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2023高考文化常识混合知识点汇总(共177个).docx

上传人(卖家):luzy369 文档编号:5880282 上传时间:2023-05-1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66.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2023高考文化常识混合知识点汇总(共177个).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2023高考文化常识混合知识点汇总(共177个).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2023高考文化常识混合知识点汇总(共177个).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2023高考文化常识混合知识点汇总(共177个).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2023高考文化常识混合知识点汇总(共177个).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高考语文文化常识混合知识点1.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他的职责是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2.礼部,古代官署,掌管祭祀、典礼、外宾、科举取士、学校接待等事务,礼部的最高长官是礼部尚书,尚书的副手叫做侍郎。3.兵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职事,长官为兵部尚书。4.三司,又称三公。常见的解释,一指司空、司徒、司马,二指太傅、太保、太师。而宋朝的三司指盐铁、度支和户部。5.皇后,皇帝的正妻。在后宫的地位就如同天子,是众妃子之主。古代皇后所居的寝宫多位于后宫正中央,因此皇后寝宫称为“正宫”或“中宫”。“中宫”

2、“正宫”也就成了皇后的别称。6.知县,明、清时指主管全县的行政官员。因官阶多是七品,俗称“七品芝麻官”。7.巡抚,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得名,多指中央政府派出巡视各地的大臣。8.勤王,文中是指在封建时代中,君王有难,而臣子起兵救援君王9.锦衣卫,明代官署名,原为护卫皇宫的亲军,后兼管刑狱、缉捕等事。经历,锦衣卫设有经历司,掌管文牍之事。10.“飞鱼服”,补色为飞鱼图案的袍服。被赐予飞鱼服是极大荣宠,明代多为东厂和锦衣卫头领所穿。11.孝廉,汉代以来举荐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去做官。12.除,授予官职,如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13.公、侯、伯、子、男,是自从周朝

3、就开始沿袭的古代爵位,天子以下,公爵最大。14.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贵族、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称号,有褒有贬,如范仲淹的“文正”是褒,周厉王是贬。15.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16.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纪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司马迁史记在体例、叙事、史论等方面对左传都有继承和发展。17.“春秋三传”:是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的合称。春秋经文言简义深,一般认为,“春秋三传”即是对春秋的注解。18.庐墓是指古人于父母或师长死后,服丧期间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守护坟

4、墓,这与“褒之庐冢也”中的“庐冢”相同。19.春官为古官名,颛顼氏时的五官之一。春官以大宗伯为长官,掌理礼制、祭祀、历法等事。后世以春官为礼部的通称。20.辟:征辟,一种选官方式。中国汉代人才选任就是征辟制,征辟制是以皇帝的名义选拔地方有名望的人士入京任官。21.进士,指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根据成绩分为一甲、二甲、三甲,一甲的第一、二、三名依次叫做状元、榜眼、探花。22.中原地区一般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古代的“中土”“中州”与其同义。23.服除,意思是脱掉丧服,即守丧期满。根据传统孝道观念,官员遭逢父母去世,一般都要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期满后官复原职或者升迁。24.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是有联

5、系的,有的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比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的字义十分相近;有的则含义相反,如袁盎,盎是充盈的意思,字“丝”,则是少的意思。25.“箕踞”的坐姿则是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的姿态。如“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26.疏:文中指古代的一类文书,是封建社会大臣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属于上行公文。27.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汉代设置这一科,为儒生进入仕途提供了渠道。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28.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将“秀才”改为“茂才”。29.馘gu:古代战争中割掉敌

6、人的左耳,计数献功。这里指所割的左耳。30.采风:也称为“采诗”;风,民间歌谣。古代有采风制度,朝廷派出官员到民间采集歌谣,从中考察民风和政令得失。31.国子监,中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构,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32.经传,原指经典和注释、阐述经义的著作,后来泛指比较重要的古书。33.孟子,儒家经典,主要记载了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34.迁、徙: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官职。左迁,指降低官职,也说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右迁,指升任官职;徙,指一般的官职调动。35.印绶:旧时称印信和系印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在

7、身。36.“漕运”是指利用水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37.“致仕”是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38.“国子监”指当时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入国子监学习的学生称国子生。39.“博士”是我国古代的官职名,太常博士是太常寺的属官,与现代的学位“博士”不同。40.翰林院分翰林学士和翰林供奉两种,翰林学士担当起草诏书的职责,翰林供奉则无甚实权。在翰林院任职者,被称为翰林官,简称翰林。41.“制举”是唐朝科举中的一种,是为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置的特科,一般由皇帝亲自提出

