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库50篇(DOC 37页).docx

上传人(卖家):2023DOC 文档编号:566488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90.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库50篇(DOC 37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库50篇(DOC 37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库50篇(DOC 37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库50篇(DOC 37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库50篇(DOC 37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部编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库50篇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正午牡丹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精粗。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若带露花,则房敛而色泽。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导读】画家善于观察,才能画出常人所不见之处。而要想识画之妙,也非善于观察不可。人做任何事皆如此,岂止一画而已。 【注释】其:它,指古画。房敛:花房紧收。善求:善于探求。【阅读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其下有一猫(指牡丹丛)2.何以明之(证明)3日渐中狭长(逐渐)二、翻译。1猫

2、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猫眼中的黑眼珠像一条线,这是正午时候的猫眼。2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这也是善于探求古人笔下的意境。三、古人的画惟妙惟肖和丞相吴公能一眼指出画的是“正午牡丹”的原因,都是 善于观察 的结果。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2: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1),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2)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di(3),辄zh以水沃面(4);食不给j,啖dn(5)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chn受贬(6),由参知政事谪zh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7)。” 【译文】(1)孤

3、:幼年丧父;(2)每:常常;(3)或夜昏怠:有时晚上昏睡懈怠;或:有时;(4)辄以水沃面: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沃:洗。(6)乃至被谗受贬: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谗:说别人坏话;(7)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决心努力刻苦读书,有时读书读到夜晚疲惫困倦,就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使自己头脑清醒。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

4、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的点。啖粥而读。( 吃 ) 辄以水沃面。( 往往,总是 )食不给。( 供应 ) 乃至被谗受贬。( 说别人坏话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B ) A 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 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 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 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有时夜里疲惫困倦,常常用冷水洗脸。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

5、身。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他经常朗诵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的什么文章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这句话在本文中起了什么的作用。 答:岳阳楼记;点明中心,揭示主题。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3:老马识途管仲、隰x朋从于桓hun公而伐孤竹,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rng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

6、【导读】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注释】管仲、隰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古国名。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掘:挖。【阅读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春往而冬反( 通“返”,返回 )2.迷惑失道( 道路 ) 3遂得水( 找到 )二、翻译。1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管仲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2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三、文中故事是成语 老马识途 的来历,现比喻 有经验,能带领新手工作。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4:三上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

7、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导读】名人大家读书尚且做到“未尝顷刻释卷”,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注释】钱思公:即钱惟演,吴越王钱俶的儿子,从其父归宋,宋景枯中以枢密副使任西京留守。西洛:西京洛阳。僚属:官府的佐助官。当时,欧阳修、谢绛等都是钱惟演的僚属。经史:经书和史书。小说:杂记类书籍。小辞:指短小的诗词。谢希深:即谢绛,欧阳修的朋友。宋公垂:即宋绶,家富藏书,以读书敏慧强记著名。【阅读精练】一、

8、解释加点的词。1钱思公虽生长富贵( 虽然 ) 2在西洛时尝语僚属( 对说 )3讽诵之声琅然( 形容清脆响亮 ) 4闻于远近( 使听见 )5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周密思考、构思 ) 6.亦笃学如此( 也 )二、翻译。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我一生所写的文章,多是在“三上”,即马背上、枕头上、厕座上写的。三、文中介绍钱宋两人读书的故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读书的共同点是( B ) A.都喜欢在上厕所时读书。 B.都是抓紧时间勤奋读书的。C.都是边读边诵,声音洪大响亮。四、作者介绍了钱惟演、宋绶两人的读书故事,又补充了自己“三上”的写作经历,目的是告诉我们 成功来自于勤奋 的

9、道理。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5:黄鲁直敬重苏轼鲁直晚年县东坡像于室中,每蚤作,衣冠荐香,肃揖甚敬。或以同时声实相上下为问,则离席惊避曰:“庭坚望东坡,门弟子耳,安敢失其序哉?”今江西君子曰“苏黄”者,非鲁直本意。(选自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注释鲁直:即黄庭坚,字鲁直,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东坡:即苏轼。文化常识“江西”及其他。上文有“今江西君子曰”,其中“江西”并非指江西省,而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长江由西向东,但自九江至南京,其流向为东北方向,因此出现了“江西”、“江东”的现象。“江西”古指长江以北的安徽、江苏一部分地区;“江东”指长江以南的安徽、江苏及浙江一部分地区。由此可知,古人说的“江西”不等

