渐渐凋零,会不会引发美人迟暮的感觉呢?也有可能坐在船上,想到自己心上人与自己同游荷花塘的快乐与温馨,可现在呢?自己孤独一人!一个“独”字值得品味啊:以前她和丈夫月夜泛舟,借酒啸歌的情景,那种甜美,那种依赖,那种轻松的感觉会从她内心缓缓流过;眼前寒风过去,偶尔听到几声水鸟的扑棱声,夜晚显得如此沉寂的清冷至此,一种对夫君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而且会越来越浓,心也随之越来越冷,于是,她安慰自己:还是默默走开,回家休息吧月满西楼 回家后,她躺在锦罗帐里,也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她还是难以入梦,眼前总是浮现一个熟

20、悉的身影“干脆起来吧!”,她站到窗前,如水而又清凉的月色洒在院里,也照在她的身上,她的心也随着圆月远去:他在哪?过得怎样?什么时候回家呢?种种牵挂都涌上了心头,“为什么不写信告诉我一声呢,好狠心的人啊!”埋怨,责备,再是狠狠地痛骂,但这样生气又何用呢?要是有他的一封信多好啊?可是“过尽千雁皆不是,斜晖脉脉风悠悠”失望之中,她想“这个狠心的人!不想我,我干嘛想着他呢”通过这种联想与想象,学生很自然地进入到这种情境之中,那种落寞中思念等待,思念等待中失望与怨恨都表现出来从这里看,李清照很像不成熟的生气的少女! 庭院清影 尽管夜已经很深了,她还是难耐心头的寂寞,走下高楼,来到庭院打发无聊时光,“花自

21、飘零水自流”,这种细微的声音都能够听出来,夜晚多么的静试想,一个人在如此深的夜晚不睡觉却出来散步,女子当中也只有很浪漫的李清照有这种闲情逸致也许,在如此安宁的夜晚,她更能听到自己心灵的声音,好像也只有在这种宁静中听到夫君的声音所以说“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总结:经过想象联想,同学们对一剪梅内容有了深刻认识在此基础上,点出文章的情感之美:思念,惆怅,担心,孤独,怨恨和关切都有,这些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并不会让人感到冰冷和绝望,相反只会让人觉得情真意切,甜美无限,这就是这首词的动人之处三、比较阅读一般诗词的学习过程总是先从作者的生平事迹和作品的背景资料引入,然后同学们再在老师的引导下对于诗词进行鉴

22、赏,这似乎成了学习古典诗词的固定模式了当然这样做有助于同学们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更好领会古典诗词的内涵那么今天我们这堂课对李清照的一剪梅和声声慢的比较阅读课就做个尝试,搞个实验,我们反其道而行,从对两首词的细致品读,看看我们能不能凭着已有的鉴赏能力通过对两首词的赏析去领会词内外的意蕴1、阅读声声慢和一剪梅两词,找出它们的共同点 明确:同:风格上:都是婉约词,细腻婉转(李清照艺术主张:诗庄词媚,诗如夏日绝句) 节令上:秋天 情感上: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2、两篇中都写“愁”绪,乍一看十分相近的,而细细品味,我们便可发现这“愁”的内涵是不同的,正所谓“一般愁字别样情”细品

23、两诗,体会两者之愁有何区别? (1)在这两首词中,作者都用了直抒胸臆和融情于景两种抒情方式,我们先来看看浸染词人愁情的景(意象)有何不同? 相同的意象不同的意境 花:一剪梅“红藕香残”、“花自飘零水自流” “红藕香残”从色彩上、气味上写出了荷花的清丽,即使飘零水上,仍是一幅轻盈雅致的图画 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菊花本是秋令之花,令人伤感,虽然满院盛开,可由于自己憔悴瘦损,也没有心情去摘花赏花花向来喻女子,此处菊花愁损容颜,也指词人如今孤独寂寞,没有人欣赏、没有人守护,正是李清照不幸遭遇的现实写照 一中,花已过盛期,正自飘零,由花逝,可推知“惜花更惜己”之意,含怨夫婿不

