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练习题汇编(一)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翻开叫做“思想史”或“哲学史”的著作,接踵排衙而来的,是睿智的哲人系列和经典系列,从孔子到康有为,从诗经到大同书,天才似乎每个时代都成群结队地来,经典也似乎每个时代都连篇累牍地出。这种写法也许和思想史遥遥继承的史传文体与目录之学的传统有关,它有它的道理,比如,它可以通过人物生活的时代先后来排列思想史的顺序而不必费尽心机地清理思想的“内在秩序”;又比如,它可以较为清晰地梳理出章节的要点,供阅读者归纳和记忆;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原因,也许人们愿意以名头很响的天才为章节,用人们常读的经典文本当
2、资料,可以省却相当多对于社会、历史和生活背景爬梳整理、考订体验的功夫。这样,以诗经论语老子等为主干的古代经典系统与名为思想史、哲学史的现代经典系统叠合在一起的剪影,就构成了一直笼罩着中国思想史叙述与解释的“新经典话语系统”。不过,我会隐隐地觉得有些疑问。第一个疑问是,因为思想史的时间顺序并不完全与历法意义上的时间顺序相吻合,思想史上会有天才笼罩一个时代,也会有天才如流星一样稍纵即逝,有的超越时代的思想,并不按照后人想象中的轨迹按部就班,也有潜藏的思想因子在若干世纪以后,才重新被发掘出来传播开去,虽然这些天才思想可能从一般的知识、思想和信仰世界中获得常识,但它们最终总是溢出常识之外,成了思想史上
3、的“非连续性”环节,就像福柯在知识考古学所说的,那是历史的“断裂”,断裂是与常规的轨道脱节,与平均的水准背离,它常常是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上无法确定其来源和去向的突发性现象。我想,仅仅由思想精英和经典文本构成的思想似乎未必定有一个非常清晰的延续的必然脉络,倒是那种实际存在于普遍生活中的知识与思想却在缓缓地接续和演进着,让人看清它的理路。第二个疑问是,因为精英和经典的思想超出常识,它未必真的在生活世界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当社会已经有条件使一批人以思想与著述为职业以来,他们的思想常常是与实存的世界的思想有一段距离,当我们的学者在大学里宣讲孔子、老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佛陀的时候,地铁的书报摊上在热
4、火地销售着各种各样载满了明星逸事的小报,当我们的文人正襟危坐地讨论着理想主义的时候,生活却使得大多数人实行着一种并不冠以主义名称的实用精神。真正的思想,也许要说是真正在生活与社会中支配人们对世界进行解释和理解的那些常识,它并不全在精英和经典中。第三个疑问是,思想史对于精英与经典的历史叙述,常常是因为“溯源的需要”“价值的追认”“意义的强调”等原因引起的,事后由思想史家所进行的“回溯性的追认”。 事实上,某些精英和经典在他自己的那个时代,究竟是否像思想史著作中所说的那样,影响如此巨大与深远,实在很有疑问。像王夫之在晚明与清初思想史上的位置与意义,就是一种追认的结果。我常常希望有人能告诉我,当时有
5、多少人读过王氏在深山中撰写的精彩著作?反过来,有些思想史上并不占有一段或半页的东西却有可能真的在思想史上深深地留下过印迹。像晚清那本被李提摩太翻译过来的泰西新史揽要,以及被傅兰雅翻译过来的治心免病法,由于后来没有被追认,在思想史上找不到踪影。其实在那时,它们的魔力决不是现在人可以想象的,前者在西方被称作是“最乏味的残余”,可在晚清的中国却卖出百万部,并被一流历史学家梁启超说成“西史中最佳之书也”;后者虽然只是探索精神健康与宗教信仰,可我们在晚清一流知识者的日记、书信中却看到它的启迪似乎超出了它的内容,不仅被宋恕当作印证内典的文献,甚至还深刻影响了思想史上占有极高位置的谭嗣同的仁学。仅仅专注于精
6、英和经典,而不注意他们背后巨大的生活世界和常识世界的思想史中,本来曾经有的误会、埋没、偶然和断裂被遮蔽了,那个看上去很连贯的脉络其实常常是撰写者心中的“道统”,或者是事后追溯出来的一个“系谱”。过去的思想史只是思想家的思想史或经典的思想史,可是我们应当注意到在人们的生活的实际中,还有一个“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的世界”,作为底色或基石而存在。而这个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延续,也构成一个思想的历史过程,因此它也应当在思想史的视野中。(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材料二:解放日报:假如割裂数千年的深厚文明,只有“当代”而无“历史”的话,人们生活的世界就是一个单薄的平面。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普通大众,
7、历史学家是否有责任将历史传递给他们?葛兆光:我是一个学者,希望通过我的历史研究和学术知识去表述一些问题。解放日报:您曾这样批评说,“现在的文化史、思想史著作普遍存在一种教科书倾向。”葛兆光:是的,我们一些学术著作的写法、语言和逻辑很类同于教科书模式,这样的著作往往风格呆板、文字干瘪,像是被切割开来并且风干很久的豆腐。我们确实应该把学术问题讲得更清楚,使历史变成活泼的、立体的。一个事实就是,历史已经不那么有吸引力,公众对历史的关注也是有限的。这种状况如不作改变,将会贻害无穷。解放日报:如何改变?葛兆光:文史研究是必须和社会沟通的。除了完成学院里的知识训练和专业研究外,学者还有一个知识传递的问题,