8、问题,策问应举之士。可随时设科,名目繁多。42.“宫官”是太子属官,如太子舍人、太子门大夫、太子洗马等。是负责太子的教育或杂事的官员,一般不允许参与国家政事的讨论。43.“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44.“擢”意为提拔、挑选人员使其担任更重要的职务。与“拔”意思相近。45.“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是负责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46.“释褐”“起家”都是开始做官的意思。47.“乘传”指古代驿站用四匹下等马拉的车子,也指乘坐驿车或奉命出使。48.传舍又称驿舍、邮舍,是古代供外交使节和传递政府

9、文书者休息的地方。49.笏,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长方形板子,按品第分别用玉、象牙或竹制成,以为指画及记事之用。50.丁忧,也称“丁艰”。在我国古代,官员的父亲(丁外艰)或母亲(丁内艰)去世,官员则必须停职守制,皆不得为官,特殊情况可能会被朝廷召回。51.古人迷信,认为一些自然变化的和人世的吉凶祸福有关,把星象的异常变化叫“星变”。52.“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也泛指军队。53.“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54.晋,表示官职升迁,文中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还有除、转、召为、补等,其中除是任命、授职的意思,除宫表示宫中太监等人职务的任命。55

10、.弃市是古代的一种刑罚,是在人众聚集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以示为大众所弃的刑罚,礼记:“刑人于市,与众弃之。”56. “赠”,这里是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加封官爵。57.“太学”,文中指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相当于现在的大学。58.“国子监” ,为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59. “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60.古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可能会更改年号。61.“刑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刑法、狱讼等职事,部长为刑部尚书。62.“累迁”,表示官职多次调动。在古代,迁、擢、陟、晋、升拔等表示官职的升迁,而谪、黜、窜、左

11、迁等则表示降职贬官。63.“封事”,是指密封的奏章,古时臣下上书奏事,用袋封缄以防泄露,所以称为封事。另有“封章”一词,也指密封的奏章。64.“闾阎”,原指里巷的门,泛指住宅、房屋,如王勃滕王阁序“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在文中泛指民间。65.“陛下”,“陛”特指帝王宫殿的台阶。因“天子必有近臣,执兵陈于陛侧,以戒不虞 ”,而群臣不可直呼帝王,所以借用“陛下”尊称帝王。66.“东宫”是古代天子诸侯的太子所居之宫,因此可以借指太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东方属木,于色为青,所以东宫又称青宫。67.服阕,古代守丧期满除去丧服,谓之服阕。子为父、父为长子、妻妾为夫、未嫁的女子为父都要服丧三年。68.古

12、人除了姓名之外,往往又有字。无论男女,到成年才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名供长辈呼唤或用于自称,字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69.持节,古代使臣奉命出行,执符节以为凭证。70.帝王年号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纪年方法,始于西汉刘彻继位,一个帝可以有多个年号,比如年号“创始人”汉武帝,同时也是年号狂人,用过的年号有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71.谥号是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为之所立的称号,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有名望的学者的谥号则由其亲友、门生所加。72.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太祖、高祖、世祖、圣祖、太宗、高宗、显宗、肃宗等。有的君主死后,

13、会有多个庙号,庙号并不唯一,这是追尊、改谥等原因造成的。73.顿首是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跪拜礼之一,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头触地而时间短暂,故称之,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74.再拜,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先后拜两次,表示郑重奉上的意思。75.郡县,古代地方两级行政单位,大体相当今天的省与县。秦朝开始在全国实行郡县制。76.“耆儒”是指年高博学的读书人。“耆”意为年老。“儒”在汉以后泛指读书人,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不同。77.宸衷,皇帝的心意。宸,北极星(北辰)的所在、星天之枢。后借指帝王所居,又引申为王位、帝王的代称。78.累官,谓积功升官,意思与“累迁”相似,文中指经过多次升迁后担任

