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 短文两篇 一等奖创新教案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短文两篇 第一课时 教案 班级: 课时: 课型: 一、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初一上学期的学习,已初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对本课的学习内容能够有一个较好的整体把握,需要注意的是理解作者隐藏在文中的情感,以及在具体形象上寄托的情怀,能透过文章,了解作者其人、其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思考,体会作者是如何借物抒情言志的,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句。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
2、知识,学习托物言志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四、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 【情景激趣 新课导入】 自古以来,文人志士常以物来抒情言志,例如,他们借梅花来表现自己坚韧不屈的品格和高雅的志趣,借竹来写出自己刚直不阿的气节,借莲来表现自己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行。今天我们将共同学习一篇短文,它同样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 第二板块 【预习检测 疏通字词】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惟吾德馨( ) 鸿儒( ) 调素琴 ( ) 案牍( ) 西蜀子云亭( ) 苔痕( ) 明确:xn r tio d sh ti 2.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苔痕上
3、阶绿,草色入帘青。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明确:(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学会断句。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注意:拼音后缀都是由ing组成的。 第三板块 【文学常识 积累素养】 走近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朝
4、文学家,哲学家。和柳宗元交谊深厚,世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刘白”,白居易称之为“诗豪”。他在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他的文章,说理精辟,词锋犀利,代表作有刘梦得文集竹枝词江南春浪淘沙等。 他的诗与白居易齐名,他的词与柳宗元齐名,据说他被贬到安徽,按当时朝廷规定,他可以住三室三厅之房。但是和州县的策知县是个典型的势利小人,认为刘禹锡乃被贬之人,只在城南给他安排了三间小房。对此,刘禹锡大人大量,不以为意,还根据驻地的美好景观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贴在了门上。做贼心虚的策知县见了,变本加厉,马上将他移居别地,并且把住房面积减去了
5、一半。此住房位于德胜河旁,山青水秀,景色怡人,刘禹锡一见,顿来灵感,挥笔又是一副好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好诗传到乡里,策知县大怒。下令将刘禹锡撵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房中居住,既没有山又没有水。 在半年的时间里,刘禹锡稀里糊涂地被一个小小的知县搬家折腾了三次。激怒愤慨之下,刘禹锡心中有话,如鲠在喉,不吐不足以为快,遂如行云流水般一口气写下了著名的陋室铭,并请人碑刻立于大门之外! 了解文体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如墓志铭、座右铭等。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常用排比、对偶句,整散结合,读来音律和谐,朗朗上口。 第四板块 【
6、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一)朗读课文 1.注意句尾的押韵字。 名、灵、馨、青、丁、琴 经、形、亭 2.注意句子的平仄、节奏。 3.注意语气要平缓,有些音节要适当拉长。 4.教师配乐,学生齐读。 (二)疏通文意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标注不理解的地方。 2.小组交流,概述文章内容。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逐词逐句翻译。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重点字词】 名:出名,有名。 灵:灵验。 斯:这。 馨:喻指德行美好。 上:长到台阶
7、上。上,长上。 入:映入。 鸿儒:博学的人。鸿,大。 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调:调弄。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佛经。 丝竹:弦乐器和管乐器。 案牍:官府文书。 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躯体。 子云:扬雄。 【翻译】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显得灵验。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主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读书人一般有功名)。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杨雄的草玄亭
8、。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三)课文分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比喻)开篇四句,简洁有力。用类比的方式,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主旨句。“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一语统领全篇,同时为后面歌颂陋室埋下了伏笔。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运用对偶,生动地写出了陋室环境的清幽宁静,说明陋室不陋。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写交往人物的不凡,衬托出室主人的才学高、品德美。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 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写日常生活,突出情趣高雅。“无丝竹”两句含有对比的意味,突出了室主人超尘绝俗的胸襟,表现出作