8、身处传媒非常发达的时代,如果不利用多种途径将知识普及出去,你的知识就变成了纯粹象牙塔里的东西;而另一方面,公众又是需要对历史有所了解的,否则很多戏说、胡说、瞎说就代替你了。(摘编自思想史与每个人都相关独家对话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教授葛兆光)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新经典话语系统”是指古代经典系统与现代经典系统叠合构成的对中国思想史进行叙述与解释的话语系统。B. “非连续性”环节是指思想史中可能从一般的知识、思想和信仰世界中获得常识,但往往溢出常识之外的天才思想。C. “断裂”是福柯在知识考古学中所提出的常常在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上无法确定其来源与去向的突
9、发性历史现象。D. “回溯性的追认”是指思想史家因追溯本源、追认价值、强调意义等需要在思想史中对精英与经典所进行的历史叙述。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史传文体与目录之学的写作传统对思想史的叙事方法产生了影响,形成了新的话语系统。B. 生活中普遍通行的实用精神导致孔子、柏拉图等人的经典思想与实存的世界产生了隔膜。C. 受思想史的叙述与解释话语系统所限,给梁启超、谭嗣同带来思想启迪的译书未见记载。D. 在葛兆光看来,为了增强公众对历史的关注度,学者应当在知识传递的方式上多下功夫。3. 根据对材料二的理解,下列选项不符合“文史研究必须和社会沟通”观点的一项是( )A. 故博
10、物院与北京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的综艺节目上新了故宫迎来第三季,节目围绕故宫馆藏文物进行创新性表达,吸引了大批观众。B. 抖音平台的东方甄选直播间开展了“小人物背后的中国历史”对谈,澳门大学历史系主任、历史学家王笛与主播董宇辉共话“历史的微声”。C. 全套13卷17册“中国断代史系列”即将面市,这套本已绝版的经典丛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几代编辑接力整理再版,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D. 优酷平台的“一席”讲坛栏目邀请有智识的学者面向全网分享认知见解,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罗新登台演讲,主题是探讨“历史学家的美德”。4. 请依照第1题选项语句的概括方式,对“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的世界”作出阐释。5. 材料二中
11、葛兆光教授认为,“我们确实应该把学术问题讲得更清楚”,注重知识传递的技巧。学术类文章应当如何实现这个目标?请结合材料一进行分析。(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中华文明起源,不仅是我国学者潜心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国际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研究课题。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取得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现在,我们运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化学、地学、物理学等前沿学科的最
12、新技术分析我国古代遗存,使中华文明探源有了坚实的科技分析依据,拓展了我们对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认知。对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探究是一个既复杂又漫长的系统工程,需要把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同自然科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综合把握物质、精神和社会关系形态等因素,逐步还原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要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史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拓宽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长期以来,西方形成了一套文明理论,我们要加以借鉴,但不能照抄照搬。中华文明探源
