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0.2师说名师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师说名师教学设计 【单元知能对标】 必备知识 学科能力 学科素养 高考内容 第10课 劝学/荀子 师说/韩愈 学习理解能力: 观察记忆、信息提取、分析概括、领会理解 实践应用能力: 应用交际、解释推断、解决问题、策略运用 创新迁移能力: 发散创新、批判赏析、内化完善 语言建构与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 1.荀子、韩愈、鲁迅等几位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 2.同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句子翻译等文言文考点 3.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及作用 4.议论文写作 5.重点字音、字形、词
2、语等 第11课 反对党八股(节选)/毛泽东 第12课 拿来主义/鲁迅 第13课 读书:目的和前提/黑塞 上图书馆/王佐良 【课文内容分析】 一、层次、内容 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反对这种错误的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这是有进步意义的。 文章一开始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托古言事,更增加了立论的力度。以老师的作用,质疑了“惑而不从师”,并论证了“师”与“道”的关系,体现了朴素的平等思想。然后,作者运用三组对比,重点批判了“士大夫之族”的
3、“耻学于师”。再接着,援引圣人从师的态度,进一步阐述师道、师生关系。并对自古以来“师道尊严”的传统提出了挑战。最后,简单说明了师说是为了鼓励一个十七岁的孩子学“古文”而作的。 全文论证严密,说理透辟,是一篇深思熟虑的作品,它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一对师生之间的往来赠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总体写作特色 本文整句与散句结合,又兼用多种不同句式,使得语言错落有致,错综变化,又富有气势,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认识这样的特点。如第1段先用四个散句立论、解释、反问、说明,然后用两个小句对举,阐述自己从师的态度,再用一个反问表明自己的观点,最后用一个整句得出结论,整句散句交替变化,富有节奏感。又如第
4、2段是三组对比,对比之后的结论意思是相同的,使用的句式却有变化,语气也越来越强烈:“其皆出于此乎”是质疑语气,“吾未见其明也”是肯定且略带责备的语气,“其可怪也欤”是带有讽刺的感叹语气。 三、教学优势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初,承六朝之弊,文风浮靡,言之无物。韩愈反对“俗下文字”,主张“文以载道”,写文章要“唯陈言之务去”,学习“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文风,强调“文从字顺”“词必己出”,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强调作家的思想修养,主张文章要反映现实,干预现实,“不平则鸣”。这实际上是一种文风和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是一场以复古为解放,目的在于继承古人用通俗平易
5、的语言、抒情达意的优良传统的改革运动。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努力,文体终于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师说论述求师的必要性,引导学生辩证地思考作者的观点,能够结合当今倡导的终身学习、深度学习等观念,理解古人有关学习的观点在当下的现实意义。 【学情整体分析】 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基本的文言词汇,但深层次的词汇、文法以及阅读能力都还有待提高。 高一正是组建高中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也是学生在摸索探讨的时期。这个时候对他们进行方法引导,他们兴趣比较大,吸收比较好,对于后期自己的学习会有极大
6、的帮助。高一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相对来说要弱一些,对于议论文也是刚接触,对议论的基本结构有所掌握,但论证方法的掌握还很欠缺。所以,本节课的最终目标就是在阅读中分析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对比论证产生的说服力量,在写作训练中运用对比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学情补充:_。 【教学活动准备】 一、任务专题设计 疏通文意,梳理文言现象; 整体把握论辩思路; 体会韩愈散文的特色; 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二、教学目标设计 1.文言知识 (1)指导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 (2)指导理解“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温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 (3)熟记“受(授)、
7、不(否)”两个通假字。 (4)领会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思辨类文体 (1)认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2)理解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 (3)体会韩愈散文雄健明快、汪洋恣意的特色。 三、教学策略设计 师说:本篇需要学生关注文言现象和求师的态度。首先梳理文章的词汇、句式等,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语感。然后需要体会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对于求师的观点和态度,并在此基础上理解韩愈散文的特色。重要的是,本篇要通过联系实际,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端正求师求学的态度。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关注批判与发现、欣赏与评价、意识与态度、选择与继承等核心素养。 四、教学方法建议 问题教学法、
8、讨论教学法,还有_。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疏通文意。 2.文言积累。 3.学会选择合适的角度,以恰当的方式,有针对性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难点:1.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的理解和运用。 2.思辨能力的提升和迁移。 六、教学材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建议:2课时 【教学活动设计】 一、教学导入 导入语一: 韩愈所处的唐代,仍在沿袭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于是社会上形成了“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
