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之炼字(含答案)(DOC 27页).doc

上传人(卖家):2023DOC 文档编号:5700899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 页数:49 大小:18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之炼字(含答案)(DOC 27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之炼字(含答案)(DOC 27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之炼字(含答案)(DOC 27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之炼字(含答案)(DOC 27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之炼字(含答案)(DOC 27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诗歌鉴赏方法指导一、明其义诗义的理解,感情的把握,是诗歌鉴赏的重要内容,要理解和把握诗义,须坚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犹如剥笋般,在递进中直达诗歌的真义。具体来说,解诗句之义,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解诗题,得理解之线索;寻诗眼,定理解之基调;析结构,解意象,得全篇真义。(一)解诗题,得理解之线索整体把握的基础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诗题则是诗歌的眼睛。从这“眼睛”中,我们或可以、摸索到诗歌的大概目的,或可体会到诗歌的思想感觉,或可抓住描写的事物,或可明白在什么情境下写的诗等,而这些内容是对诗歌内容的整体把握基础,以细致分析诗歌垫定了基础。1、从题目可以推导出诗歌大概的目的。临洞庭上张丞相

2、 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看题目,我们可以知道是写给张丞相的,写给张丞相干什么呢?原来是求得功名。书生“上”书丞相,目的可能是求得重用、提出治国之策略、表达不想出山的想法等,这些猜想内容,都是由“上”而得,然而继续诗,与“欲济无舟楫”联系,就知道“上张丞相”的目的了想求得重用,希望丞相引荐。2、从题目可以品味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例3、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诗题中的“喜”字揭示了全诗的思想感情。诗歌正文没有“喜”字,但是却处处见“喜

3、”:诗人正在盼望春雨“润物”的时候,雨下起来了,于是一上来就满心欢喜地叫“好”。第二联所写,显然是听出来的。诗人倾耳细听,听出那雨在春夜里绵绵密密地下,只为“润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着觉。由于那雨“润物细无声”,听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门去看。第三联所写,分明是看见的。看见雨意正浓,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其无限喜悦的心情,又表现得多么生动!3、从题目知描写对象例4、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听邻家吹笙”这个题目,告诉我们,这首诗是写听笙的感受的。这样对“疑有碧桃千树花”的内容意思就能有准确的理解:以花为

4、意象描写听音乐的感觉。笙的声音如千树天上的桃花,是何等繁缛绚丽。象征着那笙声的明媚、热烈、欢快。4、诗题中常见字词的理解诗题中的一些字,也有引导我们理解诗意的作用。即事:就眼前有所触发的景物写诗,又称即兴。有这两个字的诗多是借景抒情。这样有利于学生判断写作手法。例如,韩翃的寒食日即事:“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通过寒食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受宠权贵的讽刺之情。咏:用诗、词来叙述或描写某一事物。带有“咏”字的诗,从内容上分为“咏物”“咏史”“咏怀”等类别。例如,李贺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这是一首咏物诗

5、,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次韵:依照别人的原韵和诗或词。这类诗多是酬和之作。例如,苏轼的梵天寺见僧守诠小诗清婉可爱,次韵“但闻烟外钟,不见烟中寺。幽人行未已,草露湿芒屦。惟应山头月,夜夜照来去。”这种写清景的闲适小诗,能给人清幽高洁的美感。歌、行、吟,诗歌的名称。这类诗在理解时不要错将其作为动词。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琵琶行梁甫吟梦游天姥吟留别秋浦歌等。(二)寻诗眼,定理解之基调诗句鉴赏之纲诗有诗眼,文有文眼,只要抓住了诗眼,鉴赏诗歌时就能提纲掣领,准确理解诗义了。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诗眼,是我们解开诗歌内容的钥匙。有了诗眼,下面的解读步骤必须统一于诗眼之下,不能脱离诗

6、眼的范围。由于诗眼是指一首诗歌内容的凝聚点,常常是诗中精练传神的词语,所以你发现了它就等于抓住了中心思想。例如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主要写了一个“情”字,但是它突出的却是一个“深”字-诗人与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所以“深”是诗眼。这个“深”不仅概括了诗的内容,而且将“谭水之深”与“友谊之深”巧妙地联系起来。那么,如何找到诗眼呢?清代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诗眼有全集之眼,有一篇之眼,有数句之眼,有一句之眼;有以数句为眼者,有以一句为眼者,有以一二字为眼者。”这类词往往是表现作者思想感情或动作的词,它可以在诗句中,也可以就在诗题中。这样的字

