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章第四章 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参考文献中法战争部分1、牟安世.中法战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2、张振鹍主编.中法战争(共5册),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中华书局,1995-2006.3、中国史学会主编:中法战争(共七册)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上海书店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参考文献中日甲午战争部分1、戚其章著.甲午战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戚其章著.国际法视角下的甲午战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该书分析了日本海外扩张的思想渊源、“征韩”计划的逐步实施、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的前奏、扩充军备与进行大陆作战准备、预谋战争的“陆奥外交”、甲午开战
2、的国际背景与战争责任等内容。参考文献3、关捷主编.中日甲午战争全史,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本书共分5篇,凡六卷,即战前篇、战争篇(上、下)、战后篇、思潮篇和人物篇。战前篇,论述了19世纪中叶后半期东亚格局,既谈及资本主义列强在东亚的角逐,又涉及中、日、朝三国的国情,尤其重点阐明了日本的崛起和中国的衰败。战争篇翔实叙述了甲午战争的序幕、日本建立战时指挥机构和中日两国宣战。对每个大小战役的战备、战略和战术进行分析。战后编包括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及辽东的归还、保台运动、台湾之役、殖民统治及武装抗日、甲午战争的历史地位等内容。思潮篇记述了日本自明治维新后至甲午战争期间的外扩思潮和中国的改革
3、思潮。人物篇,分别叙述了直接参与涉及甲午战争的中国军政、文人学士等和朝鲜、日本、欧美一些国家军政、使领人员、记者等人物在战争期间的政治、军事、文化活动。参考文献4、孙克复、焦润明主编.甲午战争启示录,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5、石泉著,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北京:三联书店,1997.6、(日)陆奥宗光著,陈鹏仁译.甲午战争外交秘录,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05.第一节第一节 中国边疆地区的危机中国边疆地区的危机一、新疆的收复和一、新疆的收复和伊犁条约伊犁条约的订立的订立(一)阿古柏入侵新疆和英俄对新疆的觊觎(一)阿古柏入侵新疆和英俄对新疆的觊觎1、回族、维族起事 新疆割据纷争,给阿
4、古柏造成可乘之机。2、阿古柏建立“哲德沙尔”国3、英俄企图利用阿古柏向新疆渗透第一节第一节 中国边疆地区的危机中国边疆地区的危机一、新疆的收复和一、新疆的收复和伊犁条约伊犁条约的订立的订立(二)二)“海防海防”与与“塞防塞防”之争之争1、关于该问题的主要观点、关于该问题的主要观点 多数人认为这是清廷统治阶级内部关于应对外来侵略的两种不同政策的争论。有人认为塞防、海防之争实质是爱国与卖国之争。左宗棠:爱国主义者 李鸿章:卖国主义者第一节第一节 中国边疆地区的危机中国边疆地区的危机一、新疆的收复和一、新疆的收复和伊犁条约伊犁条约的订立的订立(二)(二)“海防海防”与与“塞防塞防”之争之争2、李鸿章
