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故都的秋一等奖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理念: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纷纷开始生成性课堂的教学探求。生成性的语文|课堂就好像是塞林格笔下的麦田:有一群孩子在|课堂麦田里自由自在地游戏、狂奔、乱跑,新的活动不断生成。教师就是站在那麦田悬|崖边的守望者,守望着这片麦田,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就把他捉住,不让一个孩子掉下悬崖,不让学生迷失于课堂生成。 在这堂课的设计上,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致和开发性学习的欲望为起|点,课堂上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拨,对于|学生生成的单一的信息资源,通过追问补充的方|式将他们带到思维的边缘,让思考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二、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
2、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必修2第一单元的第二篇。本单元所|选的三篇课文都是抒情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在欣赏语言的过程中,使学生从文章的景语|里,品读出作家的独特心境,体会作者的情态与志趣。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融化在一起,表现出故都之秋的特色和作者的独特感|受的作品。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实用阅读能力和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我将本文分为两课时来学习。第一课|时从内容和背景方面研读文章,感悟探究作者情感;第二课时从语言和艺术手法方面|,体察作者情感。这是
3、第一课时的设计方案。 三、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学生对散文是不陌生|的,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既要让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 四、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色,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2)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五、本课时教学重点、难
4、点及依据: 由|于作者所处的年代已远,学生在把握作者情感上有|一定的难度,也难以领悟主观色彩笼罩之下的景|物描写的妙处。所以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引导学生推敲本文悲凉、伤感|情调的由来。既是教学重点,又是学习难点。 六、教法学法设想: 1、采用教师与学生互动合作的教法。 (解说:在新课程理念中,课堂是个有|机融合体。从互动角度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在文中隐藏的生命情感。) 2、朗读感受,重视诵读、美读。 (解说: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以朗读来贯串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3、让学生读、说、品、评,合作探究 (解说:阅读实践以学生活|动为主,充分利用好教材这个例子,有意识地培养
5、学生良好的自学精|神和自学习惯。) 七、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设计: 依据本课时的重点、难点及教学方法的思考,将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几个环节:(一)贴近生活,进入情感 一开课,老师与学生共同|回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白舸争流等一系列的描写秋天的诗词是的,不同|的人对于秋有着不同的感受。毛泽东读到秋日的壮丽,杜甫|读到秋风的悲凉,柳永读到秋雨的凄苦。那么,你眼里的|秋天是怎样的呢?学生各抒己见:可能会谈身边的秋天,一方面给人以丰收的感觉,田野|里,各种庄稼陆续成熟了,果园里,各种果树挂满枝头,天高
6、地广,金风|送爽,令人心旷神怡;另一方面秋天也会给人带来破败、凄|凉之感:北雁南飞,枯叶飘零,收获后的田野,一片狼藉,风中夹杂着寒意,让人|心绪悲凉等等。 一个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世界,那么,让我们一起走进|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体味一下郁达夫眼里的秋|天是怎样的呢? (解说:这一导入,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最佳状态,也就进入教学的第二环节。) (二) 诵读感悟,辩论情感 1、先听课文朗读录音,|配上一段忧郁抒情的音乐秋思,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求学生边听边|在文中勾画出作者选用了哪些平常景物来描写故都的秋。 2、听完课文录音,请学生读课文1-2自然段,分别用文中的四个字和三个字来|概