7、眼有利于我们准确捕捉诗意。1、一篇之眼一篇之诗眼,是指能概括全诗的字词。寻找一篇之眼,往往从可以找那些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字入手,如“愁”“思”“凉”等字。落日怅望 马戴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此诗的诗眼,在于“怅”,围绕这个“怅”,作者写了两个“惆怅”内容:一是客中久滞、思乡情切,二是年华渐老、感时伤逝。2、数句之眼数句之眼,就是指那在一字能统领数句的诗眼。要寻找数句之眼,关键要分清诗歌内容的层次,每个层次的总起句就是数句之眼。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

8、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天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其中“看”“怅”“忆”“记”四字,便各领数句。3、一句之眼一句之眼其实属于炼字的范围,它往往能很好的表现中心,或准确或生动。例如:毛主席清平乐六盘山后阕第一二两句:“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卷”字是炼字。用“卷”字来形容红旗迎风飘扬,就显示了红旗是革命战斗力量的象征。对于一句之眼,寻找的方法往往从能准确生动地表现主题的字眼入手。一般有规律可循:古人有所谓五言诗以第三字为眼、七言诗以第五

9、字为眼的说法,如“孤灯然(燃)客梦,寒件捣乡愁”(岑参),“危峰入鸟道,深谷写(一作“富”)猿声”(郑世翼),“万里山川分晓梦,四邻歌管送春愁”(许浑),“莺传旧语娇春日,花学严妆妒晓风”(章孝标)。因而主张五言诗要在第三字上着力,七言诗要在第五字上着力。(三)析结构,解意象,得全篇真义诗句鉴赏的深化1、首尾照应解全篇所谓首尾照应,即 结构上一开一合,此呼彼应,扣合严谨,能给人以严密完整的美感。照应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或从情景上或从时空上体现出来。例如:早梅 张谓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林村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春雪未销。分析: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洁白如玉,又照应了“寒”字。写出了早梅凌寒独

10、开的丰姿。第二句写这一树梅花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一个“迥”字,一个“傍”字,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这一句承上启下,是全诗发展必要的过渡,“溪桥”二字引出下句。第三句,说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由于“近水”;第四句回应首句,是诗人把寒梅疑做是经冬而未消的白雪。一个“不知”加上一个“疑是”,写出诗人远望似雪非雪的迷离恍惚之境。最后定睛望去,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树近水先发的寒梅,诗人的疑惑排除了,也照应了题目中的“早”字。读者透过转折交错、首尾照应的笔法,自可领略到诗中悠然的韵味和不尽的意蕴。【鉴赏指要】读完全诗,一定翻扣回题目或首联想想。同时注意诗句内部的照应。整首诗的中心意思往往就

11、在照应在显现出来。2、一字贯串解全篇一字贯串,元人范梈称之为“一字(即词)贯篇格”,也有人称之为“一字立骨法”。在这类诗篇中,这串珠的“红线”,立骨的“一字”,同警句、诗词之眼往往一致,段悉心体味。例如崔灏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以“空”立意。首联突出了“楼空”,仙人乘鹤抵此楼后又飘然而去,此地只剩下一座空荡荡的楼阁。颔联突出了“天空”,人去楼空,且一去不返,空旷的天际,只见白云片片飞,不见仙人乘鹤来。颈联突出了“洲空”,即使风和日丽,鹦鹉洲上也是弥漫着萋萋