24、归之情;而声中“满地黄花堆积”,正是盛时,本该去赏去摘,却因“憔悴损”而失此心,比起前者,此时的词人更显得没有生活的意趣了雁: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说“谁寄”,即是无人寄也相思之情 声声慢“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雁”未必相识,却说是“旧时相识”,这里寄寓着作者两层感情:雁足传书为古诗词中常用之典,此指夫亡之痛;秋雁北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 雁:一中的雁是“回”,与“去”相对,且能使人联想到词人“目送去,目迎

25、来”,对“鸿雁传书”有着深深期盼,只是盼后又是失落:“云中谁寄”之“谁”当然指赵明诚,而又分明指“无人”但这种“失望”程度与声一比就轻多了:此时雁并非“回”,而是“过”,便如过客,与词人似不相干,可见词人早断了心中所盼,而“却是旧时相识”一句,竟是有了“避之不及”之意,从有期盼到欲逃避,心情已从“失望”到“伤心不过”了一剪梅和声声慢中还有哪些意象传达了词人这种凄苦的心境? “三杯两盏淡酒”喝酒的不经意;喝酒毫无心绪;所以感觉无味;借酒浇愁愁更愁 “晚来风急”心境的凄冷 “独守窗儿”无聊寂寞、度日如年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梧桐一叶而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淒苦

26、的秋雨,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向心头长夜如磐,风雨如晦,细雨绵密不断,而愁苦也就络绎不绝 小结:所有意象,无一不是生愁、牵愁、助愁的,可以说是触处成愁:薄酒浇愁,淡而无味;晚风劲吹,心境凄冷;征雁南飞,离人伤逝;黄花憔悴,飘零沦落;独守窗儿,度日如年;雨打梧桐,更添愁苦通篇写“愁”,而除结句点明之外,全用所见抽感意象来渲染愁情,有“一重未了一重添”之势 (2)找出两词中直抒胸臆的词句,说说它们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 明确:一剪梅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两处闲愁:可见两心如一,心心相印)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此情:离愁别绪,难舍难分,爱之愈深,思之愈切,这是一种甜蜜的相思之愁)离别纵然是苦的

27、,但这种苦是以相思作底蕴的苦,是恋爱中的李清照心甘情愿吞噬的苦,它是爱情的养分,实则是外苦内甜的苦声声慢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家国之思、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寻觅觅”四字劈空而来,反映了内心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这丢失的东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太平生活,可能是椿萱在堂的幸福,也可能是丈夫在世的爱情只这一句,就把她由于敌人的侵略、政权的崩溃、流离的经历、索漠的生涯而不得不担承的、感受的、经过长期消磨而仍然留在心底的悲哀,充分地显示出来了心中如有所失,要想抓住一点什么,结果却什么也得不到,所得到的,仍然只是空虚,这才如梦初醒,感到“冷冷清清”四字既明指环境,

28、也暗指心情,或者说,由环境而感染到心情,由外而内接着“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一种沉痛乃至凄厉的感情氛围已笼罩全诗这三句十四字,实分三层,由浅入深,文情并茂,被誉为“千古创格”、“绝世奇文”) 综上所述,李清照的心绪从一到声,其实是由“幽怨”到“凄苦”的流变幽怨,尚有人事可寄托相思,而凄苦,则人事无处寻觅了,因此可说是从相思无限到了相思无地总结:一剪梅和声声慢虽然都是李清照写愁的名篇,然而我们从对比中可以发现,两者“愁”的内涵是不同的一剪梅是对丈夫的相思之愁、生离之愁,其时词人锦衣玉食,而士人游学游宦也是社会习俗,故这愁来得轻、浅,正如词人所言是“闲愁”;声声慢之愁绪却是沉重、哀

