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1古代诗歌五首(一) 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 教学目标 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古诗大意。 合作探究,了解古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情感。 培养古诗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合作探究,了解古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情感。 2.培养古诗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朗诵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资源 多媒体设备、黑板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内容 新课导入 当你登上高处,从上往下俯视时,你会有什么心情呢?今天我们学习三首登高诗,体会诗人不同的心情。 任务一:登幽州台歌 整体感知 作者介绍 陈子昂(659年或说658/661年700年或说699/702年
2、)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著名文学家、诗人、诗歌理论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直言敢谏,后世称其为“陈拾遗”。 陈子昂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文明元年(公元684年)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女皇武则天重视,授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曾两度从军边塞,对边防事务颇有远见。圣历元年(公元698年),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陈子昂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罗织罪名,加以迫害,最终冤死狱中。 创作背景 武则天神功元年创作,当时陈子昂对武后朝弊端提出许多批判意见,却不被采纳,还因“递党”株连下狱,政治抱负得不到实现,反而备受打击,使他心情
3、烦闷。 字词扫除 怆然(chung) 悠悠: 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 悲伤的样子。 涕: 古时指眼泪。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把握古诗节奏。 明确: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请同学们借助注释翻译古诗。 译文:向前看不见古之贤君,向后望不见当今明主。 一想到天地无穷无尽,我倍感凄凉独自落泪。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读出节奏和感情。 深入解读 赏析诗句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明确:时间角度。两个“不见”,表现出诗人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惆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明确:空间角度。一个“独”字渲染出诗人孤独不可依
4、的现状,表现出诗人渴望得到贤君赏识、渺小无依的悲凉、哀叹。 这篇古诗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明确:诗人通过登台远眺,凭今怀古引发出无限的感慨,抒发了诗人压抑已久的孤寂苦闷情绪,深刻地揭示了古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境遇。 了解本诗后,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 任务二:望岳 整体感知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朝河南府巩县(河南郑州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集为杜工部集,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创作
5、背景 这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字词扫除 岱宗(di) 眦(z)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造化:天地,大自然。钟:聚集。神秀:指山色的奇丽。 阴阳:这里指山北山南。割:划分。这句是说,泰山横天蔽日,山南向阳,天色明亮;山北背阴,天色晦暗。同一时刻却是两个世界。 曾:通“层”。 决:张大。眦:眼眶。决眦形容极目远视的样子。入归鸟:目光追随归鸟。 会
6、当:一定要。凌:登上。 请同学们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过程中把握好节奏。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曾 同: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借助注释,翻译古诗。 译文: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 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神奇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6.请同学们,再读一遍古诗,感受诗人的情感,赏析诗句。 深入解读 诗句赏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明确:描写泰山的远景,“齐鲁青未了”,以距离
7、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明确:描写泰山的近景。一个“钟”字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明确:写细望。“决眦”二字尤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面前像着了迷似的。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明确:愿望、志向。可化用孔子名句“登泰山而小天下”,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本诗没有一个“望”字,为何能让人感受到盛大极远之景? 明确: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可见诗人的谋
8、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这首诗寄托虽然深远,但通篇只见登览名山之兴会,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若论气骨峥嵘,体势雄浑,更以后出之作难以企及。 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诗人通过泰山神奇秀丽、雄伟高大的形象,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远大志向。 任务三:登飞来峰 整体感知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临川盐阜岭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9、。”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文集等。 背景介绍 公元1050年(宋仁宗皇祐二年)夏天,诗人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途经杭州时,写下此诗。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心怀壮志,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 字词扫除 闻说:听说。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缘:因为。 请同学们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把握好朗读节奏。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借助注释翻译古诗。 译文: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深入解读 诗句
