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散文命题角度1词语含义、句子含意理解-3-高考真题体验对方向(2017全国46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窗子以外林徽因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东西: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
2、。-4-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是紧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5-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那里两树马缨,几棵丁香;榆叶梅横出疯杈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痕,
3、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杂音。什么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什么米送到了,一个人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过屏门;还有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收账的,胸口斜挂着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自行车;更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进门房;什么赵妈的丈夫来拿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早来了你就听到两个人唧唧哝哝争吵的声浪。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扇子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璃的!-6-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生活!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沉闷没有生气的
4、生活,实在受不了,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刹的名胜,又可以知道点内地纯朴的人情风俗。走了,走了,天气还不算太坏,就是走他一个月六礼拜也是值得的。-7-没想到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不错,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傲地带上“考察”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瞭望,但那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不信,你检查他们的行李,有谁不带着罐头食品,帆布床,以及别的证明你还在你窗子以内的种种零星用品,你再摸一摸他们的皮包,那里短不了有些钞票;一到一个地方,你有的是一个提梁的小小世界。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
5、铁纱!隐隐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听到一些声音,如果你私下满足了,那也没有什么,只是千万别高兴起来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有删改)-8-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二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笔触细致,表露出观看者对他们的陌生与好奇,并引发下文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B.既然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永远都只在窗子之外,那么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C.本文写“时髦的学者”架上“科学的眼镜”,到陌生的地方“瞭望”,是以调侃的方式来讥刺他们的“考察”不过是浮光掠影罢了。D.开头的“话从哪里说起
