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庖丁解牛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庖丁解牛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分析人物形象。 2、培养质疑探究合作精神,探讨作品主旨。 3、理解“庄子之道”的内涵,培养学生敢于实践、运用规律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要点,分析人物形象。(重) 2、对本文“庄子之道”以及所具有启示意的理解。(难)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A、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 鲍鹏山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B、中国的先秦是一个属于思想家的年代。在群星璀灿的夜空中,庄子是属于那类耀眼的星座
2、之一。先秦的诸子百家之中对后世的影响之大莫过于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庄子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在知识分子的心目中,老庄,尤其是庄子的哲学最贴合他们内心深处隐蔽的部分的。它在儒家的规矩严整与佛家的禁欲之间,给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块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它是率性的,是顺应自然的,反对人为的束缚的,它在保全自由“生命”的过程中,竭尽了最大的心力。庄子的思想被后人称之为最早的关注人心灵的哲学。 2、解题 庖丁:庖:厨师。丁:厨师的名字。解牛:指剖开,分割牛的肢体。“庖丁解牛”即“一个名丁的厨师分割牛”的意思。 关于养生主的解释 养生二字连读,意为保养生命,主在这
3、里主要指道理和方法。 生主二字连读,是指生之主,即精神的意思,在这里养生主指保养精神。 寓言: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3、作者背景简介 庄子(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 庄子,名周,字子休,道教祖师,号南华真人,道教四大真人之一,战国中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庄子祖上系出楚国公族,先人避夷宗之罪迁至宋国蒙地。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品为庄子以及名篇
4、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中文名 庄周 别 名 庄子、庄子休、南华真人 国 籍 战国中期宋国 民 族 华夏族 出生地 宋国蒙 出生日 期约前369 逝世日 期前286年 职 业 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主要成就 道家学说主要创始人之一与老子并称“老庄”道教祖师 代表作品 庄子、南华真经等 思想主张 天人合一、清静无为 4、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正音正形。 y踦(支撑,接触) 騞hu(象声词) 卻x(同隙,空隙) 窾kun(空) 綮qng(结合处)軱g(大骨) 硎xng(磨刀石) 怵ch(害怕,恐惧) 謋hu(象声词) 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逐句翻译课文。 划分本文层次,归纳大意。 第一部分(首段):描
5、写庖丁解牛的一个场面,突出庖丁的技术高超。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庖丁技术之所以高超的原因。 第三部分(末段):从故事引出养生之道。 5 、赏析 第一部分(1自然段):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 探究一:欣赏“解牛之美”。 找出文中描写“解牛”场面的句子。庖丁解牛给我们什么样的一种感受? 明确:视觉、动作:手触 肩倚 足履 膝踦(舞蹈化) 听觉、响声:砉、騞;莫不中音(音乐化) 第一句总提“庖丁为文惠君解牛”,简要交代人物事件。 作者描写了一个场面:庖丁解牛。但是,作者是以动作描写为主,一连用了5个动词:总的动作描写是“解”,然后分别描写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这一系列的艺术化、
6、舞蹈化了的动作描写,已初见庖丁解牛技术的娴熟。接着作者侧重描摹他解牛时进刀而发出的声音,又对这声音用了两个比喻。描摹声音时,用了两个拟声词:“砉”、“騞”;两个比喻是“桑林之舞”、“经首之会”。 探究二:作者写解牛场面,为什么避而不谈实况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景、惨叫之声,而极写庖丁解牛动作的“合于桑林之舞”,奏刀发出的声音“中经首之会”? 明确:为了突出庖丁解牛技艺的高超,看庖丁解牛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第二部分(24自然段):庖丁自叙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点出寓意。 探究一:向庖丁取经,看看他是如何达到这一出神入化的境界的? 明确:臣之所好者道也(追求规律),不满足于技艺,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总
7、 的概述技艺高超的原因他好的是“道”是指解牛规律,运用前后对照的方法,生动地描述了自己掌握解牛之“道”的过程。 解牛的三种境界: 始臣之解牛,无非牛者(不懂规律)。庖丁初解牛时,不熟悉牛的生理结构,眼中看到的,是庞然大物的牛,感到无从下手。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懂得规律)。三年后庖丁对牛的生理结构了如指掌,对牛体各个部位的特点也都一清二楚,解牛时,面对的已不是整头牛了。 第二层是从庖丁多年解牛的感受上谈的。当初解牛,所见皆全牛,与一般人所见的一样;三年之后,未见全牛,说明他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卸的东西。这是至高境界。长期的摸索,反复的实践,去了