12、芳草,一片寂寥。尾联突出了“家空”,诗人自己漂流他乡,久久不归,家空无主。茫茫江面,蒙蒙烟雾,更增添了绵绵愁思。全诗紧扣“空”字,意脉清晰,表达了诗人一种空虚、惆怅、伤感的心境。 【鉴赏指要】关键在于找出这“一字”。一字立骨的“字”不是指文章中的某些警句,而是指凝结着文章立意的关键性的一个词,甚至一个字。它是全文的精粹,主旨的浓缩;又是文章结构的聚点,全文环之而开合变化,因之而一动万随。因此,这个词或这个字就成了文章中的纲,举纲而目张,以简而驭繁。设置这样“立骨”的字词,需要把凝结着立意的字词安排在最关键的层次。因为一篇文章无论形式如何千变万化,在其纵横交织的结构中必然有各种力量交叉的中心环节

13、,这就是力点,也是一字立骨的设立之处。并使这个相努或相近的字词反复出现,形成“意”脉,不必处处求显,但要能“东云出鳞,西云露爪”,使人反复揣摩。另外也可以从意象组合的关系上来串联全诗:1、意象延伸连古今所谓延伸性意象,是指“先以某种意象作时间上的延伸,再与其他意象组合起来。”(张其俊语)它对于我们理解那些抚今追昔、怀古伤今之作极助益。以“鸟”作时间上的延伸。大家熟悉的乌衣巷诗云:“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就是借燕子运入昔日情形。燕子既看见过去王谢家的宝贵豪华,又看见了如今的衰败荒凉,抒发了世事沧桑之慨。以“石”作时间上的延伸。黄庶怪石诗云:“山阿有人着薜荔,廷下缚虎眠莓苔。手磨心语知

14、许事,曾见汉唐池馆来。”怪石曾见汉唐池馆的兴盛,也见过如今荒凉,盛衰之感寓于其中。其他如“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等等,这类景物依旧,而人事已非的诗句,都含有昔盛今衰之感。“山”、“石”、“燕”、“月”等都起着移远入近,运古入今,今古对照作用,触发着读者的感慨,这种诗篇往往寄寓着某种伤感情调,而且多是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感慨。【鉴赏指要】当“燕”“石”“花”“山”等词有“依旧”“曾”“昔”等字时,这个意象往就有了连接古今的作用了,或感叹物是人非、昔盛今衰,或通过昔盛今衰告诫统治者。2、烘云托出明月来这种聚合式意象组

15、合就是指各个意象彼此独立,却又围绕着一个中心或共同的旨意。如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中“春江鸭戏”是全诗的中心意象。那一群鸭子在春江暖水里戏逐,欢快,充满生机。其他的景观都是为鸭戏春江作陪衬铺垫的:翠竹、桃花,是用来点明时令的;蒌蒿芦芽,是显示生机勃勃的;河豚是想象的等等。所有这些周围的景观物象,从各个角度众星拱月似的烘托渲染了画面上的主体“鸭戏”,从而构成了一幅完整的春江鸭戏图。【鉴赏指要】这种意象组合,有时会把中心意象隐藏起来,却又从不同时空的角度紧紧围绕这一中心意象展开题旨,呈向心状态,如微雨倦夜等;有时又把中心意象突显出来

16、,如望喜驿别嘉陵江水二绝。3、今昔迥异现主题即将不同时间出现的对立意象以鲜明对照的形式组合在一起。欧阳修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後。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词 通过“月”“灯”“人”诸意象的今昔对比,将悲欢离合两重情景,有意识地组合在一起,足以产生鲜明强烈对照艺术效果。词中描写了作者昔日一段缠绵悱恻、难以忘怀的爱情,抒发了旧日恋情破灭后的失落感与孤独感。【鉴赏指要】这种意象组合,在时间上有今昔之别,在感情上能给人强烈的冲击。巨大的差别让人感情倍加强烈。4、并列意象显诗意将有关的几组具象罗列出来,以达到某种旨趣。如杜牧的江南春“水村山郭酒

17、旗风”就是并列了水村、山峦、酒、旗、风几组物象,从而让我们领略到了江南春天的特有风情。再如汉乐府孔雀东南飞诗云:“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这些相关事象等同并列地联合在一起,以突显出“焦仲卿妻”的成长过程。【鉴赏指要】虽说是并列意象,有些是按时间顺序来罗列的,有些是按空间顺序来罗列的,无论哪种并列,最终是要表现某种旨趣,或早行的羁旅之苦(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或表现内心的激愤之情(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二、赏字词之妙 刘文泰欣赏诗歌关键字词的妙处,这些关键词语,往往是能表现主题,或准确描写出某种情境的词语,主要从四大