5、和左宗棠的各自见解、李鸿章和左宗棠的各自见解 左宗棠的观点左宗棠的观点:第一,塞防、海防同等重要,新疆是中国西北的屏藩。第一,塞防、海防同等重要,新疆是中国西北的屏藩。第二,财政有方,海防不需挪用塞防之饷。第二,财政有方,海防不需挪用塞防之饷。停兵节饷,自撤藩篱。于海防未必有益,于边塞则大有所妨。第三第三,“剿抚兼施剿抚兼施”,“粮运兼筹粮运兼筹”,新疆完全可以收复。,新疆完全可以收复。提出了规复新疆的具体方案,认为当时是收复新疆的有利时机。第一节第一节 中国边疆地区的危机中国边疆地区的危机一、新疆的收复和一、新疆的收复和伊犁条约伊犁条约的订立的订立(二)(二)“海防海防”与与“塞防塞防”之争
6、之争李鸿章的观点李鸿章的观点:第一,塞防不如海防重要,新疆不如东南沿海重要。第二,财政困难,塞防、海防不能两相兼顾。第三,暂弃新疆,静以待变,再图后举。北邻俄罗斯,西界土耳其、天方、波斯各回国,南近英属之印度,外日强大,内日侵削,今昔异势,即勉图恢复,将来断不能久守。第一节第一节 中国边疆地区的危机中国边疆地区的危机一、新疆的收复和一、新疆的收复和伊犁条约伊犁条约的订立的订立(二)(二)“海防海防”与与“塞防塞防”之争之争u3、并非爱国或卖国之争、并非爱国或卖国之争 第一,从塞防、海防之争的缘起来看,这是清廷高级官员关于国防政策的争论,有分歧意见是正常的。第二,从塞防、海防之争的内容来看,海防
7、论是错误的,但其中也有可取的亮点;塞防论是正确的,但其中也有不足之处。第三,塞防、海防之争的核心是如何对待新疆问题。左宗棠坚决主张收复新疆,是爱国主义的壮举;李鸿章主张从新疆撤兵停饷,当然应该予以否定,但也应该作历史的分析。第一节第一节 中国边疆地区的危机中国边疆地区的危机一、新疆的收复和一、新疆的收复和伊犁条约伊犁条约的订立的订立(二)(二)“海防海防”与与“塞防塞防”之争之争“西域环兵不计年,当时立国重开边。橐驼万里输官稻,沙碛千秋此石田。置省尚烦它日策,兴屯宁费度支钱?将军莫更纾愁眼,生计中原亦可怜。李鸿章受“内华夏,外夷狄”思想的影响。第一节第一节 中国边疆地区的危机中国边疆地区的危机
8、一、新疆的收复和一、新疆的收复和伊犁条约伊犁条约的订立的订立(二)(二)“海防海防”与与“塞防塞防”之争之争4、李鸿章、李鸿章筹议海防折筹议海防折的内涵的内涵 第一,在整个国防部署上,提出了“力破陈见、以求实际”的原则。第二,在加强海防建设的问题上,提出了比较全面的方案。第三,在加强国力的问题上,提出了“开炼煤铁各矿,试办招商轮船”以发展工商业的主张。第四,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5、从地缘政治的角度认识海防与塞防之争及其对当今的启、从地缘政治的角度认识海防与塞防之争及其对当今的启示示第一节第一节 中国边疆地区的危机中国边疆地区的危机一、新疆的收复和一、新疆的收复和伊犁条约伊犁条约的订立的
9、订立(三)左宗棠收复新疆三)左宗棠收复新疆“先剿北路先剿北路”“”“而后加兵南路而后加兵南路”的策略。的策略。左宗棠根据新疆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和军粮转运困难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缓进急战”的战略战术原则:战略上不求速成,稳扎稳打,但求每战做好充分准备,以免粮馈中绝。在具体的战役上,不战则已,一战心必迅速致胜,不打旷日持久的消耗战,以免劳师耗粮。第一节第一节 中国边疆地区的危机中国边疆地区的危机一、新疆的收复和一、新疆的收复和伊犁条约伊犁条约的订立的订立(四)中俄伊犁交涉(四)中俄伊犁交涉1、交收伊犁条约交收伊犁条约(里瓦几亚条约里瓦几亚条约)的签订)的签订2、曾纪洋与中俄、曾纪洋与中俄伊犁条约伊
10、犁条约的签订的签订 曾纪泽的外交胜利曾纪泽的外交胜利第一节第一节 中国边疆地区的危机中国边疆地区的危机二、日美侵犯台湾、二、日美侵犯台湾、烟台条约烟台条约和英俄进窥西藏和英俄进窥西藏(一)琉球并入日本(一)琉球并入日本 台事专条(北京专约)李鸿章:“未免微失优柔,稍损国体,渐长寇志”。(二)名词解释名词解释马嘉理案烟台条约第二节第二节 中法战争中法战争一、法国发动侵华战争一、法国发动侵华战争(一)法国蓄谋由越侵中(一)法国蓄谋由越侵中1、占领了越南,就可相对缩短中法之间的距离,便于在和平时期对中国的工商业发生影响。2、占领了越南,就可以在战争时期对中国和亚洲其他敌国的贸易实行封锁,进行经济遏制
