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现代化研究的理论视角一、现代化研究的理论视角二、日本现代化研究的切入点二、日本现代化研究的切入点三、日本经济现代化研究的方法与课题三、日本经济现代化研究的方法与课题“现代化”的含义和性质 现代(The present age),就是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是一个与“当代”的含义基本相同的概念。而我们理解的现代化(Modernization),在起点、范畴、内容、性质等几乎所有层面上既与“近代化”的内容大量“重合”而处在其“延长线”上,同时又不受“资本主义化”思维范式的约束。现代化是一个近代以来人类摈弃封建生产方式和思想传统、追求更高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会把资本主义的
2、工业文明、政治文明和制度文明不断推向顶峰,同时也在蕴育和创造着非资本主义本质、引领人类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新因素。现代化既是“近代化”的延续,也是对近代化的发展和超越。从这个意义上说,近代化传统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化虽然构就了现代化的主要内容,但无法代表全部,并且只能被包纳在界域更为广阔的现代化之中。现代化的范式 人类在以资本主义的出现为起点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曾形成过以英、法、荷为代表的原生范式,以德、俄、日为代表的继起范式,印度等众多殖民地国家的依存范式,苏联、中国等跨越范式。相对于原生范式而言,后三种范式皆属于“赶超式”范畴。并且,在所有的四种范式的现代化进程中,皆不应排除产生非资本主义本质
3、、引领人类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新因素的可能。现代化的特征 现代化是一个具有长期性、多样性、曲折性、整合性特征的历史过程,只有同时把握历史发展的横轴(共时)与纵轴(历时),才能理清事物发展的全貌,掌握现代化的内在机理和运行规律。在分析的方法上,则有必要从摸索与创新、碰撞与交融、试验与修正、互动与均衡的不同视角出发,开展动态的而非静止的、整体的而非个别的研究。研究日本现代化的意义 日本不但是近代亚洲唯一实现“近代化”的国家,也是当代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而中国却在始自近代的现代化过程中被远远抛在了后面,日本的经验值得学习;日本是近代给中国造成最大伤害的国家,中国要与这个“搬不走的邻居”世代交往,
4、就必须掌握其民族特性和社会运行机理,知己知彼,温故而知新,以便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妥善处理与日本等世界各国的合作关系;日本不但是“后发型”经济赶超的代表,而且提供了陷入“赶超后困境”的实例,对于在现代化道路上加速迅跑的中国来说,扬长避短汲取日本“赶超期”和“赶超后”的经验及教训同等重要 日本现代化研究的方法论 日本现代化研究在“整体研究”的大思路下,只有从其最能影响其现代化进程的若干层面切入才能取得突破。概括说来,就是要围绕一条主线、二条发展道路、三次制度变革、四大分析视角、五个专题领域展开研究。关于“一条主线”。最近,连日本政府也公开承认,迄今为止日本实行的是一种“官主导经济社会体制”。的
5、确,尽管程度不同,方式各异,国家权力干预在战前战后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始终发挥了重大作用。因此,抓住了这条主线,也就把握了日本的现代化非属自然生长而是“人为组织”的显著特点。关于“两条发展道路”。明治初期,日本为走向近代,提出了“文明开化”、“殖产兴业”和“富国强兵”三大口号,而其具体途径却很快变成了以“强兵”为前提的“富国”,日本亦因此成为五大列强之一。但是,日本选择的这条近代化道路有效也有限,并终因在二战中的失败而走到尽头。二战以后,日本先是被迫、随后自愿地选择了和平发展道路,其现代化成果可圈可点。两条道路,不同结果,其经验和教训不仅属于日本,也属于人类。关于“三次制度变革”。按照经典作家的诠
6、释,制度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其产生、形态和性质原本由经济基础决定。但是,通过明治维新实现的社会变革,却突出地反映了上层建筑先行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效果,提示了“后发国家”近代化实践中“制度设计”的一个实例;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性的资本主义危机已经出现,为了打破危机,日本在20年代末期又开始了一场有广泛社会阶层参加的“改造国家”、“修正”资本主义的运动。然而,由于军部和官僚掌握了运动的主导权并左右了运动的方向,“昭和维新”的结果却是把日本社会推向了法西斯主义统治的极端,“纠错”变成了“反动”。随后进行的战后改革不仅清算了法西斯体制,而且对危机的资本主义进行了制度性的再改造,由此建立的“战后型体
7、制”为“昭和变革”划上了句号。“平成变革”是在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背景下进行的,是对赶超阶段颇为奏效的“战后型体制”的否定,这场变革虽然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是仍在继续。关于“四大分析视角”。由于现代化是一个不断演进的历史过程,因此在对日本现代化起步、发展、深化、调整等不同阶段进行研究时,条件约束(国际的和国内的,历史的和现实的)、制度变迁(改良、改革和革命)、路径依赖(精神、物质和制度的传承、学习、创新)、绩效评析(多层面、多角度的验证)等四个层次的梯次分析是必要的。这四大要素不仅构成了每一时期或阶段现代化的内容,同时也会作为一种“遗产”,成为下一时期或阶段现代化的“约束条件”。日本的现
