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名记者研究》课件张季鸾.ppt

上传人(卖家):momomo 文档编号:5567630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PPT 页数:10 大小:19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名记者研究》课件张季鸾.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外名记者研究》课件张季鸾.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外名记者研究》课件张季鸾.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外名记者研究》课件张季鸾.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外名记者研究》课件张季鸾.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报界宗师报界宗师”张季鸾张季鸾 张季鸾(18881941),中国新闻家、政论家,新记大公报首任总编辑,是民国时期声望极高的报人。从事新闻工作30年,一生忧时谋国、爱人济世,文笔犀利、敢于批评执政者,提出“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编辑方针影响颇大。1941年大公报获得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颁发的“密苏里新闻事业杰出贡献荣誉奖章”,在中国新闻史上写下了光彩的一笔。v一、勤奋一生的新闻活动v 1888年3月20日出生于山东邹平,1901年父亲去世后随母亲扶柩返回榆林,先进入榆阳学堂,次年就读烟霞草堂,后转入三原宏道书院。v 1905年清政府令各省选派学生赴日留学,张季鸾因学业突出进入陕西省官费留学生

2、之列。到日本后他转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学习政治和经济,结识了于右任、胡政之,吴鼎昌等好友。张季鸾学识广博,文笔恣肆,好友井勿幕和康心孚提议他担任进步刊物夏声的编辑。v 1907年4月,张季鸾听闻于右任在上海创办的神州日报声名远播,下决心回国后为新闻事业献身。v 留日五年中张季鸾交游甚广,和孙中山、黄兴都有过往来,但他不想加入同盟会。他说自己只是文弱书生,要当新闻记者以文报国,而做记者最好超然于党派之外,说话可不受约束,宣传一种主张也易于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广大读者所接受。可见,他后来的“四不”编辑思想根植深远。v 1909年张季鸾为于右任刚创办的民呼日报写稿,稿子寄到上海时报纸已被封闭。后来为民吁

3、日报写稿,这是他新闻事业的开始。留日归来后张季鸾受于右任邀请,在上海协助编辑国民党机关报民立报,与同盟会的宋教仁、于右任、陈其美等人共事,还担任政学会机关报中华新报总编辑,但始终不参加任何党派。1912年孙中山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于右任荐24岁的张季鸾为总统府秘书,才华横溢的他参与起草了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等重要文稿。v v 1913年初,张季鸾奉于右任之命赴北京任民立报记者,不久他在京创办民立报任总编辑,自此开始独立从事新闻事业。张季鸾的民立报发刊不久就以消息灵通、言论犀利备受各方瞩目。由于报道袁世凯指使凶手刺杀宋教仁及其“善后大借款”的事,他被囚禁三月,经好友多方营救才得以释出,随即被驱

4、逐出京。回上海后他在稚言月刊上发表了铁窗百日记,揭露袁党的黑暗统治。v 1915年,张季鸾和曾通一、康心如在上海创办民信日报,声讨袁党罪行。次年袁世凯死后他被聘为在全国颇有影响的新闻报驻京特约记者。v 1918年,张季鸾再次接任中华新报总编辑。当时,段祺瑞政府企图借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自己扬名,不惜出卖国家主权,以胶济铁路为抵押向日本秘密借款。中华新报披露了这一消息,段祺瑞命人查封中华新报等六家报纸及邵飘萍主办的新闻编译社,张季鸾等人被捕,半月之后经由国会抗议等多方营救才恢复自由。v“肥缺”,可他到任不足一月就拂袖而去,说“不干这个劳什子,还是当我的穷记者去”。他回到天津无固定工作,每日访新闻

5、,写评论投寄沪报。v 1926年,张季鸾与吴鼎昌、胡政之在天津创办了新记大公报。张季鸾是抱着“文章报国”的理想,一心以新闻事业为安生立命之主业;吴鼎昌是把办报作为实现其政治理想,后来他果然当上了政府的实业部部长;胡政之是唯一采访过“巴黎和会”的中国记者,他把办好一张报作为事业的根本。v 三人办报动机虽有不同,但在“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办报决心上是一致的。他们约法三章:经济完全独立,不受任何方面资助,主要吴出资;胡、张三年内不得在外有任何兼任,他们的薪水、生活所需由吴负责;吴任社长,胡任总经理兼副总编辑并主持行政用人,张任总编辑兼副总经理和主持言论,吴只帮助写社评。在“三驾马车”的率领下大公报

6、面貌焕然一新,在读者中的影响蒸蒸日上,尤其是张季鸾的社评风靡一时。v 1935年日军逼近平津,大公报面临发展困局。在张季鸾的主张下大公报搬到上海,可刚出版三天报纸都被上海的申报、新闻报收购一空而不能与读者见面,胡政之请杜月笙出面斡旋,读者才看到了大公报.v 1936年发行已达五万份,成为全国屈指可数的畅销报纸。西安事变发生后,大公报发表的西安事变之善后、给西安军界的公开信、再论西安事变等社论主张“国家中心说”,一切以救蒋为第一义,同时建议政府对张学良和杨虎城“宽大处理,一概不咎”,这与国民党的各报鼓吹讨伐张杨的观点截然不同,宋美龄甚至将四十万份大公报空投西安。果然不久“化乖戾之气为祥和”,蒋介

7、石因此对张季鸾欣赏有加。v v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上海大公报自动休刊。1939年在香港各界举行的国庆大献金时,他将儿子满月时好友和官员所送的金器全部献出,说“抗战期间,前方将士为国洒热血牺牲,我张某不能为得一子而收此巨礼。”此后张季鸾因病退居幕后在重庆静养。v 1941年9月6日,张季鸾因病逝世,一代报人亡故惊动了国共高层。蒋介石发唁电称:“季鸾先生,一代论宗,精诚爱国,忘劬积瘁,致耗其躯。”毛泽东等人的联名唁电说:“季鸾先生坚持团结抗战,功在国家。惊闻逝世,悼念同深。肃电致悼,藉达哀忱。”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的唁电称:“季鸾先生,文坛巨擘,报界宗师。谋国之忠,立言之达,尤为士林所

8、矜式,不意积劳成疾,遽归道山;音响已沉,切劘不耳,天才限于中寿,痛悼何堪!”蒋介石、周恩来等国共要人亲往丧礼吊奠,他的灵柩以国葬规格葬于西安,碑铭极简:“中华民国故报人榆林张季鸾先生”。v二、张季鸾新闻评论特色二、张季鸾新闻评论特色v 张季鸾的新闻评论受梁启超“笔锋常带感情”文风的影响,写作时往往纵横捭阖,挥洒自如,一生所著不下3000篇,主要特色有:v (一)独立的立场v (二)广泛的选题v (三)严谨的风格v三、张季鸾的新闻理念三、张季鸾的新闻理念v (一)“国家中心主义”的大局意识v (二)新闻专业主义思想v (三)文人论政,言论报国v四、游刃有余的总编经验四、游刃有余的总编经验v (一)有条不紊的工作状态v (二)政治判断准确,社会观察深刻v (三)写作中的独到经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大学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中外名记者研究》课件张季鸾.ppt)为本站会员(momomo)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