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辽宁省朝阳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doc

上传人(卖家):刘殿科 文档编号:5796834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5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辽宁省朝阳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2021届辽宁省朝阳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2021届辽宁省朝阳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2021届辽宁省朝阳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2021届辽宁省朝阳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1届辽宁省朝阳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天下观”指的是某一文化或者某一人群对于世界构成的认知,这种对于世界构成的认知并不纯粹是地理的,而是在相应的文化、政治和经济等基础上构建的对于世界政治、文化以及经济秩序的地理认知。“疆域观”指的是某一文化或者某一人群对其所应占有的空间范围的认知,因此这里所用的“疆域观”与现代的“国家”和“主权”等概念没有关系。“天下观”和“疆域观”这两个概念虽然存在差异,但有着内在的联系,尤其是在“中国”古代。关于“中国”古代的“天下观”,唐晓峰的从混沌到秩序的研究比较深入,现引用其中一些有关的结论。首先,“华夷”

2、两分的“天下观”:“在周朝分封地域范围的四周,全面逼近所谓的夷狄之人。于是,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华夏世界作为一个整体直接面对夷狄世界的局面。居于中央的华夏与居于四周的夷狄的关系遂成为天下两分的基本人文地理格局”;“需要注意到的是,华夷之限不是政治界限,更不是国界,也不是种族界限,而只是文化界限”。然后,关于“华”“华夏”的空间范围:“不知最早从什么时候开始,禹迹成为华夏地域的表述名称”;“禹之迹,就是大禹治理过的地方,是文明之区,有别于蛮夷之地。在人们用大禹的名义说明自己的地方时,已经包含了华夷两分的意义,夷狄均在禹迹之外,而宣称居于禹迹之内,则成为华夏人地理认同的重要方式”;“毛诗正义:

3、中国之文,与四方相对,故知中国谓京师,四方谓诸夏。若以中国对四夷,则诸夏亦为中国”。如果上述认知正确的话,那么“中国”古代的“疆域观”也就呼之而出了。在“华夷”两分的“天下观”下,虽然“华”占据了主导,但两者结合才构成了“天下”,也即唐晓峰所说的“反而希望四海会同夷狄远服,声教益广,也就是要与夷狄共天下”,由此显而易见得出的结论就是另外一句在谈及“中国”古代“疆域”时经常被提到的名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不过,由于对“夷”的轻视,因此“华”才是作为“天下主”的正统王朝的天子或者皇帝所应直接领有的,而“华”在地理空间上对应的就是“九州”,也即唐晓峰所述“在传统中国人的世界观中,王朝并非占据整个天

4、下,说皇帝坐天下,这个天下只是形容他天下独尊的地位,并不是严格的地理语言。他们知道,在天的下面,除了中国王朝,还有不知边际的蛮夷世界。只是对于这个蛮夷世界,中国士大夫不屑于理睬”。当然,“蛮夷”世界也是存在层次的,其中一些是与“华”在地理空间或者文化、经济上有着直接接触或者往来的,而另外一些则几乎毫无往来,对于“华”来说只是道听途说,甚至一无所知。由此形成的“天下”,也就有了包含甚至是想象中的全部“世界”的“大天下”,以及只是包括了有着直接往来或者有所了解的“蛮夷”的“小天下”,从现存的资料来看,后者是中国古代士大夫更为关注的。在这种“天下观”之下,王朝所控制的地域空间必然要尽可能全面地包含“

5、华”所在的“中国”和“九州”,而这也是王朝正统性的来源之一,也是王朝统治“天下”的“法理”基础之一。当然,这并不是说王朝控制的土地也以此为限,毕竟在这种“天下观”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王朝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周围的“夷”地加以直接或间接的管理,但这些并不是必须的。(摘编自成一农古代“天下观”与“疆域观”的区别和联系)材料二:东亚大陆开阔的地理空间为中国古人提供了广阔的视野,促使其思维呈现无限制的延伸,认为地无边界。在“大一统”思想影响下,中国古代相应形成“王者无外”的政治观念,而其所标榜的国际秩序,相应是以中国为中心的、没有边界的“天下秩序”。中国古代的中原王朝一直未将统治视野局限于“中国

6、”,也就是目前我们所理解的中国本土,而是以中国本土为核心,观照普天之下。比如礼记中庸认为“至圣”,也就是圣明君主能够将恩泽普及包括中原与边疆的所有地区:“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相应,历代中原王朝所定政权的名号,也非“国号”,而是“有天下之号”。目前所见,“天下”一词最早见于周书:“用于天下,越王显。”在“天下”观念下,并无真正的国际秩序,异域政权通过各种形式,被巧妙地安排于中国主宰的“天下秩序”的不同序列,如果无法安排进来,那么就将其作为“荒”,选择性地遗忘或放弃。(摘编自赵现海中国古代的“天

