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教学设计5篇(DOC 30页).docx

上传人(卖家):2023DOC 文档编号:572321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27.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教学设计5篇(DOC 30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教学设计5篇(DOC 30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教学设计5篇(DOC 30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教学设计5篇(DOC 30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教学设计5篇(DOC 30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教学设计5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交流读书摘要,加深对课文理解。交流二三人后归纳,鼓励学生向课外阅读延伸,经常自觉地做读书摘要继续研讨写法。这篇课文的写法,除了层次清晰、有条有理这个特点外,还有一个写法特点也值得理解和学习。说明事物的时候,常常要用举例子的方法,举例的多少按照需要而定,能够举一个,也能够举两个甚至更多些。这篇课文在多数状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却举两个例子。学生读课文举两个必要吗为什么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由整理说明文中例子举多举少是有讲究的。读者容易明白的地方举一个例子就能够了,不容易明白的地方就要多举两个例子。近海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如

2、果依次类推,就会误以为春天也必须来得早,必须温暖,但是事实上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接连举了“大连北京”和“烟台济南”两个例子加以说明,使人确信无疑。理解语言的生动性。这篇说明文的语言很生动。生动的说明才能让人爱读易懂。先请同学们把第一、二段仔仔细细地轻声读两遍。同学们自读后教师范读一遍,然后挂上预先准备的小黑板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回暖。2.再过两个月,燕子飞来了。3.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掉到地上。4.杏花开了,就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叫了,该及时耕作。要求学生透过比较对照,指出上述语句同课文中相应的语句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了解;两者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但课

3、文的语句要生动得多讨论后归纳。第1句没有课文中“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这一句生动。“渐渐回暖”是一般的说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则很自然地运用拟人的写法,“沉睡”、“苏醒”两个词用得贴切而生动,具体地喻写了严冬的大地和早春的大地的不同情态。第2句没有课文中“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这一句生动。“飞来了”是一般的动态叙述;而“翩然归来”是简单、活泼的动态描述,而且还包内含亲切欢迎回到家来的感情。第3句没有课文中“在秋风中籁籁的落下来”这一句生动,“掉到地上”是一般的动态叙述;而“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则是具体、生动的描述,黄叶在秋天纷纷落下的情景,仿佛彩色电影的镜头展此刻我

4、们的面前。第4句没有课文第二段中几个原句生动。那几句紧扣“大自然的语言”,先后用了比喻、拟人的写法,还模仿布谷鸟的叫声,写成催促农民耕作的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比直接说“及时耕作”要新鲜、生动得多。复习、复述。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潜力:1利用文本学习和感受科普文章的特点,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并能对大自然中的物候现象作出简要解释。2理清文章思路,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提高语言概括力。3揣摩语言,体会说明文的语言不仅仅准确严谨,还能够具有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过程与方法:1激趣导入法,由解题引出物候与物候学。2课文解读与生活情境相结合。3话题活动由“面

5、”到“块”再到“点”,逐层深入引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透过本文的教学来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起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概括资料要点,理清说明顺序,学生能够用课文中的话或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资料要点,体会“说明事物要有条理,有主次,有详略”的特点。2体会语言特点:学习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个性是第一段描述四季景象的语言,体会“说明事物的语言不仅仅要注意准确、科学,还要力求做到生动、形象”的特点。教学难点:1理清全文,第三部分段落之间,第十一段落之间的说明顺序,感受说明文语言的逻辑力量。2品味鉴赏第一段的语言,感受说明文语言的优美。三、教学策略采用朗读课文、主要问题设计与追问

6、、讲解与练习等方式,按从“面”到“块”、从“块”到“点”的逻辑顺序逐层深入教学,引导学生把握文章资料,理清行文思路,感受语言特色。四、教学过程解题组织学生初次朗读课文,并思考: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它的另一种说法叫什么?明确: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解题: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题目把物候现象比成大自然的语言,形象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设计意图】了解题目“大自然的语言”与“物候”的关系,自然引出文章主体物