13、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节选自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材料二: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20世纪入九十年代,考古学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探索达到了一个高潮,此后经“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大力推动,一系列重大成果相继面世。新石器时代,随着农业的逐步发展与成熟,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燕(山)辽(河)地区,分别形成了若干有自身特色和发展谱系的文化区。到公元前第四千纪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在农业相对发达的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燕辽地区、都相继出现了有等级分化的区域社会组织,出现了以高等级建筑和墓葬为代表的
14、特权阶层,相应的,在一些大型中心聚落里,上层精英开始以精美的玉石器、陶器等来标示自己的身份地位。大约从公元前4000年一直到公元前3300年之前、或者更准确的说是公元前3500年前后的这段时间,可以视为中华文明的“曙光初现”的形成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多个区域文明开始萌芽、生长,呈现出多线并进,多元发展的轨迹;同时各区域间彼此交流互动,相互连接,从而形成了东亚地区一个巨大的文明丛体。但此时尚没有哪个区域表现出显著的更加先进的样貌。然而,到了公元前3300年到公元前2300年这段时间,此前相对均衡的局面被打破了。一方面,各区域文明持续发展,黄河中上游的双槐树、大地湾、南佐、陶寺早期聚落,黄河下游大
15、汶口文化中晚期的一些中心聚落,以及辽西的牛河梁遗址群等,在社会组织规模、社会结构的复杂性、奢侈品所体现的文明成就等方面,都比从前有进一步的发展。另一方面,长江流域的编作农业区更加凸显出来,里现出更繁荣发达的文明形态。长江中游的两湖地区率先出现“城邦林立”的局面。而长江下游的良渚更是一枝独秀,考古发现所揭示出的丰富内涵,使得良渚成为迄今能够确认的东亚最早的国家社会。显而易见,这个时期中国文前区域文明的发展的重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此后,从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1800年左右的史前末期,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狭义的龙山时代,出于尚未确知的原因,此前发达的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下游等东部平原低地先后渐次衰落
16、,长江上游和黄河中上游所在的西部“高地”则持续发展繁荣,尤其是黄河中游开始达到中国史前文化的又一个高学,以陶寺、时峁古城为代表的社会集团,很可能发展成为当时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最富集权性,同时在意识形态与艺术表达等各方面成就最高的早期国家社会。其形成背景,则是从西亚、中亚传播而来的牛、羊等大型家言,在我国西北部的黄土地区转化成一种新的生产力,使得原来的较稻作农业文化略显微弱的粟作农业文化获得了新生力量和强大的经济基础,从而促使“黄土文明”开始崛起。到公元前1800年以后的二里头时代即夏王朝时期,这种有外来因素加持的生产力持续发酵,尤其是由西方传来的冶金术在中原地区获得创造性发展。夏人率先将复
17、杂的分范合铸技术用于青铜礼容器的制作,将代表当时“高科技”的先进生产力与中国传统的礼制相结合,用于巩固强化权贵精英的神圣统治,同时也创造出世界上独特而发达的青铜文明。此后接续发展起来的商周王朝,更是将中国青铜文明推向顶峰。正是夏商周三代王朝所开创的青铜文明,奠定了以中原为中心的华夏文明在平期历史中的核心地位,也使得中原文明成为整合中华文明从多元走向一体的主导力量。(摘编自戴向明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的认识)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标识,这是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必要前提之一。B. 我国以及国际学术界潜
18、心研究的中华文明探源课题,证实了我国有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C. 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起来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探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从而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做出贡献。D. 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燕辽地区都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区,这与当时农业的发展成熟密不可分。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高等级建筑和墓葬精美玉石器和陶器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进步的表征。B. 在中华文明“曙光初现”的形成期,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文明也开始了萌芽、生长。C. 良渚是东亚最早的国家社会,说明此时中国史前区域文明的发展重心在长江中下游。D.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中华文明探
