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锦6篇教学设计方案 篇1 学习目标 1会认“古、诗”等13个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初步情感。 课前准备: 1每个学生自做一份本课生字小卡片。 2学生预习:读读课文,同学间相互帮助,看能读懂多少。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学习“古、诗、首”三个字。 1.指名背诵儿歌。 2.指名背诵古诗(随意)。 3.小朋友们已经会背这么多古诗了,真了不起。那么,老师写两个字看看大家认识吗?(板书:古诗) 4.学生自学、互学、扩词游戏。 5.你会背诵5首,他会背诵8首,哪位小朋友认识这个几
2、首的首字呢? (可以板书出来让学生认读,也可以根据班级情况让学生板书“首”字) 二、学习古诗春晓 (一)初读古诗,正确流利。 1.出示古诗(课件或小黑板)。 2.询问班级内有没有会背诵的。如有,就请会背诵的小朋友领着大家读。 3.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眠:读min 不读mn 。闻:前鼻音wn。 4.自由练读。力求会背。 (二)再读古诗,了解大意。 1.请小朋友们再读读这首古诗,看看你哪儿读懂了,还有哪儿不懂。 2.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晓:可以先告诉学生“春晓”是春天的一个早晨,再让学生联系晓的日字旁理解。 (2)眠:可让学生互相解答,或者直接告诉学生是睡觉的意思。 (3
3、)闻:先让学生看门字里面是什么字(耳),再问耳朵是用来干什么的(听)。顺便进行扩词练习。(新闻、闻名、耳闻、见闻) (4)啼鸟:可以倒过来让学生理解(鸟啼)。 3.句子比较,初步感受古典诗歌的韵律美:“处处闻啼鸟”和“处处闻鸟啼”两个句子,在这首中用哪个好?为什么? 4.粗略讲讲诗意。先让学生自己说,老师再予以点拨指导。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感悟韵律。 (1)齐读古诗。 (2)引导学生发现“晓、鸟、少”三个字的韵母都是ao,适当渗透一点押韵的知识。 (3)自由练习朗读,边读边体会“晓、鸟、少”三个字在诗歌中很顺口(押韵)。 2.感悟节奏。 (1)老师范读,学生体会老师哪儿的停顿长一
4、些或者拖声较长。 (2)适当断句,引导朗读。 春眠/ 不觉晓,处处/ 闻啼鸟。夜来/ 风雨声,花落/ 知多少。 (3)学生自读,体会感悟。 3.想象意境。 (1)课件或挂图:雨后春天的早晨美丽的景象。 (2)教师描述引读。 在春天里睡觉真好,不知不绝就天亮了春眠不觉晓;刚一醒来,就听到四处传来鸟儿的啼叫,那声音真动听处处闻啼鸟;昨天夜里刮风又下雨,不知道那些美丽的花儿被风吹雨打落下了多少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背诵古诗。 三、指导写字。 (一)范写、讲解。 古:横一定要长,写在横中线上方;竖写在竖中线上,可稍向左斜。 多:此字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关键是注意第四笔撇的起笔处,应该
5、在田字格中心交叉点稍微偏右一点。处: 1.引导认识“折文”。2.捺要写出小“脚丫”。(写捺画,起笔轻,要出脚,先停停。) (二)学生练习 小学语文第二册读课文识字阶段(114) 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拼音: 重点复习三拼音、整体认读音节、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与轻声音节,读准多音字“禁”(第2课)和“重”(第7课)。 识字: 能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认读121个汉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运用科学的记字方法记忆字形,认识并会书写7个新的偏旁部首。 能结合语境正确辨析常用的形近字。 继续培养学生养成在阅读的过程中自主认读生字的习惯。 写字: 能在老师的指导下临摹简单常用的汉字,在临摹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仔细观
6、察,认真书写的写字习惯。 继续巩固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 重点指导学生写好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和左中右结构的字,在临摹的过程中复习相关的笔画名称和笔顺规则。 阅读: 朗读课文或重点段落,基本做到不添字、不漏字,能按标点正确朗读。教学设计方案 篇2 层进阅读 创意说明 阅读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也绝不可能仅仅凭某一层面的训练就指望提高阅读能力。阅读训练的方法应该尽量多样化,富有灵活性和层次感。应当让学生的阅读水平在多角度、多层次的活动中得到螺旋式的上升。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的民族情结、50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
