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ppt课件 (j12x2)-(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三册.pptx

上传人(卖家):Q123 文档编号:5949003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PPTX 页数:39 大小:7.3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ppt课件 (j12x2)-(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三册.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ppt课件 (j12x2)-(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三册.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ppt课件 (j12x2)-(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三册.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ppt课件 (j12x2)-(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三册.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ppt课件 (j12x2)-(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三册.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选择性必修选择性必修3 3:文化交流与传播: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第1 1课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教材整体知识架构教材知识体系教材知识体系一、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一、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 (第(第1 1、2 2课)课)二、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二、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第(第3 3、4 4、5 5课)课)三、人口迁徙、文化交流与认同三、人口迁徙、文化交流与认同 第第6 6、7 7、8 8课)课)四、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四、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第9 9、1010课)课)五、战争与文化交流五、战争与文化交流 (第(第1111、1212、1

2、313课)课)六、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六、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第(第1414、1515课)课)七、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七、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 (活动课)(活动课)地域文化发展地域文化发展交流与传播的途径交流与传播的途径传承、保护、共享传承、保护、共享多样性多样性交互性交互性传承性传承性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文化 cultur广义: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物态文化物态文化;制度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心态文化)狭义:指在历史上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德)马克思选必2意识形

3、态+政治制度选必3选必1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 1 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程标准:(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时空坐标时空坐标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一、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的特点和价值学习聚焦: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学习聚焦: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智慧结晶。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智慧结晶。学习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重视以学习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

4、深,重视以人为本,崇尚天人合一,追求家国情怀,崇德尚人为本,崇尚天人合一,追求家国情怀,崇德尚贤,强调自强不息,主张和而不同等思想理念贤,强调自强不息,主张和而不同等思想理念。学习聚焦:中华文化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学习聚焦:中华文化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特质,对当代中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自身的特质,对当代中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古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分布示意图(1)多元起源: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一)远古时期中华文化的起源中华文化的起源中原华中原华夏夏认同认同北狄北狄西戎西戎东夷东夷南

5、蛮南蛮华夏认同华夏认同血缘文化认同血缘文化认同民族融合民族融合“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夏;有服章之美,谓之;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华夏华夏与蛮夷的分别,并非在于种族,而在于是否认同华夏文化。与蛮夷的分别,并非在于种族,而在于是否认同华夏文化。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2 2)中原核心)中原核心中原华夏族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动着多元一体多元一体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形成。的形成。(3 3)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

6、区、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血缘认同、文化认同文化认同。(一)远古时期中华文化的起源中华文化的起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铁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发展社会大变革经济:井田制瓦解政治:分封宗法制破坏阶级:士的活跃思想百家争鸣文化:礼崩乐坏,私学兴起(1)背景: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二)先秦时期中华文化的奠基(2)表现:春秋:面对礼崩乐坏局面,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思想:核心:“仁”关爱他人。“为政以德”,通过道德感化治理国家“克己复礼”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教育,推动私学

7、发展(二)先秦时期中华文化的奠基战国:学派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儒家孟子“仁政”、“民贵君轻”(重民)、人性本善、“养浩然之气”荀子人性本恶、隆重礼法、“君舟民水”、制天命而用之道家庄子逍遥自由、“齐物”、“无所恃”、“不相胜”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俭法家韩非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阴阳家邹衍五行说,“相生相胜”兵家孙膑孙膑兵法、知自知彼,百战不殆(2)表现: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二)先秦时期中华文化的奠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

8、的源头。先秦成为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3)意义: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二)先秦时期中华文化的奠基(三三)秦汉时期秦汉时期中华文化的形成中华文化的形成1 1、秦朝:、秦朝:(1 1)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国家,秦始皇推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国家,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崇法家学说。2 2、汉代:、汉代:(1 1)目的:目的:为巩固大一统局面为巩固大一统局面(2 2)由黄老无为由黄老无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大一统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君权神授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感应”加强、限制君权的需要加强、限制君权的需要

9、“德刑并施德刑并施”“”“三纲五常三纲五常”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改造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改造(3)改造的意义:)改造的意义: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从此,儒家思想成为2000多年来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四四)魏晋至隋唐时期魏晋至隋唐时期中华文化的发展中华文化的发展(1 1)背景:)背景:东汉以来,东汉以来,随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中华随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2 2)表现:)表现:魏晋魏晋:朝廷更迭造成政局动荡,士人们寄情朝廷更迭造成政局动荡