19、源工程相关问题,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有所不同。3. 下列选项,与材料一中我国对于西方文明理论的态度最相符的一项是( )A. 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B. 请经小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C.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D. 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4.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阶段(2020-2024)启动后,在核心遗址田野考古工作、测年技术、古环境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请结合材料一分析有此成就的原因。5. 复兴中学开展“中华文明探源”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在据写实践报告时,需要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中华文明发展的规律性进行总结,请
20、你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性的认识。(一)(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语言是文学的载体。孙犁和同时代的许多作家一样,也要在写作中直接或间接地回应中国语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问题。他做了许多富于启示性的工作,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一切从事写作的人,在语言上要做到这三面功夫:重视人民生活的语言,以它为源泉,为文学语言的主体:吸收中国旧白话文学上的和今天生活不隔绝的语言;从好的翻译学习一些人民能接受的外国进步的语法、新字。”这是孙犁式的融会贯通、雅俗兼顾。所以,一方面,婉约蕴藉、诗化语言是孙犁作品的重要特征,如研究者指出的“白洋淀纪事里的故事是诗的小说,小说的诗
21、”;另一方而,口语和诗意并存、生活气息和抒情性并存,他的作品没有因为诗情画意而脱离笔下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虽然研究孙犁作品的人,都视语言为重要问题,但孙犁却说,语言问题并不是顶重要的,诚意才是。他在谈修辞中说:“通常一谈到修辞,就是合乎语法,语言简洁、漂亮、多变化等等。其实不得要领。修辞的目的,是为了立诚。立诚然后辞修。这是语言文字的辩证法。”在孙犁看来,不讲“立诚”只讲语言,是偏废。文学就像明镜和清泉,不能矫饰,“从事文学工作,欲求语言文字感人,必先从诚意做起”。孙犁作品能够立得住,首先在于他的写作是诚恳的、无藻饰的,灌注着创作者的真情实感。风格从来不是单纯形式的问题,它和作家的思想、作家的
22、生活实践密切相连。孙犁语言风格从青年时期的“清荷”走到晚年时期的“淡菊”这和他的人生经历分不开。晚年孙犁对人生的通达,化作文字上的老辣,亦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语言风格和审美特色,不仅成就了孙犁作品的有嚼头、耐读耐琢磨的特点,也使孙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上世纪50年代,刘绍棠、韩映山、丛维熙、房树民等人学习孙犁,专写农村人物,注重优美抒情,让“荷花淀派”声誉鹊起,使其成为当代文学的重要流派。上世纪80年代初期,铁凝、莫言、贾平凹等写作者初涉文坛,也都受到孙犁的影响。正如铁凝在怀念孙犁先生中所说:“引我去探究文学的本质,去领悟小说审美层面的魅力,去琢磨语言的千锤百炼之后所呈现的润
23、泽、力量和奇异神采的,是孙犁和他的小说。”孙犁在文学上寄托了自己的真诚追求,“小说是美育的一种”“文学必须取信于当时方能传信于后世”。他是这样思索的,也是这样实践的。光阴流转,社会变迁,孙犁的作品价值和文学魅力长久地吸引人们去回味发掘。把目光投向人民生活的深处,写出更多像白洋淀一样的大地故事,展现时代新人的美与风采,传承和创新中国文学的文脉,这是我们对前辈作家最好的纪念。(摘编自刘卫东把目光投向人民生活的深处)材料二:孙犁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和艺术旗帜。孙犁的小说和散文都极大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作家。关于以孙犁为首的“荷花淀派”概念的提出,最早的代表论文是艾菲论“荷花淀派”的艺术变迁。大家对这一
