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1课 老王(一等奖创新教案)【2023春统编版七上语文精品备课】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1课 老王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关键词句,体会作者与老王的“幸”与“不幸”的人生样态。 2.品味文中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文章平淡如水、质朴无华的语言特色。 3.探究作者“愧怍”的深刻原因,感悟作者“愧怍”中蕴藏的高尚人格。 4.认识老王身上闪耀的人性中的善良之美,感受老王及作者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1.理解关键词句,体会作者与老王的“幸”与“不幸”的人生样态。 2.认识老王身上闪耀的人性中的善良之美,感受老王及作者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平淡如水、质朴无华的语言特色。 2
2、.感受老王及作者的优秀品质,探究作者“愧怍”的深刻原因。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观看视频 百年风霜磨一玉纪念杨绛先生 2.导入语 同学们,刚才我们观看的是一段纪念杨绛先生的视频,杨绛先生一生都在从事文学工作,在学术界德高望重。她在走到人生边上写下这样一段话: 投影: 凡是人,不论贫富尊卑、上智下愚、都有灵性良心。贫贱的人,道德品质绝不输富贵的人。愚笨的人也不输聪明的人,他们同样识得是非,懂得好歹。我认识好几个一介不取于人而对钱财十分淡漠的人,他们都是极贫极贱,毫无学识的人。 走到人生边上 今天老师就要和同学们学习杨绛的文章老王,共同去感受人性,触摸良知。(板书:老王
3、 杨绛) 二、揭示目标 1.理解文中关键词句,体会作者与老王的“幸”与“不幸”的人生样态。 2.品味文中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文章平淡如水、质朴无华的语言特色。 3.探究作者“愧怍”的深刻原因,感悟作者“愧怍”中蕴藏的高尚人格。 4.认识老王身上闪耀的人性中的善良之美,感受老王及作者的优秀品质。 三、预习交流 1.作者简介 杨绛,生于1911年,钱钟书夫人,本名杨季康,著名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学者。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等,译有堂吉诃德,著名作品有我们仨洗澡。钱钟书称杨绛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2.背景资料 老王作于1984年。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是作者在文化大
4、革命的背景下写的。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一个荒唐动乱的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被下放到干校劳动锻炼去了。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地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 3.字词积累 读准字音 蹬(dng) 惶恐(hung) 荒僻(p) 肿胀(zhng zhng) 绷(bng) 取缔(d) 降格(jing)镶嵌(xing qin) 捎(sho) 门框(kung)眼翳(y) 骷髅(k lu ) 攥(zun )侮辱(w) 愧怍(zu) 滞笨(zh bn) 理解词义 落伍:比喻人或事物跟不上时
5、代。 惶恐:惊慌害怕。 荒僻:荒凉偏僻。 取缔:明令取消或禁止。 滞笨:呆滞笨拙。 愧怍:惭愧。 四、整体感知 1.感知一篇文章 课前同学们都阅读了这篇文章,下面老师想看看同学们阅读的效果怎么样?我们一起来回答几个问题,好不好? 投影: 这是一篇 。(体裁) (这是一篇散文。是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还是哲理散文呢?)(叙事散文) 下面增加一点难度:这是一篇写什么的叙事散文? 这是一篇 。(内容+体裁) 这是一篇写“我”跟老王之间交往(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叙事散文。 概括了文章内容,下面我们来进一步感知文章。 这篇写“我”跟老王之间交往(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叙事散文,表现了什么主旨,作者的写作意
6、图是什么?现在更有难度了,请同学们小组讨论 这是一篇 。(内容+主旨+体裁) 预设1:这篇文章写了“我”与老王之间交往的故事。老王帮助“我”,赞扬了老王的憨厚、淳朴、老实、善良。 预设2:这篇文章写了“我”与老王之间交往的故事。既赞扬了老王的憨厚、淳朴、老实、善良。又突出老王的不幸,告诉我们要去关心和帮助像老王一样不幸的人。 2.学习一种方法 同学们,这篇文章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到底要表现什么?刚才我们通过明确文章体裁,概括文章内容和主题思想,大致把握了文章,这是我们阅读文章时通用的一种方法: 投影: 阅读方法之整体感知法 整体感知,即从总体上把握文章。整体感知时明确文章的体裁类别,主要内容