8、解牛的复杂的结构(必经之路)。 方今之时,以神遇不以目视(运用规律)。十九年后,庖丁掌握了养生的道理,解牛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意从容刀而无须要感官接触。 第三层详细说明对这种境界的感受:“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能达到这种娴熟境界的原因是“依乎天理”,即依照牛的天然构造。 【补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古之做学问的三种境界: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人生三境界说: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臣之所好者,道也不畏艰难,目标高远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三年之后、方今之时坚定不移,孜孜以求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千锤
9、百炼,终成正果 国学大师王国维精妙地以三句词道破人生之路:起初的迷惘,继而的执着和最终的顿悟。 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其一,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 其二,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 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虽技艺高超,却不掉以轻心,尊重规律(态度)。 第四层庖丁从用刀的结果谈解牛的娴熟。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而庖丁所用之刀,用了19年,解了数千头牛,其刃却如“新发于硎”,从用
10、刀的结果表现庖丁解牛技艺娴熟。庖丁解释用刀结果不同之原因:良庖是“割也”;族庖是“折也”;而自己用刀则是“以无厚入有间”,于是才“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 第五层写庖丁虽有高超的技艺,却从不掉以轻心。每当“见其难为”,则“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第六层写庖丁解牛成功之后那怡然自得的神情:“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探究二:庄子借族庖、良庖和庖丁比喻的三种人: (1)族庖,比喻做事固执蛮干的,他们的精神容易受到损害。 (2)良庖,比喻较会处事的人,但因执着于解决问题,不识变通,他们的精神也会受到损害。 (3)庖丁,比喻能够“缘督以为经”的人,他们懂得顺应自然之道,他
11、们的精神不会受到损害。 4、庖丁解牛似在舞蹈,似在演奏,极其出神入化。那么,庖丁解牛如此地出神入化,并且达到“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的境界,其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好道”,道即自然的规律。 5、解牛之道是什么呢? 明确:要顺应自然的规律。 因为顺应自然的规律,所以庖丁解牛时“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因为顺应自然的规律,所以庖丁解牛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6、“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由庖丁的解牛之道,文惠君懂得了怎样的养生之道呢? 明确:要顺应自然的规律。 五、问题探讨 探究
12、一:庖丁的“解牛之道”和文惠君感悟到的“养生之道”有什么相似之处 庄子借“庖丁解牛”的寓言说明的“养生之道”才能迎刃而解了: (1)他以“刀”喻“生命”,“刀刃”喻“自然本性”; 作者把牛比喻成复杂的社会,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寻,只要像庖丁那样,“以无厚入有间”,顺应环境,随俗沉浮,回避矛盾,就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庖丁解牛能“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游刃于骨节的空隙,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比喻人如能顺应自然,无论事物如何纷繁,也可应付裕如,那么便本性无伤,天年尽享了。 (2)而文惠君听到庖丁说解牛时只要寻找关节的空隙,不可乱砍乱割,他便领悟到做事或治国都一样,只要
13、找出关键性的地方,顺乎自然的天理去做,事情便可迎刃而解。 这篇寓言故事实际上阐明了庄子的思想。庄子认为人类社会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人们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以无厚入有间”,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这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但作为独立的寓言故事,启示却是普遍的,放之四海而皆准: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六、归纳总结 本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养生主,主旨在于阐明保护、蓄养生命之主精神,提示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应自然。节选部分借“庖丁解牛”的故事,来比喻社会的复杂如牛的筋骨盘结,处理世事当“依乎天理”、“
