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第二专题-第6课-名二子说.docx

上传人(卖家):刘殿科 文档编号:5894762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79.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第二专题-第6课-名二子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第二专题-第6课-名二子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第二专题-第6课-名二子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第二专题-第6课-名二子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第二专题-第6课-名二子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6课名二子说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据说苏洵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仁宗嘉祐元年(1056),他携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曾巩说苏洵“颇喜言兵”。苏洵的抒情散文不多,但也不乏优秀的篇章。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

2、。欧阳修称赞他“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曾巩也评论他的文章“指事析理,引物托喻”,“烦能不乱,肆能不流”(苏明允哀词)。这些说法都是比较中肯的。苏洵文章的艺术风格以雄奇为主,而又富于变化。一部分文章又以曲折多变、纡徐婉转见长。苏洵的论文,见解亦多精辟。他反对浮艳怪涩的时文,提倡学习古文;强调文章要“得乎吾心”,写“胸中之言”;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他还探讨了不同文体的不同要求和不同写法。苏洵作诗不多,擅写五古,质朴苍劲。宋人叶梦得评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正类其文”(石林诗话)。苏洵著作,宋代以多种版本流行,原

3、本大都散佚,今存者有北宋刊类编增广老苏先生大全文集残卷。通行本有四部丛刊影宋钞本、嘉祐集15卷。1老泉苏洵之号。因苏家有“老人泉”,著名诗人梅尧臣又曾为之作诗,故苏洵自号“老泉”。苏洵通晓先秦诸子百家散文,喜读贾谊、司马迁的作品,尤其对战国策推崇备至。嘉祐年间,得到欧阳修推荐,以文章著称于世。2名联四川眉山县城西南,坐落着我国北宋大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的故居三苏祠,有副对联悬挂在大殿两侧: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后一句指三苏的文章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的文章一样流传千古。庆历六年(1046),苏洵赴京应制举。尽管他才学可为“帝王师”,结果还是落榜了。他对科举、对朝廷失去了信心,转

4、而把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身上。次年返乡,写了这篇寄寓深重的名二子说。时苏轼11岁,苏辙8岁。苏洵对两个孩子寄予了很大希望,他又对他们的生活道路充满忧虑。名二子说正是通过阐释为二子命名的深意,表达他对爱子的劝诫与勉励的。苏洵是个大文人,却偏偏以“轼”、“辙”二字给儿子命名。这是告诫苏轼不要过于外露,告诫苏辙要善于避祸为福,实际上是要他们加强自身修养。明智的父母,总希望子女首先要学会生存,然后再寻求发展。苏轼后来也写过一首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实际上讲的也是这个道理。1读准字音(1)轮辐(f)(2)轸(zhn)(3)轼(sh)(4)辙(zh

5、)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天下之车莫不由辙:经由(2)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在其中3解释下列多义词的意思(1)职(2)辙(3)去(4)乎(5)若4说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虽然,车仆马毙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一般与“但是”相搭配。5说出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其义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名词作状语,在表面上6说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1)皆有职乎车:介词结构后置句(2)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名二子说1苏洵为什么用与车辆相关的一些词语为儿子起名?这中间寄寓着对儿子怎样的情怀?答:答案苏洵为大儿子起名为“轼”,轼是车辆中的装饰器件,对车辆

6、无用;为二儿子起名为“辙”,辙就是车辙,更与车辆的作用无关联。苏洵在这里是针对两个儿子的性格特点起名的。劝诫大儿子要多加外饰以免遭祸患,劝诫二儿子要善处祸福之间,又要努力向前。言语间流露着对儿子的深情厚爱。2苏洵对两个儿子有什么不同的希望?结合所了解的知识略作分析。答:答案对苏轼是“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对苏辙是“辙乎,吾知免矣”。苏轼一生豪放不羁,锋芒毕露,如此处世容易获罪,苏洵语含告诫和担忧。从以后苏轼屡遭贬斥,险致杀身之祸的经历看,此言不谬。苏辙性情冲和淡泊,深沉不露,苏洵由此预见他可以免祸。其后苏辙在当时激烈的党争中虽遭贬斥,但终能免祸,得以悠闲安度晚年。由此看来,苏洵是“深知二子