10、于今之江西省。思考与练习1解释:县 门 耳2翻译:每蚤作,衣冠荐香,肃揖甚敬 ;安敢失其序哉? 。3“或以同时声实相上下为问”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有以把谁上谁下问黄鲁直;有人认为黄、苏两人的声望其实不相上下;有人问两人在当时谁高谁低;或者说在当时两人地位不相上下。【译文】黄鲁直晚年把苏东坡的画像挂在家中,每天早晨起来,穿好衣服戴正帽子点上香,很供敬地作揖施礼.有人认为苏黄二人的声望其实不相上下,黄鲁直惊慌地离开座位说:“庭坚对于东坡而言,不过是学生罢了,我怎么敢搞错师生的次序呢?”现在江西诸君子称“苏黄”齐名,并非黄鲁直的本意. 【参考答案】1同“悬”,挂门生,即学生罢了 2每天早晨起

11、来,穿好衣服戴正帽子点上香,很尊敬地打躬作揖;怎么敢搞错师生的次序呢? 3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6:随何难汉高祖项籍死,天下定,上置酒。上折随何之功,谓何为腐儒,为天下安用腐儒。随何跪曰:“夫陛下引兵攻彭城,楚王未去齐也,陛下发步卒五万人,骑五千,能以取淮南乎?”上曰:“不能。”随何曰:“陛下使何与二十人使淮南,至,如陛下之意,是何之功贤于步卒五万人骑五千也。然而陛下何谓腐儒,为天下安用腐懦,何也?”上曰:“吾方图子之功。”乃以随何为护军中尉。(史记黥布列传)注释项籍:即项羽。上:指汉高祖刘邦。折:屈辱。彭城:古地名,在今江苏北部。楚王:指项羽。齐:古地名,今山东省。护军中尉:武官职称。文言知识

12、说“与”。“与”的大多数义项古今相同,如它们均可指“跟”、“和”。但有两个义项要特别加以注意:一、指“带领”。上文“陛下使何与二十人使淮南”中的“与”,便应作“带领”解,句意为你派我带领二十人出使淮南郡。又,鸿门宴:“沛公与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其中“与”也指“带领”。二、指“赞誉”、“称赞”。如“仁陷于愚,君之所不与也”,“不与”即不赞成思考与练习1解释:引 去 以 方 图2翻译:为天下安用腐儒 是何之功贤于步卒五万人骑五千也3理解:从上下文看随何有什么功劳?【参考译文】项籍死后,天下安定,皇上设置了酒宴(评定功劳)。皇上贬低随何的功劳,说随何是个迂腐的读书人,治理天下怎么能用迂腐的读

13、书人呢。随何跪下说:“您带兵攻打彭城的时候,楚王还没有离开齐地,您发动步兵五万人,骑兵五千人,能够攻下淮南吗?”皇上说:“不能。”随何说:“您派我和二十个人出使淮南,我们到了以后,实现了您的愿望,因此我的功劳比五万步兵五千骑兵还大。但是您说我是迂腐的读书人,治理天下怎么能用这种人,是为什么呢?”皇上说:“我正想评定你的功劳。”于是任命随何为护军中尉(“护军中尉”,秦称护军都尉,汉初改为护军中尉,后仍称护军【参考答案】1带领离开凭(此)正在考虑 2治理天下哪需要迂腐的儒生;这是我随何的功劳胜过五万骑兵。 3用语言说服淮南郡守归降刘邦。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7:千轴不如一书柳开少好任气,大言凌物。应