24、流派的真实存在表达了大致相同的看法,即“草色遥看近却无”。大家的共识是中国文坛需要这个流派,这从一个侧面肯定、强化了孙犁风格的文学史意义。袁振声论孙犁小说的抒情艺术一文,在“诗的小说”的认识基础上,进一步阐发了孙犁小说的抒情性特点,将这种抒情性归结为:情真意切、情思细腻和情趣浓厚;在情与景的结合上追求一种绘画美,在情与理的结合上追求一种理趣美。孙犁一直以小说、散文并重。进入新时期以来,孙犁以写散文为主,先后出版了晚华集秀露集等,以其内容的丰富和文体的多样,对当时的散文观念形成了冲击,博得评论界的高度关注。事实上,晚华集既保持了原有的清新明丽、行云流水的艺术风格,又有了新的探索和突破。孙犁的散文
25、所显示的是一种平易自然的美,朴素深沉的美,是一种犹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有着独特的色调和情韵:画面恬淡如水墨画,情真意切如抒情诗,语言清新如朝生秀露,思想浑厚如陈年纯酿。苗雨时先生在荷花淀派综论中,结合生活与艺术的关系、典型塑造的“景物一体”和优美洗练的话语形态等,高度概括荷花淀派的精髓-广泛地观察现实生活,了解和思考人类的生存状态,带着希望改变世界的伟大理想;在作品中,通过对社会生活的刻画、对典型人物的塑造,表现出对人的命运的终极关怀。孙犁及其荷花淀派的优秀作品,就具有这种穿越时空的高远精神境界和永恒艺术魅力。(摘编自周纪鸿孙犁和“荷花淀派”的永恒魅力)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
26、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孙犁主张写作要以人民的生活语言为主,适当吸收旧白话文学语言、外国语法新字。B. 孙犁反对单从语法等语言形式方面谈修辞,认为立诚然后辞修是语言文字的辩证法。C. 孙犁提出“荷花淀派”概念之后,研究界形成了中国文坛需要这个文学流派的共识。D. 孙犁是“荷花淀派”代表作家和艺术旗帜,其小说和散文极大影响着中国后代作家。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婉约蕴藉、诗化语言是孙犁作品重要特征,这是他体验生活而又挣脱生活的结果。B. 从青年时期“清荷”到晚年时期“淡菊”,孙犁语言风格变化与其生活经历相关。C. 散文晚华集与小说白洋淀纪事相比,艺术风格
27、变为清新明丽、行云流水。D. 荷花淀派的高远精神境界和永恒艺术魅力,可以用对人的命运的终极关怀来概括。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孙犁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论据的一项是( )A. 上世纪50年代,刘绍棠、韩映山等学习孙犁,“荷花淀派”成为当代文学的重要流派。B. 上世纪80年代初期,铁凝、莫言、贾平凹等作家初涉文坛,他们都受到了孙犁的影响。C. 孙型创作追求真诚,他认为小说是美育的一种,文学必须取信于当时方能传信于后世。D. 进入新时期以来,孙犁散文以其内容丰富和文体多样,对当时的散文观念形成了冲击。4. 结合材料一内容,概括孙犁语言风格形成的原因。5. 材料一与材料二的写作目的有何不同?请简要说
28、明。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西双版纳,中国唯一一块热带雨林。这里特有的植物和生态环境,对于植物学者来说,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典型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让西双版纳成为众多高校进行生物学专业野外实习的必选地点。今天的西双版纳,很多雨林都变成了人工橡胶林。雨林中的生活因此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植物不仅仅为人类提供了可以果腹的食物、可以保暖的衣物,更是使我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变快。 在我们去探索植物是如何让世界快速运转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植物让地球封冻的历史,植物对地球的影响并不仅仅是让物种变得更繁盛,植物也有可能按下地球生物圈的“暂停键”。 地球之所以有适于生物生存的温度,还多亏了像二氧化碳这样
29、的温室气体。有了这些温室气体的保护,地球就像被装进了一个“玻璃房子”。如果二氧化碳的浓度急剧降低,就像拆掉了温室页棚上的玻璃板,让屋子外边的暴风雪闯进来。到那个时候,我们的地球就该改名叫“雪球”了。对现有的生物来说,这样的变化绝对是一场灭顶之灾。 在距今 3.7亿3.5亿年前的泥盆纪末期,出现了高达30米的陆生植物,它们强大的光合作用能力,使大气中的氧气含量一路飙升到地球有史以来的最高值,而二氧化碳含量则跌至谷底。二氧化碳浓度的降低削弱了温室效应,加快了热量的散失,地球生命不得不在低温中煎熬。 与此同时,由于高大的陆生植物的活动,陆地上的岩石变得支离破碎,很多矿物质随着河水流入了海洋。海洋中的
30、藻类植物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矿物营养,于是它们大量繁殖,死亡后沉入海底,相当于把更多的二氧化碳封存了起来,这就把地球保温层彻底破坏了。结果,习惯了温暖生活的生物集体阵亡。 在这起大灭绝事件中,全球有 3/4的物种都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这是地球生命遭遇的一次重击,生物圈的萧索持续了数千万年。但这也留下了丰厚的遗产:富氧的大气有助于动物的体型增大和新陈代谢加快,充足的氮磷元素为肌肉、骨骼和大脑的发育提供了原料。当新时代来临,动物将演化出更庞大的躯体、更强韧的力量和更复杂的行为,它们将上演更加精彩的故事。如果没有这样的转变,也许今天地球的海洋里还满是奇虾和三叶虫这些奇形怪状的生物,而人类祖先能不能生存下
