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考试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卖家):最好的沉淀 文档编号:5811169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6.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原理》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教育学原理》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教育学原理》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教育学原理》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教育学原理》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教育学原理考试复习资料 3教育学原理考试复习资料 3三、简答题:1、实用主义教育学、文化教育学观点述评。实用主义教育学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克伯屈等人,代表性著作有杜威的我的教育信条、民主主义与教育,克伯屈的设计教 学法。其基本观点是:教育即生活;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的继续不断的增长;学校是一个雏形 的社会;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师生关系中以儿童为中心;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实用主义教育学以美国实用主义文化为基础,是美国资本主义精神的教育学表达,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理念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推动了教育学的发

2、展。不足之处是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校的特质。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是 19 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代表人物有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基本观点是:第一,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 史;第二,教育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第三,教育研究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 第四,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的转变,并将个体的主观世界引导向博大的客观文化世界,以培养完整的人格;第五,培养完整的人格的主要途径就是“陶冶”和“唤醒”,建构对话的师生关系。文化教育学深刻影响了德国乃至世

3、界 20 世纪的教育学的发展,在教育的本质等问题上给人以许多启发,不足之处是思辨气息很浓,在解决现实的教育问题上很难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2、简述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现代教育是指从资本主义大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到共产主义完全实现这一历史时期的、致力 于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概括有以下几点:(1)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理想和理论从理想走向实践,这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以往教育的首要的基本的特征。(2)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范围、程度和意义日益扩大,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和加强; (3)、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从分离走向统一;(4) 、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

4、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教育公正和教育机会均等成为教育决策和教育行为的基本准则;(5) 、教育的技术手段日益更新,教育的时空空前地拓展,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教育制度的弹性和开放性不断提高;(6) 、教育地位不断提升,教育功能不断增强,教育事业成为兴国之本;(7) 、教育不断变革,现代教育从目标到课程、内容、方法、组织形式、评价标准、结构体系等,都需要不断革新;(8) 、教育的理论自觉性不断提高,经验主义、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日益被克服; (9)、教育科学事业不断发展,为现代教育的改革提供知识和理论的基础;(10) 、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深化,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条件;(11) 、教育的

5、终身化,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为此,必须建立一个一体化的、更加灵活的、满足不同类型和层次学习者学习需要的新的教育体制。3、简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围绕着社会再生产中劳动力的再生产这一核心内容展开的。具体表现在:(1)、教育受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标的设定。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方式决定着劳动力的规格,进而也决定着教育所培养的人的规格。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规模和学校的结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 面:教育经费的支付能力成为决定教育事业发展速度和规模的主要因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 了社会对教育事业的需

6、求程度。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育内容的沿革。d、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变革。 (2)、教育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a、教育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b、教育实现着知识的再生产和知识创新。教育作为实现知识再生产的重要途径,有着自己的重要特点:第一,它是一种扩大的再生产,科学知识的传播与普及,先进技术的推广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第二,它是一种高效率的再生产。 因为教育的有效组织形式和方法,缩短了再生产科学知识所需要的时间。教育在生产新的知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突出表现为科学创新、知识创新。4、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1) 、传递-保存文化

7、的功能。教育传递文化,培养创造文化的“文化人”;同时,教育将人类的精神文化财富内化为个体的精神财富,使文化得以保存。(2) 、传播-丰富文化的功能。教育是传播-交流文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文化交流双方自我超越,丰富了文化;文化交流与教育日益发展,相互补足。(3) 、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教育摈弃文化糟粕,发扬文化精华;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意味着价值的取舍与认知意向的转变,并且是为了文化自身的发展与进步。(4) 、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教育是文化结构中的一个能动的要素。教育立足于前面所述功能,创造并更新文化。5、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有哪些?(1)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8、。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不仅整个身心发展表现出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也是如此。(2)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表现在: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身心发展是不均衡的;在同一时期,其身心的不同方面发展也是不均衡的。(3)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同一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在身心发展阶段、发展顺序和每一阶段变化过程及速度等方面大体上是相同的,具有稳定性。另一方面,由于环境、教育或其他条件的不同,同一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其发展水平又是有差异的, 具有可变性。(4) 、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由于遗传、环境及教育等因素的不同,即使在同一年龄阶段,不同个体之