11、。3、越南物产丰富,而如果能够开辟一条从越南到达中国中部的商路,那么就可以从中国获得无穷无尽的财富。第二节第二节 中法战争中法战争一、法国发动侵华战争一、法国发动侵华战争(二)中法战争前黑旗军的抗法斗争(二)中法战争前黑旗军的抗法斗争1873年2月河内之战,击毙侵越法军统领安邺。1883年5月纸桥之战,击毙侵越法军司令李维业和副司令卢眉,致使法军全军覆没。(三)近代中越宗藩关系(三)近代中越宗藩关系 增加了中越两国共同抵抗西方列强侵略的内容。(四)清廷内部的战和之争(四)清廷内部的战和之争 妥协论 李鸿章:“我胜则法必添兵再战,我败则尚可退回本境,法必不遽深入,亦尚不至牵动大局。”主战论 “清
12、流党”中的张佩伦、张之洞、陈宝琛等 折衷论 刘坤一等第二节第二节 中法战争中法战争二、中国不败而败(一)甲申易枢及其对晚清政局的影响(一)甲申易枢及其对晚清政局的影响 慈禧一方面对李鸿章恩宠有加、多方笼络,要李氏维持和局;另一方面,又对清流派的放言高论,采取了纵容和默许的态度。往往借助于“清流党”对某人的弹劾不加复议,对被弹劾者处以重罪。甲申易枢的影响:甲申易枢的影响:u第一,这种剧烈的朝局动荡,不但未能使清廷最高统治者转向主战,反而加紧了实行对外妥协的步伐。u第二,甲申易枢后,清廷的中枢机构变得更加窳败腐朽,毫无振作的生气。时人评论:时人评论:“枢垣大为调动,时局一大变,然所用者,似非勘乱之
13、人,恐恣意更张,国事隐坏”。第二节第二节 中法战争中法战争二、中国不败而败(二)中法战争的经过(二)中法战争的经过1、所谓、所谓“以夷制夷以夷制夷”赫德:“外交把中国骗苦了”。针对甲午战争中的请人调停,赫德指出:“中国可能又被捉弄一番,而且还须付给捉弄者一笔代价”。2、马尾之战(又称马江海战、马尾之战(又称马江海战.1884.8.23)3、镇南关大捷、镇南关大捷 1885年3月末,冯子材临危受命,率军赶赴前线,在友军配合下,在镇南关打败了气焰嚣张的法国侵略军,并乘胜追击,长驱越南百余里,收复了文渊、谅山等失地,迫使法国茹费理内阁倒台,法国政府在中法和约上签字,从而胜利地结束了中法战争。史称此役
14、为镇南关大捷。第二节第二节 中法战争中法战争二、中国不败而败二、中国不败而败(三)中法战争的结局(三)中法战争的结局1、中法新约中法新约的签订的签订 1885年6月9日,李鸿章在天津与法国驻华公使巴德诺正式签订中法新约。2、中法新约中法新约的内容的内容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中法双方重新勘定中越边界法国取得在我国西南边陲通商的特权法国取得在中国修筑铁路的权力第二节第二节 中法战争中法战争二、中国不败而败二、中国不败而败(三)中法战争的结局(三)中法战争的结局3、关于、关于“乘胜即收乘胜即收”、“不败而败不败而败”有学者认为,评估一个条约是否平等,主要应该分析缔约双方的利益得失。据实而论,清
15、政府无论是在陆战还是在海战中,军事上都处于劣势,镇南关大捷也只是局部性的胜利。中法新约中虽然有不利于清政府的内容,但从当时的国内、国际环境以及整体利益来看,条约的签订是利大于弊的。虽然清政府在军事上是失败的,但在外交上是却可以说是成功的,中法新约基本上是平等的。第二节第二节 中法战争中法战争二、中国不败而败二、中国不败而败(三)中法战争的结局(三)中法战争的结局(1)镇南关大捷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未能根本改变敌强我)镇南关大捷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未能根本改变敌强我弱的局势弱的局势 清军取得镇南关大捷的因素有两个:清军取得镇南关大捷的因素有两个:老将冯子材部属得当,巧妙地利用地形,攻守兼顾,战斗中又