8、代化是在这种既联系又中断(改革引起的质变)的过程中不断推进的。关于“五个研究领域”。“现代化”内容可谓包罗万象,大至宏观,小至细微,皆应被纳入研究视野。如果做大的分类,则可划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思想教育和对外关系五大研究领域。普遍寓于个别之中,就日本这一特定研究对象而言,现代化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只有阐明现代化在不同领域的实践及其特点,才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个别到整体地把握日本现代化的总规律和总特点。而在各个专门研究领域中,有待深入探讨的课题多如山积。例如,现代化路线选择、调整的决策机制和政治运行机理,民族凝聚、国民统合的依据、途径和方法,驱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及其发展模式,家庭、群体
9、、社会的结构及其行为方式,民族心性、文化偏好、审美意识、价值取向,道德标准的特异性,对外关系上的思维习惯及其采用的原则、策略和手段等,都是解析日本现代化之谜所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 研究视角和方法上力求突出四大特色 突出多学科结合的综合性研究。为了整体把握日本经济现代化的进程,在具体阐述重大经济问题时,注重以实证方法阐明国际政治经济因素和国内非经济因素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拓宽“横向”观察的视野和空间,居高临下地把不同时期的经济问题置于同时代的大环境下考察,从而与“纯粹的”经济学分析形成某种区别。突出经济思想史研究。思想决定行动,经济思想则决定经济行为。在决定经济思想形成的诸要素中,既要理清原初思想的
10、传承,又要把握现实“存在”对思想认知的刺激和影响。在日本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共时性的政治思想对经济思想的形成变化产生了重大、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因此也应该作为研究的重点。经济思想是决定人类经济行为的灵魂,抓住了“灵魂”,也就掌握了解开日本经济现代化诸多谜团的“钥匙”。突出经济政策史研究。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始终是经济现代化过程中难以拆离的一对矛盾,而政府的成功或失败与市场的成功或失败一样不乏例证。与兴起于欧洲的原生型资本主义不同,日本的经济现代化向世人展示了一种后发国实现经济赶超的模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官主导”的“组织化市场”制度是通过国家经济政策的安排形成、调整和变化的。经济政策
11、并非万能,但也绝非万事不能,其经济政策的操作,既给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突出重点问题深入剖析。经济现代化有着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这就要求采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从资源禀赋、条件约束、制度安排、政策运作、路径选择、生产要素配置、经济周期变动、阶级阶层状态、对外经贸关系等不同层面入手,对不同时期和阶段的经济运行状况进行宏观分析和微观考察,从而在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上展示独自的思考和发现。在日本经济现代化的研究中,整体把握经济现代化的全过程是必要的,但是要取得更加深入的突破,还必须抓住重点问题,展开解剖麻雀式的案例分析。为此,本书选择了影响日本经济现代化的20个重大问题,将其逐
12、一放在历史时间轴和历史空间轴相交的十字焦点上进行专题性探讨。本书的目标是,不仅要提出日本经济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的若干重大经济问题,深化对有关问题的认识,而且要展示新的研究心得,阐述若干独自的观点性见解。日本经济现代化研究的意义 历史不会重演,但历史却可能惊人地相似。“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观之往”。把人类所有文明遗产都作为研究对象并从中寻找事物的规律,既是历史学者的任务,也是历史学的魅力。日本经济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是属于日本的,也是属于世界的。研究日本经济现代化问题,就是要从日本的“个别”中探寻“普遍”的规律。对中国这样一个充满活力、蓬勃发展的新兴工业大国来说,由于我们正在或即迟早面临日本经济
13、现代化进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因此对我们来说,日本的经验抑或教训绝非是与己无关的“旁物”,而是一面镜子,这面镜子的启迪和警示作用将使人变得更清醒、更聪明。研究的方法和视角(第1讲)现代化日本现代化日本经济现代化 日本经济现代化历程概述(第2讲)战前的经济现代化战后的经济现代化 20个影响日本经济现代化的重大问题(第322讲)日本经济现代化展望(第23讲)1、近代经济起步的基础条件2、近代经济制度的构建3、产业革命的六大特点4、经济危机时期政策操作的“功”与“过”5、战时统制经济的实态6、战后经济起步的基础条件7、经济改革与战后型经济体制的形成8、美国对日本经济的扶植 9、战后经济重建的思路10、日本式产业政策的启动11、高度成长的原因12、贸易自由化与资本自由化13、公害问题的发生与环保政策14、石油危机后经济政策的变化15、国企民营化改革16、对美贸易摩擦与对策17、“赶超后困境”的出现18、泡沫经济的生成机制19、不良债权的产生及其解决途径20、平成经济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