9、间身心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有可能存在着个别差异。6、简述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所谓教育目的,就是人们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在头脑中预先观念地存在着的教育活动过程结束 时所要取得的结果。它指明教育要达到的标准或要求,说明办教育为的是什么,培养人要达到什 么样的规格。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对教育任务的确定、教育制度的建立、教 育内容的选择以及全部教育活动过程的组织都起着指导作用。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主要有:(1) 、物质生产水平a、物质生产是教育存在和发展的绝对条件和永恒基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决定因素。b、生产力是人类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一定的生产力总是要根据自己的

10、发展水平,对劳动 者的培养提出自己的要求。(2) 、生产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对教育目的起着直接的决定性的影 响。(3) 、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a、为了使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达到预期的结果,教育目的制定者不能不考虑个体身心发展的可能性。b、教育目的是一个体系,以总的教育目的为核心,不论哪一层次的教育目的,都必须充分考虑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4) 、现代教育目的的若干特点a、现代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目的的制定产生直接的影响。b、经济科学、管理科学、法律科学等方面人才的培养也开始成为现代教育目的的一个重要方面。 c、现代社会,

11、人们自身发展的需要也影响着教育目的的制定。受此影响,在目的指向上,现代教育表现为更重视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重视个人多方面的发展需求。d、现代社会中的教育活动,已经与经济发展、人才培养紧紧联系在一起,与个体的全面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各国充分意识到教育目的的重要意义,教育目的的制定和实施已经走向了国家化 的道路。7、概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要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要点主要有:(1)、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产物。(2)、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涵义a、生产劳动过程中工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指人能够适应不同的劳动需求,把不同的社会职能当作互相交替的活

12、动方式。b、自由时间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人的发展领域包括了两个方面: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劳动 时间创造了人类才能发展所必需的物质方面,而自由时间“就是财富本身”。自由时间也是人的全 面发展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3)、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社会条件a、市场的扩大和交往的普遍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b、大工业的发展使自由时间增多,从而为个人全面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c、大工业的发展使新的产业不断兴起,劳动变换加速,从而要求人必须全面发展。 (4)、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同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是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个人的唯一方法。未来教育 的特征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

13、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 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8、概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结构。(1) 、我国教育目的的两个组成部分:对培养具有何种社会价值的社会成员作出规定;对所培养的人应具备的身心素质及其相互关系作出规定。(2) 、教育目的的两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我国教育目的的两个组成部分基本上统一地表达了对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其中关于培养受教育 者应具有的社会价值的规定对受教育者的发展起着定向的作用;而对受教育者身心素质的规定则 反映了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内容和水平。二者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统一地规定了我国当前历史 条件下的个体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因此是缺一不可的。(3) 、我国教育目的

14、的规定性a、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是我国教育方针一直坚持的一个基本点。b、全面发展是对受教育者素质结构的一种基本规定,包括生理的、心理的、思想的和文化的等几方面。以上几个方面都是社会主义人才素质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它们的发展各具特点,同时又 相互联系,起着一种互动的作用。这些要素综合构成了个体的完整的素质结构。c、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我国教育目的规定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人类在长期教育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培养人的经验的抽象和概括。五育各有自己的特殊任 务、内容和方法,对人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同时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9、请从纵向和横向的角度对近百