14、举时,以文章投主司于帘前,凡千轴,载以独轮车。引试日,衣襕自拥车入,欲以此骇众取名。时张景能文有名,唯袖一书帘前献之。主司大称赏,擢景优等。时人为之语曰:“柳开千轴,不如张景一书。” (选自宋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柳开:北宋人。任气:任性气盛。应举:参加科举考试。主司:主考官。帘:指主考官办公的地方。轴:古人将文章写在横幅上,然后裱成卷轴。引试:面试。襕(1n):古代读书人穿的圆领大袖外套。张景:柳开的学生。 文言知识说“物”。宇宙中客观存在的都称“物”。山、水、书、衣、车等人们视为“物”。那么“人”是否是“物”呢?文言中“物”也可指“人”。上文“大言凌物”中的“物”,即指人,意为说大话傲视他人

15、。“物议”、“物论”即为他人所议论批评,“物故”为人死。成语“待人接物”,其中“接物”也是“待人”的意思。小说、戏剧中的“人物”,并非“人”与“物件”,而是“人”,因为“人”与“物”同义,它是个双音同义词。思考与练习1解释:少_凡_擢_2翻译:唯袖一书帘前献之_2 理解:“千轴为什么不如“一书”,这中间存在一个什么问题?_【译文】柳开年轻时很任性气盛,说大话傲视他人。参加科举考试时,在考官办公处的门前把文章投赠给主考官,一共有一千轴,用独轮车装着。面试那天,(柳开)穿着圆领大袖外套亲自围裹着车进入(考场),想要用这(方法)使其他人害怕来取得功名。当时(有个人叫)张景很能写文章而且有名气,(他)

16、只袖藏了一篇文章在考官办公处的门前进献了它(指张景的文章)。主考官非常称赞欣赏(张景的文章),提拔张景为优等。当时有人为了这件事说:“柳开的一千轴书卷,比不上张景的一篇文章。” 【参考答案】1.年轻时共选拔 2.只用袖子装了一篇文章献给主考官。 3. 质与量的问题。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8:芮伯献马贾祸周厉王使芮(ru)伯帅师伐戎,得良马焉,将以献于王。芮季曰:“不如捐之。王欲无厌,而多信人之言。今以师归而献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获为不止一马,而皆求于子。子无以应之,则将晓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弗听,卒献之。荣夷公果使求焉,弗得,遂谮诸王,曰:“伯也隐。”王怒逐芮伯。君子谓芮伯亦有罪焉:尔

17、知王之渎货而启之:芮伯之罪也。 (选自明刘基郁离子)注释 戎:北方少数民族部落名称。晓:争吵。文言知识伯仲叔季。“伯仲叔季”是古代兄弟之间的排行。老大往往取名为“伯”。上文芮伯,看来是老大。老二叫“仲”。孔子排行第二,故取名仲尼,后人亦称之为孔老二。老三叫“叔”,老四叫“季”。上文“芮季”看来是芮伯的小弟了。月份是以“孟仲季”排列的,如春季第一个月为“孟春”,第二个月为“仲春”,第三个月为“季春”,夏、秋、冬以此类推。 思考与练习1解释:帅_捐_厌_卒_逐_ 2理解:“将以献于王”中省略了介词宾语_;“荣夷公果使求焉”中省略了宾语_;当以文学名世_3翻译:子无以应之_;是贾祸也_;遂谮诸王_;

18、尔知王之渎货而启之,芮伯之罪也_【译文】周厉王派芮作统帅军队讨伐戎,得到一匹良马,芮伯想把它献给周厉王。芮季劝阻说:“不如舍弃这主意。大王贪欲无厌,而且又好听信别人的谗言。现在因班师归来就献马给他,大王的左右近臣必定认为你不止得到一匹好马,就都要向你索求。你没有东西应酬他们,他们就会在大王面前说你的坏话,大王必定相信他们的话。这样做是招引祸患啊。”芮伯不听劝告,终于把马献给了周厉王。荣夷公果然派人来向芮作索求东西,没有得到,就在大王面前诬陷中伤芮伯。周厉王大怒,将芮伯逐出。君子谈到这件事都说芮伯也有过错。你既然知道大王贪得无厌,却又诱导他的贪欲,这就是芮伯的过错啊。【参考答案】1.同“率”抛弃