16、身先士卒,带头冲杀;士兵们在将领的带动下士气较高。法军的失败,法军的失败,也有两方面的原因:也有两方面的原因:过于轻敌,孤军深入,冒险急进,被清军切断后援,无法救济;法军的优势在于其拥有较多的重型武器,而越南北圻多山,地形复杂,重型武器无法发挥效力,这就大大削弱了法军的战斗力。所以,中国军队的胜利,并非战况发展的必然,而是当时的具体条件对其有利。第二节第二节 中法战争中法战争二、中国不败而败二、中国不败而败(三)中法战争的结局(三)中法战争的结局(2)入越清军战斗力下降)入越清军战斗力下降 一方面,中国军队装备落后;另一方面,为了维护各自的利益,统兵将领间相互矛盾。湘淮军人不适应越南的气候和地
17、形,很多人身染重疾,从而大大降低了战斗力。各地军队的投入,也使入越各部军队的关系变得更得更加复杂,各部队间、主客军间矛盾重重。他们不是协同作战、互相配合,而是往往见死不救、坐视友军败亡。第二节第二节 中法战争中法战争二、中国不败而败二、中国不败而败(三)中法战争的结局(三)中法战争的结局(3)清政府财政困窘)清政府财政困窘(4)险恶的国际形势,迫使中国)险恶的国际形势,迫使中国“乘胜即收乘胜即收”中法战争直接影响了各国在华利益和各国关系,所以,引起许多国家的关注。从总的形势看,国际形势对中国不利。英美等国的总态度是压迫中国屈服,尽早结束战争,以便他们在华势力的进一步扩展。而当时沙俄和日本更企图
18、趁火打劫,造成了对中国的巨大威胁,迫使中国必须尽快结束战争。第二节第二节 中法战争中法战争二、中国不败而败二、中国不败而败(三)中法战争的结局(三)中法战争的结局(5)越南政府首鼠两端)越南政府首鼠两端 越南在这场战争中对中国态度反复无常,甚至开门揖盗。清廷于失望之余,坚定了乘胜即收的决心。(6)法国重新备战,意在扩大战争)法国重新备战,意在扩大战争 镇南关大捷引起了法国茹费里内阁倒台。史学界一般认为,是法国内部的反战势力迫使茹费里辞职,所以,茹费里倒台后,法国的对华政策将发生逆转,不会再扩大战争,而清政府不顾这种有利于中国的形势,在胜利的形势下急于求和。据此论定,“乘胜即收”是卖国行径。事实
19、上,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茹费理下台,并非意味着法国停止侵略中越,恰恰相反,茹费里刚下台,法国就通过了增拨军费、扩大战争的议案。第三节第三节 中日战争中日战争一、战前的朝鲜问题和清政府内部矛盾一、战前的朝鲜问题和清政府内部矛盾(一)日本的社会状况和战争预谋(一)日本的社会状况和战争预谋 在近代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日本选择的是天皇制的军事帝国主义之路,这种选择的基础是:日本特殊的政治、经济结构、恶劣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特定的历史传统。丰臣秀吉:“征服高丽,为征服中国之前奏,征服中国,为征服亚洲及统治世界之前奏。”其狂妄计划是:先占领朝鲜,再占领中国和印度,而后定都于中国的北京。第三节第三节 中日战争中日
20、战争一、战前的朝鲜问题和清政府内部矛盾一、战前的朝鲜问题和清政府内部矛盾(一)日本的社会状况及战争预谋(一)日本的社会状况及战争预谋 日本国内存在着一个作为社会基础的武士阶层。在这些武士的头脑里,已经深深打下了两条烙印:一条是认为日本是万国之本;一条是坚信武力是立国的基础。作为封建社会下层的武士,一方面,他们跟中国的地主不一样,因为他们没有土地;另一方面,他们跟欧洲的骑士也不一样,因为他们没有领地。明治维新后,那些本来作为封建社会基础,后来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下级武士的代表人物参与了政府,执掌了军政大权。于是,他们灵魂深处的“尚武立国”精神迅速膨胀,使日本在迅速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同时,也承袭了前
21、资本主义社会的殖民政策和军国主义。第三节第三节 中日战争中日战争一、战前的朝鲜问题和清政府内部矛盾一、战前的朝鲜问题和清政府内部矛盾(一)日本的社会状况及战争预谋(一)日本的社会状况及战争预谋 军费开支,海军吨位。首相山县有朋公然鼓吹,中国大陆是日本的“生命线”。日本的“国家独立自卫之道”,一是捍卫作为国家疆域的“主权线,”,二是要捍卫与“主权线”紧密相关的邻近区域的“利益线”。第三节第三节 中日战争中日战争一、战前的朝鲜问题和清政府内部矛盾一、战前的朝鲜问题和清政府内部矛盾(二)帝后党争与战和之争(二)帝后党争与战和之争 帝党:光绪帝、翁同龢等,主张对日作战 后党:慈禧、奕譞、李鸿章等,主张