7、,行文思路,写作意图、主题思想等。 整体感知法,只能初步的、大致理解文章,要深入理解文章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还需要我们进行进一步的解读。 3.朗读一个句子 刚才我们在讨论作品主题和作者写作意图时,有困难,意见上有分歧,那么老师想问: 投影: 文中哪个词语能够表达作者写此文时对老王的情感?(愧怍) 你是从哪里找到的?(文章的最后一句话)齐读这句话。 投影: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 六、说老王之“不幸” 过渡:从这句话看,作者所说的“不幸者”是指谁?(老王) 1.下面我们来看看老王到底有多不幸? 投影: 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
8、,“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 这段文字告诉我们:老王的不幸是他是个没有组织的单干户。 请你以老王的口吻,把这段文字的内容,用倾诉的方式讲给坐在车上的杨绛听。 示例:杨先生啊!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我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唉!人老了,没用了! 通过刚才同学转换方式的倾诉,我们可以感受到老王作为一个蹬三轮的单干户没有组织的不幸。他被社会抛弃了 2.下面我再来看看老王的家庭情况: 原文: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改文:有个死了的哥哥,有两个没出息的侄儿,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分析:原句
9、改变顺序,强调了老王没有亲人,无依无靠。“有个哥哥”让我们觉得高兴,原来还有伴。可惜,“死了”。 “有两个侄儿”,还有人依靠,也不错,怎么样,“没出息”,又再次把我们的情感打入绝望的深渊。这十四个字里,杨绛让我们的情感波折起伏,这就是杨绛散文语言的特点: 投影: 沉定简洁,无阴无晴,平淡中显波折,朴素中见华丽。 妈妈的散文像清茶,一道道加水,还是芳香沁人。爸爸的散文像咖啡加洋酒,浓烈、刺激,喝完就完了。 钱瑗(钱钟书与杨绛之女) 3.除此之外,老王还有哪些不幸? 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生理上残疾 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别人的诬蔑、嘲笑
10、、轻视。 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生活贫困,居住简陋,没有家的温馨。 4.在诸多的不幸中,你觉得老王自己认为他最大的不幸是什么 (没有家的温馨,他渴望亲人的关爱,渴望家的温馨) 5.老王生的时候屈辱,死的时候狼狈。他真是一个不幸的人啊!当老王走到生命的尽头,竟是这个样子,请个同学来读一读。 投影:配乐朗读 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他面如死灰 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 分不清哪一只瞎 哪一只不瞎 说得可笑些 他简直像棺材里
11、倒出来的 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 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 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同学们,老王孤苦无依,贫病交加,渺小得如一粒微尘,卑微得像一棵小草!他的人生最终以这样的方式谢幕,我们说他真是不幸的。 七、议杨绛之“幸运” 刚才我们通过朗读再次感受了老王的不幸,让我们再回到文章结尾的那句话上来,看看作者所说的“幸运的人”是指谁?(杨绛) 投影: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 1.杨绛与老王相处时真的幸运吗?你能从文中找出“不幸”的依据吗? “文化大革命”开始我自己不敢乘三轮车 为什么不敢乘三轮车? 投影: “文化大革命”爆发于1966年,那是中国的一个荒唐的年代。当时
12、有很多高级知识分子受到了残酷迫害,钱钟书、杨绛夫妇此时也被打为“反动学术权威”,戴高帽,挂木板,受批斗,只发微薄的生活费。杨绛,头被剃成只有半边头发的“阴阳头”,专职打扫女厕所;钱钟书,头被剃成“十” 字头,下放劳动挖沙。其间,他们还经常被红卫兵拳脚相加。连他们的女儿,钱瑗,要回去看爸爸妈妈也要先把大字报贴了,说我跟钱钟书、杨绛在思想上彻底地划清界限,然后才能够偷偷回到家,去看自己的父母。而杨绛的女婿,钱媛的丈夫,因为不愿意无辜诬陷别人,最后被逼得上吊自杀。 这就是当时中国最高贵的知识分子的家庭,最有才华的女子的生活状态。同学们可能很难理解那个年代,那真是一个是非颠倒,人人自危的年代,夫妻可以