6、”一句看似多余而突兀,但读完全文之后,就会明白作者正是从那种渺茫之感开始梳理自己思路的。-9-答案 B 解析 由最后一段中的“没想到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只是千万别高兴起来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等表述可知,“窗子”一直存在,通过健康的旅行,获得深刻的认识的想法并不能实现。-10-2.(词语含义理解)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义。参考答案 指具体的窗子,如铁纱窗、玻璃窗,分隔了不同的生活场景;指“无形的窗子”,即心态与观念的限制,造成了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隔膜。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
7、义的能力。文本中的窗子,既指现实世界中的“窗子”,可以是铁纱窗,或者是玻璃窗;又是隔绝自己生活与他人世界的象征。有的人坐在窗子里面,有的人行走在窗子外面,而一扇窗子隔绝出来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11-3.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参考答案 转“我”为“你”,“你”成为自我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含着作者冷静审视的态度;使用“你”的同时,又使用了“我”,蕴含着作者的自嘲与反思。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做出评价的能力。文本中,“你”“我”代表了两种不同的视角,称呼“你”体现了作者冷静的思考。作者既关注窗外,又无法真正
8、走出窗子,在“你”与“我”不同的人称中,体现出作者的自嘲与反思。-12-新题演练提能刷高分一、(2018河南郑州第二次质量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天鹅周晓枫小时候看过一场完整的天鹅湖,这是我所接受的最优美的古典教育。柔和的身体,动人的旋律,我无法确认具体的舞蹈动作与剧情之间的关联,但那被概括出来却依然抽象的美,慑服了我最初的情感。-13-天鹅以单纯的曲线勾勒出身形,它造型精湛,是高贵的典范形象。与孔雀风格不同,天鹅呈现的是简洁之美,此外,还包含了更多的庄严感。天鹅是赢得最多尊重的鸟。关于天鹅,人们说得已经太多了。布封著名的篇章赞颂着天鹅:“地上的狮、虎,空中的鹰、鹫,都只以善战称雄
9、,以逞强行凶统治群众;而天鹅就不是这样,它在水上为王,是凭着一切足以缔造太平世界的美德,如高尚、尊严、仁厚等。它有威势,有力量,有勇气,但又有不滥用权威的意志、非自卫不用武力的决心;它能战斗,能取胜,却从不攻击别人。”布封誉之为“太平共和国的领袖”。列那尔还有一个生动比喻:“它在池塘里滑行,像一只白色的雪橇。”的确,天鹅匀速而平静的游动,几乎不破坏水面的原有纹理,优雅至极。我听到的一个与众不同的对天鹅的评价来自我的朋友,她语带讽刺地说,天鹅不过就是一只会装模作样的鹅。我这位朋友极端反对媚俗,只有那些被人遗忘之处,才能引起她的关心;大凡多数人趋之若鹜的,她一定会冷眼旁观不知道这是“独”具慧眼,还
10、是慧具“毒”眼。但她的态度恰从反面提供了证词,天鹅确乎获得了人们普及化了的热爱。-14-传说,大神宙斯曾化为一只天鹅与海仙之女丽达亲近,和女朋友约会要打扮成天鹅,可见天鹅是神钟意的模样。天鹅并不因此而傲慢,丑小鸭的故事展示了它在成长过程中的谦逊,直到成年,它依然保持着这一良好的习惯,温和地低下头颈。我一贯持有偏见,认为过于自知的美让人生厌,而对自己的美貌几乎一无所知的人,有种别样的可爱。-15-天鹅并不是体形最大的鸟,不是毛色最绚丽的,不是歌喉最悦耳的但世间并无全面价值的美,我们所谓的无瑕,仅是在一个狭小局部达到的自我满足,其实它只是一种令人愉快的谐调关系,实现了优点对缺点的最大比值,表现出美
11、对丑的顽强克服愿望说到底,只是把缺点放置到观察者的盲区上。绝对意义的美是非真的,正如高大辉煌的王鸟凤凰,是幻想中的杰作。如果天鹅拥有引人注目的体形,那么它也许会像鸵鸟一样失去飞行能力;如果它拥有过于绚艳的羽毛,也许它们会成为花瓶里的独特缀饰。世间的美好不是并行不悖的,有时一个优点竟会成为另一个优点发展的阻碍。原来,删减技巧的运用有时要大于增叠,正是众多的舍弃成就了天鹅。-16-它在飞行高度上独占鳌头,可以在八九千米的高空连续飞行十余个小时,而普通的鸟只能达到四五十米的高度。有时候,谦虚并不取决于品德,而是眼界的问题。如果你所看到的范围足够宽广,你就会发现自己没有任何理由骄傲。高远的视线使它明白
12、,骄傲仅是鼓励自信的方式,而非对比别人的自得我由是理解天鹅的谦和。(摘自鸟群五重奏,题目为命题人所加,有改动)-17-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从自己小时候看天鹅湖写起,写饰演天鹅的舞者带给自己的最初的震撼,引出下文对天鹅之美的具体描绘。B.文章多处运用对比来突出天鹅之美,如通过与孔雀的对比来表现天鹅造型简洁之美,通过与人的对比来表现天鹅不自知其美的可爱。C.文章主要从外形、美德、游动的姿态、飞行的高度等方面来描写天鹅,突出了其高贵优雅与谦和,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D.本文围绕天鹅,回忆了天鹅湖,引用了布封和列那尔对天鹅的赞颂、朋友对天鹅的看法