10、,士人们寄情山水,摆脱环境对精神的羁绊,山水,摆脱环境对精神的羁绊,玄学玄学盛行。盛行。唐朝:唐朝:佛学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创新与发展。与发展。材料材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儒学发展史上比较艰难的一个时期。洛阳伽蓝记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儒学发展史上比较艰难的一个时期。洛阳伽蓝记记载,洛阳处处有寺,江南佛寺之盛,也有洛阳处处有寺,江南佛寺之盛,也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南朝四百八十寺”的诗句为证;道教的行为规范,承的诗句为证;道教的行为规范,承袭儒家伦理道德,显示了本土宗教的色彩,借用了佛教的制度仪式,超越了民间信仰的有

11、限袭儒家伦理道德,显示了本土宗教的色彩,借用了佛教的制度仪式,超越了民间信仰的有限格局。格局。许倬云万古长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与开展许倬云万古长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与开展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五五)宋元时期宋元时期中华文化的繁荣中华文化的繁荣 宋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学派理学形成项目项目程朱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陆王心学不不同同点点世界本原世界本原“理理”在万物在万物“理理”在在“心心”中中方法论方法论“格物致知格物致知”“发明本心

12、发明本心”、“致良知致良知”道德观道德观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主张应以主张应以“内心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地位地位南宋后的南宋后的官方哲学官方哲学理学理学新发展新发展,明中期后明中期后广泛传播广泛传播(但非官方但非官方)哲学范畴哲学范畴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主观唯心主义思想3 3、理学的特点:、理学的特点:吸收佛道思想;哲学化、思辨化;世俗化、体系化。吸收佛道思想;哲学化、思辨化;世俗化、体系化。2 2、主要思、主要思想:想: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 1、背景:、背景:材料一材料一 理学家将理学家将“天理天理”和和

13、“人欲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理学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理学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的重义轻利观念。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概论结合材料和所学谈谈你对理学的认识。材料二材料二 哲学家张载曾庄严宣告:哲学家张载曾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在明清易代之际发出顾炎武在明清易代之际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感慨呼的感慨呼号;文天祥、东林党在

14、异族强权及腐朽政治势力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无号;文天祥、东林党在异族强权及腐朽政治势力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无不浸润了不浸润了“理学理学”的精神价值和道德理想。的精神价值和道德理想。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概论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情操、注重社会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情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南宋后程朱理学收到官方尊崇,产生深远影响但它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4 4、理学的影响:、理学的影响:一、中

15、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明中后期,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2)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作品主张共同影响批判明夷待访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读通鉴论抨击君主专制“天下为主 君为客”工商皆本倡导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批判“存天理,灭人欲”均天下、反专制、爱国理想。批判地继承儒学,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进步性;君为臣纲空谈唯心主义 日知录李贽:藏书焚书,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发展不充分(六六)明清时期明清时期中华文化的传承与转折中华文化的传承与转折(3)文化专制: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

16、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清明史 (明末)造野史甚多,其间毁誉任意,传闻异辞,必有诋触本朝之语。正当及此一番查办,尽行销毁,杜遏邪言,以正人心而厚风俗。清四库全书(六六)明清时期明清时期中华文化的传承与转折中华文化的传承与转折(七七)近代时期近代时期中华文化的转型与进步中华文化的转型与进步李鸿章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林则徐 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康有为康有为立宪法,开国会,建立君主立宪制孙中山孙中山 民主共

17、和 三民主义 陈独秀陈独秀 民主科学 毛泽东毛泽东 “工农武装割据”李大钊“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 1)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2 2)新文化运动,使民主与科学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新文化运动,使民主与科学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3 3)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了中华文化的进步。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八八)现当代时期现当代时期走向复兴走向复兴1 1、五四运动以后

18、,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国实际相结合。(1 1)土地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农村包围城市,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革命道路;(2 2)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延安: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分两步走;延安: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分两步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及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和前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及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和前景。(3 3)解放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西柏坡:论人民民主专政;党的工作重心、工作中心