14、因其固然”,并持“怵然为戒”的审慎、关注的态度,还应该以藏敛(“善刀而藏之”)为自处之道,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以达到人之养生的目的。今天我们学习此文,应该认识到做任何事情都不可主观冒进,而应该通过反复实践,逐步掌握事物的内部规律,然后遵循客观规律处理错综复杂的社会事务,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B“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人处世间,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庖丁论人生,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了解规律,掌握规律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抓住本质,用心处事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顺其自然,不强
15、求 技经肯綮之未尝避开锋芒,从长计议 以无厚入有间以己之利攻彼之弊 每至于族行为迟,动刀甚微不莽撞,谨慎行事 善刀而藏之收敛锋芒,低调做人 依理 谨行 藏锋 从中可知,当年文惠君看到的是一种一切顺其自然,反对人为的养生之道。 七、语言知识汇总 通假字 A砉然向然 通“响” B技盖至此乎 通“盍”,何 C技经肯綮之未尝 通“枝”,枝脉 D善刀而藏之 通“缮”,修治 古今异义 技经肯綮之未尝 未尝: 古没有经过 今不曾 因其固然 固然:古本来的样子 今连词,表转折 虽然,每至于族 虽然:古虽然这样,但是 今连词,表转折 虚词 归纳“为”、“乎”、“然”、“于”等虚词的用法。 (1)为 庖丁为文惠君
16、解牛(介词,替,给)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都是动词。前一个,解的意思;后一个,作为的意思。) 视为止,行为迟(两个“为”同义,因为的意思。)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两个“为”同义,因为。) (2)乎 技盖至此乎?(疑问语气词,呢。) 进乎技矣(相当于“于”,可不译。) 依乎天理(同) 而况大軱乎!(表疑问语气,呢。)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加强语气,表示强调。) (3)然 奏刀騞然(象声词词尾。) 因其固然(副词词尾,表“的样子”。) 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 怵然为戒(形容词词尾,表“的样子”。) (4)于 合于桑林之舞(介词,引出对象。) 而刀刃若新发
17、于硎(介词,从。)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介词,对于。) 虽然,每至于族(动词后缀。) 特殊句式 技盍至此乎 省略句 技盍至(于)此乎 臣之所好者,道也 判断句 技经肯綮之未尝 宾语前置 未尝技经肯綮 视为止,行为迟 省略句 视为(之)止, 行为(之)迟 积累文中成语 游刃有余:现在使用他来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目无全牛:现在用一般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踌躇满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现指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切中肯綮:正好切中事情的关键。 九、板书设计: 始解之时目见全牛 (不懂规律) 三年之后目无全牛 (认识规律) 方今之
18、时游刃有余 (运用规律) 牛体(比喻)社会 刀(比喻)人 【译文】 有一个姓丁的厨师替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 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进刀时发出(读huo)地响声,这些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它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的技术怎么会高明到这种程度呢?” 厨师放下刀子回答说:“臣下所喜好的是自然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当初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对于牛体的结构还不了解),(看到的)没有不是全牛的,(和一般人所见一样)。三年之后,(见到的是牛的内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现在宰牛
19、的时候,臣下只是用精神去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就像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宰牛的刀从来没有碰过经络相连的地方、紧附在骨头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结的地方,更何况股部的大骨呢?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割肉。技术一般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子去砍骨头。现在臣下的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数千头,而刀口却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牛身上的骨节是有空隙的,但是刀刃没有厚度,用这样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节,那么在运转刀刃时一定宽绰而有余地(游刃有余)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即使如此,可是每当碰上筋骨交错的地方,我一见那里难以下刀,就十分警惕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动作放慢。刀子轻轻地动一下,哗啦一声骨肉就已经分离,像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我提起刀站着,为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环顾,为这一成功而悠然自得、心满意足。拭好了刀把它收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你的话,学到了养生之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