13、,又引入神话与童话,看起来材料芜杂,其实是形散而神不散。答案 B 解析 B项,“通过与人的对比”理解不当,原文是将美而自知和美而不自知这两类人加以对比。-18-2.(词语含义理解)结合全文,说明文末“天鹅的谦和”的含义。参考答案 虽然高贵、庄严、仁厚、受人尊重与热爱,但天鹅并不因此而傲慢;天鹅并不占尽所有的美,并不奢望无瑕与拥有所有优点;天鹅的飞行高度让它眼界高远,从而更不会对比别人后洋洋自得。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首先到篇末找到题干中的引文,即“天鹅的谦和”,然后结合前面的内容分析其含义。如根据第二段中“天鹅是赢得最多尊重的鸟。却从不攻击别人”,概括出“虽然高贵、庄严、仁
14、厚、受人尊重与热爱,但天鹅并不因此而傲慢”的要点。以此类推得出其他要点。-19-3.本文几乎通篇使用第一人称,只在最后一段画线处改为第二人称,你如何看待这种人称上的变化?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参考答案 本文几乎通篇使用第一人称,娓娓道来,更显真实亲切,易于作者剖析对天鹅认识的心路历程,便于抒发对天鹅的热爱之情;文末画线处由第一人称转为第二人称,意在将读者拉入作者设置的哲思氛围中深入思考,拉近读者与作者思维之间的距离;由对天鹅“它”的剖析转为对人类“你”的启示,从而揭示天鹅与人类之间可以共有的美德:拥有高远的眼界,进而拥有开阔的心胸,获得谦和的美德。由物及人,深化了文章的主旨。-20-解析 本题考
15、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人称主要包括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每一种人称都有各自的特点。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对作者来说,它更便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第二人称在表现情感方面更具有震撼力,可以拉近读者和主人公的距离;第三人称写法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解答本题,首先应回顾每种人称技巧的作用,然后再结合文中指代的对象进行答题。-21-二、(2018云南昆明摸底调研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流浪的名著蒋新中午的文化市场已经退去沸腾和热闹,人头攒动与淘宝捡漏的各色眼神终于渐渐收场,给这个季节
16、的清冷腾出许多可以畅快呼吸的空间。冷风重新凝聚,换挡提速,自由鼓荡,在人们身边进行新一轮穿梭。冷风里的阳光十分柔和,暖暖灿灿的,宛如尼采的纤细之手,移动着抚摸着地上那些还没有撤走的物品,当然还有我的感觉。那些醒目的枣红色,宛如一群被冷落被流浪的红鹤,倔强在那个杂乱的地摊上,无奈而又高贵。-22-蹲下。捡起。端看。眼睛一碰触精装书面上的烫金书名,周身像被灌了一瓶六十二度二锅头似的,顿时热乎起来原来是一群诺贝尔文学奖书籍悄无声息地集结在这冬季里!封面:诺贝尔文学奖全集41。主编:陈映真。获奖年度:1966年。获得者:以色列作家约瑟夫阿格农;瑞典作家、诗人奈丽沙克丝我呆了,瞬间把自己雕塑在冷风里。书
17、籍之“书龄”已经超越而立之年,开始在不惑之路上行走,可书们为什么会来到这里?我蹲在为阳光抚摸、为冷风扫射的地摊边,迅速将散放的枣红色书一本一本收集到跟前,一共十五本。从书的编码看,十五本只是这套诺贝尔文学全集的一部分,后边有无不敢断定,前面应该还有确凿的四十部因为摆在面前的最小截止书目号是“41”。“那些书呢?”我抬头问那人,直言不讳。-23-“哪些书?没有了,就这些。”黑瘦矮的摊主似乎有些不耐烦。地上那些落满一层尘土的书已被收集在无序的纸箱里。摊主准备走,把空间让给清冷的风。摊主见我还在翻看,便跺着脚催问买不买。他急着要走,因为冷,因为要吃饭,因为到了散摊的正午时光。于是询价,掏钱,打包,在
18、柔和清冷的阳光抚摸中,我把那摞枣红色书籍带回了家。用白菜价格买来的那排枣红色,宛如钱塘江涌出的一线潮,整齐醒目地摆在书橱中央。然而,望着捡漏得来的书籍和由它们簇成的风景,我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文化和市场一接轨,就成为买卖文化的市场。书,自然是文化的,可是,在这交易文化的市场里,除了古籍和稀有版本受到收藏者淘宝者的青睐外,其他都白菜萝卜般地拥挤在地摊上。一堆一堆任人翻、任人找、任人看的书,在这里成为真正的落魄者和流浪者,既失去了“书中自有黄金屋”和“书中自有颜如玉”的高贵价值,也失去了可以归属的身份证。它们的高贵去哪儿了呢?-24-寻找被遗失被冷落的那些高贵书籍,常成为我周末的主题。在不同城市的