7、下秩序”与“差序疆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观”和“疆域观”都属认知问题,二者的不同在于分属对世界构成和空间范围的认知,这种联系和差异在古代尤为突出。B居于“禹迹”之内的人们宣称,经过大禹治理的地方是文明之区,夷狄均在之外,这其中包含了华夷两分的意义。C毛诗正义中的相关记载说明“中国”“京师”“四方”“诸夏”等大略相当于“华”“华夏”的空间范围。D材料一中的“疆域观”与现代的“国家”和“主权”等概念没有关系,“中国”也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国”的概念。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的“天下观”大致在周之后便有了世界是由“华”“夷”两部分构

8、成,并且“华”在其中占有绝对主导地位的观念。B依靠“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天下观”,王朝可通过各种方式对一无所知的“蛮夷”世界进行直接或间接的管理。C由于古代中国选择性地遗忘或者放弃一些被称作“荒”的异域政权,其所主宰的“天下秩序”并不算真正的国际秩序。D材料一“王朝控制的土地不以此为限”的“天下观”和材料二“以中国为中心”“没有边界”的“天下秩序”相通。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文献不符合“王者无外”政治观念的一项是( )A“华夏蛮貊,罔不率俾,恭天成命。”(尚书)B“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孟子)C“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秦琅琊石刻)D“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四海之内

9、咸戴帝舜之功。”(史记)4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中国”古代“疆域观”的具体内容。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树碑李小庆福爷安静地坐在村东头的树墩上,脸上的皱纹和树墩那皴裂的树皮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夕阳的余晖里成了一尊雕像。树墩的后头便是一所学校。一所只有9个孩子的学校。福爷是这所学校的看门人,其实也没啥可看的,除了一些缺胳膊断腿的桌椅板凳,便是小李老师。再说那扇所谓的大门,就是福爷从山上砍来些碗口粗细的树枝,用麻绳捆上,再找些废旧的细铁丝牢牢地拧住,随意地靠在一人高的墙上,等孩子们放学走了,福爷就把这扇门立在门口,隔断了学校与外界的通道。暮色

10、在空寂的操场上不动声色地弥漫着,只有福爷坐在树墩上的身影逐渐地模糊在夕阳里。这所学校具体存在多少年,小李老师不知道,福爷也不知道,他说他就在这所学校念了几年书。在这儿读过书的还有福爷的儿子、孙子,当然也包括小李老师。没事的时候,小李老师就喜欢坐在福爷的旁边,听福爷讲发生在学校里的那些陈年旧事,包括小李老师在二年级的时候,因为不敢和老师报告去厕所而尿裤子的事。小李老师便哧哧地笑,他说他才不信福爷呢,二年级还尿裤子?鬼才信!来来来,还是下一盘棋堵堵您的信口开河!乒乒乓乓的棋子碰撞声并没有堵住福爷的嘴,福爷说你小时侯蔫淘蔫淘的,你娘走得早,你爹一个人拉扯你们四个,顾上这个顾不上那个,村里哪家的饭你没

11、吃过?你学习好,愣是让学校减免了你的学杂费!啧啧,加一起可好几块钱呢!为这,满儿他娘还找到学校也要减免学费呢!哧!也不看看满儿那成绩!回回大鸭蛋!不嫌臊得慌!不过那时可真热闹啊!嘿,那个叫啊、闹啊,大半个村子都能听到满儿在外面挣了钱,把他娘接走了,再也没回来小李老师飞出了一个象,重重地凿在福爷的车上。谁像你这个傻小子!念了大学,转个圈又回这个山沟来!看你那点儿出息为啥回来别人不晓得,福爷您不晓得?小李老师摩挲着棋子低声说。我不晓得!福爷闷闷地回了一句,把脸扭向有些模糊的远山,流动的夕阳把福爷斑驳的身影扑倒在破旧的棋盘上。小李老师知道,福爷又想起了五儿。小李老师也想五儿。五儿是山那边的孤儿,每座

12、山的那边都有几个娃来这所学校上课,那时小李老师还是人们嘴里的李三儿。五儿和李三儿一起长大,一起上学,一起走出大山。大学毕业后,五儿回到了村里,当上了村小学的老师,李三儿不解地看着五儿如花的笑靥说,好不容易走出来,见了世面,还要回到山沟沟?我要守着咱们的村子!也要守着这所学校!五儿指着书声琅琅的教室说,好看的眼睛被风吹得眯成了两条缝,但是却好像有两束阳光落在她的眼睛里。李三儿不敢看五儿的眼睛,转过身子,让自己逃离那两束阳光的捕捉,任五儿的身影在村头站成了一棵树。他回头看了看越来越模糊的五儿,向她挥了挥手。停在路边的小客车像一头巨鲸,一口将他吞进去,然后喷出一股黑烟,摇头摆尾地游进夕阳的光晕里。两