7、候及物候学。锻炼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潜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及说明顺序引导学生二次走进文本,从“面”到“块”,理清全文及某一部分的说明顺序,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说明事物的特点讲得有条有理,有主有次的。1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作者又是如何进行说明的?明确: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2第一部分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第四部分说明研究物候学的好处。追问一: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好处?【明确】能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能够广泛应用在农业生

8、产上。追问二: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明确】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追问三:研究物候学有什么好处?【明确】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设计意图】把握文本资料,引导学生搜索、筛选相关信息并提取、概括文章要点,训练学生概括信息的潜力。追问四:这四部分资料之间有没有内在的联系?明确:第一部分描述现象,由表及里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作出解释,话题转到农业上,与文章结尾构成了照应。第三部分推究原因,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第四部分阐明好处,再

9、次突出“大自然的语言”,与第一部分照应。全文条理分明,主要按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物候学,通俗易懂,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追问五: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颠倒说明的顺序?明确:不能。因为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有条有理。纬度、经度、高下差异,都是空间因素,古今差异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到时间又是一种条理。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清楚。追问六:研究物候学的五个好处又能否颠倒说明的顺序?明确:不能。“首先”“对于”“还能够利用”“也能够利用”“为了便利”五层意思,有重有轻,有主有次。小结:无论是全

10、篇,某部分之间,还是某一段落内部之间,本文在说明顺序的安排上都十分讲究,说明极富条理性,我们感受到的是全文极具章法的美、结构的美。【设计意图】帮忙学生理清全文思路,了解全文及某一部分的说明顺序,训练学生筛选、提取、概括信息的潜力以及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了解物候知识,灵活运用引导学生第三次走进文本,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并能对大自然中的物候现象作出简要解释。练习1:解释产生下列现象的原因。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郭沫若玉兰和红杏练习2:梅雨多发生在春夏之交,在我国各地先后不一。这在唐、宋诗人的吟

11、咏中,早已有记载。根据本课知识说一说为什么产生这种现象?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唐杜甫梅雨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棹风。宋苏轼舶棹风练习3: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下面诗歌的理解。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红颗珍珠诚可爱,白须太守亦何痴。十年结子知谁在?自向庭中种荔枝。唐白居易种荔枝提示:当时白居易在四川忠州,时任忠州太守。此刻四川有荔枝吗?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引竺可桢的观点:唐代气候温暖,四川可产荔枝,之后气候变冷,四川荔枝灭绝。中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研究小时候的冬天,我经常和小伙伴一齐在湖南老家放牛。天气很冷,太阳出来后,我们把牛

12、赶向了山腰。那些牛儿呢,似乎有灵性,不约而同地撒欢儿往山腰去了你能帮我解释一下吗?【设计意图】帮忙学生初步了解物候知识并简单运用,激起学生探索研究的兴趣,使学生发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品味并鉴赏说明文的语言引导学生第四次走进文本,由“面”“块”聚焦于某一“点”,深入品读第一段,品鉴语言。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并品味鉴赏,谈谈这一段的语言特点和它的表达作用、表达效果。【明确】开头一段用文学的语言,叙述大自然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与花果生长、虫鸟出没,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四季风景画,显现春夏秋冬四季更迭。“渐渐”是叶子枯黄的过程;“大地”“从沉睡中苏醒”是拟人的手法,再用“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具

13、体描述大地“苏醒”时的样貌,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燕子是“翩然归来”,轻捷、洒脱、活泼伶俐的小燕子的形象一下子就浮此刻眼前。用一句“不久”“于是”由春自然转入夏。而秋的标志是“果实成熟”,是“叶子变黄”。作者在描述叶子变黄的状态时,用“簌簌”描述风吹落叶的声音,写出树叶纷纷飘落的动态,有声有色,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此外,“北雁南飞”“田间草际的昆虫”“销声匿迹”“衰草连天”等词语,写出冬天即将到来时的萧索、清冷。这一切都是为了“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又是拟人的手法。那里面的“载”,是充满的意思,恰当地描述了风雪飘落的程度,写出了风雪交加、旅途的艰难,可谓一词写尽整个冬景。最后,作者用“年

