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球的圈层结构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第节学习目标1.解读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图,了解科学家研究地球结构的方法,树立科学探索精神。2.借助图表,说明地球内、外圈层结构的范围、组成等结构特点。3.结合实例说明自然环境的组成,理解圈层对自然环境形成的作用。4.结合实例说明四大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增强人地协调观。前苏联在俄罗斯北部科拉半岛地区的科学钻探新式的人工震源车工作原理地球内部结构的探测手段一、地球内部圈层结构读教材P21页及图1.34,思考、讨论:1.什么是地震波?2.地震波分哪两类?传播速度特点?通过物质性质?3.什么是不连续面?4.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的深度?两个不连续面处,地震波传
2、播速度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解释:处P、S波速度的变化,波速的变化?1.地震波: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2.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通过固、液、气体传播;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P波、S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3.不连续面: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在一定深度波速突然变化的面。4.莫霍界面:大陆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之下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明显增加。古登堡界面:地下约2900千米处,纵波的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波速的变化说明该处的物质组成发生了变化,比如固液气三态的变化等。参
3、考答案读教材P22页,思考:1.读图找出并对比地球内部各圈层结构的范围?2.地壳的分布厚度是否均匀?有什么分布特点?3.地球内部三大圈层的组成物质有何不同?4.读图找出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并说明它的分布位置特点。5.读图找出岩石圈的范围,用文字概括,并说出它的组成物质。6.地球的内核和外核有何不同?地壳厚度:大陆?大洋?高山?1.最外层为地壳。由固体岩石组成,位于平均33千米深处的莫霍界面以外。中间层为地幔,从莫霍界面至2900千米深处的古登堡界面,占总体积的80%。最内层为地核,古登堡界面以下到地心,厚度约3400多千米。地球内部圈层从外向内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厚度越向内部越厚。2.地壳
4、厚薄不一,海洋地壳薄,一般为5一10千米;大陆地壳厚,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高山处地壳更厚,最厚达70千米。3.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均由岩石组成。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参考答案参考答案4.据地震波波速变化,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温度很高,岩石部分熔融,能缓慢流动,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地球板块的运动与之相关。5.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与地壳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6.根据地震波的变化,可将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两层。外核是熔融状态的金属物质,科学家认为,外核液态物质的运动形成了地球的磁场。内核是一个密度极大的固体金属球,超强的压力将
5、铁原子和镍原子紧紧挤压在一起。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读教材P23页,思考并完成下列表格:外部圈层概念组成作用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地表和近地表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是地球表层生物的总称气体、悬浮物质组成,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主体是海洋,包括陆地上河湖、沼泽、冰川、地下水等多数生物集中分布在大气圈、水圈与岩石圈很薄的接触带中。使得地球温度变化和缓,提供了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氧气。大气圈中的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与人类息息相关。水是最活跃的自然环境要素之一,在地球表面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所不可或缺的。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同时也在促进太阳能转化、改变大气圈和水圈组成、改造地表形态等起着重要作用。教材P24页活动读教材P24页活动,思考1.找出照片中的山、云、山顶积雪、河流、草、树木等。2.将找出的事物按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进行分类。3.思考事物之间的联系,完善下图(在虚线上标出各圈层之间相互关系的箭头),概括四大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课堂小结地球的圈层结构内部圈层外部圈层纵波不连续面地震波地壳地幔地核大气圈水圈生物圈横波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四大圈层岩石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