7、”的。该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答: 答案引物托喻,字少蕴深。一门三文豪,苏洵教子有方在唐宋八大家里,苏家独占三席,可以称得上是文坛奇观。李白、杜甫、陶渊明才华出众,可是他们的后代都很平庸,中国古代文坛如果按家庭为单位比赛,冠军非苏家莫属。在苏家,苏轼无疑是代表人物,在唐宋八大家中有实力争夺第一,而苏洵、苏辙在其中则不太出众。不过论对苏家团队崛起的贡献,苏洵是最大的。传说中苏轼、苏辙小时候都非常调皮,不喜欢读书。苏洵用了许多办法,都不见效。后来他终于想出一条妙计,当两个儿子在玩耍时,他就躲在一个他们看得见的角落看书。两兄弟好奇,跑过来看老爸偷偷摸摸在干什么。苏洵每每故意慌慌张张地把书藏起来,于是

8、苏轼兄弟更好奇了,想方设法偷老爸的书看。由于本身天资聪慧,他们渐渐都迷上了读书。中国古代盛产严母,比如岳母、孟母,她们在教育领域名气很大,被千古传颂。其实从素质教育角度而言,苏洵善于利用青少年逆反心理,用启发诱导的方式让儿子把读书当成乐趣,这种思路更为科学,效果也更为理想。也许因为中国人在教育上推崇“严”,不太喜欢“慈”,苏洵这位慈父在教育界没有赢得多少名气。除了在家庭教育上称得上是天下父亲的典范,在自学成材上,苏洵也是后人的楷模。“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这是三字经里对于苏洵的描述。苏洵在27岁前是不爱学习的,自我感觉却还不错,在第一次进京考试惨败之后终于幡然醒悟。回来后他把自己多

9、年的文稿送进了火炉,搞得满屋黑烟,让邻居们以为失了火。发愤苦读五六年后,苏洵开始在文学界崭露头角,其时已经三十多岁了。苏洵的成材经历对于“年过三十不学艺”的旧思想是一种否定,论证了多大年纪开始学习都不为晚,不必以年龄作为不学习的借口。作为文人,苏洵颇喜言兵,写了许多用兵方面的文章。由于没有机会参军,这些言论当然最终只是纸上谈兵。应该说苏洵的运气不错,假如皇上真的给他统兵的机会,焉知他不会像赵括一样成为眼高手低夸夸其谈的千古典范。古代文人社会地位通常高于武人,因此文人常常以为打仗是不需要实战经验的。苏洵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他写作的目的是“言当世之要”,为了“施之于今”。嘉祐元年,他带着苏轼、苏辙进

10、京拜访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到欧阳修赏识后在京城名声大振。嘉祐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面试,他却推托有病,不肯应诏。此举颇令人费解,联系到苏洵喜欢言兵,或许是出于欲擒故纵的考虑。从诸葛亮开始,文人似乎都在潜意识里期盼着主子三顾茅庐来请自己,似乎这样才有了体面。从苏洵托病来看,他也算是个典型的中国文人。苏洵是幸运的,创造了中国第一文人家庭的奇迹。然而因为苏轼太出名,苏洵的文名相当程度被世人忽略了,可见凡事有利必有弊。一、基础巩固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1)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2)而轼,独若无所为者:(3)天下之车莫不由辙:(4)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5)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答案(1)作

11、用(2)车厢前供人倚靠的横木(3)车辙,即车轮行进而压出的痕迹(4)在其中(5)这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译文: (2)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译文: 答案(1)即使这样,若没有轼,那么我就认为那不是一辆完整的车。(2)天下的车子没有不顺着车辙走的,而谈到车子的功劳,没有辙的份。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3苏洵

12、是个大文人,却偏偏以此二字为其二子命名,根据文义:轼,是诫子_;辙,是诫子_。答案不要过于锋芒外露要善于避祸为福4试模拟作者的口气说说“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辙乎,吾知免矣”这两句话的意思,然后谈谈作者对两个儿子不同的希望。答: 答案“苏轼啊,我担心你直率无所掩饰啊。”“苏辙啊,我知道你能够免于祸害了。”劝诫苏轼多加外饰以免遭祸;劝诫苏辙善处于祸福之间,又能勉力向前。5杨慎说作者“深知二子”,从这篇短文你能看出作者两个儿子各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答: 答案苏轼性格豪放,锋芒毕露,从不知掩饰自己的观点;苏辙性格冲和淡泊,深沉不露,并能尽力主事。三、延伸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送石昌言