14、年如是,周而复始”八个字概括这一段的四季更替状况,点明四季变化循环往复的自然现象是带有规律性的,既以多姿多彩的画面激起阅读的兴趣,也以生花妙笔设置悬念,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作了有力的铺垫。小结:作者在写四季时,既抓住了各季节不同的特征,又力求写法上有变化,词语丰富,句式多样,并恰当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显得形象生动。【设计意图】锻炼学生鉴赏语言的潜力,组织语言及表达的潜力。体会还能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点。提示:若课堂时间允许能够让学生分享自己观察、感受到的物候现象,为写作训练带给思路。布置作业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以“春夏秋冬”为资料,或以某一个季节的特点为资料,写一篇小短

15、文,能适当描述“物候现象”,文体不限,不少于300字。【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认知力与想象力,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组织材料和语言的潜力。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创意说明这篇文章在用语方面是极有特点的。物候学不是一门容易弄懂的学科,为了使读者容易理解,作者将抽象的事物尽量形象化,并超多运用优美词语、描述性语句和修辞手法,使本来枯燥的事情变得生动形象,使之成了一篇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很强的佳作。所以在教学上,以品析语言为突破口进行教学,也不失为一种实用而有实效的方法。教学步骤一、导语本文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所谓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样会有语言我们读了这篇文章才会恍然大悟,原先指

16、的是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本文以此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本文的用语典雅,是一篇生动、搞笑的说明文。二、学习字词,将下面的词语读两遍。衰草连天鬓毛衰连翘翘尾巴差异差遣差劲参差观测道观播种耕种落叶丢三落四落枕三、整体感知,弄清结构。1.速读课文。2.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说一说文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讨论并归纳:第一部分: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第四部分:研究物候学的好处。文章先介绍现象,再揭示原理,写作顺序由表及里。

17、四、研读品析,语感体验。品味文章语言生动的特点。1.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按照什么顺序讨论并归纳: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2.这一段哪些词语说明时间的推移讨论并归纳:用了“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等词语,变化灵活。3.描述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运用了哪些词语仔细揣摩、品味。答:开笔用“沉睡”“苏醒”等词将“大地”拟人化,给人以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大地苏醒的物候现象,概说三种:“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勾勒出一片生机勃发的春色,显得十分舒展。“次第”一词写出春花竞相怒放的热闹景象,用“融化”“萌发”“开放”三个动词具体描绘出大地

18、苏醒的生动画面。写燕子归来用“翩然”来修饰,写出燕子轻巧的身体、轻盈的飞舞姿态,十分形象贴切。写秋风落叶,用“簇簇”一词写出秋天的肃杀景象,用“渐渐变黄”写落叶,写出了落叶颜色逐渐淡化、枯萎的过程,写得有声有色,景观生动,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此外,“北雁南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简练而富有表现力,作者把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灵性,说“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既然有灵性,也就能说话了,这样下一段用拟人手法将物候现象说成是“大自然的语言”也就很自然了。本段寓说明于生动的描述之中,既准确又形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4.运用下边的词语,复述课文中关于四季的描述。苏醒次第

19、萌发孕育差异推移灵敏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品味文章语言科学性的特点竺可桢原文第1段最末一句为“年年如是,周而复始”。但改文中被改为“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这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科学与准确的特点。在文中找一找还有哪些词语也突现了这一特点如: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品味文中反义词的运用如: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早春跟晚春也不同经度之所以发生影响,是离海洋远近的关系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

20、的差异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小结:这些反义词放在一齐,有的表现了事物的变化,有的突显了事物的特点。使用了它们,使得文章显得既简洁,特点又鲜明。五、扩展延伸,语言实践话题:从现代科技的发展、高科技手段的运用看此刻是否还有必要研究物候学学生讨论、交流。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创意说明这是一篇生动、搞笑、颇具散文色彩的说明文,同时它也是一篇极有条理的说明文。无论是生动形象、用语典雅地介绍物候现象,还是语言平实、通俗易懂地介绍与物候有关的知识,学生都能从中很容易地体会到说明文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特点。让学生模仿作文,能够在实践中更深地领会知识。教学步骤一、导入激趣教师出示一组有关物候谚语的幻灯片。如