31、来也都是未知数。 植物“老板”的力量远不止于此,它们不仅能决定生物生命世界的走向,也能改变人类历史的进程。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或许并不是偶然,这也与上亿年前的植物变化密切相关。 在课本里,工业革命的技术进步被大写特写,如蒸汽机、纺纱机、电灯、电报,但是大家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一点,如果没有煤炭这种能源的支撑,上述一切的发明都是零。如果英国的地面之下没有埋藏这些煤炭,那么工业革命发生在什么地方,人类的历史进程如何,这些都未可知。而这些煤炭是植物“老板”在 2亿年前就准备好的。 今天使用的煤炭主要形成于石炭纪,石炭纪正是因为产生的煤炭多而得名。那个时候的地球是巨型昆虫的天下,一只蜻蜓就够做一道大荤菜了。
32、这是因为大气中的氧气实在是太多了,那二氧化碳都去哪儿了呢?都被植物储存在自己的身体里了。按照这个逻辑,地球上的二氧化碳会越来越少,氧气会越来越多,但是这样的情况并没有发生。这都得感谢那些小真菌、大真菌,正是它们孜孜不倦地啃木头,二氧化碳才得以释放到空气中,这就维持了地球上碳的循环。但是在石炭纪早期,出了一件大事儿,植物开始合成木质素,这种化学物质不仅能让植物的身板硬挺,还能防备真菌的侵袭。就好像是在三文鱼肉块里加了很多鱼刺,如果不清除干净,真菌根本没办法下嘴啊。奈何那时的真菌,就像今天的欧美朋友一样,根本无法应对带刺的草鱼、鲤鱼、胖头鱼,于是导致亚洲鲤鱼大泛滥。而石炭纪的真菌啃不动木头,就导致
33、了大量的植物遗骸积累了下来。这些积累下来的煤炭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能源。 随着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我们需要的能源也越来越多。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2018年,中国原煤产量36.8亿吨(25.8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4.5%;原油产量1.89亿吨(2.7亿吨标准煤),同比下降1.3%;天然气产量1602.7亿立方米(2.13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8.3%。将视野投向全球,2019年,全世界每天消耗的包括生物燃料在内的各类液体燃料需求总和达到1亿桶!但这显然不是人类能源需求的极限,因为我们还没有冲出太阳系,走向全宇宙。人类对于能源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大。在一次性能源总量有限的情况下,开发可再
34、生能源就成了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到目前为止,虽然人类在核能和光伏能源技术上都取得了巨大进展;但是,较低的能源转化效率和较高的初期投入、仍然是困扰这些新能源大规模发展的瓶颈。 破解瓶颈的路径在何方?人类再次将目光投向“捕捉阳光”能力强大的植物身上。学者预测,人类使用的机器的能源“口味”也将由植物来决定,就如同工业革命时期的蒸汽机需要煤炭,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内燃机需要石油。在未来,植物或将再次成为推动世界快速运转的新动力。 (摘编自史军植物塑造的人类史)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 A.“暂停键”在文中指类似于泥盆纪末期地球生物物种因生态环境的变化不再繁盛的现象。 B.
35、“玻璃房子”在文中指像二氧化碳一样的温室气体在地球表层形成的适宜生物生存的环境。 C.“植物老板”中的“老板”在文中指的是具有强大光合作用能力的高达30米的陆生植物。 D.“口味”在文中指人类所使用的机器的能源类型,煤炭和石油就是不同“口味”的能源。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 A.西双版纳拥有典型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这一系统决定了今天西双版纳雨林生活改变的速度和方向。 B.如果没有英国丰富的煤炭能源支撑,工业革命也就不会有蒸汽机、纺纱机、电灯、电报等科学发明。 C.2018年我国各种类型能源消耗有增有减,但总体上呈增长趋势,这说明我国能源开发工作成效显著。 D.人类
36、未来对能源的需求会越来越大,从植物身上开发可再生能源或是人类解决能源危机的重要途径。3. 下列不符合作者关于未来新能源发展观的一项是 _ A.改变植物纤维素的微观结构为乙醇发酵提供更多更廉价的糖,这样,种植高粱的农田可能变成生物“油田”。 B.停止供应培养某些藻类所需的氧,一段时间后再恢复供给,可让这些藻类在缺氧的情况下间歇性地产制少量氢气。 C.培育能在盐碱地、滩涂地等贫瘠土地生长的芦竹,一次种植可连续收割1520年,这种芦竹可以直接替代燃煤。 D.杂交技术培育出的一种白杨树,可伐后再生,新枝越长越多,科学家利用其叶片的颤动,能持续提供大量电能。4.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石炭纪时期煤炭形成的