13、年后,李三儿回到了村里,他没有看到五儿,也没有看到学生,只看到颓败的教室和在学校门口发呆的福爷。五儿呢?孩子们呢?五儿走了福爷低着头,垂下了眼睑说,孩子们也都走了。当李三儿看到五儿的时候,那只是一张黑白照片,镶嵌在一块冰冷的石碑上,石碑立在学校后面一个孤零零的山坳里。那雨下得真大啊,水库的堤坝都快垮了,长这么大岁数都没看过发这么大的水!为了救落在水里的小四儿,她忘了自己不会游泳福爷说,那个山坳里可以遮挡风雨,不会再让五儿一个人去面对那么大的风雨了,我替她守着小四儿是李三儿的弟弟。李三儿在五儿的碑前站成了一棵树。他想起了他离开这个村子时,五儿是不是也这样泪流满面,那时候,五儿的心是不是有被碾轧的

14、感觉?李三儿成了小李老师,把空无一人的教室变成了9个孩子的乐园,那是他翻山越岭才找回来的学生。福爷安静地坐在树墩上,眯着眼打盹儿。不知道什么时候,树墩的四周冒出了一根根的枝条,嫩绿嫩绿的,随着教室里琅琅的读书声欢快地摇摆着。站在讲台上,小李老师似乎能看到山坳里的五儿也在微笑着看他。夕阳的剪影里,有一个人。还有一块碑。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一开始点明学校简陋的桌椅板凳和树枝做成的大门,残破之象并没有看守的必要,暗示了福爷的存在有其独特的价值。B五儿说要守着村子时眼睛里的光,既是对教育的希望和情怀,也是对教育的坚守和执着,同时包含对李三儿的埋怨和指责。C五儿救落水的

15、小四儿并不只是因为他是李三儿的弟弟,更出于她作为一名老师对孩子的生命安全拥有着的那份守护的责任。D李三儿看到五儿葬在孤零零的山坳里,而福爷却说那个山坳可以遮风挡雨,二人感觉不同是因为对五儿的情感出发点不同。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一起长大,一起上学,一起走出大山”中“一起”的重复排比,暗示二人既是青梅竹马的伙伴,也是志向相同的恋人。B把小客车比作巨鲸吞掉李三儿的表述,在修辞中暗含感情色彩,既隐喻世俗社会观念的强大,也流露出对李三儿做法的否定。C福爷说小李傻、没出息是明贬实褒,闷闷地回话“我不晓得”是正话反说,表现福爷对小李回来的赞许和对五儿逝去的痛惜。D文章

16、结尾树墩四周冒出枝条随着读书声摇摆,采用浪漫主义手法,象征着山区的学校教育得以延续并散发着活力的美好结局。8李三儿和小李老师在小说中是同一个人物却采用不同的称谓,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9小说题目“树碑”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宋子贞,字周臣,潞州长子人。性敏悟好学,工词赋。弱冠,领荐书试礼部,有名于时。金末潞州乱宋将彭义斌守太名辟为安抚司计议官义斌殁子贞率众归东平行台严实实素闻其名用为详议官兼提举学校先是,实每令人请事于朝,托近侍奏决,不经中书,因与丞相耶律楚材有违言。子贞至,劝实致礼丞相,通殷勤,凡奏请,必先咨禀。丞相喜,自是交欢无间

17、,实因此益委信子贞。太宗四年,实戍黄陵,金人悉力来攻。与战不利,敌劳颇张,曹、濮以南皆震。有自敌中逃归者,言金兵且大至,人情汹惧。子贞请于实,斩扬言者首以令诸城,境内乃安。汴梁既下,饥民北徙,饿殍盈道,子贞多方赈救,全活者万余人。金士之流寓者,悉引见周给,且荐用之。拔名儒张特立、刘肃、李昶等于羁旅,与之同列。四方之士闻风而至,故东平一时人材多于他镇。岁己未,世祖南伐,召子贞至濮州,问以方略。对曰:“本朝威武有余,仁德未洽。所以拒命者,特畏死尔,若投降者不杀,胁从者勿治,则宋之郡邑,可传檄而定也。”世祖善其言。中统元年,授益都路宣抚使。未几,入觐,拜右三部尚书。时新立省部,典章制度,多子贞裁定。