15、年来现代学制的变革进行分析。(1) 、从纵向学校系统分析,双轨学制在向分支型和单轨学制的方向发展。随着义务教育的上延,教育机会均等原则的实施,双轨学制从小学开始向上逐步并轨。(2) 、从横向学校阶段看,每个阶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a、把幼儿教育阶段列入学制系统;b、小学教育已成为普通文化科学基础教育的初级阶段; c、延长初中学制,成为科学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d、高中是现代学制的产物;e、职业教育已有移向高中后的明显趋势,当代职业教育具有多样化的特征; f、现代社会、现代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了高等教育结构的变化。(3) 、现代学制已由学校教育的施教机构系统变为终身教育的施教机构系统。a、“回归

16、教育”、“终身教育”、“成人教育”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函授教育、业余教育等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使得新的学制形式具有开放性、不脱产性以及与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等特点;b、现代教育的施教机构的发展趋向:第一层次,由双轨学制分支型学制单轨学制;第二层 次,由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现代教育制度(包括学校教育机构和非学校教育机构)终身教育制度。10、请谈谈你对我国学制改革的看法。(1)、幼儿教育学制不宜改动,发展也应量力而行。(2)、义务教育学制分段应多样化。(3) 、中等教育应实行多样化和综合化。(4) 、高等教育学制应逐步向多层次、多类型的方向发展。(5)、大力发展成人教育。11、简述古代学校与现代学

17、校的区别。现代学校是随着资本主义在欧洲的产生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现代学校的形成有“自上而下”和“自 下而上”两条途径。现代学校的类型比古代学校更加多样化。现代学校与古代学校的主要区别表 现在:(1) 古代学校是不系统、不连贯的,现代学校是有系统的、相互衔接的;(2) 古代学校的教育内容以人文为主,轻视自然,现代学校的教育内容则面向实际,以各种实用科学和自然科学为主;(3) 、古代学校以个别教学为主,没有学期、年级的概念,现代学校以班级教学为主,建立了学期、年级的概念;(4) 、古代学校是面向少数人和特权阶层的,现代学校是面向大众的,是一种公共资源,具有公益性;(5) 古代学校与社会生产劳动相脱离

18、,现代学校与生产劳动关系密切; (6)古代学校强调师道尊严,现代学校提倡师生平等。12、现代学校危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总体来看,现代学校危机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 、学校教育人文意义的失落。(2) 、面对社会利益的日益多元化,如何保持自己的公共性质,如何保持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公正的理想的问题成为摆在现代学校面前的大问题。(3) 、由于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使得各国办学差距很大,严重地挑战现代教育的公正理念,并带来一系列难以解决的社会后果。(4) 、随着学校投资渠道的多样化,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学校类型越来越多,原有的学校教育制度需要重新界定。(5) 、现代学校在知

19、识传播渠道日益多样化的今天面临新的挑战,教师传统权威的基础受到严重动摇,学校在诸多社会建制中的实际地位逐步下降。(6) 、在文化多元日趋明显、文化隔阂与文化冲突日益严重、文化帝国主义日趋猖獗的情况下,现代学校的文化身份和文化功能很难界定。(7) 、“科层制”的现代学校管理模式,很难调动学生与教师主动“参与”管理的积极性,降低了学校生活的活力。13、试述影响课程发展的因素。狭义的课程定义:课程是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教学设计方案,是一整套以教学计划的具 体形式存在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广义的课程定义:课程既包括教学计划、大纲及教材所阐明和安排的信息,也包括潜在或隐性的 内容,即由

20、学校生活质量、教师态度、教学活动和道德背景等所传递的内容。更广义的课程定义:除了通常的理解之外,根据终身教育的思想,课程既包括校内教育(即正规 教育)和校外教育(非正规教育)的内容,也包括非正式的教育内容,或称“平行教育”的内容。 影响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有:(1) 、社会的要求社会的经济、政治、科学技术、认知方式、文化传统等对课程的发展会产生特定的作用,其中经 济的发展对课程的影响起着主要的作用。(2) 、科学的发展科学发展对课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科学发展的水平影响着课程的选择、组织及其存在形式的性质和特征,影响着课程设计者的课程观;b、科学领域中各门学科分类发展状况决定着学校