9、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他的胆识,可敬可佩。 教学策略:简介时代背景的门阀制度,强调韩愈的成就,旁引论语,等等,都是为了激发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信息提取、批判赏析的驱动力。 导入语二 1.韩愈与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指唐代中期以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文以载道。 2.唐宋八大散文家。 唐代:韩愈,柳宗元。 宋
10、代: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 设计意图:课前导入可依据学情做具体的调整,在与学生简短的沟通当中,争取让学生感受到“尊师重道”的必要性,激发关注和学习韩愈代表作的兴趣,提升信息提取和领会理解的能力,培育批判与发现、欣赏与评价的语文素养。 导入语三 由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 二、教学精讲 (一)疏通文意积累知识 1.指导初步读通课文字音字义。 教学策略:初读课文,对重点字词正音辨义,指导学生结合语境理解文言词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育积累与语感、整合与语理的素养。 【多媒体展示】 读准下列多音字或形近字的读音 句读之不
11、知 或不焉 六艺经传 从师 读书 不能 传道 从容 聃 蟠 苌弘 近谀 贻 冉 潘 无长无少 须臾 怡 【多媒体展示】 辨析古今义 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古之学者 古:_ 今:_ 句读之不知 古:_ 今:_ 小学而大遗 古:_ 今:_ 2.指导读熟课文并深度理解课文:一词多义 (1)“师”一词在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有何不同? 填表练习: 【多媒体展示】 填表 实词 一词多义 举例 师 作“老师”讲 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专门技艺人”讲 作动词 作“学习、效法”讲 吾师道也 或师焉,或不焉 作“以为师”讲 学习策略:以一个关键字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促进知识的发散迁移,加深对全文思想的
12、理解,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和解释推断的能力,把握文言文的学习规律。 【多媒体展示】 填表 实词 一词多义 举例 师 作名词 作“老师”讲 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专门技艺人”讲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作动词 作“学习、效法”讲 吾师道也 作“从师”讲 或师焉,或不焉 作“以为师”讲 吾从而师之 (2)“之”在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有哪些呢? 出示: 【多媒体展示】 一词多义:“之”的用法 辨析下列句中“之”的用法 郑子之徒 蚓无爪牙之利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古之学者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君将哀而生之乎 句读之不知 吾欲之南海 【多媒体展示】 填表 虚词 一词多义 举例 之 代词 人称
13、代词 指标代词 助词 相当于“的” 古之学者必有师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宾语前置标志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动词 到去 学科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让学生结合语境解释文言词,深化学习文言常用的“之、其”的用法,培育积累与语感、整合与语理的语文素养,提高其观察记忆、分析概括及解释推断的能力。 学习策略:以相同字的不同用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加以汇总,促进知识的发散迁移,加深对文言文的学习规律的把握,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和解释推断的能力。 填表 虚词 一词多义 举例 其 代词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
14、不解矣(那些)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 爱其子(他的) 语气副词 表猜测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3.再深入地理解课文:意动用法 (1)导入,出示。 【多媒体展示】 意动用法 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宾客:把当成宾客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异:以为奇异 学习策略:深入学习意动用法,促进知识的发散迁移,加深学生对文言文规律的把握,提高分析概括和解释推断的能力,提升整合与语理、积累与语感的素养。 (2)探讨:什么是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某些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时,其动作属于主观上的感觉、看待或
15、评价,具有“认为(宾语)具有怎样性质”的用法特点。 意动用法中的动词更多的是形容词或者名词,如果本身是动词,那它肯定不是及物动词,而是不及物动词。因此我们把意动用法分为名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和动词的意动用法三种。 典型的例子是“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中的“美”,它的宾语是“我”,因此我们应该理解为“认为我美”,而不能理解为“美丽我”。现代汉语成语中也保留着不少的意动用法,如“草菅人命”中的“草菅”,“安居乐业”中的“安”和“乐”,“不远千里”中的“远”,“幸灾乐祸”中的“幸”和“乐”,“羞与为伍”中的“羞”,“是古非今”中的“是”和“非”。 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对感到”等。
16、设计意图:本环节针对语文学习的实际运用,针对考试必考点重,点训练。 (3)翻译下面句子,找出下列句子中的意动用法。 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侣鱼虾而友麋鹿(前赤壁赋) 吾从而师之(师说)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 (二)整体把握论辩思路 教学策略:老师应以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为主。老师在关键地方、关键时刻适度点拨启发即可。所设计的问题体现梯度,力求体现支架教学智慧。 1.梳理文章脉络,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下面问题。 (1)求学的人为什么要从师学习?对于老师的年长年少,作者是怎样看待的?得出了什么结论? (2)为了抨击“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 (3)作者引述孔子的