21、:冬至出日头,正月冷死牛。烟囱不出烟,必须是阴天;早晚烟扑地,苍天有雨意。芒种火烧云,夏至雨涟涟。没有龙舟水,便有寒露风。盐罐返潮,大雨难逃。蜻蜓低飞江湖边,必有大雨雷闪电。桃花开,杏花落,播种大田没失错。槐花开满沟,播种花生保丰收。布谷叫,种大田。雁走霜将见。由此自然过渡到大自然的语言的学习。二、整体感知文章介绍了哪些物候学知识明确:首先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说起,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之后介绍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再次介绍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指出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好处。三、研读体验1.文章开头,并没有直截了当地说明什么是物候,偏偏从一年四季的自然现象说起,这是为什么明

22、确:从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说起,能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介绍物候知识,将物候知识说得亲切通俗易懂。从生动丰富的自然现象说起,有如展示一幅四季风景图,使人容易对物候知识发生兴趣。以四季为序写自然现象,显示了物候现象同气候的关系,说明物候现象是有其规律性的。2.教师小结:写文章,个性是说明文,必须要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特点,这样才能便于读者理解,便于读者了解知识。这篇文章思考到人们的认知规律,先介绍现象,再揭示原理,写作顺序由表及里,使文章通俗易懂。3.那么,这篇文章条理清晰的这一特点还表此刻哪些段落中明确:如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是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由空间到时间的条理性来安排说明顺序的。这样安排使文

23、章言之有序,很有条理,证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不同,有主有次。又如文章开头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来介绍物候现象。文章的第二段按照由植物到动物的顺序来介绍物候现象。第三自然段由古代写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4.为了使条理清晰,作者在用词上有何特点明确:如第一段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而介绍影响物候现象的因素时也用如下词语: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条理更为清楚。四、仿写实践1.口头实践:我们的校园要求: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介绍校园的景色。学生思考,在课堂上互相交流。2.笔头实践:新型的台灯第一步:教师进行写作指导

24、。文章的后一部分采用了“分点”说明的方法有条理地说明事物。所谓“分点”说明,就是从分说的角度,对说明对象进行“一点”“两点”“三点”.式的解说,几个“要点”说完了,事物的特点也就显现了。同学们进行课中写作活动。第一步:指名构思。说一说我最喜欢的几种学习方法。第二步:小组讨论。向学生展示一款新型台灯,并下发其说明书等材料,透过观察和资料写一篇介绍台灯的说明文。同学们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整理成文。要求:用”分点说明”的方式,并配以必须的语言标志。由主到次地写。第三步:个人展示。以新型台灯为资料写一篇说明文。要求:在分点式说明的基础上,尽可能地采用灵活多样的写作方法,比如:拟人手法、描绘手法、答问手

25、法等等。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读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2、理解课文资料,透过感情朗读,使学生领略大自然语言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3、发现诗歌中规律性的语言现象,仿照诗歌写一段话。教学重难点:1、指导朗读课文,明白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2、发现诗歌中规律性的语言现象,仿写诗歌。课前准备:1、查找有关“三叶虫”化石、“喜马拉雅山脉”的文字或图片资料。2、观察大自然,搜集有关“大自然语言”的资料。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同学们,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但并不是只有人类才有语言,大自然中也有很多奇妙的语言,

26、让我们走进大自然的语言,去聆听,去发现吧。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用喜欢的方式初读诗歌。读书要求:把每节诗读得正确流利,注意读出诗的节奏。2、抽生接读课文,群众评议:是否正确流利,是否有节奏。3、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想想课文中哪几个小节具体写了大自然的语言。4、指名回答。5、观察板书,问:同学们发现了吗,大自然的这些语言都说了哪些方面的资料?6、师叙述:瞧!大自然的语言上到天文,下至地理,涉及到方方面面。你们觉得大自然的语言怎样样?三、品读诗句,指导朗读。1、师叙述:大自然这些特有的语言,到底“妙”在哪里呢?大家自己研究一下课文。提出自学要求:选取最感兴趣的一类大自然的语言学习,要求:想一