14、某官职。79.漕运,有河运、水陆递运和海运三种,一般指通过运河并沟通天然河道转运漕粮。80.户部,古代官署名,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俸饷及财政事宜。81.一纪,木星绕日一周大约需要十二年,所以古代称十二年为“一纪”。82. “生祠”是指为活人修建的祠堂。建生祠,是古代民俗,对于有德政的官员,民为之立生祠,以颂其功德,并加以奉祀。83.“出阁”即出阁读书。皇太子出阁是明朝培养太子的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出阁有隆重的讲学仪式。84.出阁同时也是指民间对女子出嫁、成婚的一个称谓。把在古代阁即闺房,未出嫁的女子都是住在阁楼上的,成为“未出阁”。85.古代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周岁

15、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86.笾豆,古代祭祀时盛祭品的器具。竹制为笾,祭祀和宴会时用来盛果品等;木制为豆,开关像高脚盘,用来盛肉或其他食品。87.“刑部”是三省六部制中的一部,主管全国刑罚、律令及审核刑名。88.三省即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89.“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南北朝北周时开始设立,有些职权类似现在的教育部和外交部。90.羽书,即羽檄,是古代插有鸟羽的紧急军事文书。91.“大兴府”中“府”是唐代至清代的行政区域名,比县高一级,明清时相当于汉朝的郡,府的长官称知府。92.“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

16、开始进入仕途。93.“南面”指担任天子,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94.“乞骸骨”是自请退职的委婉说法,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如果是正常退休则称为“致仕”。在古代,“致仕”的年龄一般为七十岁,有疾患则可提前。95.上巳是古代节日名,汉以前定在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有修禊之俗,以祓除不祥。96.“罪己”,检讨自己的过错。“罪己诏”是帝王在国家遭受天灾、政权危难时,自省或检讨自己过失、过错的一种口谕或文书。97.盐引,指古代官府在商人缴纳盐价和税款后,发给商人用以支领和运销食盐的凭证。98.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9

17、9.循吏,指循礼守法的官吏。“循”在这里用“顺着,沿着”的引申义“依照,遵守”。100.行在,“行在所”的简称,指皇帝所在的地方,后专指皇帝行幸所到的地方。101.社稷,土神和谷神。古时君主为了祈求国家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神和谷神,“社稷”便成了国家的代称。102.疏,又称“奏议”或“奏章”,是臣子向帝王进言使用的文书的统称,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103.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104.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105.在古代地理术语中,“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

18、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两都”在汉代指长安、洛阳,又叫“两京”。106.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授予官职。107.“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署”“权”则表示暂代官职。108.六军,天子所统领的军队。周制以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天子有六军。109.理学,宋明时期的一种崇尚理性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代表人物有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110.九州,我国古代所划分的九个行政区的通称,后用作中国的代称。111.黄老思想,“黄”指黄帝,“老”指老子,黄帝和老子被尊为“黄老思想”的创始人。112.中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

19、“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113.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两种科目,孝,指孝子;廉,指廉洁之士。后来被举荐的人也称“孝廉”。114.服阕,指三年守孝期满除去丧服。古代父母死后,子女要为父母守丧,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115.束发,古代汉族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此用“束发”指代成童。归有光项脊轩志中曾写道:“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可知归有光15岁时开始在项脊轩读书。116.五经,指的是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117.青庐,指青布搭成的帐篷,古代北方民族举行婚礼时常使用。118.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

20、以记在上面备忘。119.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对楚辞及其研究史做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120.谏官,指掌谏诤的官员,即古时专规劝天子改正过失的官。“谏”的要义在于“直言以劝正”。121.教授,原意为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等具体事务。122.节度使,官名。唐朝时在重要地区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授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节度使。相当于现在的军区书记和司令职位。123.日中,表时间,中午11点到1点,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古代一个时辰,是现在在两个小时。124.表是古代测日影的器具,也就是日晷,漏是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

21、125.布衣,古代指平民百姓的最普通的衣服。权贵人家穿绫罗绸缎,平民穿麻、葛之类的廉价衣服,所以常以“布衣”指称平民百姓。126.天子,顾名思义,指上天之子。历代帝王一直鼓吹“君权神授”,说他们是秉承天意治理天下,故127.庐冢,也叫庐墓,指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坟墓所盖的房舍。128.跽,指长跪,两膝着地,上身挺直。司马迁鸿门宴“项王按剑而跽”中的“跽”即为此意。129.迁客,指被贬谪在外的官吏。“迁”在此处是贬谪、放逐的意思。范仲淹岳阳楼记“迁客骚人”中的“迁客”即为此意。130.丞相,古代辅佐天子治理国家政务的最高行政官员。多由一人担任,有时也由二人或多人担任。131.鼎元,指