22、对日妥协。帝后两党在战和问题上的纷争,影响了中日战局,但总的说来,帝党无力左右形势。第三节第三节 中日战争中日战争二、日本不宣而战和清政府的外交活动二、日本不宣而战和清政府的外交活动(一)东学党起义和日本出兵朝鲜(一)东学党起义和日本出兵朝鲜 1894年5月,朝鲜爆发了东学党领导的农民起义,提出了“逐灭倭夷”,“尽灭权贵”的口号。一直密切注意朝鲜政局变化的日本政府,立即抓住机会准备发动战争。其策略是:促使中国向朝鲜派兵,然后以此为借口向朝鲜增兵,并想方设法将挑起战争的责任推给出清政府。清政府于1894年6月派叶志超和聂士成率军援朝,驻兵于牙山一带。第三节第三节 中日战争中日战争二、日本不宣而战
23、和清政府的外交活动二、日本不宣而战和清政府的外交活动(一)东学党起义和日本出兵朝鲜(一)东学党起义和日本出兵朝鲜 日本曲解天津会议专条,以保护使馆和侨民为借口,陆续派兵18000人抵达朝鲜,抢占了从汉城到仁川的战略要地,并以敦促朝鲜改革为名,拒绝李鸿章的中日两国同时撤兵建议。日本外相陆奥宗光:“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务之急,为实行此事,可以采取任何手段,一切责任由我负之。”第三节第三节 中日战争中日战争二、日本不宣而战和清政府的外交活动二、日本不宣而战和清政府的外交活动(二)李鸿章避战努力的失败(二)李鸿章避战努力的失败从当时的情况看,中日之间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但李鸿章却在日方必求一战的情况下
24、,幻想依靠欧美列强对日本施加压力,迫使日本从朝鲜撤军。当时他最信赖的是英、俄两国公使。从六月中旬到七月下旬,在战火迫在眉睫的40余天内,清政府不曾作任何战争准备。只是把时间浪费在外与各国的周旋上,幻想能够化干戈为玉帛。在这场外交战中,清政府由于得不到国际力量的支持而彻底失败了,而日本则借机散布了很多和平烟幕,装出一副谦卑守信的样子。第三节第三节 中日战争中日战争二、日本不宣而战和清政府的外交活动二、日本不宣而战和清政府的外交活动(三)丰岛海战,日本不宣而战(三)丰岛海战,日本不宣而战 在海路方面,日本此时的作战目标是:切断中国对在朝清驻军的支援。日舰击沉高升号,是违反国际公法的,因为当时,中日
25、双方都未正式宣战,根据国际关系中的战争法规原则,中日之间当时未处于战争状态。经过外交周旋,英日之间不但达成了谅解,而且还声称,日本是有权击沉高升号轮船的,此举并不违反国际法。第三节第三节 中日战争中日战争三、辽东失陷和北洋海军的覆灭三、辽东失陷和北洋海军的覆灭(一)牙山、平壤战役,清军撤离朝鲜 在陆战方面,日军的首要目标是消灭在朝鲜的中国军队。叶志超率部仓惶逃到了平壤。清政府和日本政府同时于1894年8月1日宣战。9月15日,中日之间又进行了平壤战役。这是日本为实现其战斗目标,即消灭在朝鲜的清军所进行的一次结束性战役。叶志超不战而逃回国内。第三节第三节 中日战争中日战争三、辽东失陷和北洋海军的
26、覆灭三、辽东失陷和北洋海军的覆灭(二)黄海战役,清军让出制海权(二)黄海战役,清军让出制海权1、中日海军战略、中日海军战略 海军战略的核心是争夺制海权。对一个拥有漫长海岸线的国家来说,控制了制海权,其御敌能力就可增加数倍。如何夺取海上的制海权呢?最为根本的是采取攻势运动。北洋海军正式成军以后,提督丁汝昌以下多主张海上作战应采取攻势。但对于这一正确的建议,李鸿章没有采纳,而是采取了消极的防御方针,在此情况下,根本谈不上什么制海权争夺问题。第三节第三节 中日战争中日战争三、辽东失陷和北洋海军的覆灭三、辽东失陷和北洋海军的覆灭(二)黄海战役,清军让出制海权(二)黄海战役,清军让出制海权 1、中日海军
