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单元 空气的成分 一、课程标准解读 依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小学科学课程内容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其中物质科学领域有 6个主要概念。 “ 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 ” 是课标中明确规定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的主要概念之一。对于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分段学习目标中要求学生知道空气是一种混合物质,氧气和氮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 新课标中指出,小学科学课程倡导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本节内容以实验操作探究为主,通过对实验现象的猜想、观察、分析和推理,最终得出结论,符合科学探究总目标。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空气的物理性质的基
2、础上,指导学生认识空气的组成,并为学生下一课理解空气是生命的要素和认识空气的污染,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 三、实验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成分,知道空气是一种混合气体,其中氧气和氮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汽。 四、实验内容设计 1.把固定在玻璃片上的蜡烛,放入有红色水的水槽中,点燃蜡烛,罩上去底的饮料瓶,然后盖上瓶盖,拧紧,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2.把水槽内的水加到与瓶内水面一样高,拧开瓶盖,迅速把燃烧的火柴插入瓶内,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五、实验方法设计 提出问题 猜想假设 实验验证 观察现象 分析推理 得出结论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问题导入 谈话:生活中我们都
3、知道蜡烛能够燃烧,如果用玻璃杯将燃烧的蜡烛罩住,蜡烛还能继续燃烧吗? 预设:能不能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 六、教学过程设计 (二)实验探究 1 将两支蜡烛点燃,用玻璃杯罩上其中的一支蜡烛。(如图一) 图一 图二 实验现象:被玻璃杯罩住的蜡烛逐渐熄灭,而放置在空气中的蜡烛能持久燃烧。(如图二,图三) 图三 六、教学过程设计 分析推理: 小组讨论:用杯子罩住燃烧的蜡烛时,它周围的空气是( ),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逐渐熄灭,说明杯内支持燃烧的气体被( )。而持续燃烧的蜡烛周围的空气是( ),它能持久的燃烧是因为( ) 提出假设:如果支持燃烧的是空气这种单一的气体,那么待蜡烛熄灭,杯子里的空气被全部消耗完
4、;如果支持燃烧的是空气中的某种气体,那么就会消耗瓶子里的部分气体,且会有剩余的气体。 有限的 消耗殆尽 充足的 支持燃烧的气体源源不断得到补充 六、教学过程设计 实验探究 2 实验仪器:玻璃片、蜡烛、水槽 2个,红色水、烧杯、细铁丝一端绕在火柴上、火柴、去底的饮料瓶。 实验步骤: ( 1)在水槽中倒入适量的红色水。 ( 2)把蜡烛固定在玻璃片上,放入有红色水的水槽中,点燃蜡烛,再用去掉底的饮料瓶罩上,然后立即盖上瓶盖,拧紧,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先预测,然后在动手操作,最后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 : 蜡烛逐渐熄灭。 水槽内的水涌进瓶子里,瓶内的水面上升 。 六、教学过程设计 分析实验现象: 小组讨论: 1.蜡烛熄灭,水涌进瓶子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2.为什么瓶内空气会减少? 3.为什么瓶内的水面只上升了一部分而 没有充满整个瓶子? 答:说明 瓶内的空气少了,腾出一部分空间。 答:蜡烛燃烧消耗了。 答:蜡烛燃烧只消耗了空气中的一部分气体而不是全部的空气,而其它剩余的气体还在,所以水只上升一部分而没有充满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