7、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 明确: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南国的秋慢、润、淡 (解说:这一设问意在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训练学生的文字概括能力。) 学生很快悟出:作者眼里故都的秋最大的特点:清、静、悲凉 3、那么纵观全文,你认为作者是颂秋还是悲秋? 将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分为两组|。要求各组同学在回答时以文本为依据。 学生有了争论意识,就会|积极、主动地阅读课文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语句,在阅读和争论中提高运|用文本的能力。 颂秋组的同学就会从作者赞美、眷恋故都的感情角度来选读|文段证明自己观点,而悲秋组的同学则会从萧瑟的景物的文段|描写中读出悲凉。学生很容易读到五幅秋景图:秋晨的天空、秋槐的落
8、|蕊、秋蝉的残鸣、秋雨的凉意、秋枣的色彩。那作者为什么不选故都的皇家宫殿、园|林,也不写远郊是众多优美的风光,而是选取生活中非常普通|、不起眼的的几幅画面来作为故都的代表呢?为什么南国的秋就不能|体现作者的情感呢? 学生经过一系列深入的辩论后发现:作家会选什么样的景来抒什|么样的情,这都跟作家的个人心境有关。作者写|南国之秋,秋味不浓,难以让人满足;写北国的秋,才够得|上心理上的秋味。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对故都秋的眷恋和向往,是积极|赞美的情感;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全文的基调又是忧伤的,悲凉的。可以说故都的秋是一曲悲凉的|颂歌。 (解说:有意让教学重心下移,设置了一个非此即彼的
9、圈套|,看学生能否跳出思维的二维空间。这是一种联系文本进行分析的思维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筛选、提取文中信息,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想象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产生了思想上的碰撞,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在阅读和争论中,加深对景物描写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的领|悟,加深对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的认识,突出了本堂课教学重点。这种放手让|学生讨论的做法,能让学生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有助于思|维的互补,更有助于合作能力和发现能力的培养。在|这里,课堂就是一条生生不息流动着的河流,师生成为课堂生活的创造者。|)(三)研读探究,发现情感 继而,教师抛出一个学习缺口,师生进|行互动研讨探究郁达夫眼里的秋天为
10、什么会是这样呢?(下面是我上这堂课与学生|互动的片断) 生:可能跟他的年龄有关吧。 师:郁达夫写此文时年龄只有38岁。 生:可能和作者的性格有关吧。 师:可惜我手头没有这方面的资料能帮你证明这一点。 生:是不是跟作者的生活时代有关? 师:不错,郁达夫生活在动乱|年代,但是像他这一时代的其他作家也写过反映季节的文章,像朱自清的|春就写得生机盎然、蓬勃向上。 生:也许和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 生:还可能和作者的心境、情怀有关。 师:郁达夫1913年9月随|长兄赴日留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激发了他爱国热忱。 生:由此看来,作者因眷恋
11、故都才产生这样的情感。 生:作者写南国之秋,秋味不浓,难以让人满足;写北国|的秋,才够得上心理上的秋味。 通过互动之后达成共识:从客观|方面来讲,这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从主观方面来讲,与作家的个人气质、生活经历|、文艺观和审美追求等有关。 (解说:因学|定教是一条不能违背的原则,无论预先考虑如|何周密,在课堂上还是要尊重学生思维变化,在与学生互动过程中,教师要随机应变|,只要不妨碍教学的终极目标就可以。这一教学环节是让学生去探究发|现悲凉、伤感情调的由来。在这里,我没有进行传统式的、写作背景介绍,只|是让学生既走进教材又走出教材,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成功的喜悦,而且是自主学习
12、的兴|致和开发性学习的欲望。) 接着,进入延伸拓|展环节,根据学以致用的原则,设计这样一道练习: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同学们可选取文中五幅画里的景物,也可联|想我们家乡秋天里别的景物,抓住其特征,仿照下面句子的格式续写。看谁说得新!说|得多!说得快! 故都的秋天在哪里啊,在哪里? 它在简陋|的小屋里;它在浓浓的香茶里;它在蜜桔的飘香里;它在 它在 (解说:设计此题|,目的是让学生不拘一格畅谈自己的感受,深化知识,拓展能力。学生可能会|谈自己过了一个暑假重返校园又见到老师同学的喜悦;也可能会谈目睹身边的秋天|,一方面给人以丰收的喜悦,另一方面也会给人带来破败、凄凉之感|等等。)板书设计 故
13、都的秋 郁达夫 秋晨的天空 秋槐的落蕊 北国的秋味清、静、悲凉 秋蝉的残鸣 秋雨的凉意 秋枣的色彩 南国的秋味慢、润、淡 (解说:板书的设计|力求突出学习的重点,将五幅秋景图与作者对故都之|秋独特感受关联板书,同时与南国之秋对比板书。既突出文眼又体现出文本|的内在联系。使学生一目了然的把握文本内容,又助于理解作者的感|情,抓住学习的重点。)九、教后记: 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在这一课的教学中, 我没|有进行传统式的、写作背景介绍,而是以体悟和发现文本情感为主线贯|穿这堂课,通过巧妙的设问,激起了学生探究作|者情感的意识,在学生需要时进行恰到好处的背景资料提供,与学生|互补协作。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在发现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语文实用阅读能力,收到既走进教材,又走出教材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