9、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运用类比,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7.孔子云:何陋之有? 引孔子的话作结,更具有雄辩的力量。一方面暗含着以“君子”自居的意思,另一方面又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 (四)课堂小测:文言文知识积累 古今异义 1.山不在高 (古义: 今义: ) 2.无案牍之劳形 (古义: 今义: ) 3.惟吾德馨 (古义: 今义: ) 4.谈笑有鸿儒 (古义: 今义: ) 5.无丝竹之乱耳 (古义: 今义: ) 6.可以调素琴 (古义: 今义: ) 明确: 1.古义:在乎
10、 今义:介词,表示某物在某地 2.古义:形体、躯体 今义:样子、形状 3.古义:喻指德行美好 今义:芳香 4.古义:大 今义:鸿雁;书信 5.古义:指弦乐器和管乐器 今义:丝绸和竹子 6.古义:调弄 今义:调动 二、一词多义 之: 无丝竹之乱耳 何陋之有 明确: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三、词类活用 1.有仙则名 2.有龙则灵 3.惟吾德馨 4.无丝竹之乱耳 5.无案牍之劳形 6.苔痕上阶绿 明确: 1.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 2.名词作动词,灵验。 3.名词作动词,喻指德行美好。 4.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 5.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 6.方位名词作动词,长上。形
11、容词作动词,变绿。 四、特殊句式 何陋之有? 明确:倒装句。宾语前置,宾语“何陋”前置到动词“有”之前,正常语序为“有何陋”。 第五板块 【再读课文 深层思考】 1.这篇短文可划分为几个层次? 明确:全文可划分为三层。第一层:“山不在高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何陋之有” 2.文章开头由山水写起有什么作用? 明确: 以类比起兴,以虚衬实,引起下文对中心“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表述。这四句既是形象的比喻又是事物的类比,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 3.全文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 明确: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借助某种事物来表达志向或抒发
12、感情)。通过对自己的简陋居室的描写(物),说明了“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志)。 4.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明确:本文是一篇骈体文,讲究对仗和声律,全文以骈句为主,除了单句结尾不押韵外,通篇押一个韵脚,而且两句一押,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使得本文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 5.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陋室”不陋来表现室主品德高尚? 明确:一是环境清幽。(景) 二是交往儒雅。(人) 三是情趣高雅。(事) 6.作者写诸葛庐、子云亭有什么用意? 明确: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圣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有名的先贤: 诸葛亮
13、: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 扬雄:西汉时辞赋家、语言学家,曾官至上品。 孔子: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后世尊为“圣人”。 淡泊的情怀: 诸葛亮:闲居草庐,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扬雄:潜心修学,对官职和金钱的淡泊,是后世的典范。 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去居住,有人说:“那里太简陋,怎么能住呢?”孔子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7.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 引用孔子的话与前文“斯是陋室”遥相呼应,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作者高洁傲岸的
14、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第六板块 【师生归纳 课外拓展】 1.课堂小结 文章通过对自己的简陋居室的描写,说明“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甘于淡泊、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反映了他不慕富贵、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2.阅读下列短文,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 陆游筑书巢 注释:椟:木柜、木
15、匣,这里值书橱。觌:相见。 明确:表达了作者嗜书如命、徜徉书海自得其乐的生活情趣和对文学的深沉的爱。 第七板块 【试题演练 自我检测】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无案牍之劳形。 明确:(1)出名,有名。(2)这。(3)形体、躯体。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孔子云:何陋之有? 明确:(1)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2)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读书人一般有功名).(3)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3.理
16、解性默写。 (1)陋室铭中写陋室环境幽雅的句子是? (2)写陋室主人生活情趣高雅的句子是? (3)点名主旨的句子是? 明确:(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赏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说说它表达了什么效果? 明确:这里运用了对偶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上”“入”二字对仗工整,化静为动,生动传神,突出了陋室环境的生机盎然;“绿”“青”色彩清丽,衬托出陋室环境的清新、幽雅,以景色之雅见“惟吾德馨”,突出“陋室”不陋。 5.文章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深意?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应该如何看待作者所说的“惟吾德馨”?