7、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其可读性极强。读懂了,读透了,读进自己的骨子里了,阅读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 教学步骤 一、面式阅读 1、整体把握文章结构: 全文采用“板块”拼接的结构,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 2、整体理解文章内容: 用一句话分别说说每一“板块”从什么角度展现了邓稼先怎样的形象。例如: 第一板块:影响了人类历史、树立了民族尊严的邓稼先。 第二板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两弹”元勋。 第三板块: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8、。 第四板块:民族的自豪、祖国的骄傲。 第五板块:才智超凡、意志坚强、身先士卒、甘于奉献的邓稼先。 第六板块:忠诚纯正、成就卓越,有着明确的人生方向和价值观,为祖国和人民的事业无怨无悔地奉 献了自己的一生的邓稼先。 二、线式阅读 1、理清文章结构脉络 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引子,第六部分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是简介,第三部分是对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第四部分转换角度再次扩展,第五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2、理清文章情感脉络作者的情感贯穿于全文的各个板块之中,波澜起伏,动人心弦。赞颂、怀念、自豪、骄傲、崇敬、珍惜、庆幸.作者对老朋友的至情,对中华民族的至情,无不令
9、人为之感怀。 三、点式阅读 1、妙点品味高度凝练而富表现力的词语:文章有一批高度凝练而富表现力的词语,例如:鲜为人知任人宰割至死不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之无愧亲如兄弟家喻户晓截然不同锋芒毕露妇孺皆知引人注目知人之明热泪满眶蓬断草枯层出不穷丰富多彩的句式:文章有时句式十分整齐,例如“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举了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 ;又如“两弹元勋”部分,按时间顺序介绍邓稼先的简历和贡献,句式也相对整齐;又如,第五部分第四段,句式也比较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例如“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部分中,第四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句和短句就交错使用。句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
10、服务的。排比句式排列整齐,能够造成一股气势,感情充沛,朗读起来铿锵有力,使读者印象深刻。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 ;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结合起来用,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灵活多样的表达:作者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叙述的基础上议论抒情,使议论抒情的语句内涵丰富、情感真挚;又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使叙述内容更加具体充实,在与奥本海默的对比中,让读者更鲜明地感受邓稼先所代表的中国人的气质品格 ;作者还运用生动的描写,再现了自己自豪的心情和邓稼先在沙漠中艰苦工作的情景;作者又通过引用诗文来展现养育了邓稼先的广阔而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 ;作者甚至用灵活多样的标点
11、符号表达了自己深沉的情感和邓稼先丰富的精神世界。 饱含深情的笔触:例如,作者得知中国的原子武器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完全是自力更生搞成功的,就激动得热泪盈眶,显示出作者对民族、对老朋友的深情。又如,作者在第五部分写道:“不知道稼先在那里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这些语句,都洋溢着作者对邓稼先的一片深情。 详略的安排和内容的取舍:按理说,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对研制“两弹”的巨大贡献上。现在这样写,原因在于:第一,作者是大科学
12、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体细节的描写上。第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无尽的思念 ;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因此,这篇文章常常从作者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第三,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50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会很多。加上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因此,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是很高明的。 传统的眼光、历
13、史的视野、全球的胸襟:本文作者有传统眼光,历史视野,全球胸襟,因此文章写得不同凡响,高出一筹,一般传记作者很难企及。例如,作者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赞扬“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因为作者自己具有较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所以能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问题。又如,课文从近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蒙受屈辱和宰割写起,引用唐代李华的吊古战场文和作者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中国男儿歌,让读者跟着作者把眼光射到历史深处。因为作者是炎黄子孙,在中国大陆长大,从小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所以始终从近一百多年来的中国近现代史看问题。又如,作者把邓稼先同奥本海默对