21、课程分类的基本面貌;c、各门科学的新发现、新发展对课程方向、内容、范围、分量、进程、结构和形式等的发展变化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3) 、个人发展的需要a、个体认识活动、价值定向活动、操作活动、社会交往活动、审美活动、体力活动等六个方面的共同需要构成了个体经验的基本内容,是课程中相对稳定的因素。b、由于个体之间在能力、兴趣、爱好和需要方面存在差异性,在设计共同需要的课程时要充分 考虑不同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同时,学校课程体系还应开设各种形式的选修课程,以满足不同 个体发展的特殊需要。14、简述学生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知识是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能力的发展离不开知识和经验;知识不等于认识能力,

22、知识的多少 并不标志能力发展的高低。从知识的掌握到能力的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它不仅与掌握知 识多少有关,还与所掌握的知识内容和用以掌握知识的方法有密切的关系。发展认识能力同样是 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它是顺利进行教学的重要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保证。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感知教学内容;理解教学内容;复习巩固知识;运用知识。理解知 识和巩固知识是运用知识;但是牢固地掌握了知识不等于形成了运用知识的技能;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培养他们的基本技能和技巧。15、简述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和特征。教学模式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 程序。教学

23、模式既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又是教学经验的一种系统概括。(1)、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a、教育哲学。教育哲学不但影响教学模式中结构、程序和方法的确立,而且控制着教学模式运 动的方向,反映出对教学目标、教学与发展、人类知识和个体认识等哲学问题的基本主张。教学 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基本主张对教学模式的确立有十分重要的意义。b、教学期望。它是教师对教学效果的预期和对学生行为的一般要求。教学期望应符合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学期望常常是人们在设计教学模式时处理结构、 安排程序、选择方法的依据。c、支持系统。它是教学所需的物质条件,包括教室、教具、教材、教法手段、场地设备等因素。d、程序

24、。教学模式的程序指具体的教学步骤或阶段,它是教学情境、内容、方式等在一定时空中的优化组合。e、操作要领。只有明确教学模式的操作要领,才可使模式真正具有可模仿性和操作性。 (2)、教学模式的特征a、简略性。简略性是以一定程度的抽象性为条件的,它使模式高于实践,为指导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服务。b、针对性。任何教学模式都有明确的应用目的或中心领域,而且有具体应用条件和范围。 c、操作性。教学模式具有安排具体教学活动的指南以及限定这些活动的要求和准则。d、发展性。教学模式随着教学实践、教学观念和理论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16、简述加强和改善德育工作的意义。广义的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律教

25、育。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加强和 改善德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1) 、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是社会道德建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德育工作的效果直接影响社会的道德状况。(2) 、德育工作是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的需要。(3) 、德育工作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表现在:a、它们共同服务于教育目的,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和丰富个性的形成; b、德育工作为其他各育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方向;c、德育与其他各育之间相互渗透,相辅相成。17、影响德育目标制定的因素有哪些?德育目标具体指希望在受教育者身上培养的道德素质的规格要求或质

26、量标准,它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对德育实践起着根本性的指导作用。德育目标具有历史性、社会性、价值性等特征。 影响或制约德育目标制定的因素主要有:(1) 、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道德状况和道德要求;(2) 、各个民族特有的道德文化; (3)、学生品德心理发展的规律;(4) 、一个国家或地区特有的德育传统;(5) 、目标制定者的教育价值观和德育价值观。18、简述我国德育工作原则。我国德育工作中行之有效的德育原则包括: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知、情、意、信、行 相统一的原则;说理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尊重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统一的原则;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