13、为北使引苏洵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吾日以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甚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乃为天子出使万里外强悍不屈之虏庭,建大旆,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自

14、有感也!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也,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况于夷狄!请以为赠。注两制:宋指翰林和中书两部门。大旆:大旗。介马:披甲的战马。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始数岁,未学也始:开始B又以亲戚故,甚狎 狎:亲近C察其意甚恨 恨:遗憾D说

15、大人,则藐之 藐:轻视答案A解析始:才。7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昌言关心后进和苏洵折节向学的一组是()A.B.C.D.答案C解析A项中是说二人的亲近。B项中是昌言举进士后的名气影响,是苏洵听到昌言的称赞感到高兴。D项中是说苏洵很晚才求学,虽每天写文,但心中自惭。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是篇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作者在文中表现出了对石昌言官场有为及出使虏庭的赞叹。B作者在文中描写了石昌言出使虏庭时出京的盛况,“从骑数百,送车千乘”,流露出对这种富贵排场的反感。C文章前半部分着重叙述了石昌言与作者家的渊源,及几十年来他对作者学业上的关心、勉励和影响,流露出作者

16、的感激之情。D文章后半部分属劝慰之辞,借彭任随富公出使的事例及孟子的言论,提醒石昌言千万不要为虏庭的气焰所惑而有辱使命。答案B解析没有反感之意,作者认为石昌言的富贵在情理之中。9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译文: (2)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译文: (3)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也,中国之人不测也。 译文: 答案(1)(我)到京城游学,在长安见到昌言,互相慰问如平常一样高兴。(2)大丈夫活着不做将军,能够做使者,凭口舌在外交上取胜,也足够了。(3)大凡敌人用来向中原夸耀的方法大多像这样,中原人不能看透这一点。参考译文

17、昌言应进士科考试时,我才几岁,还没有上学。回忆当时同一群小孩在我父亲身边嬉戏,昌言从旁边拿枣子和板栗给我吃;我们两家相距很近,又因为是亲戚的缘故,我同他很亲近。昌言应进士科考试后,一天天地有名气。我后来渐渐长大了,也稍微懂得读书,学习断句、对对子及声韵格律,没有学成功就荒废了。昌言听说我荒废了学业,口里虽然不说,但看他的意思很遗憾。此后十多年,昌言中了第四名进士,在四方做官,彼此就不通音讯了。我一天天地长大,就有所感而悔悟,改变过去的旧习重新学习。又过了几年,(我)到京城游学,在长安见到昌言,互相慰问如平常一样高兴。我拿出十多篇文章,昌言见了很高兴,称赞写得好。我很晚求学又没有老师,虽然每天写

18、文章,但自己心里很惭愧,等听到昌言的称赞,才稍微有点自喜。现在过了十多年,我又来京城,昌言已在翰林和中书两部门做官了,竟替天子出使到万里之外强悍不屈的虏庭,(出发前)竖起了大旗,有几百名随从,前来送行的车子有上千辆,送出都门外,昌言意气慷慨激昂。我自思孩提时,在父亲身旁见到昌言,哪里料想到他今天有这样显赫呢?富贵没有什么稀奇,我对昌言独自有些感慨!大丈夫活着不做将军,能够做使者,凭口舌在外交上取胜,也足够了。往年,彭任随富弼出使契丹回来,给我讲:“出边境以后,住在驿亭里,听到几万匹披甲的战马奔驰而过,剑矛彼此撞击,整夜听到响声,跟随的人害怕得变了脸色。等到早晨起来,看到路上战马跑过的痕迹,还禁不住胆战心惊。”大凡敌人用来向中原夸耀的方法大多像这样,中原人不能看透这一点。因此有的人以至于震惧而失言,被夷狄笑话。唉!他们多么不会思考问题啊!从前奉春君出使匈奴,匈奴把壮士健马藏匿起来,不让它们显露,因此才有平城之战。现在的匈奴,我知道他们本来是没有什么能力的。孟子说:“游说大人物时要藐视他们。”何况对于夷狄呢?请让我将这句话作为赠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其他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第二专题-第6课-名二子说.docx)为本站会员(刘殿科)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