14、比,始终把邓稼先放在国际大舞台上写,显示出作者的全球视野,一下子提升了文章的境界。这是因为作者学贯中西,胸怀世界,所以有条件把中国和美国的顶尖人物拿来作对比。总之,由于作者熟悉我国传统文化,又具有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所以使课文内涵丰富,底蕴厚重,凸现了一个立体的光芒四射的邓稼先形象。 在以上基础上,进行语文知识和学习方法的积累。 2、人物品评 评价邓稼先,学习邓稼先。 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关于邓稼先的资料,小组讨论,从历史的角度、时代的角度来评价邓稼先,从做事和做人的角度来学习邓稼先的宝贵精神。教学设计方案 篇3 一、概述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本科是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所需课时
15、1课时。 生活中的旋转现象、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和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旋转与平移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对学生构建空间观念很有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 (2)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仔细观察、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平移和旋转。 3、体验平移和旋转的价值,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渗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4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说出日常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日
16、常生活中也经常看到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对于这方面的内容学生一定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加入图画的形式更加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我在本课的设计中就加入了大量的图画。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采用从生活实例入手,为学生创设一个又一个的情境,让学生在看、做、想中对平移和旋转的认识及掌握,为了便于学生发现“平移和旋转”的运动规律并突破学习的难点,本节采用演示、小组合作交流、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电教辅助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玩具风车、飞镖各一个,方格纸题单。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由“游乐场游戏引入。 教师先说规则:一会儿大屏幕上会出现一些词(滑梯、推积木、小猴表
17、演),同学们先理解词的意思,然后用动作表示出来。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面向大家),让他根据大家的动作猜出这个词并说出来。接下来一人猜词,其他学生用动作表示看到的词的意思。 回想我们刚才做的几个动作,你感觉它们的运动特点一样吗?其实它们属于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有关这方面的内容我们的读书资料上就为大家介绍了一些,在看书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看读书要求。 设计意图:从猜词游戏引入,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自然进入学习状态。因为对这些词的理解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用形体表示词义又是学生特别感兴趣的事情。让学生先看读书要求,这样使学生知道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的,带着问题和任务看书,使学生有思考的内容,
18、同时对以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观察比较,初步感知。 1、分类、感知。 (1)依次出示8个物体运动的画面。 (风扇的叶片转动、升旗、推窗等)。(课件出示) 生随着活动的画面用自己的动作和语言把看到的现象表现出来。 (2)刚才大家看到的.这些物体的运动方式一样吗?你能按它们不同的运动方式分分类吗? (3)4人小组里讨论: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 (4)平移和旋转有什么特点?根据学生回答用符号表示。 (5)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平移和旋转。 刚才大家看到的平移和旋转现象中,平移和旋转前后什么变了?(位置)什么没有变?(形状和大小) 2、亲身体验平移和旋转。 想亲身体验平移