18、李璮叛,据济南,诏子贞参议军前行中书省事。子贞单骑至济南,观璮形势,因说丞相史天泽曰:“璮拥众东来,坐守孤城。宜增筑外城,防其奔突,彼粮尽援绝,不攻自破矣。”议与天泽合,遂擒璮。又请建国学教胄子,敕州郡提学课试诸生,三年一贡举。有旨命中书次第施行之。帝颇悔用子贞晚。三年十一月,恳辞,乃得请。特敕中书,凡有大事,即其家访问。子贞私居,每闻朝廷事不便,必封疏上奏,爱君忧国,不以进退异其心。卒年八十一。选自元史宋子贞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金末/潞州乱/宋将彭义斌守大名辟/为安抚司计议官/义斌殁/子贞率众归东平行台严实/实素闻其名/用为详议官/兼提举学校B金末/潞州乱

19、/宋将彭义斌守大名/辟为安抚司计议官/义斌殁/子贞率众归东平行台严实/实素闻其名/用为详议官/兼提举学校C金末/潞州乱/宋将彭义斌守大名辟/为安抚司计议官/义斌殁/子贞率众归东平行台严实/实素闻其名/用为详议官兼/提举学校D金末/潞州乱/宋将彭义斌守大名/辟为安抚司计议官/义斌殁/子贞率众归东平行台严实/实素闻其名/用为详议官兼/提举学校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不能用于女子。B礼部,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国家的典章祭祀、学校科举、官员任免等事。C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

20、括太学学习的生员。D贡举,古时地方官府荐举人才有乡里选举诸侯贡士之制,明、清则泛指科举制度。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子贞才华卓著,且为官有道。他悟性极高,擅长词赋,并且在做僚属时规劝长官合理处理好与同僚关系,并赢得双方喜欢。B宋子贞杀伐决断,能恩威并行。面对惑乱军心的逃归士兵,果断进言斩杀来安民心,而投降者却可以从宽处理以彰显仁德。C宋子贞精通典章,也重视教育。在省部初建的时候裁决制定制度,后来又奏请建立学校来教育贵族子弟,规定考试和举荐制度。D宋子贞洞察形势,有军事才能。在征讨李璮叛乱时,他单独出行观察形势,进言的建议和宰相的想法不谋而合,最终擒获李璮。1

2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饥民北徙,饿殍盈道,子贞多方赈救,全活者万余人。(2)每闻朝廷事不便,必封疏上奏,爱君忧国,不以进退异其心。14东平地区的人才多于别镇的原因有哪些?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新喻道中寄元明用觞字韵黄庭坚中年畏病不举酒,孤负东来数百觞。唤客煎茶山店远,看人秧稻午风凉。但知家里俱无恙,不用书来细作行。一百八盘携手上,至今犹梦绕羊肠。注:新喻:今江西新余县南。元明:黄大临,字元明,黄庭坚之兄。本诗为黄庭坚探望其兄黄元明别后在新喻道中所作。孤负:同“辜负”。一百八盘:地名,在蜀中巫山境内,此地为当年黄大临送黄庭坚赴贬所途经之地。15下列对这首

22、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两句是说作者人到中年因病戒酒,以至于这次东归不能与其兄畅饮而遗憾。B颔联两句平实地记录了在新喻道中的所见:煎茶迎客的店家和午风吹拂的稻田。C颈联两句是向兄长嘱咐,只要家中安好就不用写信,显示出作者对家心无挂碍。D颈联后句源自杜甫“来书细作行”,体现诗人善化用诗句“点石成金”的诗风。16请从虚实的角度鉴赏尾联。五、情景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登泰山记中,用“_,_”写登山时异常艰难危险的情形,有“成如容易却辛苦”之感。(2)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两句生动地描写出词人登高远望,纵目千里所看到的景象。(3)屈原列传中写屈原作离骚皆因怨气

23、,而产生这种怨气的原因是:“_,_”。六、选择 简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春意甚浓了,但在北方还是五风十雨,春寒料峭,一阵暖人心意的春风刚刚吹过,又来了一片沁人心牌的冷雨。我在草地上走着,忽然,在鲜嫩的春草上看到一只雪白的蝴蝶。蝴蝶给雨水打落在地面上,沾湿的翅膀轻微地簌籁颤动着,张不开来。它奄奄一息,即将逝去。但它白得像一片小雪花,轻柔纤细,楚楚动人,多么可怜呀!她从哪儿来?要飞向哪儿去?我痴痴望着它。忽然像有一滴圣洁的水滴落在灵魂深处,我的心灵给一道白闪闪的柔软而又强烈的光照亮了。我弯下身,小心翼翼地把白蝴蝶捏起来,放在手心里。这已经冷僵了的小生灵发蔫了,它的细细的足脚动弹了一下,就