27、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德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续性相结合的原则;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课堂教学、榜样示范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19、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形式教育论起源于古希腊,纵贯整个中世纪,主要代表人物是洛克和裴斯泰洛齐。主要观点是: 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各种官能或能力;形式学科(如希腊文、拉丁文、数学、逻辑等)或古典人文课程最有发展价值;教学原则、方法以学生心理官能的内在发展秩序为依据。实质教育论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在中世纪受压制,形成于 18 世纪,兴盛于 19 世纪,20 世纪初衰落, 主要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和斯宾塞。主要观点是:教育的目的是向学生传授与生活相关的广泛知识内容;

28、与人类的世俗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质学科(如物理、化学、天文、地理、法律)或实科课程最有价值;教学原则与方法应适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是愉快的和有效的。20、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基本观点第一,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 第二,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第三,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第四,现代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第五,在与政治、经济、文 化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它们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它们,对于促

29、进现代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第六,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21、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关系(1) 、教育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每一个社会中教育的发展水平是该社会诸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这些方面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2) 、社会诸方面对教育的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是不平衡的,并循着一定的趋向变化。具体来说,社会诸方面对教育作用变化的趋势是:社会政治的民主化程度越高,教育的阶 级性越隐蔽或趋于消灭;社会物质生产水平越高,教育的生产性越鲜明;社会科学文化发展水平 越高,教育的科学性越强。(3) 、教育对社会的反作用与社会发展水平成正相关,

30、越是现代化的社会,越是进步的社会,对教育的需求越大,教育对社会的反作用也越大。现代社会,教育处于战略发展的重点位置,同时教育也由更多地为继承、传递、保存过去服务转向更多地为变革现实及未来社会的发展创造条件。 22、简述学生集体的组织与培养学生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集体作为一种教育的主体可以加速个体 的认识过程,发展学生的智力。集体对学生个性品德的形成具有全面作用。学生集体之所以有着重要而丰富的教育因素,首先是因为集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和组织;其次是因 为集体的共同目标有着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再次是因为在集体中往往存在该集体所特有的心 理氛围。学生集体的组织和培养:a、提出

31、共同的、恰当的奋斗目标,以便统一学生的意志和行动,推动学生集体的形成、巩固和发展。b、选择和培养班干部,建立学生集体的领导核心,组织全体学生有效地形成集体。 c、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正确的集体舆论包含着巨大的教育力量。d、组织多样的教育活动。学生集体是在全体学生参加共同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也只有在集体活 动中才能体现出集体精神。组织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积极性、主 动性和创造性。23、试评析泰勒、加涅、布鲁姆的课程目标理论。a、在课程设计中,一定的目标往往包含着一定的手段,反之亦然。先确定目标,后确定手段, 按照严格的顺序,直线式地设计课程的方式未免以偏概全。b、这种研究

32、把目标假设为一致的东西,根本没有考虑课程设计者的观点、思想、价值观对课程 目标的影响。c、许多重要的教育效果,如理解力、鉴赏力和知识等,不能完满地转换成可测量的或可清楚地观察到的行为;教学是一种不断发展的活动,具有它自己不断变化的目标,预先规定目标,势必降低教师或学生在教学中的自主性。因此,课程目标不可能具有全面的、可靠的、实在的意义。 d、人文和艺术学科的教学更珍视个人的独创性和创造力,预先规定目标,势必引起它的反应形式的格式化和艺术形式的标准化,违背这些学科的准绳。e、在实践中,教师要完全按照课程目标的要求去做是很困难的。过分专注于课程目标会导致教 师忽视那些不能严密表述的较难把握的教育目

33、标。教育学基础考试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8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8 分) 1.我国乃至人类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A学记B礼记C史记D左传2.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A.孟禄B.利托尔诺C.沛西能D.康德3. 古希腊提出“助产术”(“产婆术”)的著名思想家是 ()。 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苏格拉底D.昆体良4. 在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的学者是 ()。A.夸美纽斯B.杜威C.赫尔巴特D.福禄倍尔5. 17 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哪本书中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 ()。A教学与发展B大教学论C普通教育学D大教育论点6.