13、互相出卖,师生可以互相攻击,早上是朋友,晚上是敌人,卖友求荣,落井下石这样的事,随时都会发生。 同学们说杨绛当时算是幸运的吗?(明明不幸运) 2.那为什么杨绛称自己是“幸运的人”呢?(生讨论思考) 使我们看到一个大学者对于苦难的隐忍、超越和淡定的态度,以及经历苦难之后的从容。(这篇文章写于“文革”结束后,很多经历文革磨难的人,一旦从沧桑中走出来,他们立马控诉,愤怒而杨先生却把这一切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说得非常隐忍。比如“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生活一起的夫妻怎么会不知道,只是杨绛没有直接说出来而已。) 从杨绛整个人生来看,她是一个知识分子,而老王只是一个穷苦的三轮车夫,她的命运要比
14、老王幸运得多,比起其他迫害致死的人来说幸运得多。 她得到了老王真诚的帮助,所以感到是幸运的。 她们得到了老王的哪些帮助?老王不避嫌,不怕惹上麻烦,以一个普通人最朴素的良知在帮助她们。 老王给杨绛家送冰决比人家在一倍,冰价却相等。 老王送钱钟书去医院不要钱 老王在临死前给杨绛家送来了好香油和大鸡蛋。 虽然当时的社会黑白不分,但毕竟还有像老王一样善良的人,是老王的善良让杨绛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一丝亮色,所以杨绛觉得是幸运的。 总之,杨绛先生从不幸中看到了幸运,所以说从来就没有幸与不幸区别,只有不幸与更不幸。 因此我们可以说杨绛不幸,老王更不幸。 3.不幸的杨绛又为老王做了些什么呢? 杨绛经常坐老王的
15、三轮,照顾他的生意。 杨绛在老王送冰时不要减半收费,坐车,拿鸡蛋,都给老王钱,从不占他的便宜。杨绛都在经济上帮助他。 杨绛的女儿发现老王是夜盲症之后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 师:注意修饰词语,什么样的鱼肝油?大瓶的。 对于不幸的老王,杨绛一家同情他、尊重他、帮助他,没有占他半点便宜,老师觉得已经做得够好了。那么作者杨绛为什么会说“愧怍”呢? 八、悟杨绛之“愧怍” 1.那么作者杨绛为什么“愧怍”呢?(学生讨论) 杨绛走到人生边上写这段话。 “每个人如果回顾自己一生的经历,会看到某事错了,某事是不该的。但当时或是出于私心,或是出于无知,或虚荣,或骄矜等等,于是做了不该做的事,或该做的没做,犯了种种错
16、误。而事情已成过去。灵性良心事后负疚抱愧,已追悔莫及。” 明确: 杨绛觉得他对老王的帮助、关心,大多是同情和怜悯,甚至也有客气和疏远。对老王,同情大于平等,拒绝大于接受,她在对人和对事上都坚守着一种原则,那就是绝不欠别人的情,物化为金钱给予回报,使老王带着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自己对老王“钱”的回报与老王对自己“心”的付出相比较,是那样微不足道,这于她而言无疑是一种揪心的痛。 (举例分析:对老王的死漠不关心) 杨绛觉得自己没有尽到责任,作为一个幸运的人,有责任去改变不幸者的命运,她却没有做到,从这些理由上看,杨绛俨然把自己放到了一个更高的标准,她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 “几年过去了”、“渐渐明白”
17、表明 “愧怍”经历了一个过程,不断地反省和叩问自己,解剖自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学者的境界。 杨绛先生将自己的“愧怍”写出来让世人知晓,目的就在于警醒世人,呼唤更多的人用善良去关爱别人,这又是何等的胸怀。 文人悲天悯人,从古至今,一脉相承。从杨绛先生的“愧怍”中我们感受到的是大学者反思自我的批判意识和呼唤良知的社会担当。 至此,我们通过品读文章结尾的一句话,从而全面、深刻地领会了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目的了。无形之中我们又学会了一种阅读的方法: 投影: 阅读方法之品读语句法 品读语句,即品读能概括文章(段落)内容,体现文章(段落)中心的关键语句。它常常出现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品读时可以结合
18、文章内容,联系作品背景,紧扣文章中心,抓住关键词语等进行理解。 九、致敬两个人 同学们,这节课通过学习老王这篇文章,我们学会了整体感知法和品读语法这两种阅读文章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认识了两个人物:一个是生活在社会底层却闪烁着人性光芒的三轮车夫老王;一个是有着善良品格还能不断反省,呼唤良知的崇高学者杨绛。 1.下面老师将用一首小诗,来表达对他们的敬意。 致老王和杨绛 你只有一只眼 你却把这世界看得明白 你的房屋荒僻简陋 你的心里却充满了温暖 你的三轮车拉不动自己破破落落的日子 但你还是伸出双手捧出了 你的大冰块,还有好香油和大鸡蛋 你一代才女,却遇上了荒唐的年代 家庭的不幸,化作你淡定的情怀 别人
19、的不幸,你却伸出了善意的关怀 他只有一只眼,让你不安 他送人不要钱,让你不安 他的香油鸡蛋,让你不安 他的悄悄离去,让你不安 真的,真的 你已经做得很好 但你还是觉得自己不够慷慨 于是在被命运流放的日子里 你又把自己送上了灵魂的祭坛 你们啊,不幸的你们啊 在那个时代,一样卑微,一样艰难 但你们彼此的牵挂 好像那大瓶的鱼肝油 是疯狂岁月里的热血和肝胆 而这个世界 也因为一位百岁老人的愧怍 让更多的人加入了呼唤的行列 唤回那曾被遗忘的善良 2.结语 同学们,老王走了,留给杨绛的是愧怍 杨绛走了,留给我们的是思考 他们身上所折射出安然自若地面对苦难,真诚无私地付出情感,睿智深刻地反省自身的精神告诉我们要:用温暖传递温暖,用善良体察善良。 十、课后作业 1.积累课后“读读写写”的字词。 2.阅读杨绛的我们仨。 【板书设计】 老 王 杨绛 关心 杨绛(“幸运”) 老王(“不幸”) 愧怍 用温暖传递温暖,用善良体察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