24、歪倒在我的手中。我用口呵着气,送给它一丝丝温暖,蝴蝶渐渐苏醒过来。它是给刚才那强暴的风雨吓懵了吧?不过,它确实太纤细了。你看,那白茸茸的像透明的薄纱的翅膀,两点黑漆似的眼睛,几乎像丝一样细的脚。可是,这纤细的小生灵,它飞翔出来是为了寻觅什么呢?在这阴晴不定的天气里,它表现出寻求者何等非凡的勇气。它活过来了,我竟感到无限的喜悦。它试了几次,终于一跃而起,展翅飞翔,活泼伶俐地在我周围翩翩飞舞了好一阵,又向清明如洗的空中冉冉飞去,像一片小小的雪花,愈飞愈远,消失不见了。这时,一江春水在我心头轻轻地荡漾了一下。在白蝴蝶危难时我怜悯它,可是当它真的自由翱翔而去时我又感到如此失落、怅惘。“唉!人啊人”我默

25、默伫望了一阵,转身向青草地走去。18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一早晨起床,他就大声朗诵起诗歌:“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B在铁的证据面前,小偷一下子没了原来的神气,连声说道:“我我认罪。”C父亲奉献了一辈子,如今只留下一件军大衣挂在那里,它似在诉说着什么D看着雪花落下来,一片,两片不经意间,大地竟被悄悄蒙上了一层白纱。19比喻都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划横线的语句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成:“它太纤细了,是给刚才那强暴的风雨吓懵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七、语言表达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

26、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互联网为每个人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因为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动作而走红的不在少数,但像丁真这样引发如此大规模的网络热潮,甚至收获了外交部发言人打call的,却也罕见。有人说丁真的走红,源自于其帅气的外表,也有人说丁真身上的淳朴和纯真格外打动人。事实上,这些只是让他形成了“网红”的潜质。真正让他成为“顶级流量”明星的,是他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让人们感受到逆境中成长的自强不息力量,是镜头中的雪山、白云、藏族服饰等元素展现的丰富多彩而又立体多元的中国。这些将唤醒了人们对诗和远方的向往。丁真走红之后依然保持的纯真本色,让人们看到一颗赤子之心。有网友担心,丁真会不会成

27、为昙花一现的“网红”。其实,在时代的大潮中,每一朵浪花都会折射太阳的光芒,每一份坚守都会收获时光的馈赠。这个过程,不忘初心,秉持真善美的人性,踏踏实实为社会做出新的贡献,才是我们应该做的。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12月23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进会在贵州省遵义市召开。据了解,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将重点建设“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四类主体功能区,系统推进“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五大重点基础工程,生动呈现长征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进一步彰显革命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做大做强中华文

28、化的重要标志。有关负责人表示,到2021年底,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管理机制初步建立,规划部署的重点任务、重大工程、重要项目初步落实,重点建设区建设任务将基本完成。到2023年底,其他建设区将基本完成建设任务,长征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协调推进局面初步形成。八、材料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炙热的恋情;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青春气贯长虹,勇锐盖过怯弱,进取压倒苟安。如此锐气,二十后生而有之,六旬男子则更多见。塞缪尔厄尔曼青春设想在十八岁成人典礼上,你作为学生代表,发表一篇演讲来表达自己的感想。要求

29、: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做,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以及解析1D2B3B4认为“华夷”两分构成“天下”,其中“华”占据了主导;重“华”轻“夷”,对于“蛮夷”分层次关注或忽略。5首先对“天下观”“疆域观”的概念作辨析,引出话题;接着引述唐晓峰的相应论说阐述“中国”古代的“天下观”;最后阐明“中国”古代的“疆域观”以及于“天下观”的联系。【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这种联系和差异在古代尤为突出”错误。依据“天下观和疆域观这两个概念虽然存在差异,但有着内在的联系,尤其是在中国古代”可知,原文只说二者的内在联系在“中国”古代比较

30、突出;B.“居于禹迹之内的人们宣称”错误。原文的表述是“禹之迹,就是大禹治理过的地方,是文明之区,有别于蛮夷之地。在人们用大禹的名义说明自己的地方时,已经包含了华夷两分的意义,夷狄均在禹迹之外,而宣称居于禹迹之内,则成为华夏人地理认同的重要方式”,此处并非居于“禹迹”之内的人们宣称的观点;C.“中国京师四方诸夏等大略相当于华华夏的空间范围”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中国之文,与四方相对”“若以中国对四夷,则诸夏亦为中国”,可见“中国”“京师”“四方”“诸夏”不尽相同。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王朝可通过各种方式对一无所知的蛮夷世界进行直接或间接的管理”错误。原文的表述是“

