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第1 1课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内涵与与特点特点课标要求:课标要求: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中华文明的起源(1)多元: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2)核心: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中国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分布示意图夏朝:进入青铜时代;商朝:青铜铸造工艺水平相当高;西周:青铜礼器反映古代社会礼制的发展完善;战国:铁
2、器推广,青铜制造业组件衰落;2、夏商西周:青铜文明(藏礼于器)(1)发展:国家建立,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文字的产生与发展。龙虎纹尊(商代饮酒器)四羊方尊(商代晚期礼器)(2)表现:3.春秋战国时期(1)华夏认同: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史纲上册P10(2)儒学形成背景:社会出现礼崩乐坏局面思想:孔子对西周礼乐文化进行多方面阐述影响: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3.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思想主张核心:仁、礼政治思想:为政以德哲学观:对鬼神敬而远之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礼记乐
3、记礼乐制含义: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礼乐制目的: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面对礼崩乐坏,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恢复周礼,实际上就是恢复社会的秩序与和谐。孔子思想主张中的“仁”和“礼”,成为以后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3)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先秦成为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派别人物思想主张道家庄子齐物论、逍遥、天与人“不相胜”儒家孟子仁政、性善论、浩然正气荀子礼法并施、性恶论、天行有常法家韩非子依法治国、中央集权、变法革新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兵家孙膑孙膑兵法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意义:1.是中国历史
4、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2.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知识拓展】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1.儒家“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推行全民教育具有积极作用。2.道家“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于当今法治建设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的思想武器。4.墨家“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4.秦汉时期(1)秦朝: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秦
5、始皇推崇法家学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目的:巩固大一统局面措施: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尊崇儒术,影响: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 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2)汉朝:5.魏晋南北朝时期(1)随着佛教传入和道家兴起,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2)魏晋玄学盛行。魏晋玄学(史纲上43页)魏晋之际,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残杀非常
6、频繁,社会上出现了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的玄学。玄学家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周易等儒家经典,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他们认为,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北魏时修建洛阳龙门石窟古阳洞6.隋唐时期(1)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促进了儒学的创新 与发展。(2)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韩愈(768824)史纲上册:隋朝:“三教合归儒”。唐朝:三教并行,道教受尊崇;唐中期,韩愈提出复兴儒学。7.宋朝-理学形成发展背景: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代表人物及主张A.程颢、程颐:世界本原-“理”B.
7、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倡“格物致知”。影响: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1)程朱理学7.宋朝-理学形成发展代表人物及主张A.陆九渊: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B.王守仁(明朝):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学说。(3)理学影响: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2)陆王心学朱熹(11301200)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四书章句集注今日格一件,明
8、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朱子语类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陆九渊集陆九渊(11391193)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理学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情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中国文化概论主张: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黄宗羲(16101695)顾炎武(16131682)王夫之(16191692)8.明清时期(1)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代
9、表人物: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探究:明清之际的民主批判思想没能实现社会转型的原因?(1)政治:专制集权制度压抑了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缺乏政治基础。(2)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脆弱,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缺乏有力的物质基础。(3)思想:文化专制,阻碍早期民主思想的传播,缺乏思想文化基础。(4)现实:人们深受礼教毒害,迷信愚昧,难以接受新思想,缺乏群众基础。(2)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在乾隆后期的禁书运动中,共禁毁书籍3100余种,15.1万余部,销毁书板8万块以上。民间惧祸自行销毁者不在其内。黄爱平四库全书纂修研究
10、8.明清时期9.近代(1)背景:鸦片战争爆发后,西方列强的侵略。(2)概况: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鸦片战争后,一部分开明的知识分子开始关注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新思想萌发,从盲目自大到开始向西方学习。徐继畲:瀛寰志略魏源(17941857)9.近代(1)背景:鸦片战争爆发后,西方列强的侵略。(2)概况: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3)表现新文化运动,使民主与科学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
11、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4卷魏源(17941857)阶段时期概 况起源原始社会 多元一体。奠基先秦儒家文化核心形成。百家争鸣成为后世思想文化的源头。发展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统一。秦始皇统一文字,以法家学说治国。汉武帝时,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和文化主流。魏晋-唐儒、佛、道教交汇融通,文化灿烂。宋元理学形成,丰富了理论思维,宣扬礼教。科技文化繁荣。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归纳小结归纳小结阶段时期概 况起源原始社会奠基先秦发展秦汉-宋元传承与转折明中后期心学,人的主体意识觉醒。明清之际抨击专制,倡导个性自由,