17、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作出了什么论断? 【多媒体展示】 文章论辩思路 提出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之圣人今之众人 对比论述:其子其身 士大夫之族百工之人 得出结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设计意图:在理解文言文词义句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有效地进行逻辑思维训练,提高分析概括和领会理解的能力,提升整合与语理、欣赏与评价的素养,并对学生的意识与态度产生积极影响。 【多媒体展示】 师说结构参考图 学习策略:通过制作思维导图的形式,进一步深入学习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增强信息提取和分析概括的学科能力。 2.思考迁移:作者的行
18、文思路对你有什么启发?你学会了哪些论证方法? (三)体会韩愈散文的特色 设计意图:纵观全文,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初步领会文章的布局谋篇技巧,落实教学目标,并为下一步纵深探究作铺垫。 1.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1)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2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串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教学策略:通过对“整句”“
19、散句”“排偶句式”等知识的深入学习,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培养咬文嚼字的阅读习惯,提升领会理解、分析概括、批判赏析的学科能力和积累与语感、整合与语理、欣赏与评价的学科素养。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2段一连用了两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为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为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为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
20、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体会韩愈散文的特色。 (1)运用排偶句式(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式),有助于增加文章的气势,而且有一种音节美,在语气上也很自然流畅。 (2)语气语调婉转多变,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 “嗟乎”“鸣呼”(语气词加强感叹); “其皆出于此乎”(疑问语气);“吾未见其明也”(判断语气); “其可怪也欤”(感叹语气)。 (3)总结:雄健明快、汪洋恣意。 (四)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1.联系实际,对照反思。 读了韩愈的师说,在议论文写作方面,你受到了哪些启示? 2.延伸拓展,发表见解。 (1)课文中有关“尊师”与“重道”的观点,是否
21、适合于现代社会? (2)你认为理想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3)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你是否同意他的这种说法? 请大家展开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 参考观点 (1)尊师重道是传统美德,我们都知道,国家的发展靠经济,经济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发展靠教育,教育的发展靠学校,学校的发展靠老师,我们是靠老师传授知识的,所以我们要尊重老师。 (2)学生应当理解老师,老师也要多关注学生。老师和学生应是平等互助的关系。课堂上,老师是长辈,我们要尊重;课下,老师是我们的朋友,我们无话不谈。亦师亦友,是师生关系的最高境界。 (3)“程门立雪”的故事大家都熟悉,尊师重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2、,在现代社会更应被提倡。我们是祖国的未来,老师则是引路人,是通向美好未来道路的拓荒者,老师为了我们作出了很大的牺牲,所以我们一定要尊敬老师。 (4)中国有句古话叫“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被看作父母一般,但古代的尊师重道建立在儒家思想的规矩框架之上,使得当时的师生关系变得僵硬而缺乏生气,这显然不符合我们现代人和谐相处的原则。现在,我们的师生关系应该像朋友一样,老师应是我们知识的启蒙者、心灵的领路人。 (5)理想的师生关系应是朋友关系,老师要了解学生,学生要理解老师。老师不要惩罚学生,而应用自己的真心感化学生,让老师这个热烘烘的太阳融化学生心里的冰山。 (6)我不太同意韩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
23、解惑也”的观点。老师不能只给学生传授知识,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老师只起一个引路人的作用。老师能教给我们一个原理,却无法代替我们思维。我们应该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去领会,自己去消化,这样知识才能真正变成我们自己的收获。只有不依赖老师又不脱离老师,不迷信老师又不抵触老师,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生。 (7)我也不同意韩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观点。老师在传授我们知识的同时,还要教会我们怎么思考,怎么做人,否则,一味地灌输知识,像古人那样“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死读书,读死书,只会留下一个“百无一用是书生”的可悲结局。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生活实践,加深学生对“尊师重道”的理解和体会,真正让课本知识内化为自身的修为。这个过程自然也会提高学生分析概括、解决问题和内化完善的学科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教学、及时评价的方式,并联系实际生活,把“尊师重道”的思想观念根植到学生内心,提高学生的内化完善能力,培育意识与态度、选择与继承的语文素养。 三、板书设计 4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