19、文化市场和相同模样的地摊书摊上,我寻找到许多高贵的书籍。20世纪60年代山东师范学院研究老舍、夏衍、郭沫若的书籍,在那些跳跃着细小草根显露的纸面上,尽管造纸的师傅想用绿色黄色淡青色来掩饰,依然如劳作者的皮肤那样粗糙。凹凸不平的汉字们倔强地排在那里,一言不发地留着自然灾害年代的苦涩和艰辛。这些不同思想的高贵者,各自在书橱的上上下下站位,摇曳着厚重如山的独有风采。坚强人格让我敬仰,倔强书格让我生出无边的敬意。淘来的书群既有卓然自尊的高贵身份,又有正版合法的身份证和居住证。书中一枚枚不同模样不同规格的印章,还有不同方式的图书编码,都载着岁月痕迹与书一同存在,成为书无法分离的命运共同体。有的书中还有硬
20、硬的或白或黄的借书卡,卡上还有借书人书写的潦草姓名和时间。这一切都成为书的正统履历。-25-好玩和好奇心曾促使我按图索骥,为书籍寻找曾经的家门,结果出奇一致:你寻找的单位不存在。书大概在破产、改组或者拍卖过程中,被迫卖掉的,或者让人任意拿走的。我见过无数书们被秤钩子称过以后,被塞进麻袋的狼狈和无奈。书的高贵身份瞬间被秤钩子剥夺,从高高的书架沦为不值钱的“废品”,然后到地摊上去流浪。名著,尽管流浪过,也是流浪者中的高贵者。每次抚摸,阅读这些血统正宗、出身名门的流浪书,感觉面对的似乎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书本,而是一位位经过生命体验的长者。当手指划过,眼光走过,书籍也默默收藏起你的体温、感知和眼神,就
21、像收藏每天的阳光那样,把发生的一切悄悄地融注在经过岁月沧桑洗礼的纸面里,成为你什么时候需要就什么时候出现的最好朋友与知己。-26-每一部书,特别是那些经过书摊地摊流浪后的书,都会成为一座有秘密有故事的房子,无论横版竖版精装简装简体繁体。书的一个钤印,一个刻本,一个年份,一行字迹,都在文化字面的脊梁上,留下烧不掉、丢不了、碾不碎、化不去的文化记忆。-27-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蹲下。捡起。端看。”这三句描写了“我”发现那几本高贵的书时的动作,短促的句式表现了“我”内心的激动。B.这几本名著已经出版了三十多年且已不成套,对于书贩来说已经没有太大的价值,
22、难怪他显得那么不耐烦并急于出手。C.文中写了书的种种遭遇,比如“白菜萝卜般地拥挤在地摊上”“被秤钩子称过以后,被塞进麻袋”,隐含着作者的痛心。D.本文记述了“我”发现散落的名著进而收集名著并寻找这些名著“身份”的经历,表达了对名著经久不衰的价值的崇敬之情。答案 B 解析 B项,“急于出手”错,书贩只是显得不耐烦,“他急着要走,因为冷,因为要吃饭,因为到了散摊的正午时光”。-28-2.文章开头写出了环境的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 环境特点:热闹退去,凉风清冷,阳光柔和。作用:为名著的处境及其出现营造背景。烘托名著出现时作者内心的激动以及名著的魅力。解析 解答本题,需要找出环境描写的句
23、子,“已经退去沸腾和热闹”“冷风重新凝聚,换挡提速,自由鼓荡”“冷风里的阳光十分柔和,暖暖灿灿的”,据此可以分析环境特征:热闹过后归于安静,有冷风暖阳。至于环境描写的作用,从环境本身的角度看,这是作者有意为下文名著的出现营造背景,并以市场此时的冷清暗示名著的处境。从人物的角度看,为下文抒发情感做铺垫,烘托出发现名著时作者内心的激动,凸显名著的魅力。-29-3.(词语含义理解)文中写道:“坚强人格让我敬仰,倔强书格让我生出无边的敬意。”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倔强书格”的理解。参考答案 不因所处环境的不利而改变自己的高贵。虽然用来印制书籍的纸张粗糙,但名著也有着厚重如山的独有风采。经历的磨难越多,越
24、彰显出更高的价值。流浪过的名著成为经过生命体验的长者和读者最好的朋友与知己,成为内涵丰富而不可磨灭的文化记忆。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文中提到“倔强书格”,“倔”是指名著对自身品质的坚持,即使材料粗糙,即使沦落到旧市场,成为“废品”被人贩卖,都坚持自身的高贵。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作者发现的“20世纪60年代山东师范学院研究老舍、夏衍、郭沫若的书籍”,虽然纸张粗糙,但“摇曳着厚重如山的独有风采”;而那些流浪过的书,正如饱受磨难、经过生命体验的长者,成为读者最好的朋友与知己,成为内涵丰富而不可磨灭的文化记忆。-30-三、(2018福建福州毕业班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
25、题。我们的家园陆梅这一年半载,但有时间,总想着回故乡。“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我耳旁回响着鲁迅的叹息。这个我频频回望的故乡早被夷为平地,碎砖块水泥柱无序地裸呈,断裂处醒目的砖红惊心动魄,脚踩上去竟生出无由的慌乱感。明明是自己的家啊,纵使家已成瓦砾,那也是熟稔的故土。细细想来,是因为静,止息的没有人烟的静。到处是瓦砾堆和疯长的野蒿草,间或蹿出一只白猫,无声一晃,转眼不见。我的不安和心惊又添了几分,我是谁?我来这里干什么?父母已搬去小镇安顿,最牵念的那棵老桂树也已易主-31-如果非要有个理由,就是寄养在表哥家的大狗阿黄。我确是为着大狗阿黄去的,捎带看一眼辛夷花树。每次去看阿黄,亲眼看着它急急吞