31、蛮夷世界也是存在层次的,其中一些是与华在地理空间或者文化、经济上有着直接接触或者往来的,而另外一些则几乎毫无往来,对于华来说只是道听途说,甚至一无所知”,可见王朝无法对一无所知的“蛮夷”世界进行管理。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词语含义的能力。依据“中国古代相应形成王者无外的政治观念,而其所标榜的国际秩序,相应是以中国为中心的、没有边界的天下秩序。中国古代的中原王朝一直未将统治视野局限于中国,也就是目前我们所理解的中国本土,而是以中国本土为核心,观照普天之下”可知,“王者无外”含有君王“观照普天之下”的意思。ACD均符合,而“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的意思是:所谓的征伐,是上级征伐下级

32、,相对的诸侯国是不能相互征伐的。讲的是诸侯之间的征战,不符合君王“观照普天之下”的意思。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依据“那么中国古代的疆域观也就呼之而出了。在华夷两分的天下观下,虽然华占据了主导,但两者结合才构成了天下”可概括为:认为“华夷”两分构成“天下”,其中“华”占据了主导。依据“不过,由于对夷的轻视,因此华才是作为天下主的正统王朝的天子或者皇帝所应直接领有的”“他们知道,在天的下面,除了中国王朝,还有不知边际的蛮夷世界。只是对于这个蛮夷世界,中国士大夫不屑于理睬”“当然,蛮夷世界也是存在层次的,其中一些是与华在地理空间或者文化、经济上有着直接接触或者往来的,而另外

33、一些则几乎毫无往来,对于华来说只是道听途说,甚至一无所知”可概括为:重“华”轻“夷”,对于“蛮夷”分层次关注或忽略。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脉络思路的能力。第一段写“天下观指的是疆域观指的是”,作者首先对“天下观”“疆域观”的概念作辨析,从而引出话题;“关于中国古代的天下观,唐晓峰的从混沌到秩序的研究比较深入,现引用其中一些有关的结论。首先然后”,文章的第二、三、四段引述唐晓峰的相应论说阐述“中国”古代的“天下观”;“如果上述认知正确的话,那么中国古代的疆域观也就呼之而出了”,从第五段开始,文章开始阐述“中国”古代的“疆域观”以及于“天下观”的联系。6B7A8称谓的转变代表着情节的转折和村民对小

34、李老师的态度转变:小李老师放弃外面的生活回到乡村学校,得到村民的尊重和爱戴;不同的称谓代表着小李老师身份和品质的转变:由之前仅为自己谋福利的离乡游子转变为甘为山村教育事业奉献青春的乡村教师。9单独而言,与文中多次出现的树或者碑的意象相呼应,比如“站成一棵树”“山坳里五儿的墓碑”“福爷坐在树墩上像个雕像”等;整体而言,树碑指守护学校一辈子的福爷:像雕像一样坐在树墩上看守大门,守护着山坳里五儿的墓碑;树碑也指小李老师和献出生命的五儿坚守山村教育,其精神就像一座丰碑浩气长存。【分析】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对李三儿的埋怨和指责”错误。依据前文“李三儿不解地看着五儿如花的笑靥说”

35、可知,五儿笑靥如花的与我对话,说明并没有对李三儿的埋怨和指责。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A.“志向相同的恋人”错误。依据“好不容易走出来,见了世面,还要回到山沟沟?”“我要守着咱们的村子!也要守着这所学校!”可知,二人最开始志向并不一致。故选A。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构思技巧的能力。李三儿和小李老师在小说中是同一个人物,但称呼不同,代表着他身份的不同,也体现着村民对其态度的不同。身份方面:“那时小李老师还是人们嘴里的李三儿”“五儿和李三儿一起长大,一起上学,一起走出大山”,此时的李三儿是个学生;“李三儿不敢看五儿的眼睛,转过身子,让自己逃离那两束阳光的捕捉,任五儿的身

36、影在村头站成了一棵树”,此时的李三儿是一个为自己谋福利的离乡游子。“李三儿成了小李老师,把空无一人的教室变成了9个孩子的乐园,那是他翻山越岭才找回来的学生”“站在讲台上,小李老师似乎能看到山坳里的五儿也在微笑着看他”李三儿成了小李老师,转变成了甘为山村教育事业奉献青春的乡村教师。村民的态度方面:将其称为“老师”,除了符合“李三儿”的职业外,更多的是尊重与敬佩,说明小李老师放弃外面的生活回到乡村学校,得到村民的尊重和爱戴。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结合“福爷安静地坐在村东头的树墩上,脸上的皱纹和树墩那皴裂的树皮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夕阳的余晖里成了一尊雕像”“任五儿的身影在村头站成了一棵树