18、角度入手:准确传神、言简意丰、富有弹性、音韵和谐。同学们在答题过程中,只要根据诗歌内容,从下文中找到相应的表述格式,补充该诗的内容,就能准确作答。(一)准确传神。【简述格式】所谓“准确”,就是分析时,要说“这个词准确地反映了的主题(或情景,或心态等等)”“把之情融于景物当中”,即这个词或与主题相切,或与题目相切,或与季节相切,或与某种心情相切,等等。所谓“传神”,就是分析时,要说出与另外一个词相比,更形象生动。具体来说:1、化静为动,富有动感。2、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3、色彩更鲜明,更有诗情画意。4、更增加了气势,意境更开阔。5、拟人化,更富有人情美。当我们欣赏字词时,就可以套以上格式,从以上

19、术语中去考虑选择。这样就使我们的思考有了方向。张耒秋蕊香:“帘幕疏疏风透。一线香飘金兽。朱阑倚遍黄昏後。廊上月华如昼。别离滋味浓於酒。著人瘦。此情不及墙东柳。春色年年如旧。”分析:“别离滋味浓如酒,著人瘦。”这两句是全词的主调,这种“别离滋味”只有自己深深地感到,要说出来却又十分抽象。词人在这里用“浓于酒”一词来形容描写这种离愁别绪的浓烈程度,这就使抽象的情感物态化、具体、形象,它不仅将比酒更浓烈的离愁别恨极为生动形象地勾画出来,而且将词人借酒浇愁的神态巧妙勾出,收到一箭双雕的艺术效果。正因为如此,“著人瘦”一句便水到渠成,落到了实处。这种离愁竟使人为之憔悴,其滋味便可想而知了。(二)言简意丰

20、。【简述格式】言简意丰指语言简洁,内容丰富。分析时,要据中心思想说出诗句的多种含义,组织语言要用上“既写出了又写出了”的句式。要用这个术语,往往是因为该词语含义有表层、内涵等几个方面的原因,我们要根据中心意思,由表及里解析。如:代妻答诗蓬鬓荆钗世所稀,布裙犹是嫁时衣。胡麻好种无人种,合是归时底不归?分析,“胡麻好种无人种”以“胡麻”入诗有什么好处呢?理解一,直赋其事,动乱对农业造成破坏,男劳动力被迫离开土地,“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田园荒芜;理解二,认作兴,盖农时最不可误,错过则追悔无及;青春时光亦如之,一旦老大,即使征人生还也会“纵使相逢应不识”呢。理解三,原来芝麻结籽的多少,与

21、种时是否夫妇合作大有关系。诗人运用流行的民间传说来写“怀良人”之情,十分切贴而巧妙。“怀良人”理由正多,只托为芝麻不好种,便收到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所以,此诗末二句兼有赋兴和传说的运用,含义丰富,诗味咀之愈出,很好表达了女子“怀良人”的真纯情意。用“胡麻”入诗,这来自劳动生活的新鲜活跳的形象和语言,也使全诗生色,显得别致。(三)富有弹性,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弹性”指精练的文字表现的各个意象之间,有大量的可供读者联想、想象的空白。这是一种不写而写的特殊艺术表现手法。戏剧中的“静场”、电影中的“空镜头”、乐曲中的“休止”、国画中的“留白”、书法中的“空笔”等等都属于这种手法。

22、而在诗中,则是故意设置一个藏于虚处的艺术空档,以“不言代言”,让读者以自己的丰富想象去补充。【简述格式】(1)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写出A,让读者想象(2)可以有好几种理解:例如: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云:“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中写“一枝红杏”有何妙处?解答:写了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把人引入墙内,让人想象到墙内春色正浓。(四)音韵和谐。诗歌的音乐美由押韵、节奏、音调构成。押韵能使全诗在音响上联结为一个和谐的整体。鲜明的节奏感如能与诗的内在的情感保持一致,能给人美不胜收的感觉。音调由平仄协调、双声叠唱、重言复唱等几方面组成。平仄和谐,有助于形成诗歌语言的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重章叠