12、经世致用。清康雍乾君主专制、文字狱,禁锢文化。冲击1840年后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成为潮流。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前期,抨击封建思想,追求科学、民主。走向复兴 五四运动后追求马克思主义渐成主流。政治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科举制度发展完善;经济自然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地理相对封闭和较广阔的地理环境;文化具有继承性,包容性,兼收并蓄;思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是什么?(P3)后世儒学思想家:大多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1.重视以人为本(伦理观)代表:周公:“敬天保民”,礼乐制度;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
13、马。论语乡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具有鲜明的“人文精神”,关注人的生命和尊严,关注现实现世,强调积极入世及社会中个人的道德自律。孔子:“仁者爱人”;孔子(春秋):统治者顺应民意,体察民情,反对苛政;管子(春秋):顺应民意;孟子(战国):“仁政”、民贵君轻。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2.人本思想体现到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政治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孟子(1)代表:(2)影响: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积
14、极作用;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管子牧民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腹胞而身毙。吴兢贞观政要卷1君道材料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哪一种内涵?体现了“民本思想”。民本思想是人本思想在政治伦理上的体现。3.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然观)(1)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2)春秋时期,老子提出“道”的概念,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3)战国时期,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人
15、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四十一章(4)影响:先秦时期的哲学家们,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天人合一思想,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4.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家国观)中华文化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是个体对家庭、家族以及国家
16、共同体的认同、维护和热爱,并自觉承担共同体的责任。代表:孔子、孟子、墨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传统文人士子的价值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导之以德,齐之以礼。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孟子夫尚贤者,政之本也。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墨子5.崇德尚贤,天下为公(价值观)表现: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孔子提出“为政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墨子:“夫尚贤者,政之本也”“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孟子:“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年)得
17、意贤士不可不举;不得意,贤士不可不举。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夫尚贤者,政之本也。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墨子尚贤 战国时期,墨家代表人物墨子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尚贤”。他认为崇尚贤能的人,是为政的根本,这些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各得其所,各尽其用
18、,社会安定。因此为了实现大同社会,中华文化中还有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的内涵。6.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人生观)(1)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2)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3)屈原:“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7.和而不同(处世观)(1)西周末年太史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2)孔子、孟子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西汉时期匈奴单于自称天子,与皇帝是平行的国家元首称号。唐太宗被北方游牧民族共同拥戴为众汗之上的天可汗,“是后以玺书赐西域、北荒之君长,即称皇帝天可汗”。以后
19、辽、金两代皇帝,都兼存农牧两大类民族国家元首的称号,直至元朝与清朝。其实早在礼记王制中,既已提出“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因俗而治”的原则。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1.以人为本(民本),(伦理观)2.人本思想体现到政治伦理上就是以民为本(民本)。(政治观)3.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然观)4.爱国主义,家国情怀。(家国观)5.崇德尚贤,天下为公。(价值观)6.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人生观)7.和而不同。(处世观)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春秋时期,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战国时,一大批思想家提出
20、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成为后世思想文化的源头。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魏晋玄学和唐朝佛学使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但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和发展。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了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宋元时期,科技、文化、艺术高度繁荣。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出现。摘自冯天瑜等中国文化史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哪些特点?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1.特点(1)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2)多样性: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3)包容性: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4)凝聚性:中华文化是中华
21、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5)连续性: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核心价值观成长于中华大地,凝结着中国人乃至中华民族的文化共识与价值趋向,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与儒家、道家、法家的思想融合,再到近代以来,对西方优秀文化理念的借鉴,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崇尚,每个时代的核心价值观都会根据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继承并传承传统文化,同时又推陈出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
22、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哪些价值?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1)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2)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3)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4)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课堂小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智慧结晶,中华文化形成的过程就是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辉煌文化是由各个民族共同缔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重视以人为本,崇尚天人合一,追求家国情怀,崇德尚贤,强调自强不息,主张和而不同等思想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特质,对当代中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