10、赏析。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明确:写景。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日升”,太阳升起带有美好寓意,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彩的基调。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明确:抒情。前半句议论,后半句说理。“不畏”,一语双关,一是指现居高处不被别物遮挡,一指使诗人有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 2.本诗的主旨。 明确:诗人借登飞来峰所见之景,表达了自己高瞻远瞩、不怕困难,立志改革的政治抱负,展现了诗人为实现理想、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拓展延伸 比较三首登高诗。 小结与作业 识记古诗。 摘抄古诗以及翻译。 板
11、书设计 ( 俯仰古今(时间) 前后不见 登高远眺(空间) 天地悠悠 ) 登幽州台歌 望岳 ( 远景 近景 细望 愿望 ) ( 勇于攀登 积极乐观 )写景 抒情 ( 写景 “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 塔高 议论 说理 ) ( 只有登高望远, 才能够看得更远 ) ( 议论 “ 不畏浮云遮望眼 ” 说理 “ 自缘身在最高层 ” ) 登飞来峰 21古代诗歌五首(二) 游山西村己亥杂诗 教学目标 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古诗大意。 合作探究,了解古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情感。 培养古诗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合作探究,了解古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情感。 2.培养古诗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朗
12、诵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资源 多媒体设备、黑板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内容 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首登高诗,感受到了诗人或哀伤、或激昂的情感。这节课,我们带上不同的心态,来学习游山西村和己亥杂诗。 任务一:游山西村 整体感知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其一生笔耕不辍,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并称“宋代四大诗人”,又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合称“南宋四大家”。 2.
13、字词扫除 腊酒:这里指腊月里酿造的酒。 足鸡豚(t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足:足够,丰盛。豚,小猪,中代指猪肉。 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红艳。 箫鼓:吹箫打鼓。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做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 古风存: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 若许:如果这样。闲乘月: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 无时: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叩(ku)门:敲门。 3.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把握古诗节奏。 明确: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
14、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请同学们借助注释翻译古诗。 译文: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的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读出节奏和感情。 深入解读 赏析诗句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明确:描写丰收年景,农民热情好客的淳厚品行。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明确:这句描绘山村风光,被后世用来形容已陷入绝境,忽又出现转机。写景中寓含
15、哲理,千百年來广泛被人引用。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明确:既写出春社欢快,又表达民风的淳朴可爱。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明确:写出人乘月闲游,夜访村民。虚写,表现出诗人对山西村民风和民俗的喜爱与不舍。 这篇古诗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明确:本诗围绕“游”展开,通过对村中民风、民俗的描绘,表现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对淳朴民风的赞美。 了解本诗后,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 任务二:己亥杂诗 整体感知 作者介绍 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
16、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次年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15首 创作背景 清道光十年(1839)春末,龚自珍因事辞去礼部主事之职,于农历四月二十三日动身南归。诗人客居京城达二十年之久,北京已成了他的第二故乡。今日一旦离去,已届四十八岁的晚年了。“先生官京师,冷署闲曹,俸入本薄,性既豪迈,嗜奇好客,境遂大困,又才高触动时忌。”其辞官离京时的万端枨触,可以想见。 字词扫除 浩荡:无限。
17、 吟鞭:人的马鞭。 东指:东方故里。 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落红:落花。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花:比喻国家。 即:到。 请同学们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过程中把握好节奏。 己亥杂诗(其五)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借助注释,翻译古诗。 译文: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我辞官归乡,犹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6.请同学们,再读一遍古诗,感受诗人的情感,赏析诗句。 深入解读 诗句赏析 浩荡
18、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明确:抒情叙事,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明确:“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本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托物言志。诗人用落红自比,意喻自己虽然辞官还家,但是依旧关心国家和人民,希望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全诗抒发了自己辞官司离京时的复杂感情,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展示了作者想要为国效力的献身精神。 拓展延伸 学完这几首诗,你最喜欢哪一首,说出你的理由。 小结与作业 识记古诗。 摘抄古诗以及翻译。 ( 农民 好客 环境 优美 民俗 淳朴 情感 不舍 )板书设计 ( 民风淳朴 喜爱向往 ) 游山西村 ( 浩荡离愁,辞官还家 化泥护花,表明心志 ) ( 为国为民 无私奉献 ) 己亥杂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