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海淀区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练习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 2023.05 第一部分 本部分共 15 题,每题 3 分,共 45 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B D A B D A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A C D B 第二部分 本部分共 5 题,共 55 分。16.答案示例:秦朝统一后,东方六国故地的风俗与法令与原秦国统治地区各不相同。秦以“以法治俗”为指导思想,以严厉的法令来整顿东方地区的风俗,力图实现文化一统,巩固统一局面。但因秦法过于严苛激发了不同区域之间文化的激烈冲突,成为导致秦末农民战争的原因之一。汉朝建立
2、后,接受秦朝灭亡的教训,鉴于东方地区传统势力强大,汉实行郡国并行制,在东方地区建立诸侯国,任用当地士人,按照当地风俗进行治理,巩固了汉的统治;但诸侯国势力逐渐强大,威胁中央集权。从秦到汉初的巩固统一政策和不同文化政策产生的后果,体现了风俗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文化与风俗的统一对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意义重大。长期统一局面促进了社会文化风俗的交融和整合;平定七国之乱,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汉武帝尊崇儒术,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实现思想文化的统一。17.答案示例:A:特点:以墓葬壁画和石窟壁画为主,沿河西走廊分布。原因:政治环境较为安定;关内战乱导致移民涌入,带来先进技术和中
3、原文化;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贸易通道,民族间商品贸易较为兴盛;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B:特点:分布大量寺院壁画和墓葬壁画,画家人数较多,沿黄河中下游分布。原因:中原地区经济文化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绘画历史悠久;黄河流域民族交融较为频繁;佛教传入中国。C:特点:画家人数较多,以寺院壁画为主,集中分布在江南地区。原因:南方政治环境相对安定;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与文化,南方的开发促进了文化的兴盛;佛教兴盛,修建大量寺院。18.中国古代“革命”的含义为推翻暴政,改朝换代;晚清变化为 建立近代民主制度。(2 分。如果学生回答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建立共和制度也可给分)中国共产党党纲草案指出中国革命的对
4、象是帝国主义和军阀;无产阶级与农民是革命的重要力量;并应与资产阶级联合起来;革命目标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19.答案示例:主题: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促进了党领导的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发展。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之下,农民遭受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八七会议提出实行土地革命,各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之后逐步开展土地革命。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提出没收地主土地,平均分配,彻底消灭封建土地关系。获得土地的农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展生产,支持根据地建设和革命。2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不断扩大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七七事变
5、后中国全面抗战开始。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产党停止了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在农村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这一政策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根据地的生产建设事业,对支持敌后抗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阶段党在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体现了土地政策在原则性与灵活性上的有机统一,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进步。20.特点: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组织的缔约成员国不断增加;达成程度不等的关税减让;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组织的缔约成员国之间因贸易政策而存在激烈争论;美国是影响贸易议程和谈判结果的主要阻力。评论:推动战后国际贸易的增长和
6、世界经济的发展;美国力图维护其世界经济霸权;欧洲对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形成挑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推动经济多极化的发展。变化:发达国家间出口比重有所下降,70 年代下降最为明显;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贸易出口比重缓慢增长;发展中国家间贸易出口比重持续增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地位上升。原因:70 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导致发达国家间贸易出口比重下降。二战后新兴独立的发展中国家,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掀起了现代化建设浪潮;西方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部分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中国实施改革开放,坚持和平发展,推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以及发展中国家间出口比重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