17、 明确:陋室铭的全篇旨意是从论语“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生发而来,立意高远,但引文中“君子居之”的意思已经包含在全篇文意之中,故略去。 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惟吾德馨”仍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陋室铭表现了这样一种思想:尽管居室简陋,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情趣高雅,就不会觉得简陋,而是处处见雅趣。在当今社会,我们更要追求高尚的品德和高雅的情趣。 第八板块 【板书设计 思维导图】 第九板块 【布置作业 夯实基础】 1.背诵课文。 2.仿照课文写一篇铭。 第二课时 教案 班级: 课时: 课型: 一、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初一上学期的学习,已初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对本课的学习内容能够有一个较好的整体
18、把握,需要注意的是理解作者隐藏在文中的情感,以及在具体形象上寄托的情怀,能透过文章,了解作者其人、其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思考,体会作者是如何借物抒情言志的,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句。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知识,学习托物言志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情感。 四、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 【复习巩固 新课导入】 鲁迅有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随寒塘。”这首诗称颂的是什
19、么花?(答案:莲花) 上节课,通过陋室铭一文,我们体会了刘禹锡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又借莲花表达了什么情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 第二板块 【预习检测 疏通字词】 1.给下列生字注音。 颐( ) 蕃( ) 淤( ) 濯( ) 涟( ) 亵( ) 噫( ) 鲜( ) 明确:y fn y zhu lin xi y xin 2.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1)晋陶渊明独爱菊。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明确:(1)晋/陶渊明/独爱菊。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学会断句。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
20、。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第三板块 【文学常识 素养积累】 1.走近作者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谥号元公,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等。 周敦颐博学多识,胸怀磊落,为官清正,深得民心,为百姓所爱戴。他曾带领属下在官署的一侧挖池种莲,后人称为“爱
21、莲池”。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深感官场的黑暗,深爱莲花的高洁,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借花述志。 2.了解文体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与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第四板块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一)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和节奏。 2.注意语气要舒缓,读出韵味。 3.注意句子的平仄,要有高低起伏。 4.读出感情。 (二)疏通文意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标注不理解的地方。 2.小组交流疑难问题,概述文章内容。 师生一起翻译课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
22、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重点字词】 可:值得。 蕃:多。 独:只。 李唐:唐朝。 予:我。 淤泥: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洗。 涟:水波。 妖:过分艳丽。 中通外直:内部贯通,外部笔直。 蔓:生枝蔓。 枝:长枝节。 远:远播。 益:更加。 清:显得清芬。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竖立。 亵玩:靠近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翻译】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欢牡丹。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
23、艳;(它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芬;它笔直洁净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重点字词】 谓:认为。 隐逸:隐居避世。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噫:叹词,表示感慨。 鲜:少。 宜:应当。 【翻译】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三)课文解读 水陆草木之花,可
24、爱者甚蕃。 开篇选用“可爱”二字,包罗群芳,从所有的花写起,由面到点自然过渡到要写之花,为下文说到的“菊之爱”“牡丹之爱”“莲之爱”张本,是入题的准备。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以陶渊明爱菊作正面衬托、世人爱牡丹作反面衬托,引出下文“予独爱莲”道出自己的心意,表明自己与陶渊明独自避世和众人皆羡富贵(牡丹)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的区别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作者以莲花自况,从莲花的生长环境、体态香味、风度气质等方面进行了描写,突出了莲的洁净、单纯、雅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高度概括了莲的气质
25、与品格,表达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的态度。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运用了排比、比喻手法,不同的花被喻为不同的人,作者对三种花的不同评价,实际上是对不同爱花人的评价,以“君子”喻莲,表明了作者的道德理想。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这里运用了反问与对比手法,使文章前后照应。“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和“予独爱莲”一句照应;“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和“世人甚爱牡丹”一句形成照应;“众”和“独”相照应。作者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
26、操守和正直的品德,“爱莲”即爱君子之德,进一步揭示了文章主旨。 (四)小组交流,积累文言知识。 1.古今异义 (1)陶后鲜有闻 (古义:少 今义:多指时新的、有光彩的、美味的) (2)亭亭净植 (古义:竖立 今义:种植) (3)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古义:应当,应该 今义:适宜,合适) 2一词多义 之: (1)水陆草木之花(的)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3)牡丹之爱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远: (1)香远益清 (远播,远传)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远远地) 3词类活用 (1)不蔓不枝(名词活用作动词,生枝蔓、长枝节) (2)香远益
27、清(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远播、显得清芬) 4.特殊句式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以上三句均用“者也”表示判断。)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被动句。“被沾染污秽”) (3)濯清涟而不妖(省略句。谓语“濯”前面省略了主语“莲”) 第五板块 【再读课文 深层思考】 1.在文中,作者从哪些方面对莲花进行了描写,莲与君子有什么相同之处? 明确:【原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作者分别从莲的生长环境、体态香气和风度气质这几个方面进行了描写。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