34、 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 ()。A.生产力B.科学技术C.政治经济制度D.文化7. 科学知识再生产的主要途径是 ()。A.社会研究B.调查研究C.职业培训D.学校教育8. 一个人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重要方式是 ()。A.基础教育B.高等教育C.成人自学D.终身学习9. 遗传因素为人的发展提供了()。A.现实性B.必然性C.方向性D.可能性10. 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求,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发展成熟机制决定的,该观点属于()。A. 白板说 B.外铄论 C.内发论 D.多因素相互作用11. 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人的精神力量、意

35、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12. 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 )。A.遗传 B.个体主观能动性 C.环境 D.成熟13. 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A.教育思想 B.教育制度 C.教育方法 D.教育目的14. 双轨制形成于( )A. 美洲B. 欧洲C.亚洲D.非洲15. “师生在课堂上呈现双向的交流,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各抒己见;教师认真引导”,描述的是哪种类型的师生关系? ()A.民主型B.依赖型C.自由放任型D.对立型

36、16. 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实践反映出对()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A.知识B.能力C.直接经验D.间接经验17. 活动课程的主要缺点包括 ()A.儿童缺乏学习的自觉性B.儿童缺乏动手操作的机会C.儿童获得的知识欠缺系统性D.儿童缺乏广泛的学习空间18.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A.知识、智力、能力B.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C.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础性学历D.知识、智力、情感19. 一般说来,教学过程的起始环节是()。A.巩固知识B.领会知识C.引起学习动机D.运用知识20. 从教师教的角度看,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备课B.上

37、课C.作业的布置与批改D.课外辅导21.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句体现了教学的()A.直观性原则B.巩固性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启发性原则22. 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提出者是()。A.杜威B.维果茨基C.夸美纽斯D.巴班斯基23. 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的教学组织形式是()。A.特朗普制B.道尔顿制C.开放课堂D.导生制24. 教学活动的本质是()。A.特殊的认识活动B.实践活动C.交往活动D.课堂活动25. 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实际活动,在实践中进行锻炼,以提高品德认识和实际活动能力,形成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方法是()。A

38、 说服法B 榜样法C 锻炼法D 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法26. 青少年品德发展的源泉和基础是()。A.道德认知B.道德情感C.社会活动尤其是德育活动D.道德意志27.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之间的矛盾,这是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普遍的矛盾。A.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B.教师的道德教育水平C.学生被期望的品德发展水平D. 学生已有品德水平28. 班主任既通过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班级管理模式是( )。A常规管理B平行管理C民主管理D目标管理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39、)1. 德育目标2. 隐性课程3. 班级授课制4. 教学方法三、辨析题(辨析并说明理由)(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1. 教育不直接生产物质财富,所以教育是消费事业,是社会的福利事业。2. 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3.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进行的一般顺序是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的。4. 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5. 一节课成败的标准主要看教师教得怎么样。四、简答题(本大题共 5 小题,1-4 题每小题题 4 分,第 5 题 5 分,共 21 分)1. 为什么说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40、? (4 分)2. 简述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4 分)3. 简述教师备课的基本内容。(4 分)4. 课外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实施的要求有哪些?(4 分)5.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策略有哪些?(5 分)五、论述题(本大题共 1 小题,每小题 8 分,共 8 分)1. 试述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六、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8 分,共 16 分)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 分)一位小学自然课教师在给学生讲“磁铁”之前演示了一个“魔术”:一盆水中游着一只“鸭子”(标本),教师手中拿着一块馒头戏逗“鸭子”,“鸭子”果然紧紧跟着馒头转。学生感到惊奇。教师边演示边问“:你们想知道这是为什