23、唱,令人有一唱三叹,荡气回肠之感。乔吉天净沙:“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分析:叠字小曲,二十八字全都用叠字,音韵和谐,真可谓妙语天成,自然通俗。写出了心上人的娇柔可爱。前四句用春天的莺燕双双飞舞、花柳婆娑多姿来形容两情相悦和女子的美好。后三句赞美女子言谈举止事事都很有风度,富于韵致,又是那么娇美年轻,一切都恰到好处,端端正正。二、解题步骤赏析字词的妙处,主要分为“一看、二找、三套”三个步骤。一看:看清诗题,看懂诗意,体会感情,即散文中的整体感知。要看题目。如不看题目,很可能会造成对题目的误解。如有首诗叫近试呈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

24、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如不看题目,会将他看作闺阁诗。实际上这是一首学生问老师自己的作品怎么样的诗。二找:找好词、好句。一般是比喻、描摹、活用的动词等等。三套:套术语、套格式。也就是前文“四大角度”来表述。例1、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诗僧齐己早梅,郑谷将“数”改为“一”)看:诗题-早梅 诗意:雪中早梅开几枝。找:不用早,郑谷已将“数”换成“一”,现在要判定哪个字用得好。套:“一”字准确写出了“早梅”之早,与诗题更相切。(套用了“四大角度”中“准确”一项中的句式)有人答曰:“数”更好,表现梅花的傲雪精神。可以看作有这种精神,但“数”能体现,“一”更能体现啊。此其一。诗题为早梅,“一”

25、字更切题。此其二。之所以有人选“数”,是在“一看”与“二找”之间思路出现了断裂。“看”的内容未发挥作用。三、解手法之妙修辞手法 邓先建理解诗歌中修辞手法的妙用,首先要善于识别诗歌中的各种手法,然后有针对性解读每种手法的对于诗歌的作用。对于做诗歌鉴赏题来说,还存在着如何简述的问题,只要掌握表述的格式,表述的问题也就不大了。1、比喻的识别和简述【识别】比喻,无非就是以此物比彼物。比喻的识别不难,因为一般来说,比喻在诗中也有本体、喻体、比喻词。(1)构成比喻的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不同类的事物,二是要有相似点。例如: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分

26、析:“露似珍珠月似弓”就是含有比喻。“露”与“珍珠”不是同类事物,相似点“圆润晶莹”;“月”与“弓”不是同类事物,相似点“弯”。这句诗的意思为:呵呵,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多么象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这真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2)把握常见意象的比喻意义来辨别。“浮云”喻游子,“桑榆”喻晚年,鸿雁喻书信等等。例如,李白的送友人诗云:“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

27、游子。对比喻手法的简述,一般从“形象生动”的角度出发进行,在诗歌中,比喻能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析】此诗将“玉壶”喻“心”,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 【简述格式】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以A喻B,+形象地表现了什么情景/事物的什么特点/将静态的景物动态化等等2、双关的识别和简述【识别】双关,就是充分利用汉语同音、近音相谐以及一词多义的特点用同一个词语同时关涉到两种不同的事物,表面上明说的是这个意思,实质上暗指的却是那个意思。一语双关,一箭双雕,指物借意,左右逢

28、源。(1)谐音双关的识别诗歌词语之间的关系只是音同或音近,而词义却完全不同;明借这个同音词的音,暗表那个对应同音词的义。这种手法叫谐音双关。要识别双关,一要看诗歌的主旨,二要掌握传统谐音的字眼。在古代诗词尤其是乐府民歌中,常常喜欢借“芙蓉、莲、藕、丝、(布)匹”这些在生活中常见的表事物的词语,以谐“夫容、怜、偶、思、配”等对应词语相同相近的音,构成谐音双关。例如刘禹锡的竹枝词云:“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还有晴。”从诗的主旨看是一首模拟情歌,这时就可以展开联想“晴”谐音“情”,将女子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虑;既欢喜,又担忧的微妙复杂的心理成功地与以表达。(2)