26、下一根又一根香肠,想象它饱一餐饥一顿的日和夜,我都不忍直视,更不敢遥望它的未来。与其说我是对这只狗心存愧疚父母家已不容许再养一只狗不如讲我是无法直面我的失魂落魄。是啊,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恰是在这般心绪下,我随友人去了一趟金华的古村落。村落名都很好听:寺平村、岭下坡阳古街、岭下釜章村、塘雅、琐园很契合浙西徽派建筑的古雅美意,白墙黛瓦马头墙,门楣窗扇梁柱遍饰雕刻,砖雕木雕石雕各般讲究。尤其敞阔聚气的厅堂“立本堂”“崇德堂”“崇厚堂”“敦睦堂”端的是儒家“耕读为本,忠孝传家”的敦本敬祖之风。-32-春阳早上,信步在窄长街巷里穿行,确有一种回乡的亲切。这个“乡”,是我们熟悉的远去年代的投影。曾经
27、,我们的祖辈在这样的老房子里繁衍生息。一个大家族衍生出多个小家庭,外姓融入,儿女成家,子孙满堂,村落自然而成。久之,家训、族谱、人伦秩序、乡规民约与古老的建筑一起构成了一个信仰的空间。繁体的“鄉”字,右半边是“郎”。郎在外行游求学、为官经商都把“乡”带在身边,所谓“乡愁”就是这样一份故乡的牵挂。故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湖畔海河乃至最初的生命记忆、性格情感早就融在你我的血液里,成为我们一辈子的基础和精神依托。-33-可是,从哪一天起,村落空寂郎不回城市化进程在改变着社会结构,城市人口涌动,乡村荒芜少人烟,这是近些年我们切身感受到的一个现实。一个村落如果没有了原住民,保护得再好也只是一具空洞的躯
28、壳。村落的灵魂是祖祖辈辈生活在那里的人。这是郎还可归的“鄉”。若是连村落也没有了呢?真就应了周易的象数之学,简化的“乡”字,从此乡无郎!金华的古村落虽也显寂寥,却还有人自然以老人和孩子居多。这是眼下中国乡村的一个普遍现象:青壮年背井离乡去遥远的城市求学打工,独独留下年纪尚幼的孩童和蹒跚老人相伴厮守。村落空壳化、乡村人口老龄化成了一段时间来频频被聚焦的话题。近年来,全国自然村在锐减、消失,其中包含大量传统村落。伴随村落消逝的,是村庄的凋敝以及村落所承载的传统文化。-34-35-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描写寄养在表哥家的大狗阿黄徒然苟活的境况,易于引起
29、读者共鸣,从而体会到作者返乡时的哀伤与失落之情。B.作者巧妙地用繁体的“鄉”字,并对其字形加以解说,借以表达对“村落荒芜少人烟”现状的担忧,使文章构思独具匠心。C.文章提及金华八咏楼,意在表明“风”具有超越时空、千载传承的特性,“风”的缺失会直接导致村落有“乡”无“郎”的困境。D.文章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为一体,情理兼具,既有对“家园”凋敝的痛心无奈,也有对守护、复兴“家园”的期盼与思考。答案 C解析 C项,根据文中“人已非,风依然”表述可知,八咏楼的“风”并未缺失;且从文中可以看出,应是城市化进程导致有“乡”无“郎”的困境,而非“风”的缺失直接导致的。-36-2.(句子含意理解)结合上下
30、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参考答案 故乡的房屋被夷为平地,至亲已离乡,物质意义上的“家”已不存在;作为集体记忆的故乡没有了一个个“家”的支撑,精神意义上的“家”也已不存在。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回答问题,一要注重联系上下文,二要注重把握语句中关键词语的意思。这句话,从字面意思看指的是“我”还有故乡,但故乡的房屋已被夷为平地;从全文的意思看,“家”不仅指居住的房屋,还指能够让游子有精神归属的“家”。由此可以从两个方面作答:一是物质意义上的“家”,一是精神意义上的“家”。-37-3.作者期盼的“家园”是怎样的?针对现状,你认为应该如何挽救日益凋敝的“家园”?请结合全文分
31、析。参考答案 作者期盼的“家园”:既有传统民居建筑、公共活动场所这些留存集体记忆的物质文化场所,也有家训、族谱等非物质文化记忆;村落还要有“原住民”。应该在以下方面挽救:采取措施,鼓励村民回村生活,特别是年轻人;修复古民居、呵护乡村原有风貌;保护民间之“风”,使其更好流传。-38-解析 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回答本题,首先找出文中描写的有关“家园”的内容。比如第二段,“我”的家成为瓦砾、乡村没有人的“静”;第四、五段,写金华古村落的状态,古建筑保存完好,有家训、族谱、人伦秩序等与古老建筑构成的一个信仰的空间;第七、八段,写城市化进程中村落的没落以及村