41、么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想。”于是教师就从“鸭子”的嘴里取出一块铁片,又从馒头中间拿出一块磁铁。接着,他向学生演示了磁铁的两端分别对不同的物体的作用,让学生观察、讨论, 并总结出磁铁的特性。然后,又问学生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运用了磁铁,学生纷纷举手,教师请两个平时不爱回答问题的同学回答并表扬他们。最后,教师要求每个学生思考磁铁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运用,并将设计方案制作出来。问题:试分析这位教师在教“磁铁”这一课时,贯彻了哪些教学原则?请具体分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 分)班长送来本周的班务日志,我翻开一看,在迟到、早退、上课讲话等栏目中,有一个人的名字出现的机会又是最多。他是班里一

42、位自我约束能力极差的学生,曾因参与打架而被学校处分过。可他并没有因为受到处分而从此改过自新,依然我行我素。到现在,几乎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了。学校领导和老师们谈起他都很头疼,他已成了学校的“反面典型”。作为班主任,我不知多少次与他谈心,对他又是“威逼”又是“利诱”;还找来他的父母共同对他进行教育。母亲的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并没有打动他的心。我也曾对他大发其火,令他检查又检查,可他均是短暂的口服长久的心不服。难道他真的是顽固不化,没有挽救的余地了吗?我又一次陷入了沉思他并不是没有一点长处,他为人仗义,性格豪爽,热爱劳动。那次参与打架是因为我班有位同学被校外青年欺侮而引起的,他只不过想帮助那位同学而

43、已;有一次,学校要检查每个班包干区的卫生情况,可外面却下起了小雨,在其它同学犹犹豫豫的时候,是他第一个冲进雨中,从泥泞中拣起一片片落叶我看看手中的班务日志,想想他的种种行为表现和曾经用过的各种教育方法,心里有了主意,何不在班务日志上做点文章。我把班务日志翻到班主任意见一栏,略加思索,写了一段对他的评价。第二天,我把班务日志带到教室,跟往常一样,我讲了班务日志上几个典型的问题,但避而不谈他的事情。放学了,我留下他关锁门窗。我先走出了教室,故意把班务日志留在了讲台上。他抑制不住内心那强烈的好奇,翻开这本他认为只记载他的“罪证”的班务日志,不想在班主任意见栏却看到这样的一段话:()从那以后,他像换了

44、一个人似的,完全变样了。不仅在行为表现上得自己严格要求,而且学习上成绩也有明显进步。问题:(1) 假如你是这位班主任,请为这位“问题”学生写一段评语(补齐划横线部分)。(4 分)(2) 假如你是这位班主任,设想一下在转化该生时应遵循什么样的德育原则。(4 分)教育学基础考试试卷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8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8 分) 15 AACCB610 CDDDC1115 DBDBA1620 CCBCB2125DBAAC2628 CDB(评分标准:答案唯一正确,每小题 1 分,共 28 分)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1. 德育目标:

45、是指一定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在思想品德素质方面的质量和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是对德育活动结果的期望。2. 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是非正式的、非官方的课程。3. 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4.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评分标准: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意思相近即可

46、给分)三、辨析题(辨析并说明理由)(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1. 教育不直接生产物质财富,所以教育是消费事业,是社会的福利事业。参考答案:错误(1 分)。【解析】教育虽不能直接生产物质财富,但是它通过开发人力资本,提高和改善人力品质,从而提高生产力,创造比物质资本更大的经济效益(1 分)。可见,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消费事业, 还是一种再生产的事业(1 分)。2. 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参考答案:错误(1 分)。【解析】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2 分)。(若学生回答“智育是其他各育的知识和智力基础,各育的实施都不能离开知识技能的教育”也给 2 分。)3.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进行的一般顺序是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的。参考答案:错误(1 分)。【解析】从品德结构可以看出,品德的形成可以有多种开端(1 分),因此,要针对品德结构中诸要素发展不平衡的具体情况,在德育过程中采取多种开端的方法,即不一定按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顺序,而是根据品德结构中的薄弱环节,或从行开始,或从情开始,或从意开始,无论从何开端,都要抓一端以促进其余,最终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待归类文档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教育学原理》考试复习资料.docx)为本站会员(最好的沉淀)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