29、痛乃至于凄厉的,这是融合了家国之思、孀居之悲、沦落之苦的泣血之作由此也可看出李清照前后两期诗风的不同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诗穷而后工”,苦难不停地擦拭着艺术的灵魂,在生命空间受到的伤害和疼痛,在艺术的空间都会给予几倍的补偿和酬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这些苦难经历像重物压在李清照艺术生命的弹簧上,只要不令弹簧承受不了,那么,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 四、根据分析介绍两首词的背景一剪梅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大约写于词人新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外出求学之时,词中十分细腻地写出了她独居生活的孤单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伊世珍琅寰记说;“易安结缡末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

30、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声声慢这首词所表达的是女词人晚年寡居时孤独、凄苦的生活感受金人南侵后,女词人连续遭到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过着长期的流亡生活,这是作者创作的分水岭,相信同学们通过刚才对这两首词的信息整合后能有所体味前期的幸福生活:家庭背景及其所受的教育、美满的婚姻生活(“赌书消得泼茶香”、“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后期的悲惨遭遇:颠沛流离四处逃亡、再婚又离婚、超越时空的孤独(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 五、总结李词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如作者的人品,于艾怨缠绵之中有执著坚韧的阳刚之气,虽为说愁,实为写真情大志,所以才耐得人百年千年地读下去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

31、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 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有了答案,可是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秋天,太多堆积的黄花和残留的叶片,让人产生浓得化不开的清照情结,每个秋天我都会深深地想念她,想她冰清玉洁的性格,凄冷哀怜的命运,还有那美妙绝伦的诗词六、创新思维练习:1、李清照除了创作婉约词,还有不同于婉约词风的豪放诗词文,找一找读一读例如诗歌: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歌颂楚霸王项羽失败后不愿逃往江东苟且偷生的英雄气节,讽刺南宋朝廷在金人南侵后窝居江南的妥协逃跑政策2、秋天是个

32、多彩的季节,看秋雾、听秋雨、尝秋果、品秋愁用心去探寻,你还发现秋天有哪些可感的景物、人或事?试用二三十字将你探寻的结果写下来,建议运用一两种修辞手法【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认识到教学上有许多不足之处,希望以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弥补这些不足诗词的美和意绪靠发掘和用心体会,深度鉴赏才能达到教学上普遍存在的浮光掠影之弊,在这堂课中也可见一斑,这是造成学生对古典诗词缺乏兴趣和热爱的原因之一怎样做到既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又不至沦于浅薄,这是我今后应该思考的问题课堂上充分相信学生的感悟能力,学生的心胸是一弘泉水,只要找到源头,领悟的泉水就会汩汩长流语文不是讲得太难,而是讲得太简单,那是对孩子智力

33、的低估和创造力的抹杀,也是对神圣语文的亵渎应该呼唤深度语文课堂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要广泛阅读和学习文学底蕴、文化品位和自我对美的感受和发掘能力,是能否做一个优秀语文教师的重要条件自身对文学的热爱和敏感会对学生产生很大影响所以,作为语文教师的自己,紧要任务是读书,并作为生活的习惯二走近作者李清照(1084.2.5.1155.4.10.)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山东济南人,是婉约派词人,生于北宋元丰七年,逝于临安,享年七十二岁。历史上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其父李格非(齐州历城县人),是北宋著名的学者和散文家,母亲出身名门善文学,幼承家学,早有才名。她天资过人,再加上优裕的环境和文

34、学的熏陶,少女时代的她就气质高贵,外美如花,内美如竹。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的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文有李清照,武有秦良玉。”早年生活安定、优裕,词作多写闺情相思,明快妍丽;金兵入侵后,遭遇国家巨变,词作多感慨身世飘零的离乱生活,沉哀入骨,词情凄黯。她的诗文感时咏史,与词风迥异。她还擅长书画,兼通音律。现存诗文及词为后人所辑,有漱玉词等。李清照主张“词,当别具一家也”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环形山的女性。后人对她的评价:“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教学过程设计:第一环节:导入(3分钟)“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济南涵养了一个不同寻常