32、落没落带来的结果;第十段写民间的“风”的延续等。由此可以看出,回答第一个问题,应联系金华的古村落的特色谈作者期盼的“家园”;回答第二个问题,应联系作者的故乡以及其他村落出现的问题。-39-四、(201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一次适应性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海棠花未眠刘荒田晨六时,静,连鸟声也不好意思霸占整个郊野,只在栅栏上抛下几声啾啾,那是小山雀。也许是因为两只虎皮鹦鹉没来的缘故,小山雀不必嚷嚷,单是在桉树丛中起起落落,就搅出一个小规模的雨声簌簌的世界。松鼠照例表演空中走电线,无声无息。被松鼠一路胳肢的电线反而忍不住,要变作风里的琴弦。门前的小小风铃闷声不响,风太弱了。今天是倾倒垃圾
33、日,我把垃圾桶推到马路旁边去,过了中午,垃圾车会开来,伸出机械臂,把一个个塑料桶清空。我的天!垃圾桶隆隆滚过,我制造了类似春雷一般的音效!-40-其实寂静并非从此刻开始。我也早就“自然醒”了,那时才四点。随后,静由尚笼罩鱼肚白的远山蜿蜒而来。我在灯下读川端康成散文花未眠,开头一段是:“昨日一来到热海的旅馆,旅馆的人拿来了与壁龛里的花不同的海棠花。我太劳顿,早早就入睡了。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于是我研究起花的睡眠来。-41-按川端康成在此文的界定,花开曰“醒”,海棠之外,“有葫芦花和夜来香,也有牵牛花和合欢花,这些花差不多都是昼夜绽放的”。那么,何谓“睡眠”?众所周知的例子是睡莲,睡眠
34、时花瓣向上竖起,闭合。白天盛开,是绝美的娇媚。查网上资料,川端康成指的是“昼夜绽放”的海棠花,作息时间和人类类似,白天“醒”时叶子上的小叶都舒展平坦,夜里就寝,小叶片成双结对地折合,酷似含羞草。蒲公英也这般。我愿意加入文学的因素,在川端康成的海棠花瓣洒上凌晨的露珠,露珠在星光或者晨曦里闪烁,这就是睁得溜圆的璀璨眸子。如此这般,“未眠”的花就神采奕奕了。当然,上述“睡”态是我们的肉眼可以见到的,如果拿上仪器作精密的检测,花朵睡与醒,表征肯定更多。据说有的花入睡后叶子的温度不一样。有的花爱午睡。-42-问题来了,对大多数花而言,开放就是“未眠”,那么,“睡眠”就成为伪命题。我今天在推垃圾桶之前,特
35、地到后院去查看了。雪白的波斯菊从来没“睡”过,金黄的满天星、嫣红的虞美人和紫色的芍药也是。扶桑的花信已过,乌黑的枯瓣不是委地就是粘在枝丫,它们长睡不醒。那么,多情苏东坡为海棠花而写的“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红烛照红妆”是多此一举了。而所谓“海棠春睡”,干脆是形容杨贵妃的惺忪之态的,和花的作息毫无干系。我从网上找出几幅“海棠春睡图”,连巨匠张大千之作在内,左看右看,找不出睡和醒的区别来。我既缺艺术的悟性,又没经植物学的专业训练,平庸之眼只及平面和表层。只是,如我这般归类为“凡俗”的人,也许占了世间多数。川端康成“凌晨四点的海棠花,应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一句,换为凌晨一点,下午五点,任何钟点,都不成
36、问题,直到花瓣委地。-43-我毫无诗意地和垃圾桶打交道时,一脑子依然是花的“睡醒之辩”。从马路旁边往回走,瞥见左边人家的前院,木樨树下,一朵白色花飘落,如此巨大,吓我一跳,定睛看,是一只白腹鸟从枝上飞下,姿势过分舒徐,引起我的误会。美丽的误会!鸟当了一回山寨版木樨花。同理,凭借好风,花也能够冒充飞鸟。如此说来,过分计较花的“睡眠”,未必不是多事。(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改动)-44-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散文叙事自然,抒情真诚,议论率真,谈古论今,托物言志,写出了自己的生活虽没有诗意,却努力追求诗意的过程。B.文章第一段运用比拟、衬托的手法,既凸显
37、了凌晨六点郊野的静,又描摹出寂静之下万物的生趣,笔触细致,富有诗意。C.文中反复出现的垃圾桶和未眠的海棠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现实生活的无奈,花的“睡醒之辩”只是艰辛生活的调剂。D.文章第五段列举了波斯菊、满天星、虞美人等一连串从未“睡”过的花,从科学的角度否定了花“睡眠”这个命题。答案答案 B B 解析 A项,“托物言志”“写出了自己的生活虽没有诗意”错,文中没有体现;C项,“花的睡醒之辩只是艰辛生活的调剂”错,文中并未体现生活艰辛;D项,“从科学的角度”错,这只是作者自己理解的角度。-45-2.(句子含意理解)文章结尾写道:“如此说来,过分计较花的睡眠,未必不是多事。”这句话有怎样的意
38、蕴?请结合文本分析。参考答案 作者认为过分计较花的“睡眠”是多事之举。花的“睡”与“眠”有自己的作息规律。川端康成笔下的“花未眠”是一种文学化的表达,与海棠花是否真的未眠无关。生活中能否发现“花未眠”之类的现象取决于人是否有诗意,而不在花本身的“睡”与“眠”。所以,不必过分计较花的“睡眠”。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解题时,要先将句子的表层含意说出来,再结合文本去分析。这个句子的意思是作者认为过分计较花的“睡眠”是多事之举。再结合文本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文本中,花的“睡”与“醒”有自己的规律,川端康成笔下的“花未眠”与海棠花是否真的未眠无关,而作者去探究花的睡眠只是因为他对