19、和旋转吗?欢欢想请大家试着做一做旋转和平移的动作。听口令用身体活动来表现这两种运动。 3、判断下面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哪些物体的运动是旋转?(课件出示)边演示学生边答,注意语言表达完整性。 (三)、深入感知,探究平移。 1、出示捉迷藏的游戏。(课件出示) 生观察,思考,按要求寻找福娃兄弟。 2、引导生认识平移的方法:看整图(板书)。 3、我们可不可以只观察图形的某一部分来研究平移呢?出示:三角形图。 (1)你能看出三角形往哪个方向平移的?(向上)你是怎么看的?(箭头) (2)那么它向上平移了几格呢? (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3)请生拿出和方格纸来移一移,说一说。 小组讨论三角形怎么数平移了几
20、个格子?引导生认识对应点。板书:对应点 (4)你还可以从三角形的哪一部分看出三角形也向上平移了3格?引导生认识对应边。板书:对应边 小结:在物体平移前后的位置上,任意选一组对应点,再数这组对应点中间有几格?那么这个三角形就平移了几格。 4、巩固深化: (1)课本P19试一试中间的三角形图,请生任意找一组对应点,用铅笔点出来,再数数三角形向下平移了几格? (2)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请你在蜡烛图和小鱼图上点一点,数一数,再把空填写完整。 指名汇报。你是怎么数的?注意纠错。 5、画平移后的图形 刚才我们已经学会怎么看一个物体平移的方向和距离了,你能画出一个图形平移之后的图形吗? (1)试画 向上平
21、移3格后的图形。 (2)展示交流。 (四)、欣赏与拓展。 平移和旋转现象不仅在生活中处处可见,人们还运用平移和旋转创造了美丽的图案。( 课件展示图片) 体会平移和旋转给生活创造的美,了解平移和旋转的作用。 (五)、小结全课。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最后,画出教学过程流程图。同时,流程图中需要清楚标注每一个阶段的教学目标、媒体和相应的评价方式。 七、教学评价设计 根据学生表现,设(1)最佳注意状态:注意集中,专心致志,全神贯注,注意稳定。 (2)最佳认知状态:感知清晰、观察敏锐、思维活跃、想像丰富、记忆牢固、大脑处于最佳兴奋状态。(3)最佳情感状态:态度认真、学习热情、兴趣浓厚、
22、充满活力、生动活泼。 (4)最佳意志状态:动机强烈、求知好问、主动积极、克服困难、能自制、有毅力。 八、帮助和总结 随时深入课堂,及时引导学生学习,对不懂的学生要及时讲解。及时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所学的新知识。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角度:借助多角度运笔方式,深入感受课文内容。 主要教学步骤: 1、速读课文,要求学生把握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主要经过。 2、跳度课文,要求学生选读最能表现登山对员集体主义观念和献身精神的语句。 3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相关写作活动。 写读训练实施过程: 1、引导学生分别从情节 详略 写景等角度,快速浏览课文。 2按教学要求,教师提出如下写作题目,让学生讨论: A写内容提要,
23、概述登山队员登上地球之颠的经过 B写心得体会,谈谈自己对刘连满等队员精神品质的感想; C改写课文片断,用刘连满的口吻叙述他这天的登山经历; D仿照文中的写景语句,写几句描写晨光或夜色的话。 3学生从上述题目中选取一个进行写作。 4、先小组后全班进行交流。 5、学生推荐课文精彩片断,供全班齐读品味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中探究出两步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应用两步乘法解决相关的生活问题。 2.能从多个角度解决同一个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 3.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能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相关的问题。 教学
24、难点: 理解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间接信息灵活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预案: 一、情景引入激活思维 1、引言 教师介绍学校体操比赛活动情况。相机解释“横队”、“纵队”“方阵”等词。 2、收集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看主题图,找出数学信息。教师把收集到的信息写在黑板上。 每行有10人,有8行。有3个方阵。 3、提出问题 根据收集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 教师把提出的问题写在黑板上。(1个方阵有多少人?) 教学预设:学生可能提出:每个方阵有多少人?2个方阵有多少人?3个方阵有多少人?3个方阵比一个方阵多多少人?等等。 4、解决问题。 首先引导学生独立解决每个方阵有多少人? 5、汇报交流互相评价
25、 学生汇报时候要说清楚思考的过程,即怎样想的,怎样列式的。 教学预设学生已经学过用一步乘法算式解决问题,看到主题图后会很快收集到数学信息,学生也能清楚表达出思考的过程,如下: (1)、108=80(人)表示求8个10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2)、810=80(人)表示求10个8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7、总结学习方法 师生加以提炼学习方法:读-想-做-说,总结解决问题的思路。 8、揭示课题。 (本环节设计意图运用学过的一步乘法算式引入新课,了解学生思维的基础,激活学生思维。然后经过总结学习方法,表述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考过程来规范学生的解题思路,为下一步的探究做好充分准备。) 二、探究新知训练思维 1、出