29、词义双关的识别和简述即利用词语的多义性构成双关语。这在民间谚语、歇后语中颇为常见,诗中也有之。不过某些词语的双重含义只是在特定语言环境中产生的,离开了这个语言环境便不能构成双关语。所以要判别词义双关,就要弄清诗中的背景材料。例如,林升的题临安邸云:“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诗中“暖风熏得游人醉”就是双关。背景: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

30、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双关义:“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正是这股“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那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表述格式】运用了双关手法,既指A,又指B(或明写A,实指B)。3、拟人手法的识别和简述拟人手法就是把客观外界的事物加以人格化,赋予它以人所具有的音容仪态、言谈举止、思想感情、性格气质,让它和人一样地喜怒哀乐,能同人们进行思想感情的交流。从拟人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区别拟人手法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从内容上把物当人写,二是拟人从文字上主要体现在动词、

31、形容词上。因为写人的“言谈举止、思想感情”多是动词,写人的“音容仪态、性格气质”多是形容词。例如,刘颁的新晴诗云:“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惟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这首诗就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主要体现在“偷”“翻”字上。用“偷”字,可以显示南风的诙谐,仿佛有意要和老朋友开个玩笑再如,贺知章的咏柳诗云:“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首诗既用了比喻手法,又用了拟人手法手法,如何分析比喻和拟人呢?我们可以用这首诗来做个介绍。(1)拟人多体现在动词、形容词上。因此,在这首诗中,“妆成”和“裁”字让我们清楚,诗人把柳树当做打扮好的碧玉(南北朝时

32、汝南王的妾)美女,树会“妆”,当然是拟人;“裁”指裁剪衣服,这个动作显然也是人的行为,所以也是把“春天”当人来写了。“剪刀”自然是“春风”了。(2)比喻多体现在相似性上。即有相同点,又不是同质。丝绦,是丝织物;柳条,是植物。这是比喻形成条件之一;丝绦细且柔,柳条也是细且柔,这是有了相似点,所以显然“绿丝绦”用了比喻,而不是拟人。同样的道理,“春风”与“剪刀”不同质;“春风”吹拂下,细叶长成条状,“剪刀”裁剪下也能成条形,这是相似点。所以运用了比喻手法。在做诗歌鉴赏题时,有时会让你对拟人手法作简要阐述,阐述时要注意什么呢?例如,韩愈晚春:“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

33、作雪飞。” 问题:本诗生动的效果与拟人手法大有关系,请就本诗的拟人手法写一段赏析文字。 答案甲: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了晚春时一派百芳争春的景象。 点评:“百芳争春”一词过于笼统,不能揭示拟人手法的妙处。 答案乙:诗人用拟人手法描绘了一幅生机无限的晚春图。“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斗”,彼此还有“才思”高下之分;百花吐艳争芳,似乎要将春留住;连本来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 点评:对拟人手法的运用作了具体分析 【表述格式】(1)用了拟人手法+描绘了什么情景(总写)(2)A事物本无情物+与人相关的“动词”分析。拟人手法也能使形象生动,使物富有人情美。

34、4、反诘的识别和简述【识别】反诘,又可称之为反问,诗人们常在诗中以一种反诘的语气表达某种强烈而愤激或深沉按捺又引而不发的情思。反诘用于诗中,意在充分调动人们的情绪、激发人们的思考、强化诗作的艺术效果。识别的方法:反问是无疑而问。是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内容。反诘,用在诗词中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艺术效果:反诘在前造语势,反诘居中连上下,反诘殿后耐回味。例如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寸草那点孝心,能报答得了阳光的博爱吗?诗歌最后以反问作结。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真有“欲报

35、之德,昊天罔极”之意,感情是那样淳厚真挚。这最后的反问,足以引人深思,余音绕梁,耐人寻味。【表述格式】用了反诘手法。+分析诗意+作用(句首增强语势,句中承上启下,句尾深化主旨耐人寻味。)5、夸张的识别与简述【识别】夸张,和白描相反,夸张是为了更好地突显某种感情和事物的某种特征的需要,故意对被描写事物的某种特征进行夸大或缩小的一种典型化手法,带有某种浪漫主义色彩。夸张,分为夸大和缩小两类。因为夸张往往表现极度的情绪,或极大或极小。如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运用夸张手法,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而李商隐诗谒山则云:“从来系日乏