39、诗意的追求。-46-3.文章以“海棠花未眠”为题,为什么却用了大量的笔墨写作者探究花的“睡醒之辩”?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参考答案 从结构看,“海棠花未眠”是文章行文的线索,整篇文章围绕作者读川端康成散文花未眠所思所感展开。从内容看,探究“海棠花未眠”是行文的重点,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探究花的“睡醒之辩”,表现的是自己对“海棠花未眠”的理解。从主旨看,“海棠花未眠”暗含主旨,代表的是对诗意生活的追寻,作者用大量笔墨探究花的“睡醒之辩”的过程恰是追寻诗意的过程。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仔细阅读文本。文中由读川端康成的花未眠引出了对花的“睡醒之辩”,“海棠花未眠”是文本的线索。文中
40、用大量的笔墨探究花的“睡醒之辩”,表达自己的理解,整个过程其实是追寻诗意的过程。理解了这些,从结构、内容、主旨等方面分点作答即可。命题角度2分析结构思路,概括内容要点-47-(2016天津16192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在母语的屋檐下彭程少年时代的伙伴自大洋彼岸归来探亲,多年未见,把盏竟夜长谈。我们聊到故乡种种情形,特别谈到了家乡方言,兴之所至,后来两人干脆用家乡话谈起来。本来以为这么多年不使用,很多方言都已忘记,不料却在此时鲜明地复活了。恍惚中,甚至忆起了听到这些话时的具体情境,眼前浮现出了说话人的模样。友人感慨:真过瘾。在一种语言中浸润得深入长久,才有资格进入它的内部,感知它
41、的种种微妙和玄奥,那些羽毛上的光色一样的波动,青瓷上的釉彩一般的韵味。几乎只有母语,我们从牙牙学语时就亲吻的语言,才应允我们做到这一点。-49-关于母语,英文里的一个说法,最有情感温度,也最能准确地贴近本质:mother tongue。直译就是“妈妈的舌头”。从妈妈舌头上发出的声音,是生命降临时听到的最初的声音,浸润着爱的声音。多么深邃动人的诗意!在母语的呼唤、吟唱和诵读中,我们张开眼睛,看到万物,理解生活,认识生命。诗作为浓缩提炼过的语言,是语言的极致。它可以作为标尺,衡量一个人对一种语言熟悉和理解的程度。“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坍了”,说的是世事沧桑,人生无常。“而今识尽愁滋
42、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说的是心绪流转,昨日迢遥。没有历史文化为之打底,没有人生经历作为铺垫,就难以深入地感受和理解其间的沉痛和哀伤,无奈和迷茫。它们宜于意会,难以言传。-50-每一种语言都连接着一种文化,通向一种共同的记忆。文化有着自己的基因,被封存在作为载体和符号的特有的语言中。仿佛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中,阿里巴巴的山洞里,藏着稀世的珍宝。“芝麻开门吧!”咒语念起,山洞石门訇然敞开,堆积的珠宝浮光跃彩。但洞察和把握一种语言的奥秘,不需要咒语。时间是最重要的条件。在一种语言中沉浸得足够久了,自然就会了解其精妙。有如窖藏老酒,被时光层层堆叠,然后醇香。瓜熟蒂落,风生水起,到了一定
43、的时候,语言中的神秘和魅惑,次第显影。音调的升降平仄中,笔画的横竖撇捺里,有花朵摇曳的姿态,水波被风吹拂出的纹路,阳光下明媚的笑容,暗夜里隐忍的啜泣。-51-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只有母语,才有这样的魅力和魄力,承担和覆盖。日升月落,春秋代序;昼夜不舍的流水,亘古沉默的荒野;鹰隼呼啸着射向天空,羊群蠕动成地上的云团;一颗从眼角滑落的泪珠有怎样的哀怨,一声自喉咙迸发的呐喊有怎样的愤懑。一切,都被母语捕捉和绾结,表达和诉说。我骄傲于自己母语的强大的生命力。五千年的漫长历史,灾祸连绵,兵燹不绝,而一个个方块汉字,就是一块块砖石,当它们排列衔接时,便仿佛垒砌了一个广阔而坚固的壁垒,牢牢守卫了一种古老的文化
44、,庇护了一代代呼吸沐浴着它的气息的亿兆的灵魂。童年在农村度过。记事不久的年龄,有一年夏天,大人在睡午觉,我独自走出屋门到外面玩,追着一只蹦蹦跳跳的兔子,不小心走远了,一直走进村外一片茂密的树林中,迷路了,害怕得大哭。但四周没有人听到,只好在林子里乱走。过了好久,终于从树干的缝隙间,望见了村头一户人家的屋檐。-52-一颗悬空的心倏地落地了。对于长期漂泊在外的人,母语熟悉的音调,带给他的正应该是这样的一种返归家园之感。一个汉语的子民,寄居他乡,母语便是故乡的方言土语;置身异国,母语便是方块的中文汉字。“官秩加身应谬得,乡音到耳是真归”,故乡的语言,母语的最为具体直观的形式,甚至关联到了存在的确凿感