37、几个关键性阶段。5. 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即将到来,学者史军给我校“阳光生物学社”提出一个探究性的问题:对于生物生命世界和人类历史发展来说,植物分别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文学作品一旦问世,它就成为一个独立而客观的存在。评论家有必要抛开世俗的私心杂念,依照自己的认知与体悟,对作品的价值进行阐发。唯有这样,他才能有新发现、新收获,评论才能有的放矢,发挥实效。学术乃天下之公器,需要一种为达真理无私无畏的勇气,褒贬出自公道,推论源自真凭实据。评论家也务必坚守学术良知,把研讨限定在文学的界域之内
38、,秉持公道心与同理心,持论有据。作家最要紧的是拥有一颗平常心,“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进行文学评论,再三再四的文本细读自然必不可少,而评论者与作者双方的沟通交流亦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彼此互相启发、互相促进。对作者而言,通过这种推心置腹的交流对话,他对自我内心世界的幽微角落抑或潜意识层面,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对自己作品的结构设置、推进节奏、语言技巧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也常常会有不期而遇的顿悟。对评论者来说,则会因这种智慧的碰撞而灵光四射,发现新的研究切入点、打开新的研究界面。研究已经过世的作家,各种史料诸如作家本人的谈话、日记、亲友回忆录、作家年谱等,有必要加以细心研读。路遥自传色彩很浓的
39、小说人生,读者不约而同地认为小说中男主人公的原型是作家本人,而对书中女主角巧珍的原型则很少追究。青年评论家程旸路遥人生中巧珍的原型一文,通过对路遥生平各种史料的深入分析,认为巧珍的原型有村支书刘俊宽女儿刘凤梅、路遥初恋女友林红、妻子林达等多位女性的投射,亦有路遥自身的影子一面对文化心理强势的北京女知青,路遥在恋爱、婚姻关系中始终是十分软弱和自卑的,其本人在彼此交往、相处过程中所体验到的种种酸涩苦痛,都为他写活善良、痴情、怯懦的巧珍这一农村女孩形象注入了养分,“路遥在巧珍的身上,看到了自己困守乡下无法施展的制度性障碍”。这就超越了个人层面,与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具有多重关联。这样的视角对研
40、究其他作家的创作心理亦很有启发。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和技术.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的进步。”这段话也适用于文学评论,只不过解决科学问题需要数据分析,而解决文学问题则需要史料支撑而已。文学创作,需要才情、学力和呕心沥血的忘我投入,方能有所建树。相比之下,文学批评对理性思辨能力的要求更高一些,需要在类比分析和逻辑推理方面多下功夫;但同样也和作家一样,需要“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博览群书,取精用宏,有开阔的视野,有深刻的洞察力,有敏锐的判断力。唯其如此
41、,面对文学作品时,方能独具只眼,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并能左右逢源、有理有据,令人信服。(摘编自赵海菱真凭实据地探究文学的秘密)材料二:贾平凹的秦岭记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从商州秦腔古炉老生到山本,秦岭始终作为贾平凹小说的基座而存在。而到了秦岭记,秦岭已成为作品的主人公;从内容到形式,秦岭记也真正成为文学地理学意义上的山岳志。100多年来,中国小说是以西方小说的叙事模式为圭臬的。中国小说如何从内容到形式接续中国传统,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而贾平凹始终是一个高度“中国化”的作家,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中国烙印。秦岭记语言文白夹杂,散文化风格浓郁,叙事写人多涉民间鬼神文化。秦岭记具有鲜明的笔记小说
42、特色,而笔记体小说正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传统,可谓源远流长。此外,作家还在写作中糅合了山海经水经注等中国古代山川地理文学的长处。秦岭记由56个短小精悍的历史故事组成,在写人记事时,也书写山川、草木、百兽、神鬼,是将草木志、动物志、村落志、人物志汇聚成了秦岭记。这种散文化、碎片化的写法,颠覆了读者对于小说的习惯认知。显然,作家是在探索实践一种中国式的小说写法,表达的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东方式生存状态。从语言、人物到情节乃至环境,阿来的长篇小说寻金记也有十分鲜明的中国风格。继云中记之后,阿来在寻金记中找到了言说历史的新方式。寻金记上部叙述的是20世纪40年代四川边地一处金矿开采的故事,涉及边地开发、金