19、满足最终赶走 2.以之献于王;使人求焉。 3.你没什么用来应付他们;这会招致灾难的;就在周厉王前诬陷他;你明知周厉王贪财却开口,这是芮伯的过错。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9:郑武公伐胡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于群臣曰:“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选自韩非子说难)【注】郑武公:春秋时郑国的国君。胡:北方少数民族国家。妻:嫁。娱:使高兴。戮杀,这里指责骂。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昔者郑武公欲伐胡( ) (2)以郑为亲己(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吾

20、欲用兵,谁可伐者? 3.请概括一下郑武公的性格特点。 译文从前郑武公想要讨伐胡地,故意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胡地的君主,以此来使他心里高兴。于是问大臣们说:“我要用兵,可以讨伐谁?”大夫关其思回答说:“可以讨伐胡地。”郑武公大怒并且责骂了关思其,说:“胡说,是我们兄弟之国,你说讨伐它,什么意思?”胡地君主知道了这件事,把郑国君主当作自己的亲人,就不再防备郑国,郑国攻打胡地,占领了它。1.(1)讨伐或攻打(2)当作2.我要用兵,可以讨伐谁?3.(阴险)狡诈,善谋(工于心计),无情。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0:李贺作诗李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每旦日出,与诸公交,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

21、牵合,以及程限为意。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女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呕出心始已耳。”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选自唐李商隐樊南文集)注释李长吉:李贺。唐朝著名诗人。通眉:两眉通连。得题:意为事前确定题目。小奚奴:小僮仆。距:同“巨”。太夫人:指李贺的母亲。足:补充。文言知识说“从”。“从”指跟随,但到底“谁跟从谁”在句中要认真研究,否则容易搞错。上文“恒从小奚奴”,是指小奚奴跟随主人李贺,因此这个“从”要按使动词理解,即“使小奚奴跟随”。又,“大将军从百余骑西征”,这“从”也应理解为“使跟从”,即带领。又,

22、鸿门宴:“沛公旦日从百余骑至鸿门”,这“从”也指“使跟随”。至于“二狼仍从屠而不舍”那当然要理解为两只狼仍跟随屠夫而不放弃。另外,上文“长吉从婢取书”中的“从”是指“向”。思考与练习1解释:旦 囊 辄 2翻译:能苦吟疾书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3理解:后人从“是儿要呕出心始已耳”中引申出一个成语,即是【参考译文】李贺,字长吉,为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七岁就能写出好的辞章,韩愈、皇甫湜开始听说还不相信,就去造访他家,让他写诗,提笔一挥而就,就象预先构思、草拟过的,自己取名字叫高轩过,他们两个大吃一惊,从此李贺出了名。李贺长得纤瘦,两个眉毛相连,手指细长,能运笔如风。每天早晨出门,骑着瘦小的马

23、,跟着一个小男仆,背着古锦囊,一有好的作品,写好放到锦囊里。李贺没有先想好题目再去做诗的,就象赴会别人的任务题目。到了傍晚回家,积累而成。只要不是喝得大醉或者吊丧这样特殊的日子,他每天都这样,等过去也就不怎么理。母亲让丫鬟看他的锦囊,见他写的诗很多,就生气地说:“这孩子啊,要呕出心了才罢休啊”【参考答案】1天布袋总是 2能苦心吟哦觅句然后迅速写下来;像别人那样苦思冥想牵强附会,以及按一定格式写作。 3呕心沥血。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1:薛奎识范镇范镇字景仁,成都华阳人。薛奎守蜀,一见爱之,绾于府舍,俾与子弟讲学。镇益自谦退,每行步趋府门,逾年,人不知其为帅客也。及还朝,载以俱。有问奎入蜀何所得

24、,曰:“得一伟人,当以文学名世。”(选自宋史范镇传)注释 范镇:宋朝人。绾(wn):留。帅客:此指太守的宾客。伟人:不平常的人。 文言知识“阳”与“阴”。古代山的南面叫“阳”,山的北面叫“阴”。上文“华阳”,即华阳县,它当在华山之南;又,“华阴”,当在华山之北。而水的南面称“阴”,水的北面称“阳”,恰与山相反。江苏省的“江阴”市,当在长江的南面;“淮阳”县当在淮河的北面。思考与练习1解释:俾_益_退_趋_逾_ 2翻译:薛奎守蜀_;及还朝,载以俱_;当以文学名世_【译文】范镇字景仁,成都华阳人。薛奎做蜀地的太守,一见面就很赏识他,留在自己的府中,使他和学生们们讲论学问。范镇自己更为谦逊退让,常到

