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 解决问题(二) 课时 1 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口述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 2、使学生能根据乘法和乘加解决够不够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观察、讨论、汇报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和乘加的含义解答应用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模式或方法 小组研讨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乘法和乘加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学会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预设 一、 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图文并茂,复习旧知 ( 1)看图列式计算:(课件演示) 一支钢笔 9元 一
2、共有多少朵花? ( 2)汇报交流: 9 5=45(元 ) 6 3 1=17(朵 ))、 6 2+5=17(朵)或 3 5+2=17(朵) 2、以旧引新,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运用加、 减、乘法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设计依据与意图 设计依据:乌申斯基认为“复习是学习之母”,他形象地把学习而不注意巩固知识比作“醉汉赶车”,只顾向前跑,货物一路走、一路丢,到达目的地,只剩一辆空车。 设计意图:复习环节第 1题复习求总价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回顾用乘法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第 2 题可以引导学生从横行和竖列两个不同的角度观察,从而发 非预设 生成 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预设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3、1、小组合作,构建方法 ( 1)理解题意,收集信息。 学生读题:(课件呈现例 5题目) 二( 1)班准备租车参 观科技馆。有 2名教师和 30名学生,租下面的客车,坐得下吗? 小组交流:从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教师和学生共有32人要乘车) ( 2)明确问题,分析过程。 理解“坐得下吗”的含义。 引导学生明确:有 32 人要乘车,一共需要多少个座位呢?( 32 个座位)如果车子的座位比 32 个少就怎样?(坐不下)什么情况下就坐得下呢? 说说解决过程。 学生交流:先求车子的座位数,再比较看看能不能坐得下。 ( 3)看懂图意,尝试解决 不同角度观察“座位示意图”:可以引导学生从横、竖两个角度说一说
4、;还可以从其他不同角度思考,只要合理 都给予肯定。 学生根据不同观察,尝试列式解决。 汇报交流: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和算式。 预设:解法一: 7 4=28(个) 28+5=33(个) 30+2 32(个) 解法二: 8 4=32(个) 32+1=33(个) 30+2 32(个) 解法三: 5 8=40(个) 40-7=33(个) 30+2 32(个) ? 比较作答:根据计算结果比较回答“能不能坐得下”。 设计依据与意图 现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思维灵活性的同时,为新课学习奠定基础。 设计依据:教育学中教学的启发性原则,要求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
5、动脑,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运用于实际。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旨在引导学生读懂题意、看懂图意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寻求不同的解决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他们理解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感知和操作获取数学知识 ,培养实践能力。 设计依据:杂施 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学记 设计意图:交流学习体会,循序渐进、形成系统。 非预设 生成 2、反思过程,小结方法 学生说说像这样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应注意什么? 三、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谈谈这节课学了哪些 知识? 当堂 检测 检测题型设计 1、完成教材第 84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解决,
6、然后说说自己的想法。即怎样求鸡蛋的个数,重点引导学生交流从不同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2、完成教科书第 85页练习二十一的第 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 小英准备了 25元,想买 6本日记本和 1个铅笔盒,如图: 设计依据与意图 设计依据:教育学认为检查知识是指教师通过测验、作业、提问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查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的检测题检查学生本节课的掌握程度。 典型错题诊断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二) 解法一: 7 4=28(个) 28+5=33(个) 30+2 32(个) 解法二: 8 4=32(个) 32+1=33(个) 30+2 32(个) 解法三: 5 8=40(个) 40-7=33(个) 30+2 32(个) 答:全都师生能坐得下。 她准备的钱够吗? 教学反思 -温馨提示: - 【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 全册教案、课件、试题、教学计划 等欢迎点击下方链接,下载全套资料! 】 请到 百度 搜索“ 163 文库 ”,到网站下载! 或直接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