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传染病的护理2主要内容u传染病的概念与分类u传染病的特征及临床特点u病原生物学、感染与免疫u传染病流行病学u治疗与转诊u传染病常见症状与体征u传染病的诊断u传染病的治疗u传染病的预防与监控u传染病病人的护理评估u社区预防3传染病的概念与分类 u一、传染病的概念 u感染病:由病原微生物(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螺旋体、真菌)及寄生虫(蠕虫、原虫)等病原体感染人体而产生的疾病统称为感染病。u传染病:传染性比较强,能够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和动物与人之间进行传播的一组感染病称为传染病。u*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在人体内、外环境中发生、发展、传播和防治规律的科学。4u二、传染病的
2、分类 q(一)按病原体的类别分类:q病毒性传染病q细菌性传染病q真菌性传染病q寄生虫性传染病5q(二)传染病的流行病学分类:q1)按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及特征q接触传播q经水传播q经食物传播q经空气传播q经生物媒介传播q围生期传播q医源性传播6q2)传染病按其病原体在自然界主要的储存宿主或寄居体进行分类q受感染的人和动物q受污染的土壤、水和食品7q(三)按传播途径分类:q1)呼吸道传染病q2)肠道传染病q3)虫媒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q4)体表传染病及性传播疾病q5)血源传染病q6)多途径传播的传染病 8传染病的特征及临床特点 u一、传染病的基本特征u(一)任何传染病都有特异的病原体。q(二)传染病能
3、够在宿主之间直接或通过媒介物相互传播,即具有传染性。9q(三)传染病具有流行病学特征:q流行性(散发、流行、大流行、暴发)q地区性q季节性q周期性q(四)人群感染后可以产生免疫。q(五)与非传染病相比,防治策略和措施不同于一般疾病。10u二、传染病的临床特点q(一)病程发展呈阶段性:q1)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至出现临床症状之前的一段时间。q2)前驱期: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即发病的初期。q3)症状明显期(极期)q4)恢复期 11q(二)常见临床表现:q发热q皮疹q腹泻q黄疸q中枢神经系统症状q毒血症状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殖反应:肝、脾和淋巴结的肿大。12q(三)传染病的临床类型
4、:依据发病性质、临床表现、病程经过及病情严重程度,可将传染病分为q急性、亚急性、慢性;q典型、非典型;q轻型、中型、重型、暴发型。13u三、传染病的三级预防工作q(一)一级预防:为病因或初级预防,在传染病没有发生和流行前,主要是针对病因及其影响因素。14q(二)二级预防:又称三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即传染病发生后防止其传播、蔓延,传染病还要强调早报告、早隔离。15q(三)三级预防:积极治疗,预防伤残,做好康复工作;对于已转为慢性传染病的患者、病原携带者要登记、建档,对其进行管理,定期随访、检查、治疗,防止其作为传染源再传播。16病原生物学、感染与免疫 u一、病原体 u 病原微生物从一
5、个宿主个体通过一定方式或媒介传播到另一个宿主个体的过程称为传染,引起的相关疾病即为传染病。u 病原生物通常寄生在其他生物中,被其寄生的生物个体称为宿主。17u传染病的病原体,根据其组成结构,分为三大类:u1)非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病毒和朊粒等。u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和衣原体,均归于广义的细菌范畴。u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真菌、原虫、蠕虫等。18二、感染与感染过程 u(一)感染的来源 u 病人在医院诊疗过程中获得的感染称为医院感染。19u(二)病原体的致病能力u侵袭力u毒力u入侵数量u变异性20u(三)感染类型及表现u根据病原体侵入机体后,是否引起临
6、床症状和疾病,可将感染可分为:病原体被清除 隐性感染 显性感染 病原携带状态 潜伏性感染21u根据感染持续时间可分为: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u根据感染范围,又可将其分为: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22u细菌的全身感染又包括:u菌血症:病原菌由局部侵入血流并扩散到其他组织器官,而未在血液中大量繁殖。u毒血症:病原菌在局部繁殖,产生外毒素通过血液或神经轴索播散到特定靶细胞,产生特殊中毒症状。u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液并大量繁殖,产生毒素、侵袭性酶等毒性物质引起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u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液并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液播散到其他脏器,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23三、抗感染免疫 u(一)非特异性免疫的