35、的灵性生命。她有着“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温柔娇媚,也有着“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倜傥豪迈。她就是宋朝婉约宗主李清照。在那个唯男子独尊的年代,她无疑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她的词自成一家。语言清丽而不萎靡,情调感伤而不空虚。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李清照,品读一剪梅。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体会词中的别样的愁情。第二环节:出示学习目标(1分钟)1.通过诵读、听读诗词,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能用恰当的语调和语气读出诗词的情感,并准确无误地背诵本首词。2.通过自主学习、查阅资料、小组讨论交流,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词人因何而愁。3.突破课本局限,通过资料补充,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由词及人,体悟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

36、界,能够分清词人前后期的作品。第三环节:自主学习(6分钟)1. 初步认识李清照: 学生查阅资料书,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教师提问,检测预习情况,并做相关的知识补充。设计意图:知人论世,以便更好的解读诗词。2.诵读诗词,品味音韵美。 学生自由诵读这首词。找2-3位学生范读,其他学生正因。一剪梅应该注意的字音。玉簟( )秋 轻解罗裳( )教师做诵读指导。结构特点:本词为双调,每段四句,每句四拍,与七律相近; 双数句分解为两小句,每小句四字。 诵读要领:单数句缓慢悠长,双数句轻快短促,借助意象和韵脚(秋、 舟、楼、流、愁、头)帮 助记忆。 诵读节奏: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

37、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听诗词录音。听后,学生仿读。全班齐读。设计意图:三分文章七分读,在诵读品,在诵读中悟。3.借助课下注释,疏通大意。上片主要写 女词人的独居生活(舟中所想) ,下片由以抒情为主,女词人由想象 回到现实。全词主要抒发词人的寂寞相思 之情。在这首词中李清照的情绪若要用一个字来概括,是愁 。如果在这个字前加上定语的话,应该是相思(闲)的 愁 。 设计意图:初步解读诗词。第四环节:重点研讨(20分钟)赏析意境美:1. 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

38、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烟火者”。“红藕”“玉簟”不仅表明秋天已至,进一步发掘,它的深刻意蕴是什么呢? 明确:“红藕香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而且渲染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衬托作用,从客观景物(视觉、嗅觉)来表现秋的到来。“玉簟秋”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触觉)来表达秋的到来,这话,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词意境角度赏析词人的愁思。2.“花自飘零水自流” 蕴含的意义是什么?明确:花自飘零”,是说她的青春象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自”字,是“空自”或“自然”的意思。李清照既为

39、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正是从两个“自”字中表现出来的,也是她俩真挚爱情的具体表现。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法赏析词人的愁思。3.你是如何领略词人“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所表露的旖旎、纯洁、心心相印的爱情的?明确:人居两地,情发一心。写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及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的,足见两心相印。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法,曲笔赏析词人的愁思。4.“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句历来被大家所称颂,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词用的好,为什么?明确:“才下”、“却上”两个词用得

40、很好,把真挚的感情由外露转向内向,迅疾的情绪变化打破了故作平静的心态,把相思之苦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表达了绵绵无尽的相思与愁情,独守空房的孤独与寂寞充满字里行间,感人至深。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揣摩关键字词,明确本词的主旨,赏析词人的愁思。第五环节:巩固训练(3分钟)内容见导学案。设计意图:名篇名句熟读成诵,准确理解词作内容,并积累相关的古诗词。第六环节:拓展延伸(3分钟)内容见导学案。设计意图:补充李清照前期、后期不同的作品及其词风,以便更好的理解不同时期的词作。第七环节:达标检测:(3分钟)内容见导学案。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意象入手,联系词人的生平,分清楚不同时期的词作风格。第八环节:自我小结