27、战略、中日海军战略 日本争夺制海权的方针是十分明确的。他们在战前就制定了一个所谓“作战大方针”:第一,如果海战大胜,掌握了黄海制海权,陆军则长驱直入中国北京。第二,如果海战胜负未决,陆军则固守平壤,舰队维持朝鲜海峡的制海权,从事陆军增遣队的运输工作。第三,如果舰队受挫,制海权被中国夺去,陆军则全部撤离朝鲜,海军守卫日本沿海。日本决定以争取第一计划的实现为基本的战略方针。第三节第三节 中日战争中日战争三、辽东失陷和北洋海军的覆灭三、辽东失陷和北洋海军的覆灭(二)黄海战役,清军让出制海权(二)黄海战役,清军让出制海权2、黄海战役的经过、黄海战役的经过3、黄海战役败因分析、黄海战役败因分析 参加海战
28、的中日军舰,数目和吨位大致相当。中方优势:有两艘巨型铁甲舰,并配有重型大炮。中方劣势:主力舰吨位大、吃水深,而黄海大东沟书浅水海域,优势难以发挥;舰艇出场早,年久失修;士兵缺乏训练;由于经费紧张,战舰所携弹药不足。判断失误;指挥失灵。日方优势:舰艇时速快,机动性强;舰炮发射速度快,弹药充足,训练有素。机动灵活,指挥有方。日方劣势:无大型战舰。结果:中日各有伤亡,中方在主力尚存的情况下,拱手让出制海权。第三节第三节 中日战争中日战争三、辽东失陷和北洋海军的覆灭三、辽东失陷和北洋海军的覆灭(三)辽东、威海战役,清军败局已定(三)辽东、威海战役,清军败局已定 黄海海战后,日军大举进犯辽东半岛,并发起
29、了旨在全歼北洋海军的对辽东和山东半岛的攻势。1、辽东战役、辽东战役2、威海战役、威海战役在日军对辽东和山东半岛实施登陆的过程中,日军经过了船渡、换乘和上陆三阶段,如果在这一过程中,北洋海军进行主动出击,日军是不可能从容完成战略部属的。只可惜,北洋海军不敢出击,使日军顺利地登陆编队。日舰队司令说:“如丁亲率舰队前来,遣数只鱼雷舰对我袭击,我军焉能安全上陆耶?”威海卫军港的中国军队本可以海陆协同作战,但海陆军互不统属,致使威海两帮炮台轻易落入日军手中,由拱卫海港的的设施,变成了资敌攻取军港的利器。第三节第三节 中日战争中日战争三、辽东失陷和北洋海军的覆灭三、辽东失陷和北洋海军的覆灭3、关于株守军港
30、的责任问题、关于株守军港的责任问题“避战保船”不等于“株守军港”。丁汝昌擅自将积极的“避战保船”改为被动的“株守军港”。从丰岛海战,经黄海战役到旅顺失陷,丁汝昌迭遭弹劾,进退维罪,而“株守军港”是一种较好的解脱办法。第三节第三节 中日战争中日战争三、辽东失陷和北洋海军的覆灭三、辽东失陷和北洋海军的覆灭(四)辽东反攻,清军一败涂地(四)辽东反攻,清军一败涂地清廷两江总督、湘军首领刘坤一督办东征军务,湘抚吴大瀓、四川提督宋庆为帮办,统领关内外湘楚军六万多人共百余营出关作战。梁启超:“当时西报有论者曰: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其言虽稍过,实亦近之。不见乎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若专
31、为直隶、满洲之私事然者,其有筹一饷,出一旅者乎?既有之,亦空言而已。以一人而战一国,合肥,合肥,虽败亦豪哉!”第三节第三节 中日战争中日战争四、四、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的签订的签订(一)张、邵东渡(一)张、邵东渡 日本拒使日本拒使 伍廷芳:伍廷芳:“我将卒苟能奋勇疆场,不容其猖披,何必就彼而受其欺慢?欲消此恨,其在将与兵焉!和局易成与否,亦在战争之胜负判也!”(二)马关谈判(二)马关谈判 艰苦卓绝艰苦卓绝(三)(三)马关条约马关条约 影响空前影响空前1、大量领土的被割占,使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深入到内地,并大大助长了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领土的野心。2、巨额的赔款加深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加重了人民负担。中