22、状元。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三者如一鼎的三足,总称为“鼎甲”。其中,状元居鼎甲之首,称“鼎元”。132.社日,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汉代以前只有春社,汉代以后有春、秋两社日。133.笞刑,古代的一种刑罚,用荆条或竹板打人的脊背或臀部,为五刑之一。134.昧旦、平旦、晡时、黄昏、人定都是古代表示时间的词语,其中,“平旦”是指天亮了,“昧旦”是指天将亮而未亮时。135.华盖,帝王车驾的伞形顶盖。也可指华盖星,华盖星共十六星,形似伞状。136.“荫补”,旧指因祖先功勋而补官。“荫”指庇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得到封赏或免罪。137.“中国”,古指

23、中原地区。古代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138.“谏官”指掌谏诤的官员,即古时专规劝天子改正过失的官。139.“檄书”指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官方文书,本文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臣子的文书。140.“博士”是官名,秦汉时为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141.连坐是指一人犯罪而使其整个家族遭受牵连受罚而被诛灭的制度。142.“从子”是亲属称谓词,原本将血缘隔得较远的子侄辈笼统地称为从子,后将亲兄弟之子(即侄子)称为从子。143.朕是古人的自称,本来没有贵贱之分,自秦始皇开始专为皇帝的自称。144.臣,原是古人表示谦

24、卑的自称,百姓也可以自称“臣”,后用作臣下对君主的自称。145.卿,原是古代对人的敬称,适用范围较广,后来多用作君主对臣下的称呼。146.嫡子,指正妻所生的儿子。嫡长子,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嫡长子往往具有政治继承权。147.百越,古代散居于长江中下游以南各个越族的总称,也是古代南方各地的总称,包括现在的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148.媵,指古代嫁女时陪嫁的人。杜牧阿房宫赋“妃嫔媵嫱,王子皇孙”中的“媵”即为此意。149.在古代官职变动中,“出”是由京城到地方做官,“入”是由地方进京城做官。150.“季秋”指秋天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古代一个季度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151

25、.“改元”一般是指新皇帝即位后改变纪年的年号,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152.“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明、清两代定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因在秋季举行,故称“秋闱”。153.“从祀”,指宗庙祭祀中,常设的、次于主要祭祀对象但与其密切关联的祭祀对象,亦即“配享”。154.“左衽”我国古代部分少数民族所著服装,前襟向左掩,不同于中原地区的右衽。155.修撰是指翰林院的修撰官,明清时一般在殿试揭晓后,授予一甲进士第一名为修撰。156.明清时期各级科举考试中名列第一的人常称为“元”,其中殿试第一名称为“状元”。157.入阁是指明清时翰林院的官员加殿阁大学士衔,进入内阁草拟诏

26、谕,参与朝廷大政。158.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祗、人鬼。159. 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160.“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161.“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均通晓翰墨,自号无不别出匠心。162.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才用年号来称皇帝。163. “山东”,地理区域名,最

27、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164. “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165.“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166.“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167.古代汉族称四方的少数民族分别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狄人即北狄。168.廷试,指中国封建王朝科举制度中由皇帝亲发策问,在殿廷上举行的考试。169.配流,是古代自治犯人的一种刑罚,指把犯人发配、流放到偏远的地方。170.畿辅:畿,指京畿;辅,三辅。国都所在的地方,泛指京城附近地区。171.阙是宫门两侧的高

28、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172.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173.处于丁优期间的一些人由于国家需要,不必弃官去职,不着公服,素服治事,不预庆贺,祭祀、宴会等由佐贰代理,称“夺情”。或有的守制未满,而应朝廷之召出来应职者,称起复。174. “吊伐”是“吊民伐罪”的省略,指在古代国家军队收复失地时,抚慰百姓、讨伐有罪之人。175.先秦时期,御史是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从秦朝开始成为监察官员。御史台的长官为御史大夫。176.“博士”是古代学官名,也指通晓古今、能言善辩之人和从事某些服务行业的人。177.“宿儒”的意思是年高而博学的读书人,“宿”指年老的,长久从事某种工作的。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高考专区 > 一轮复习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高中语文2023高考文化常识混合知识点汇总(共177个).docx)为本站会员(luzy369)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