19、的转西柏坡:论人民民主专政;党的工作重心、工作中心的转移;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移;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4 4)建国后:)建国后: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2 2、走向、走向复兴:现当代复兴:现当代(1 1)发展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 2)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阶段阶段理论理论形成形成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发展发展“三个代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阶段阶段时

20、间时间背景背景概况概况起源起源远古时期远古时期多元一体多元一体;以华夏族为核心。;以华夏族为核心。奠基奠基先秦先秦社会大变革社会大变革形成华夏认同观念;孔子创立儒学;形成华夏认同观念;孔子创立儒学;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源头、奠基。源头、奠基。发发展展秦汉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巩固建立与巩固统一统一多民族;多民族;汉武帝时,儒家汉武帝时,儒家确立了正统地位,文化主流。确立了正统地位,文化主流。魏晋至隋唐魏晋至隋唐魏晋:社会动荡魏晋:社会动荡隋唐:统一繁荣隋唐:统一繁荣儒儒、佛佛、道道三教三教融通融通;儒学受到挑战;儒学受到挑战;文化灿烂。文化灿烂。宋宋元元儒儒学危机;社会学危机;社会

21、危机需强化伦理危机需强化伦理纲常;重文轻武纲常;重文轻武理学形成,丰富了理论思维,宣扬礼教理学形成,丰富了理论思维,宣扬礼教束缚精神世界束缚精神世界。科技文科技文化化高度高度繁荣。繁荣。传传承与转折承与转折明中后期明中后期社会动荡,工商社会动荡,工商业繁荣,君主专业繁荣,君主专制强化制强化(陆王心学)(陆王心学)人的主体意识觉醒。人的主体意识觉醒。明清之际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提倡个性自由,批判理学,抨击专制,批判理学,抨击专制,经世致用。经世致用。清康雍乾清康雍乾文字狱禁锢文字狱禁锢中华中华文化文化发展,思想受到钳制。发展,思想受到钳制。转型与进步转型与进步近代近代民族危机,西学民族危机,西学

22、东渐,民族工业东渐,民族工业发展发展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新文化运动传播民主与科学;新文化运动传播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走走向复兴向复兴现代现代改革开放开启了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代化建设新时代发展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归 纳 总 结归 纳 总 结【实战演练实战演练】(2021全国高考真题)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

23、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答案】B【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善书的内容都是传统儒家思想的内容,而儒家思想是明清时期的主流思想,所以善书的流行是在强化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故选B;理学的主导地位在南宋就已经得到确立,排除A;儒家思想就是官方的意识形态,所以“阻碍”的说法错误,排除C;善书的流行是强化了儒家思想的地位,没有冲击,排除D。【实战演练实战演练】(2020山东高考真题)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

24、说“义”的实质是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答案】D【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孟子认为有了礼义能稳定社会的上下秩序,韩非子认为义能够维护君臣之间秩序,由此可知他们都认为义能够起到稳定秩序,维护等级的作用,故选D;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尚未形成,所以他们所说的义不是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排除A;他们所说的义是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而不是侧重于道德层面,排除B;义不仅仅用来规范统治阶层行为,也涉及到被统治阶层,排除C。故选D。【实战演练实战演练】(2020江苏高考真题)墨子提出治理天下应当像大禹那样“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认为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

25、家百姓人民之利”。由此可知,墨家学派能够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A恢复前代礼乐制度B代表下层平民利益C强调社会等级和谐D适应兼并战争需要【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墨子强调百姓利益,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即其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代表下层平民利益,B项正确;墨子主要强调广大人民百姓的利益,没有体现要恢复前代礼乐制度的主张,A项错误;墨家学派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不强调社会等级和谐,并且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社会等级和谐的信息,C项错误;墨家学派代表下层平民的利益,没有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D项错误。【实战演练实战演练】(2020江

26、苏高考真题)孟子讲“觉”,佛教讲“悟”,程颢、程颐兄弟则将二者圆通。北宋僧人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佛教“亦有意于天下国家矣,何尝不存其君臣父子”。这反映出北宋()A儒学统治地位动摇 B儒学与佛教的融合C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D阳明心学影响深远【答案】B【详解】材料“程颐程颢兄弟则将二者圆通”“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等信息可反映出北宋时期存在儒学与佛教融合的现象,B项正确;材料强调了儒佛的融合,而不是强调佛教对儒学的冲击,无法体现地位动摇的现象,A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的问题,并且在南宋时理学才逐渐成为官方哲学,C项错误;阳明心学出现于明代,D项错误。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材料