45、。因为时时相与,反而熟视无睹。就像对于一尾悠然游弋的鱼儿,水的环抱和裹挟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去意识和诘问的。但一当因某种缘故离开了那个环境,就会感受到置身盛夏沙漠中般的窒息。被拘禁于全然陌生的语言中,一个人也仿佛涸辙之鲋,最渴望母语的濡沫。那亲切的音节声调,是一股直透心底的清凉水流。-53-每一种语言的子民们,在自己母语的河流中,泅渡,游憩,俯仰,沉醉,吟咏,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并经由翻译传播,成为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们共同的精神财富。以诗歌为证,鲁拜集中波斯大诗人伽亚谟及时行乐的咏叹,和古诗十九首里汉代中国人生命短暂的感喟,贯穿了相通的哲学追问;中世纪的意大利,彼特拉克对心上人劳拉的十四行诗倾诉,
46、和晚唐洛阳城里,李商隐写给不知名恋人的无题七律,或者隽永清新,或者宛转迷离,各有一种入骨的缠绵。让不同的语言彼此尊重,在交流中使各自的美质得到彰显和分享。热爱来自母亲的舌尖上的声音,应该被视为一个人的职责,他的伦理的基点。他可以走向天高地阔,但母语是他的出发地,是他不断向前伸延的生命坐标轴线上,那一处不变的原点。(原载光明日报,有删节)-54-1.(分析作品结构)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 内容上,用孩子迷路比喻游子离开母语,强调母语给人带来的庇护感和安全感。结构上,呼应题目“屋檐”,引出下面的议论。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赏析文段作用,要从手法、结构、内
47、容三个方面综合考虑作答。作者在回忆迷路的经历之后,在下一段的议论中,点明了母语带给漂泊在外的人的感受。其中的“这样”一词表明了孩子迷路与游子离开母语的关系。抓住这一点,从手法、结构、内容等方面总结作答即可。-55-2.赏析文中画线的文字。参考答案 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揭示出人和母语之间生死难离的关系,使事理具象化,生动形象。解析 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答题时首先明确修辞手法,确定赏析的突破口。在文段中“像对于一尾悠然游弋的鱼儿”是比喻,处于熟悉环境和离开熟悉环境的不同感受是对比。比喻的好处就在于形象而生动地描绘出主体的特征,而对比则使描绘的主体的特征更加鲜明。根据这些理解,就
48、能分析出表达效果,正确作答。-56-3.(概括内容要点)作者深情地诠释了母语的多重意义,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参考答案 母语可以拉近彼此关系。母语最早打通人与世界的联系。母语可以自由地抒情状物。母语包蕴文化基因,守卫民族文化。母语给人以家的归宿感。各民族用自己的母语创造了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57-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本题主要问的是“母语的多重意义”,抓住一些关键提示点。首先划分文章的层次,确定相关答题区域,即有关体现母语意义的段落。文章开始以与儿时伙伴用家乡方言交谈引出母语这个话题。接下来第4段,通过解释“mother tongue”,认为母语“是生命降临时听到的最初的声音”
49、。第5、8、9段,综合说明宜于意会、难以言传的沉痛和哀伤、无奈和迷茫、神秘和魅惑的情感都被母语捕捉和绾结,表达和诉说。第6、10段说明母语连接文化,“守卫了一种古老的文化,庇护了一代代呼吸沐浴着它的气息的亿兆的灵魂”。第11、12、13段以讲故事的形式说明母语给人的归属感。第15段,抓住第一句,总结得出结论。通过分析、概括、总结,可以分条列出答案。-58-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文中引用英语mother tongue,是为了引出“妈妈的舌头”这一形象说法,强调母语的温馨可亲。B.作者用“羽毛上的光色一样的波动”“青瓷上的釉彩一般的韵味”来形容母语的微妙和玄奥,是说母语
50、宜于意会,难以言传。C.文中引用阿里巴巴的故事,旨在说明封存在语言中的文化基因如珠宝般珍贵。D.文中列举“昼夜不舍的流水”“亘古沉默的荒野”“一颗从眼角滑落的泪珠”等意象,意在说明,只有用母语才能准确言说它们的内在情韵。E.文章融记叙、议论、抒情为一体,引经据典,华美而不失厚重,有较深的文化意蕴。-59-答案BC解析 B项,“是说母语宜于意会,难以言传”有误,应是为了说明母语的微妙和玄奥。C项,“旨在说明封存在语言中的文化基因如珠宝般珍贵”有误,文中引用阿里巴巴的故事是比喻文化基因是封存于语言中的。-60-新题演练提能刷高分一、(2018河北石家庄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