32、国从此更加贫困,资本的原始积累更加困难。3、新开通商口岸在长江中游和号称人间天堂的苏杭二州,使中国的富裕之源都开放给了列强,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也就把中国变成了帝国主义的共同投资地。4、甲午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对整个中国社会震动之大、影响之深,是前所未有的。第三节第三节 中日战争中日战争四、四、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的签订的签订(三)(三)马关条约马关条约 影响空前影响空前u5、对日本的影响、对日本的影响 赔款总额为2亿3150万两库平银。由于当时是折成英镑支付的,日本实际得到的是3亿5千8百多万日元。1894年日本财政支出总额78000000日元的4.6倍 日本内外债267 800
33、 000日元的1.3倍 1893年日本进口总额87597000日元的4.1倍 1894年日本公司资本总额249763000日元的1.4倍 1893年日本货币发行总额230545000日元的1.6倍 1893年日本银行存款总额111800000日元的3.2倍 上述赔款,还不包括折合近1亿日元的战利品。而当时日本只有4000万人口第三节第三节 中日战争中日战争四、四、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的签订的签订(三)(三)马关条约马关条约 影响空前影响空前甲午赔款的具体用途是:甲午赔款的具体用途是:84%用于扩张军备,其余部分用于开办钢铁厂、设立教育基金、供皇室享用和补充财政支出。军事上军事上 用于陆军扩充费为5
34、700万日元 海军扩充费为1亿3900万日元 临时军事费为7900万日元 发展军舰水雷艇补充基金为3000万日元 共3亿500万日元,占偿金总数的85%1896年,伊藤博文内阁制定了十年扩军计划,40%的经费直接来源于中国的赔款,为日本进一步侵华奠定了基础。第三节第三节 中日战争中日战争四、四、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的签订的签订(三)(三)马关条约马关条约 影响空前影响空前财政上财政上 日本政府以巨额赔款为主要财源,制定了“战后财政十年计划”,使日本的财政规模急剧扩大。1894年,财政支出仅8000万日元 1895年就翻了一番,达到1亿5000多万 1897年则增加到2亿500多万 1899年达3亿
35、9000多万 5年间财政预算竟猛增5倍。更为重要的是,日本利用战争赔款顺利地实现了由银本位向金本位的过渡,成功地导入了一种新的金融制度。第三节第三节 中日战争中日战争四、四、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的签订的签订(三)(三)马关条约马关条约 影响空前影响空前工业发展工业发展 日本通过甲午战争,获得了工业发展急需的资本。战后十年,其公司数增长2.1倍,实际资本增长2.8倍,出口贸易增长1.5倍。国际影响国际影响 甲午战争后日本的崛起,改变了远东国际形势的格局。战后日本一跃而为亚洲强国,开始跻身于列强的行列。而中国的国际地位则一落千丈,成为受到列强分割的对象。列强之间的相互角逐更加激烈。第三节第三节 中日战争中日战争四、四、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的签订的签订(四)三国联合干涉,日本被迫还辽(四)三国联合干涉,日本被迫还辽名词:1895年4月23日,俄、德、法三国驻日公使照会日本,劝其放弃辽东半岛。三国军舰在日本海面游行示威,俄军六万人在海参崴集结,对日本施加压力。日本感到对中一战后精疲力竭,难以与三国对抗,决定“对三国全然让步,对中国一步不让。”遂与三国达成协议:中国以三千万两向日本赎回辽东半岛。这就是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后果:(1)此后清廷在外交上倒向俄国;(2)引起列强在中国更为激烈的角逐。第三节第三节 中日战争中日战争五、台湾人民的浴血奋战五、台湾人民的浴血奋战 唐景崧 邱逢甲刘永福 徐 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