41、(1分钟)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内容,不足之处自我反思。附:板书设计:一般愁字别样情 鸿雁锦书寄相思一剪梅李清照音韵美 藕残簟秋 花飘水流意境美 兰舟 鸿雁 锦书 望团圆情感美 下眉头 上心头 寂寞、相思、闲愁三、具体研习1、“红藕”“玉簟”不仅表明秋天已至,进一步发掘,它的深刻意蕴是什么呢?“红藕香残”,虽然是表明秋天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所以竹席也凉了,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红藕香残”从客观景物来表现秋的到来。“玉簟秋”从主观感受表达秋的到来。景、情;主观、客观 2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

42、,她排遣掉寂寞了吗?轻:轻手轻脚。怕惊动别人、小心翼翼。独:借泛舟以消愁,非闲情逸致的游玩。过去和夫君双双泛舟,充满诗情画意,今天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呢?独: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划船该多好啊!3、“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一个倒装句,其意味是什么?顺序: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思及谁寄锦书来谁赵明诚谁寄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不管白日月夜,无论舟上楼中,萦绕于词人心头。4、“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意义分析:1、写眼前之景,花落水流,与“红藕香残”、“独上兰舟”相拍合;2、其所

43、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无可奈何花落去水流无限似侬愁5、领略词人“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所表露的旖旎、纯洁、心心相印的爱情。写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及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的,足见两心相印。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深化: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6、名句赏析:“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皱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相思之情无法排遣。“才却”有连接关系,表现“愁”运动之速,而愁从可见的眉间藏到心头,更使人领略到女词人的万千愁绪,诗人感情在短暂中的变幻起伏,真实形象,给人以遐想。(联想:李煜:“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

44、番滋味在心头。” )三、课文小结本词的写作特点:1、所表现的爱情是旖旎的、纯洁的、心心相印的,和一般的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大异其趣;2、大胆歌颂自己的爱情,象蜜甜、象水清,磊落大方;3、浅俗清新,明白如话,也多用偶句,琅琅上口,声韵和谐。四、作业背诵全词李清照生平事迹介绍及其词赏析01前期生涯李清照(1084 1155)号易安居士,生于济南(今山东市名)历城西南的柳絮泉父亲李格非,字文叔,熙宁九年进士及第,其文章曾受苏轼等人激赏,是一个能文的官吏,也是一位很风雅的官员母亲,文学造诣极深丈夫赵明诚,山东诸城人,历任地方官职,对于金石学很有研究,其父亲曾任宰相相传,李清照十二三岁时,美女兼才女之名

45、不胫而走,传遍了汴京,虽然当时有许多人上门提亲,但因女儿东挑西捡,直到及笄之年仍待字闺中当时有一位太学生赵明诚,一日读到李清照的一阙点绛唇,便道:安得娶此词女为妻,则了无遗憾矣!其父知此心意,寻寻觅觅,赵李两家终于缔结秦晋之好婚后,两人过着只羡鸳鸯不羡仙的甜蜜生活,沉浸在无边的幸福之中当明诚离开她时,这个不堪寂寞的少妇,不免黯然神伤,顾影自怜,写出了像醉花阴,一剪梅,凤凰台上忆吹箫若以1127年的大变乱为界的话,李清照前后期作品有显著的区别前期作品中,在幼年和婚后的词里可以看出李清照女性柔情的一面,反映在词里是清丽,活泼,缠绵,柔婉,仅限于闺情一类,但是李清照前期的词并非一无是处,像是此情无计

46、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都是脍炙一时的名作01前期作品的赏析A出嫁前a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b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B出嫁后a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b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C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郞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叫郞比并看。02后期生涯李清照在年轻时,北宋皇朝已濒临末日,北方的金人日强,汴京却还在歌舞升平之中,当金人南侵,皇帝投降之后,他们夫妇在山东无法安居建炎元年,他们流亡到南京,由山东入苏北,渡江到金陵这时,宋高宗已在南京登基,赵明诚到金陵后,高宗委他为湖州太守这次流亡,对赵明诚的健康是有着损害的,他到南京的次年,就病倒了,这样拖到建炎三年,赵明诚一病不起享年只四十九岁明诚死后,清照陷入悲苦的困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各科综合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doc)为本站会员(hyngb9260)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