36、长绳, 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 一杯春露冷如冰。”其中“系日”“买沧海”就是夸张。长绳系日,是古代人们企图留驻时光的一种天真幻想。但这样的“长绳”又到哪里去找呢?傅诗说“安得”,已经透露出这种企望之难以实现;李诗更进一步,说“从来系日乏长绳”,干脆将长绳系日的设想彻底否定了。在诗人想象中,“逝者如斯”的时间之流,最后都流注汇集于大海,因而这横无际涯的沧海便是时间的总汇;买下了沧海,也就控制占有了全部时间,不致再有水去云回之恨了。这想象,天真到接近童话的程度,却又大胆得令人惊奇;曲折到埋没意绪的程度,却自有其幻想的逻辑。【表述格式】运用了夸张手法。+对什么事物进行了极度的夸张+作用(见

37、以上三个方面,夸形的说明了事物的什么特征,夸情的说明了什么感情,夸事的说明了什么内容。)6、对仗的识别和表述【识别】对仗,指诗中的对偶句式。仗,仪仗。古代的仪仗是成双作对的,故取之以为喻,或称对偶。这种修辞格,是指互为对偶句子,字数基本相等,句型大体相同,表达相对、相反、相近或相关的语意。这是汉语特有的简洁明快、鲜明生动的一种表达形式。总的说来,除了字数、句式方面的要求对称而外,在词性和平仄方面都要基本相对,如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严格说来,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副词,和包含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等的虚词也都是要各各相对。正对。出句与对句这两句内容相近,相辅相成,谓之正对。如:

38、“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诗的两联皆用对仗,而且对得顺乎自然,气势充沛,浩大无边,浑然天成。“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被作为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遗芳千古。反对。出句与对句两句间内容相对立,相反相成。由于反差大,反对较之正对更能给人以鲜明强烈的印象。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流水对。出句与对句之间是一个意思连贯下来,如流水不断,故称流水对。也就是说,一个意思分两句说。一般用在律诗的尾联。如“随凤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二句流水对。实写“好雨”。好雨也就是细雨,因而细而不骤,才能润物。细雨之来,不为人所觉察,

39、故日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出好雨的灵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7、通感的识别与简述【识别】通感,就是由人体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等所感觉到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各种感觉之间的互相沟通与彼此交融。其中最主要的又是眼、耳等审美器官的视觉、听觉等审美活动之间的沟通与交融。其他几种感官的感觉活动,在通感中也往往需要通过眼、耳的视、听活动去沟通。如成语中的“望梅止渴”和“谈虎色变”即是如此。听觉与视觉相通。郎士元听邻家吹笙:“ 凤吹声如隔彩霞, 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 疑有碧桃千树花。”“疑有碧桃千树花”。以花为意象描写音乐,“芙蓉泣露香

40、兰笑”(李贺)是从乐声(如泣如笑)着想,“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是从曲名(梅花落)着想,而此诗末句与它们都不同,仍是从奏乐的环境着想。与前“隔彩霞”呼应,这里的“碧桃”是天上碧桃,是王母桃花。灼灼其华,竟至千树之多,是何等繁缛绚丽的景象!它意味着那奇妙的、非人世间的音乐,宜乎如此奇妙的、非人世间的灵境。它同时又象征着那笙声的明媚、热烈、欢快。而一个“疑”字,写出如幻如真的感觉,使意象给人以飘渺的感受而不过于质实。听觉和嗅觉相通。晏几道浣溪沙:“唱得红梅字字香,柳枝桃叶尽深藏。”着一“香”字,极言其唱得既甜美又饱含感情。由乐曲之名联想到真正的梅花,又以红梅之香比喻乐声,听觉与视觉、嗅觉交织起来