27、想:大自然的语言“妙”在哪里?读一读:怎样读,才能让听的人体会到“妙”。2、检查:抽生回答,朗读。3、出示句式,体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自由读文,体会。4、大自然用这些语言和我们说话,它真的说了吗?但是,我们一看到这些东西,就明白它向我们表达了什么。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5、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怎样才能发现、读懂这些妙不可言的大自然语言呢?分男女读小节。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1、此刻,老师要考考大家,平时是不是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说说你还发现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2、师补充3、能仿照诗歌再编一节吗?组成四人小组,编一编。4、交流,汇报。5、师小结:只要你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善

28、于观察,勤于思考,必须会发现更多大自然的语言!五、作业自助餐。1、收集文中好词。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3、把你发现的大自然的语言仿编一节诗句写下来,读给家人听。第二课时一、展示作业,复习导入。1、同桌合作,读一读你收集的文中好词。2、交流创编的诗,收集成册,展贴于“学习园地”。二、指导背诵。1、师生接读:老师读前半句,学生接后半句。如:师:别以为人才说话。生:大自然也有语言。2、自由练习,背诵诗歌。3、个别展示,背诵诗歌4、全班一齐背诵诗歌。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1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记忆本课生字。2指导书写。观察字的间架结构,指名发言。导入新课。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

29、还记得里面是怎样分别描述小草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春天,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冬天草色“暗黄”。从“绿绿的”明白春天到了;从“暗黄色”明白冬天已经降临。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样回事呢这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人们解释其中的道理。板书课题通读全文。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对一些难字难词也已经查阅过字典词典,下面一齐读读课文中这几个字词。利用课文“预习提示”内的5组字词,让学生个别读,齐读。接下来讨论下面几个问题: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2.“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3.对照注解,说说看,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课文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学生发表意

30、见后教师归纳1.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2.“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3.课文把原先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下面再通读全文。先替各自然段标上序号,用5分钟时间快读一遍,并思考第一道练习题中的4个小题,填写段的序号。学生读、练后简要讨论。各小题后括号内应填的序号为:第1题;第2题;第3题;第4题。理清层次,剖析条理。说明文要把事理说明

31、得清清楚楚,让人读了容易理解,就务必讲究条理性。请同学们围绕课文的中心物候现象的介绍,划分段落,简要归纳段落大意。在解答第一题的基础上,引导讨论,然后归纳第1大段:从一年四季中自然现象的变化说明什么是物候,并进一步说明物候学和它研究的对象。第2大段: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第3大段:分项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第4大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好处。课文中心明确,条理清晰。请再进一步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讨论后归纳说明应有条理,即使是并列的几个方面,也不能任意推测,而是要以必须的标准理清条理,依恰当的顺序逐项说明。课文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

32、,是按照从主要到次要,从空间到时间的顺序来安排的,并分别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证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学习编写读书摘要。同学们透过几次通读课文和讨论资料、层次,对课文已经大致理解。在阅读实践中,为了加深理解,抓住重点,或是为了记录资料,以备日后使用,我们常常会在大致理解资料之后,做一些读书摘要。摘要,实质上就是对信息进行筛选,要把文章的要点或主要的资料摘录在卡片或笔记本上。摘录的形式,能够是分条的提纲,也能够是浓缩的文字;能够摘引原文的重要语句,也能够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天我们先练习最简单的读书摘要;从课文中选出一些重要的语句,分条抄录在笔记本上,构成本文的“摘要”。第一步,先围绕课文第一道练习中的4个小题,从文章中找出答案,在有关的句子下划一条曲线。第二步,把这些句子分别摘抄在笔记本上,有时可适当调整语句或在句子前、后加上一些词语,使表达完整。学生练习,完成后相互交换阅看,订正、补充,加深理解课文资料。再将预先准备的写有“摘要”的小黑板挂出,供学生参考,但要求不必抄教师做的“摘要”。 在我们现在生活中是否存在盲目排斥或全盘接受的现象,拿来主义,在今天有没有实用意义?请同学们联系我们当前的社会现实说一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待归类文档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教学设计5篇(DOC 30页).docx)为本站会员(2023DOC)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