25、薛奎的府门就快步急走,过了一年,人们不知道他是太守的宾客。等到薛奎回到京城时,用车带他一起进京。有人问薛奎进蜀得到了什么,回答说:“得到一个不平常的人,将会以学问闻名于世。”【参考答案】1.使更加退让到、前往超过 2.薛奎在蜀地做郡太守;等到薛奎回京城,便带着他一同走;必然凭文学出名。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2:赵襄主学御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导读】

26、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 【注释】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调:谐调。诱:引导。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阅读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向) 2.术未尽也( 穷尽 )3先则恐逮于臣(被 ) 4.夫诱道争远(发语词)二、翻译。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技术已经全教给你了,(但你)在使用时出了错。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之后才可以追上那跑得快的,到达远方

27、的目的地。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而不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谐调呢?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答:驾车讲究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注意力在前方目的地,而赵襄主却将注意力集中在王子期身上。赞成。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同样的道理。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3:管仲破厚葬齐国好厚葬,布帛尽于衣裘,材木尽于棺椁。齐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曰:“夫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于是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其尸,罪夫当丧者。”未久,厚葬之风休矣。(选自韩非子)注释 布帛:

28、泛指织物。衣裘:裘,皮衣。此指死人的衣着。戮:侮辱。文化常识“棺椁”及其他。上文有“材木尽于棺椁”,意为优质的木材都用在做棺椁上了。“棺”即棺材,装敛死人的器具;“椁”即棺外的套棺,也就是说是棺材外再套一具棺材。古代的贵族,生前富贵荣华,极尽奢侈,死后也希望不朽,且能无穷享受,因此十分讲究丧葬。尸体穿绫罗绸缎,甚至金缕玉衣。棺之外要加椁,棺与椁之间存放金银财宝及生前用具,可惜这些都成了日后盗墓者的目标。思考与练习1解释:无以_对_为_2翻译:齐桓公患之_;禁之奈何?_;非名之则利之也_3比较上文的两个“夫”:“夫凡人之有为也”中的“夫”,应理解为_;“罪夫当丧者”中的“夫”,应理解为_4理解:

29、齐国人为什么好厚葬?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_ 【译文】 齐国人崇尚豪华的葬礼,结果产的布匹都用在了做寿衣上,而木材也都耗在了做棺材上。齐桓公很是忧虑,就把这个情况告诉了管仲,说:“布匹都用光了我们就没有衣服穿,木材都耗尽了就没有用来制作防御器材的材料,而豪华葬礼的风气不能停息,怎样禁止呢?”管仲回答说:“但凡人们要做什么事,不是因为这件事可以带来名声,就是可以获得利益。”于是齐桓公下命令说:“今后如果棺材做的太高档,就屠戮那个死者,并且把那些发丧的人治罪。”没过多久,豪华葬礼的风气就止住了。 【参考答案】1.没有什么用回答作为、行动 2.齐桓公为这事而担忧;用什么办法禁止?不是为了名誉就是为了

30、有利可图。 3.句首语气词,无义;那些 4.非名之则利之也。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4:穿井得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i汲j,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导读】传言不可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注释】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阅读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及其家穿井(等到 )

31、2.国人道之(说、讲)3.不若无闻也(不如)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1.吾穿井得一人(得到、获得)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找到 )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能够 )三、翻译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多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四、“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 以讹传讹 的危害。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5:龚遂为渤海太守汉宣帝即位,久之,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不能禽制。上选能治者,丞相、御史举遂可用,上以为渤海太守。时遂年七十余,召见,形貌短小,宣帝望见,不副所闻,心内轻焉。谓遂曰:“渤