27、材料 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一方面是由于我国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相对封闭孤立的地理区位相对封闭孤立的地理区位,造成了外来,造成了外来同级别文化的冲击较少同级别文化的冲击较少同时中国长期相对于西方具有明显的同时中国长期相对于西方具有明显的人口优势人口优势,文化文化存在的群体存在的群体较大,具有更强的抗冲击能力。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文明具有强大的较大,具有更强的抗冲击能力。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文明具有强大的兼容力兼容力,在和外界民族,在和外界民族文化的交往中,可以汲取其优秀部分为己所用文化的交往中,可以汲取其优秀部分为己所用 余春华余春华浅论中华文浅论中华文化传承的特征化传承的特征根据材

28、料和所学知识,探究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1)地理环境:相对封闭和广阔的地理环境为连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2)思想文化: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兼收并蓄;重视教育;(3)政治:较较早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科举制度形成了高效公正的选官体系。(4)经济: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为文化的生生不息奠定物质基础;(5)民族关系:民族交往、交流、交融;(6)先进人士对中华文化的改造与弘扬;(7)外来文化: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借鉴其他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合理成分,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1、重视以人为本(伦理观)(1 1)表现:)表现:周公提出周公提出“敬天保民敬天保民”的思想,建立了以人为中的思想,建立了以人

29、为中心的礼乐制度。孔子主张心的礼乐制度。孔子主张“仁者爱人仁者爱人”。(2 2)民本思想:)民本思想:政治伦理政治伦理春秋: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春秋: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体察民情,反对苛政。战国:孟子提出了战国:孟子提出了“仁政仁政”说,其中说,其中“民为贵,社稷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次之,君为轻”的主张,闪耀着民本思想的光辉。的主张,闪耀着民本思想的光辉。后世儒家大多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建立起儒家的后世儒家大多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3 3)意义:)意义:历

30、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2 2、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然观自然观)(1 1)形成:)形成:夏商时期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春秋时期春秋时期,老子老子提出提出“道道”的概念,指出

31、的概念,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追求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战国时期战国时期,荀子荀子提出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的思想。(2 2)意义:)意义:他们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他们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思想,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规律,顺应自然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二、中华优秀

32、传统文化的内涵3 3、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家国观家国观)(1 1)含义:)含义: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是个体对家庭、家族以及国家共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是个体对家庭、家族以及国家共同体的认同、维护和热爱,并自觉承担共同体的责任。同体的认同、维护和热爱,并自觉承担共同体的责任。(2 2)表现:)表现:春秋战国:春秋战国: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孟子: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是儒家学说的精髓精髓。两宋时期:两

33、宋时期:张载: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范仲淹: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明清时期:明清时期:顾炎武: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3 3)意义:)意义: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凝结成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凝结成的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华民族的巨大凝聚情感,是中华民族的巨大凝聚力,维护着中国力,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

34、族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的大家庭。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4 4、崇德尚贤,天下为公(崇德尚贤,天下为公(价值观价值观)1 1、表现:、表现:西周初年:西周初年:统治者主张统治者主张“明德明德”“”“敬德敬德”。春秋时期:春秋时期:崇德的思想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崇德的思想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孔子提出孔子提出“为政以德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治国,强调主张以德治国,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他要求人人都应该他要求人人都应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战国时期:战国时期:墨子认为墨子认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夫尚贤者,政之本也”,主张主张“贤者举而上之,

35、富而贵之,以为官长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孟子主张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尊贤使能,俊杰在位”。西汉西汉礼记记载礼记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2 2、意义:、意义:这些思想不仅在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也对历史上德才兼备、这些思想不仅在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也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5 5、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人生观人生观)(1)表现:)表现: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