7、抗感染作用u屏障结构u吞噬作用和体液因子:吞噬细胞 体液因子 细胞因子24u(二)特异性免疫的抗感染作用u抗体的作用:中和作用 介导病原体的杀伤和溶解u抗体产生的规律及临床意义:初次应答,机体初次受到某种病原体的感染后,需经2-3周(发病后7-10天)才能产生抗体,且主要是IgM类抗体。再次应答以IgG为主。25u细胞免疫的抗感染作用:Tc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炎性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产生的免疫效应。26u四、传染病时机体组织的重要病理生理变化u(一)黏膜病变u 肿胀、变性、坏死、脱落u(二)皮疹u(三)发热u(四)淋巴结肿大u(五)脏器损伤 27u五、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u(一)自限性疾病
8、u(二)痊愈u(三)后遗症或致残u(四)死亡 28 传染病流行病学u 传染病流行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分布的规律,以及制订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对策与措施的科学。29u一、疾病流行的强度q(一)散发u 散发是指某病在某地区人群中呈历年的一般 发病率水平。q(二)流行u 流行是指某病在某地、某时的发病率显著超过同一病种散发发病率水平。q(三)暴发u 在一个集体或固定人群中,短时间内某病发病数突然增多,称为暴发。30u二、疾病的分布u(一)疾病的人群分布:u1)年龄u2)性别u3)职业u4)种族和民族u5)社会阶层u6)行为 31u(二)疾病的地区分布:u1)疾病在国家间的分布u2
9、)疾病在国家内的分布u3)疾病的城乡分布32u(三)疾病的时间分布:u1)短期波动u2)季节性u3)周期性u4)长期变动 33三、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u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u(一)传染源u(二)传播途径u(三)易感人群u影响因素:自然因素 社会因素34u(一)传染源u病人作为传染源:1)潜伏期,指病原体侵入机体至临床症状 出现的这段时间。2)临床症状期,为出现该病的特异症状和体征的时期。3)恢复期,是机体遭受的各种损害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时期,主要临床症状消失,免疫力开始出现,体内病原体被清除,一般不再起传染源作用。35u隐性感染者u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1)潜伏期病原携带者 2)恢复期病原
10、携带者u受感染的动物作为传染源36u(二)传播途径u经空气传播:1)经飞沫传播 2)尘埃传播u经水传播:水源水被污染情况很多,饮用水传播的疾病常呈暴发流行,城市供水系统的建立和水质卫生监督管理。37u经食物传播u经接触传播:1)直接接触传播 2)间接接触传播u虫媒传播:1)机械性传播 2)生物性传播 38u经土壤传播u医源性传播u垂直传播:1)经胎盘传播 2)上行性传播 3)分娩时引起传播39u(三)人群易感性u 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易感程度称为人群易感性。40治疗与转诊 u一、传染病的筛检 u(一)传染病筛检的定义、目的u筛检是指在表面健康的人群中通过快速的试验和其他检查方法,去主动发现
11、那些未被识别的病人、可疑病人或有缺陷的人。41u(二)筛检传染病的基本判别依据u 有病原体u 有传染性u 有感染后免疫 42传染病常见症状与体征 u一、发热u常见的热型有:u1)稽留热u2)弛张热u3)间歇热u4)回归热u5)波状热u6)马鞍热u7)不规则热 43u二、皮疹和粘膜疹u 皮疹和粘膜疹是由病原体或其毒素直接或间接造成皮肤、粘膜的损伤,使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从而导致渗出或出血而生成,为发疹性传染病。44u(一)皮疹临床特点:u1)斑疹u2)丘疹u3)斑丘疹u4)红斑疹u5)出血疹u6)疱疹u7)荨麻疹u8)粘膜疹(又称内疹)皮疹分布 出疹顺序 出疹时间 45u(二)诊断发疹性传
12、染病时的注意事项:u1)仔细询问病人u2)观察皮疹特点u3)注意伴随症状与体征u4)及时进行相应的各项常规检查、病原学检查、血清学检查等。46u三、腹泻u (一)感染性腹泻u(二)非感染性腹泻 47u四、头痛u (一)颅脑病变:中枢神经系统感染u (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头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48u五、毒血症和菌血症u(一)毒血症u(二)菌血症 49u 六、淋巴结肿大u 对于病原体的侵入,人体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会作出相应的反应。50传染病的诊断u一、临床资料u二、流行病学资料u三、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1三、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u(一)一般实验室检查u(二)病原学检查u(三)分子生物学检测