32、海废乱,朕甚忧之。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遂对曰:“海濒遐远,不沾圣化,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今欲使臣胜之耶?将安之也?上闻遂对,甚说,答曰:“选用贤良,固欲安之也。”遂至渤海界,郡闻新太守至,发兵以迎,遂皆遣还。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诸持锄钩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无得问,持兵者乃为盗贼。”遂单车独行至府,郡中翕然,盗贼亦皆罢。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遂见齐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务农桑。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曰:“何为带牛佩犊!春夏不得不趋田亩,秋冬课收敛,吏民皆富实,狱讼止息。 (选自汉书龚遂传) 注释二千石

33、:年俸禄为二千石的官吏。此指郡太守。海濒:海边。圣化:皇帝的教化。潢池:即池塘。此比喻濒海的渤海郡。钩:镰刀。翕(x)然:一下子平静下来。齐:渤海郡古为齐地。 文言知识 “饥、“劝及其他。“饥本指灾荒,上文“渤海左右郡岁饥”,“岁饥”即荒年。又,嗟来之食:“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大饥”即大规模灾荒。但“饥后来也指“饥饿”,上文“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其中“饥寒即指饥饿与寒冷。再说“劝”。上文“劝务农桑”中的“劝,解为“鼓励、“勉励,句意为勉励(百姓)从事农业生产。“劝学”即勉励(他人)学习。但后代也有将“劝”作为“劝阻”用的。文言中的这种词义现象要特别注意,一不小心就会搞错。再如“恨”,

34、它既可指“怨恨”,又可解为“遗憾。前出师表:“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汉桓帝、汉灵帝是“先帝”(刘备)的祖上,纵然他们昏庸,刘备也不可能“怨恨”他们,因此“痛恨”要解释为“痛心与遗憾”。 思考与练习1解释:并 禽 举 副 恤 说 遣还 罢 得 躬 犊 课2翻译: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臣胜之耶?将安之也?移书敕属县 遂乃开仓廪假贫民3理解:“好末技中的“末技”是指【译文】汉宣帝即位后,过了很长时间,渤海郡及其相临地区闹饥荒,盗贼四起,太守不能制止。宣帝要选一个能胜任的人,丞相御史推荐了龚遂,皇帝任命龚遂为渤海太守。当时龚遂已七十多岁,皇帝召见时,见他身材矮小,宣

35、帝见到后,认为龚遂并非像人们说的那样,不免对他有轻视之感。宣帝问龚遂:“渤海郡一片荒乱,我十分担忧,你准备用什么方法平息那里的盗贼,而使我不再忧虑呢?”龚遂回答:“渤海郡地处偏远,没有沾沐圣上的恩惠教化,那里的百姓为饥寒所迫,地方官不知加以救济,致使陛下的子民偷盗陛下的兵器,在池塘岸边需弄耍弄罢了。您打算让我去剿灭他们,还是去安抚他们?”宣帝听了龚遂的回答很高兴,说:“选贤良之臣前去,本来就是想对他们进行安抚。”龚遂又说:“我听说治理不守秩序的百姓,如同理顺乱绳一样,不能着急,只能慢慢来,才会达到目的。我希望到任后,丞相御史们对我的工作暂时不要按常规加以限制,一切事要允许我见机行事。”宣帝答应

36、了这一要求,并特别赐给龚遂黄金,还为他增派了驿车。龚遂进入渤海郡的地界后,郡府的官吏们听说新上任的太守已到任了,便派兵迎接,而龚遂让他们都回去,并命令所属的县把专管追捕盗贼的官吏都撤除。那些手拿农具的人都是良民,官吏不得对他们问罪,携带兵器的人,才属于盗贼。接着龚遂独自一人乘车来到郡府,很快郡中就安定了下来,盗贼也停止了活动。渤海郡中还有一些结伙抢劫的人,听到龚遂的教令后,便自动解散,放下了手里的兵器而拿起了锄头和镰刀。这样偷盗抢劫之事便都平息了,老百姓开始安居乐业。龚遂于是打开粮仓,把粮食借给贫民,还选任了一些好官吏对百姓实施安抚管理。 龚遂发现齐地的民俗好追求奢侈的生活,喜欢从事工商之类的