36、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屈原: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2)意义:)意义:不断不断挑战自我,追求更大的进步,提高自身道德水平,以国家人民的利益为己任,挑战自我,追求更大的进步,提高自身道德水平,以国家人民的利益为己任,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境界。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境界。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6 6、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处世观处世观)(1 1)表现:)表现:西周末年的西周末年的太史伯:太史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37、”,认为,认为“和和”,才能产生新事物。,才能产生新事物。孔子、孟子:孔子、孟子:视视“和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提出了提出了“和为贵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等思想。等思想。(2 2)意义:)意义:“和和”的思想作为人们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的思想作为人们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费孝通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

38、内政、和平共处、平等互利。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共商、共享、共建共商、共享、共建”“”“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建设建设原则原则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重视以人为本崇尚天人合一 追求家国情怀坚持崇德尚贤强调自强不息主张和而不同自然观自然观家国观家国观价值观价值观人生观人生观处世观处世观伦理观伦理观连连看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是封闭的

39、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是以汉族为主体,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创造的,这一特定区域特定人类圈的社会精神形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点材料二材料二 诸子百家部分代表:诸子百家部分代表:1 1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2 2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战国策)3 3杂家(吕不韦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吕氏春秋)4 4小说家(虞初小说家(虞初虞初周说虞初周说)5 5兵家(孙膑兵家(孙膑孙膑兵法孙膑兵法孙武孙武孙子兵法孙子兵法6 6医家(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医家(扁鹊、淳于

40、意、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本土性: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凝聚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多样性: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材料四材料四 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时间最长、未曾中断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时间最长、未曾中断的文化系统。它不像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化那样无以后继,更不像古希腊、的文化系统。它不像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化那样无以后继,更不像古希腊、罗马文化那样中经蹂躏以至荒芜。中华民族自夏代进入文明社会,历经各朝代,罗马文化那样中经蹂躏以至荒芜。中华民族自夏代进入文明社会,历经各朝代,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经久

41、不衰,这都展现了它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和应变能力,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经久不衰,这都展现了它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和应变能力,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材料三材料三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多元化的。传统中国社会,儒、道、佛等多种派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多元化的。传统中国社会,儒、道、佛等多种派系并存,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汇集百川优势、兼容八方智慧的显著系并存,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汇集百川优势、兼容八方智慧的显著特点。特点。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点包容性: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连续性: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

42、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材料一 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激励古往今来的人们奋勇前进;厚德载物,要求人们以深厚仁德之心承载万事万物。(1)对民族: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材料二 在以家庭为基础的社会认知中,传统文化注重人的德性的形成和培养。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其中“学”与“习”指的就是对于德性的修养和践行。道家哲学中的辩证法和相对主义,使国人习惯用一分为二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也正是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造就了国人不狂妄、不偏激、注重中庸的民族性格。(2)对个人:

43、中华文化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材料三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3)对国家:中华文化维护国家团结统一,推动社会发展,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借鉴。【实战演练实战演练】(2022辽宁高考真题)春秋末期,中行氏在晋国内部纷争中失败,中行寅因此怪罪太祝祭祀用的牺牲不肥美且斋戒不敬,太祝则认为中行寅不修德义而招致民怨,“一人祝之,一国诅之,一祝不胜万诅,国亡不亦宜乎!”太祝的观点A反映了民本思想倾向 B质疑了祭祀功用C强调了宗法伦理关系 D否定了君权神授【答

44、案】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末期,晋国太祝认为中行氏在纷争中失败,是中行寅不修德义,引发一国民众怨恨所致,其观点反映了民本思想倾向,A项正确;质疑祭祀功用的是中行寅而非太祝,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血缘宗法伦理关系,排除C项;太祝的观点并未否定君权神授,排除D项。故选A项。【实战演练实战演练】(2022北京高考真题)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此考古发现()A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C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45、已经建立【答案】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发现的战国中期墓葬,融合了越文化、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其形制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等,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B项正确;战国时期的墓葬不能印证“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排除A项;材料不足以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排除C项;战国中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尚未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中华优秀传统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化的内涵与特点中华文化发展历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中华文明的肇兴与奠基(先秦)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盛(秦汉至宋元)中华文明的传承与转折(明清)中华文明的衰落与复兴(近代)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连续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以人为本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崇德尚贤,天下为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而不同本课小结本课小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 >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ppt课件 (j12x2)-(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三册.pptx)为本站会员(Q123)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