37、”“当李三儿看到五儿的时候,那只是一张黑白照片,镶嵌在一块冰冷的石碑上,石碑立在学校后面一个孤零零的山坳里”可知,“树碑”首先指的是文中这些具体的意象。结合“我要守着咱们的村子!也要守着这所学校”“为了救落在水里的小四儿,她忘了自已不会游泳福爷说,那个山坳里可以遮挡风雨,不会再让五儿一个人去面对那么大的风雨了”“李三儿成了小李老师,把空无一人的教室变成了9个孩子的乐园,那是他翻山越岭才找回来的学生”可知,“树碑”指小李老师与五儿那般的坚守山村教育的精神。结合“暮色在空寂的操场上不动声色地弥漫着,只有福爷坐在树墩上的身影逐渐地模糊在夕阳里”“福爷说,那个山坳里可以遮挡风雨,不会再让五儿一个人去面

38、对那么大的风雨了,我替她守着”“福爷安静地坐在树墩上,眯着眼打盹儿。不知道什么时候,树墩的四周冒出了一根根的枝条,嫩绿嫩绿的,随着教室里琅琅的读书声欢快地摇摆着”可知,“树碑”也指如福爷般一生坚守着家乡,坚守着家乡孩子的奉献精神。10B11B12A13(1)饥民向北迁移,饿死的人充满道路,子贞多方救济,使保全活下来的人有一万多。(2)子贞每当听说朝廷遇到麻烦的事情,必定密封奏章上书朝廷,爱君忧国,并不因为在职或退职而改变内心。14因为宋子贞唯才是举的策略:对金流落他乡的有才之人周济提拔甚至同列为官,以此吸引地方人才聚集。【分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译文;金末,潞州叛乱,宋将彭义斌

39、防守大名,征召宋子贞做安抚司计议官。彭义斌去世,宋子贞率领属下归附东平行台严实。严实一向听闻他的名声,任命他做详议官,兼任提举学校。其中“大名”是“守”的宾语,“辟”的意思是“征召”,应与“安抚司计议官”搭配,所以在“辟”前断句,排除AC。“兼”的意思是兼任,应与“提举学校”相连,排除D。故选B。11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礼部掌管官员任免等事”错误,官员任免不属礼部。古代文官的任免由“吏部”掌管,低级武官是由专门的机构负责的,高级武官的任免归皇帝。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并赢得双方喜欢”错,原文说“丞相喜,自是交欢无间”是指严实和丞相关系交好

40、,而没说宋子贞被丞相喜欢。故选A。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徙”,迁移;“饿殍”,饿死的人;“全”,保全。(2)“不便”,不顺、遇到麻烦的事情;“以”,因为;“异”,改变、使不同。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本题涉及的语句是“金士之流寓者,悉引见周给,且荐用之。拔名儒张特立、刘肃、李昶等于羁旅,与之同列。四方之士闻风而至,故东平一时人材多于他镇”,意思是:金流落他乡的有才能的人,全部引见周济,并且推荐任用。提拔名儒张特立、刘肃、李昶等人于羁旅之中,与他同朝做官。四面八方有才能的人闻风而至,所以东平人才一时之间多于别的镇。所以东平地区的人才多于别镇的

41、原因是宋子贞唯才是举的策略:对金流落他乡的有才之人周济提拔甚至同列为官,以此吸引地方人才聚集。参考译文:宋子贞字周臣,是潞州长子人。他生性聪明好学,擅长填词作赋。二十岁受举荐参加礼部会试,在当时都很有名。金末,潞州叛乱,宋将彭义斌防守大名,征召宋子贞做安抚司计议官。彭义斌去世,宋子贞率领属下归附东平行台严实。严实一向听闻他的名声,任命他做详议官,兼任提举学校。这之前,严实每次命人向朝中奏请事情,总是托近侍奏请皇上,不经过中书,因此与丞相耶律楚材关系不和。宋子贞到了以后,劝说严实向丞相表示礼节,通友好之意,凡是奏请,一定先向丞相咨询禀告。丞相非常高兴,从此与严实交好亲密无间,严实因此更加倚重信任