41、,字字皆香,声声俱美,可想见歌女此时情愫。嗅觉和触觉相通。赵鼎点绛唇春愁:“香冷金炉,梦回鸳帐馀香嫩。更无人问,一枕江南恨。消瘦休文,顿觉春衫褪。清明近,杏花吹尽,薄暮东风紧。”其中“梦回鸳帐馀香嫩”绣着鸳鸯的帐惟低垂着,一切都是那么闲雅,那么静谧,那么温馨。一个“嫩”字以通感(“香”是嗅觉,“嫩”是触觉)的手法写出了余香之幽微,若有若无。但这种宁静而温馨的环境又似乎处处暗含着一种无可排解的孤独和感时伤怀的愁绪,这愁绪犹如那缕缕余香,捉摸不到,又排遣不去。【表述格式】运用通感手法。+以A觉通B觉+将无形或不可感化为具体可感,写出了 8、互文的识别与简述【识别】互文,是互文见义的简称。即某些诗句

42、的单句之中或上下句之间,如果单从字面上看,就不好解释清楚;如果把上下文中的某些关键词语联系起来解释,融会贯通,便能豁然开朗。互文的基本形式是:将诗句中本来合起来说的两个词,放在诗句或诗行中分作两处用。这就需要先在诗中的这处省去其中的一词,后又在诗中的那处再省去其中的另一个词。而在解释时,还得将两处暗中省去的词补充进去,再同未省去的词合在一起解释。这就是互文的基本格式。例如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其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

43、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四、解手法之妙艺术手法 黄富忠诗歌艺术手法的识别与修辞手法不同,更着眼内容,更着眼全篇。所以要解手法之妙,一要明诗句之义。二要抓住各种手法特征。 1、白描的识别白描手法的识别要抓住以下几点:一是不藻饰、不夸张从用词上界定。二是重特征,笔墨俭省从字数上界定。三是写得真切从效果上界定。所以是白描又有人称为“无技巧法”。如:岑参在赴边途中写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诗中全用白描,从全诗内容来看,把戍边生活的艰辛和对亲人的挂念写得真切感人,若非设身处地,定难以为之。符合“写得真切”。从用词来

44、看,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从字数来看,很精练。2、无理而妙的识别和简述所谓无理而妙,就是指在看似违背常理、常情的描写中,反而更深刻地表现了各种复杂的感情。要判断这种手法,注意:一是“反常理”,这是无理而妙的特征。二是“合感情”,对于这点的判断,则必须懂得诗句的意思。例如:“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李白春思)诗人捕捉了思妇在春风吹入闺房,掀动罗帐的一霎那的心理活动,表现了她忠于所爱、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萧士赟说:“末句比喻此心贞洁,非外物所能动”,正好被他一语道着。从艺术上说,这两句让多情的思妇对着无情的春风发话,又仿佛是无理的,但用来表现独守春闺的特定环境中的思妇的情态,又令人感到真实可信。

45、春风撩人,春思缠绵,申斥春风,正所以明志自警。 无理迁怒,貌似不合常理,却植根于社会生活的土壤中。物本无情,山掩、云遮、月照、花落、树茂、鸟啼、蝉鸣,这些本是正常自然的现象;人本无过,而抒情的主人公因心中有事,胸中有情,居然认为这些自然现象和人物是逆人之情而出现的,于是感情的潮水决堤而出,胸中的怨怒发泄于人和物。它妙就妙在“怒上,抒情的主人公正是在对外物(人)的“怒”中,表达出内心忧、愁、悲、哀、恨、怨、恋、爱等的真挚感情。【表述格式】人本无过(或物本无知)却要责怪(或其他动作)某人或某物,显得无理;但这无理中,我们却可以看出主人公的深情(或怨恨、或其他感情)。3、侧面描写的识别所谓侧面描写就

46、是不直接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描写、刻画,而是描写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或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评论,从侧面烘托、映衬,表现出描写对象的特征来。侧面描写曲折含蓄,能唤起读者的想像,丰富人物的形象。例如,夜 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 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避开人们通常使用的正面描写的手法,全用侧面烘托,从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为生活经验证明: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这里已感衾冷,可见落雪已多时。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表述格式】侧面描写+不从正面描写A,而是从B、C、D等侧面角度来写A。从而表现了4、从对方面写来从对面写来,也叫双镜相摄,是指诗人不是从正面直接抒发对所思念的对方深切怀念之情,而是变换一个角度或位置,设身处地地推己以度人,揣摩对方在此时此刻的所作所为,或是如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各科综合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之炼字(含答案)(DOC 27页).doc)为本站会员(2023DOC)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