28、而不妖”象征了君子生性高洁、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象征君子的通达事理、行为正直、不攀附权贵、美德远扬。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象征君子仪态端庄、品行高洁、令人敬重。 2.作者爱“莲”,仅仅写“莲”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呢? 明确:衬托:用一个事物来陪衬另一个事物,以使后者更突出。 菊花 正面衬托 牡丹 反面衬托 莲: 品行高洁 超凡脱俗 不慕名利 3.作者写菊花和牡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明确:菊花不畏严寒、迎寒斗霜、超凡脱俗、品格高洁、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同时也衬托自
29、己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菊花又被作者称作花中的隐士,这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 牡丹花色艳丽、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们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和鄙视的,因此作者写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衬托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4.试分析托物言志手法在本文中是如何运用的。 托物言志是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借用事物、景物(如花草树木等)来寄托思想感情或理想的手法。 明确:托物言志是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借用事物、景物(如花草树木等)来寄托思想感情或理想的手法。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
30、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6.谈谈你对“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这一句子的理解。 明确: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感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7.“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的含义是否一样,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明确:不一样,虽然都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颐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他强调人格修养,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但人格可以是很高尚的。 8.文章结尾处,修辞和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运用了排比修辞和反问句式。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追求富贵
31、的思想感情。 第六板块 【师生归纳 课外拓展】 1.课堂小结 2.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 课文的语言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文章的语言美,表现在语音美、句式美、表达方式美。语音美体现于文章音调和谐、节奏明快;句式美表现在句子长短错落、整散结合,既凝练流畅又错落有致;表达方式美表现在仅仅百字短文中,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一个“爱”字连贯全文,文笔简洁,情感丰富。 3.拓展:阅读下列短文,说一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松之生也,于岩之侧。流俗不顾,匠人未识。无地势以炫容,有天机而作色。徒观其贞枝肃矗,直干芊眠,倚层峦则捎云蔽景,据幽涧则蓄雾藏烟。穹石盘簿而埋根,凡经几载;古藤联缘而抱节,莫记何
32、年。于是白露零,凉风至;林野惨栗,山原愁悴。彼众尽于玄黄,斯独茂于苍翠,然后知落落高劲,亭亭孤绝。其为质也,不易叶而改柯;其为心也,甘冒霜而停雪。叶幽人之雅趣,明君子之奇节。若乃确乎不拨,物莫与隆,阴阳不能变其性,雨露所以资其丰。擢影后凋,一千年而作盖;流形入梦,十八载而为公。不学春开之桃李、秋落之梧桐。 乱曰:负栋梁兮时不知,冒霜雪兮空自奇;谅可用而不用,固斯焉而取斯。 寒松赋 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君子品德的追求和坚守节操、执着追求的精神气度。 4.你还知道哪些描写莲花的诗句? 示例: 汗粉无庸拭,风裙随意开。 采莲曲 开篙莫溅水,畏湿红莲衣。 莲花坞 绿盖半篙新雨,红香一点清风。 荷花 玉雪
33、窃玲珑,纷披绿映红。 莲藕花叶图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江神子江景 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 莲 菡萏香连十顷陂,小姑贪戏采莲迟。 采莲子二首 秀樾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 鹧鸪天赏荷 九月江南花事休,芙蓉宛转在中洲。 钱氏池上芙蓉 藕花珠缀,犹似汗凝妆。 临江仙雨停荷芰逗浓香 美人笑隔盈盈水,落日还生渺渺愁。 钱氏池上芙蓉 第七板块 【试题演练 自我检测】 1.解释下列词语。 (1)可爱者甚蕃 (2)不蔓不枝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明确:(1)多(2)生枝蔓;长枝节(3)靠近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4、,中通外植,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明确: (1)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芬;它笔直洁净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 (2)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3.爱莲说中比喻君子豁达正直,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是 ;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句子是 。 明确: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莲,花之君子
35、者也 4.文章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各有什么作用? 明确: 第一次衬托:表现自己独爱莲花,与众不同。 第二次衬托:显出莲花品格高出百花。 第三次衬托:借以慨叹世上没有别人像自己这样钟情莲花。 5.作者借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志趣?你认为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明确:表达了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生志趣。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对是否随波逐流的选择,学习作者的君子之风,高洁而庄重,可让我们的人生之路上多一些高尚之举。 6.爱莲说称莲为“花之君子”,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备哪些美好品质。 明确:莲具有象征君子美好品德的意义。“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
36、波逐流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质。 7.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本文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不同,你同意哪种观点?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示例:我赞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句话隐喻了做人要心地纯净,不受外界世俗的影响,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是自控能力差的人,很容易被一些坏的现象所诱导了,说法很绝对,生活中,无论环境怎样,都要保持高洁的品格(操守),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在精神上、人格上保持独立,不随波逐流,最后我们都能“出淤泥而不染”。 第八板块 【板书设计 思维导图】 第九板块 【布置作业 夯实基础】 1.背诵课文 2.试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选择一种你喜爱的花草树木写一段话,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