37、末技,不重视耕种田地。于是他便以身作则,追求俭仆的生活,鼓励老百姓务农,命令每人都种一棵榆树、一百棵薤、五十棵葱、一畦韭菜,每家养两头母猪、五只鸡。老百姓有持刀带剑的,龚遂就让他们卖掉,购买耕牛,并说:“为什么不带牛佩犊呢!”于是春夏之季老百姓都要下地劳作,秋冬之季检查督促老百性收获,鼓励人们多积蓄农副产品。(龚遂)还巡视劝勉百姓努力耕作,(自此)渤海郡内,家家有积蓄,官民都富裕起来。老百姓也就不再打官司了。【参考答案】1同时 同“擒”推荐符合周济、体谅同“悦”打发(他们)回去撤去能亲自11小牛12督促 2你想用什么办法平息那里的盗贼,而满足我的心意?如今想要我战胜他们呢,还是安抚他们?发信告

38、诫下属各县;龚遂便打开粮仓将粮食借给贫穷的百姓。 3指工商业。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6:商於子驾豕商於子家贫,无犊以耕,乃牵一大豕驾之而东。大豕不肯就轭,既就复解:终日不能破一畦。宁毋先生过而尤之日:“子过矣!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也。豕纵大,安能耕耶?”商於子怒而弗应。宁毋先生日:“今子以之代耕,不几颠之倒之乎?吾悯而诏子,子乃反怒而弗答,何也?”商於子日:“子以予颠之倒之,予亦以子倒之颠之。吾岂不知服田必以牛,亦犹牧吾民者必以贤。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宁毋先生顾谓弟子日:“是盖有激者也。” (选自明宋濂宋学士文集

39、)注释 商於(w)子:作者虚构的人物。豕(s h ):同“猪”。轭():牛拉东西时驾在颈上的曲木。宁毋:作者虚构的人物。淖(no):烂泥。服田:驾牲口耕田。牧:统治、管理。有激者:(心中)有不平之气的人。文言知识说“以”。“以”既可作动词用,也可作介词、连词用。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上文“子以予颠之倒之”中的“以”,作动词用,解为“认为”。有时“以”与“为”组合成“以为”或“以为”,也解为“认为”。上文“必以贤”中的“以”,解为“任用”,也作动词用。又,上文“无犊以耕”中的“以”,作连词用;又,“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中的“以”,作介词用,解为“把”。思考与练习1解释:犊_尤_过_应_几_顾

40、_盖_ 2翻译:既就复解,终曰不能破一畦者耶?_;吾悯而诏子_;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_3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是_【译文】商於子家很贫穷没有牛耕田,就牵一头大猪日出而作。大猪不肯就范(被套上轭),一套上又被挣脱,一天也不能耕一小块田。宁毋先生经过时责备他道:“你错啦!耕地应当用牛,以牛得力气之大能够(耕)其土块,蹄子的坚硬(有力)可以站立于泥淖之中。猪再大,怎么能耕地呢?”商於子怒(目而视)但没搭理他。 宁毋先生日:“今子以之代耕,不几颠之倒之乎?吾悯而诏子,子乃反怒而弗答,何也?”商於子日:“子以予颠之倒之,予亦以子倒之颠之。吾岂不知服田必以牛,亦犹牧吾民者必以贤。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宁毋先生顾谓弟子日:“是盖有激者也。” 宁毋子先生说:“诗经不是有云(说)吗?向猪的祖先祭告,在猪圈中抓猪,说的是要抓猪去杀了吃肉。如今您拿它来代牛耕地,不是差不多弄颠倒了吗?我同情你才告诉你,您反而发怒还不搭理我,为什么啊?”商於子说:“您认为我颠倒是非,我还认为您颠倒是非呢。我难道不知道侍弄田地必须用牛,也就如同治理百姓必须用贤人一样。不用牛,虽然侍弄不好田地,它的害处小;不用贤人,那么天下遭受祸害,它的害处大。您怎么不以责备我的话去责备治理百姓的人啊?”毋宁先生回头对弟子说:“这个人应该是(对现实)有激愤的(那种)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待归类文档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部编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库50篇(DOC 37页).docx)为本站会员(2023DOC)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