26、示刚才提出的问题: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3个方阵有多少人? 2、思考解决方法 (1)独立列式, (2)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组长统计:本组有几种计算方法) (3)全班交流评价 教学预设学生的解决策略可能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108=60(人)803=240(人) 第二种:810=60(人)803=240(人) 第三种:83=24人2410=240人 第四种:103=30人308=240人 第五种:803=240人 第六种:1083=240人或者8103=240人 预设处理:根据学生的回答与解释,教师相机用课件演示学生思考过程,利用课件的直观效应帮助中下水平学生渡过思维困区。黑板上去掉相
27、同的做法,展示不同的算式。比较每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发现最简单的方法。基本方法鼓励全体学生都尝试做一做。) 3、课堂小结 (本环节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读、想、做、说等解决问题的思路中,做到先思后说,能用完整的句子表达,能正确使用数学语言,注意严密规范把解题的内在思维过程,变为外在的表现形式,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解题过程中思维的有序性和合理性,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三、巩固应用发展思维 1、课本中的做一做学生独立试做 (设计意图:做一做的练习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通过这道题引导学生利用学会的思维方式,掌握了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能
28、判断出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 2、补充问题并解答: 小青有两本相册,每本有24页,每页可以放4张照片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初步应用分析、综合的逻辑思维的方法,掌握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学设计方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习作一要求学生写建议,春节来了,建议班级举行一次春游活动,去哪里好,把自己的意见写出来。看谁的理由充分。为了使大家更好地了解自己介绍的地方,还可以配上插图或附上以前去浏览时的照片。 二、教学要求: 1、读懂“例文”我的建议,了解文中“建议”的材料选择和安排。 2、读懂“习作要点讨论”,领悟关于为某件事情而提出“建议”的一般写法。 3、按
29、“习作要求”,选择一件使自己冬青的事,写一篇日记,要能表达真情实感。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习作的要求。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例文我的建议。 1、自己先读读我的建议主要写了什么? 2、交流。 A小作者建议你做什么? B你能接受他的建议吗?为什么? 3、小结。 因为小作者把去的理由写得很充分。是啊,那里的景物虽然很普通,但作者写得很美,写出了别人没有观察到的东西,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对“最米人的池塘”,他没有具体写,这样,同学们不是更想去了吗? (二)、宣布本次习作内容:我的建议。 春天来了,大家想去春游吗?你认为到哪里去最好?请仿照例文写个建议。 (三)
30、拓展思路,习作指导。 1想清楚你知道的哪个地方最值得人留连往返? 板书: 我的建议 交代地点 简洁 2、要以理服人。抓住关键的景点,有序、仔细地介绍这一景点。尽力把这一景点介绍清楚,介绍具体,能吸引读者。 板书: 主要景点 具体 文章结尾 点题 (四)学生习作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习作讲评 一、简介本次习作基本情况。 大部分同学能选取一个地方,抓住关键的景点,有序、仔细地介绍这一景点。并把这一景点介绍清楚,介绍具体,能吸引读者。还能结合课内外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习作练习中。但也有少部分同学写得较笼统,并不是十分吸引人。 二、典型习作集体点评。 习作例文:我的建议 春姑娘又轻轻的来到了人间
31、。在青翠的山间,留下了她的足迹。我建议同学们到诗情画意的山上去走一走,上次在山上看日出的情景,至今都留在我的脑海里。 走上干净的阶梯,好像走进了地球另一边的世界,那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蜿蜒起伏的山路,就像一条随时准备腾空的卧龙,景色秀丽宜人。如果你到了山的顶峰,就会发现所有的一切都焕然一新,松柏向我们点头,鸟儿向我们歌唱,连路边平时不起眼的小草,也欢呼雀跃起来,衬托在小草上的鲜花,也那么透明晶莹,真不知道春姑娘施了什么神奇的咒语,把所有一切平常的事都变的不同寻常。一座座青山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这好像一幅画。 我希望老师和同学采用我的建议,在山上玩一玩,看一看。 总评:你进步了,老师为你高兴!继续加油! 1、用词不当,应将“轻轻的”改成“悄悄地” 2、“,”应改成“。” 3、这句话过渡很自然。 4、“,”应改成“。” 5、想象力丰富,比喻恰当。但“腾空”应用“腾飞”更好。 6、“焕然一新”、“欢呼雀跃”、“透明晶莹”这几个词使文章增色不少 三、板书设计: 交代地点 简洁 我的建议 主要景点 具体 文章结尾 点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