42、子贞。太宗四年,严实戍守黄陵,金人全力来攻。元军与他们交战不利,敌人的气势高涨,曹州、濮州以南各城都非常恐惧。有从敌人阵前逃回来的人,说金兵将大规模到了,人心惶惶。子贞向严实请求,斩扬言者的头以命令各城,境内才安定下来。汴州、梁州已经攻下,饥民向北迁移,饿死的人充满道路。子贞多方救济,活下来的人有一万多。金流落他乡的有才能的人,全部引见周济,并且推荐任用。提拔名儒张特立、刘肃、李昶等人于羁旅之中,与他同朝做官。四面八方有才能的人闻风而至,所以东平人才一时之间多于别的镇。己未年,元世祖往南进兵,征召子贞到濮州,向他咨询进军方略。子贞回答说:“本朝军威有余,仁德未能广泛施与。百姓之所以抵抗,只是因

43、为怕死。如果对投降的人不杀,对胁从的人不问罪,那么一纸檄文传下去,宋的郡县就可以平定。”世祖认为他的话很对。中统元年,授予宋子贞益都路宣抚使一职。不久,宋子贞入朝觐见皇上,被封为右三部尚书。当时,各省部刚刚建立,典章制度大多由子贞裁决制定。李璮反叛,占据济南,朝廷下诏让子贞参议军前行中书省事。宋子贞单人独骑到济南,考察李璮那边的情况,于是劝说丞相史天泽:“李璮佣兵自东而来,坐守济南孤城。应该增筑外墙,防他突围。一旦他弹尽援绝,济南城就不攻自破了。”这一提议与史天泽的想法不谋而合,后来李璮果然被擒。宋子贞又奏请建立国学来教育贵族子弟,令州郡提学对诸生进行测试,三年一次向朝廷举荐人才。这些建议朝廷

44、下旨命令中书省一一施行。世祖很后悔重用子贞太晚。至元三年十一月,宋子贞恳求辞官,于是得到批准。世祖特意命令中书省,凡有重大事情,就到子贞家中咨询。每当听说朝廷遇到麻烦的事情,宋子贞必定密封奏章上书朝廷,爱君忧国,并不因为在职或退职而改变内心。宋子贞去世时八十一岁。15C16尾联两句是虚写,作者通过追忆当年黄元明不畏艰险从一百八盘一路绕过崎岖如羊肠的山路护送他到贬所的场景,来表达兄弟两人之间患难与共的亲情。【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显示出作者对家心无挂碍”错。前句由“但知”可看出作者对家是有所牵挂的。故选C。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45、。尾联收束全诗,“一百八盘携手上,至今犹梦绕羊肠”意思是,一百八盘携手登上,至今还梦绕那小道羊肠。作者回忆当年家兄长途相送的情景。兄弟俩一路上携手前行,踏平了一百八盘和四十八渡鞥坎坷之地。那情景历历在目,深厚的手足之情魂牵梦绕。可见尾联用了虚写的手法。17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名篇默写的能力。易错字有:磴、澄、练、簇、谤。18C19“白色的光”指的是内心善良的念头,它此刻清晰而又充满爱怜地促使作者对弱小的生命进行拯救,而这种善念带给作者内心巨大的冲击力量,和圣洁的水洗涤灵魂具有相似性。20原句采用疑问语气,揣测中透露出怜悯和担心,后面

46、再做补充强调,既回答了之前的疑惑,怜惜之情更重,并且原文多处采用疑问句式,又营造出饱含细腻情感的基调。修改后的语句寡淡无味,抒情性降低。【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例句省略号的作用是“语义未尽且饱含深意”。A.标示引文省略;B.标示说话时断断续续;C.语义未尽且饱含深意,与例句相同;D.列举或重复词语列举的省略。故选C。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本体是“白色的光”,喻体是“圣洁的水滴”,结合语境“我弯下身,小心翼翼地把白蝴蝶捏起来,放在手心里”可知,此时作者对弱小的生命产生了爱怜而拯救的念头,这种善念的作用与圣洁的水洗涤灵魂具有相似性。20本题考查学生语

47、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原句与改句比较,主要是语句语言形式的不同。原句“它是给刚才那强暴的风雨吓懵了吧?”是一个疑问句式,强化了内心的怜惜之感;“不过,它确实太纤细了”在问句的基础上用了陈述句,前后两句形成呼应,怜悯之感的表达更突出。结合全文来看,“她从哪儿来?要飞向哪儿去?”“它飞翔出来是为了寻觅什么呢?”原文多次采用这种疑问句式,加强了语气,此处的句式与全文的语言风格保持一致性。21“自”“于”重复,删除一个。“形成”改成“具备”。删去“将”“这个过程”应该为“在这个过程中”。【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源自于其帅气的外表”其中的“自于”表意重复,删掉其中的一个。“形成了网红的潜质”动宾不搭配,“形成”改成“具备”。“将唤醒了”语意自相矛盾,不合逻辑,删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考试试卷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1届辽宁省朝阳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doc)为本站会员(刘殿科)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