43、矿管理、川军抗战、四川匪患等一系列历史事件。与云中记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写法不同,寻金记十分注重故事性和传奇性,具有奇诡的民间色彩。小说叙事的老到,人物刻画的精准,对人性洞察的幽微与深邃,使得整个叙述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标志着阿来的创作已达炉火纯青之境,显示了一个作家不凡的创作功力。(摘编自王德领走出书斋,书写生活现场)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评论家只要依照主观认知对作品价值进行阐发,评论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发挥实效。B.反复细读文本,与作者进行沟通交流,都是评论者进行文学评论时应该遵循的方法。C.研究已经过世的作家,我们必须细心地研读诸如作家本人的谈话、
44、日记等各种史料。D.爱因斯坦主张提出新问题与新可能性,从新角度去看旧问题,同样适用于文学评论。2.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学术追求真理与公正无私,作家创作时也需要坚守学术良知,秉持公道心与同理心。B.交流对话可让作者必然有意外发现与顿悟,可让评论者因碰撞而发现新研究切入点。C.与文学创作需要才情、学力等一样,文学批评对评论者理性思辨能力提出更高要求。D.评论者只有具备视野、洞察力与判断力,才能够提出独到见解、发表令人信服评论。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路遥人生“自传色彩很浓”依据的一项是(3分)A.读者不约而同地认为,小说人生中男主人公高加林的原型就是作家本人。B.青年评论
45、家程旸认为,巧珍原型有路遥初恋女友、妻子林达以及自身等影子。C.路遥的恋爱婚姻体验,为写活善良痴情且怯懦的农村女孩巧珍形象注入养分。D.作家路遥看待小说中巧珍的视角,对研究其他作家的创作心理是很有启发的。4.贾平凹秦岭记与阿来寻金记在写作上有哪些相似点?请简要概括。(4分)5.材料一与材料二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4分)(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6月17日,中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航空母舰“福建舰”在江南造船厂顺利下水。“福建舰”是继“辽宁舰”与“山东舰”之后,中国拥有的第三艘航母。其采用平直通长飞行甲板,配备有电磁弹射和阻拦装置,满载排水量8万余吨。就排水量
46、而言,“福建舰”仅次于美国的“福特”级和“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领先于俄罗斯的“库兹涅佐夫”号、英国的“伊丽莎白”级和法国的“戴高乐”号核动力航母,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头号常规动力航母。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福建舰”在国内首次应用了电磁弹射技术。相较于传统的滑跃式起飞方式,电磁弹射可以让战斗机满载燃料和弹药起飞,还可以满足大到运输机、预警机,小到无人机等各类机型在航母上的起飞条件。由于电磁弹射的研发难度高,此前只有美国掌握了这项技术,因此,“福建舰”的下水无疑掀开了中国海军航母发展和远洋作战的新篇章。(摘编自乐水“福建舰”下水掀开中国海军航母发展新篇章)材料二:电磁推进技术的原理早在19世纪初就已有
47、人提出,后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研究,人们相继研制出了各种电磁感应原理的直线发射装置或模型,但由于受相关研究领域技术的影响,上述模型的性能距工程实用尚存在着较大的差距。70年代以后,超大功率脉冲技术和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电磁发射技术有了重大突破:1978年澳大利亚的马歇尔等人用550MJ的单极发电机作为电源,采用等离子体电枢在5m长的导轨炮上把3g重的聚碳酸脂弹丸加速到了5.9km/s的初速度。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成果证明了用电磁力把较重的弹丸推进到高速的可能性,由此也将电磁发射技术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阶段。1988年美国海军与卡曼航空航天公司联合研制航母舰载电磁弹射器模型,2013年10月11
48、日,全球第一艘装备电磁弹射器的美军“福特”号航母下水。(摘编自新航母福建舰中的“大亮点”)材料三:目前,国外现役航母固定翼舰载机的起飞方式主要有垂直/短距滑跑起飞、滑跃起飞和弹射起飞等。垂直/短距滑跑起飞方式是利用舰载机发动机推力矢量的控制实现起飞,其主要应用于轻型航母上,如英国“无敌”级轻型航母的“海鸥”舰载机。滑跃起飞方式是采用航母舰舷部的上翘甲板结合舰载机发动机的推力实现起飞,其优点是技术简单、维护方便、节约淡水。但滑跃起飞的飞机,不仅起飞重量小导致滞空时间短,还有一个致命缺陷是不能部署固定翼舰载预警机,直接影响航母的作战他力。弹射起飞方式是利用飞行甲板上布置的弹射装置,在一定行程内对舰载机施加推力来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