13、u(四)免疫学检查:特异性抗体检测、特异性抗原检测、免疫标记技术u(五)其他检查:内镜检查、影像学检查、活体组织检查52传染病的治疗u一、治疗原则u综合治疗的原则:u治疗、护理与隔离、消毒并重,u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特效治疗并重。53u二、治疗方法u1.一般及支持疗法u2.病原或特效疗法u3.对症疗法u4.康复疗法u5.中医中药疗法54传染病的预防与监控 u一、管理传染源 u(一)病人和疑似病人u 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简称“五早”)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步骤和措施。55u(二)病原携带者u(三)密切接触者 医学观察 留验 应急接种 药物预防u(四)动物传染源56二、切断传
14、播途径 u(一)消毒u定义: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化学方法,消除或杀灭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一系列方法。u种类:预防性消毒、疫源地消毒 预防性消毒:1)空气消毒2)餐饮具和茶具消毒3)床上用品、理发、美容工具、毛巾和公共浴池用具的消毒4)公共交通工具的消毒 57 疫源地消毒:1)随时消毒,在有传染源存在的疫源地,对传染源的排泄物、分泌物及污染的物品和场所进行及时消毒,以迅速杀灭致病微生物。2)终末消毒,是指当传染源离开疫源地(住院、死亡、迁移)或病人治愈后进行的一次彻底消毒。3)消毒的方法,分为物理消毒法、化学消毒法和生物消毒法。58u(二)隔离 隔离的定义:指把处于传染期的传染病人、病原携带者安置
15、于指定地点,与健康人和非传染病人分开,防止病原体扩散和传播。59 隔离的原则与方法单独隔离传染源根据不同传播途径,采取不同隔离措施隔离的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人产生的医疗废物解除隔离原则60 隔离的种类严密隔离(黄色标志)呼吸道隔离(蓝色标志)消化道隔离(棕色标志)接触隔离(橙色标志)血液、体液隔离(红色标志)昆虫隔离61三、保护易感人群 u(一)健康教育、相关饮食、运动知识的宣传与卫生法规u(二)个体防护u(三)计划免疫:被动、主动免疫u(四)应急预防接种 62四、医院感染的管理 u 医院感染又称院内感染或医院获得性感染。u(一)医院感染的类型:u1)交叉感染u2)自身感染u3)医源性感染u
16、4)带入传染63u(二)医务人员在医院感染管理中应履行的职责u严格执行无菌技术u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原则u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u参加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u自我防护知识 64u(三)医院消毒供应室的管理u(四)医疗废物的管理u(五)对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的管理 65传染病病人的护理评估u1、病史 患病及治疗经过 目前病情与一般状况 心理社会状况 生活史66u2、身体评估 生命体征 营养状况 皮肤粘膜 各系统检查67u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一般检查:血尿粪常规检查和血液生化检查 病原学检查 分子生物学检测 免疫学检查 其他检查68社区预防u流动人口的管理u一、健康教育u二、健康体检和监测u三
17、、行为干预u四、预防接种u五、疾病监测 69传染病的社区管理 u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策略要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u预防为主、全民参与、因地制宜、发展三级医疗保健网,加强基本监测,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u加强传染病的社区管理、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策略的具体表现70(一)传染病的社区预防u传染病预防是指尚未出现疫情之前,针对可能受病原体威胁的人群采取的措施,或是针对可能存在的病原体的环境、媒介昆虫、动物所采取的预防办法。u1.改善社区环境卫生条件u2.健康教育u3.预防接种71改善社区环境卫生条件u改善社区卫生面貌,保持社区环境的卫生u加强饮水卫生和食品卫生的监督和检查u实施人畜粪便和各种污水、垃圾的无害化处理
18、u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u改善社区的卫生条件72健康教育u向全民普及预防传染病的卫生知识,动员广大群众与传染病作斗争,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一项基本措施u要面向全社会,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u使人们掌握一定的卫生知识,自觉改变不利于健康的行为和习惯,建立科学、卫生的生活方式,提高自我保健意识73预防接种u利用生物制品将抗原、抗体注入机体,使人体获得对某些疾病的特异性抵抗力,保护易感人群以预防传染病74预防接种的种类及生物制品u人工自动免疫:用病原微生物或代谢产物制成的生物品接种后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所用的制品有: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类毒素u人工被动免疫:将含有抗体的血清或制剂注入机体,使机体立即获
19、得现有的抗体而受到保护,但维持时间较短。所用的制品有:免疫血清、丙种免疫球蛋白75计划免疫和扩大免疫规划u目前我国计划免疫工作主要内容为儿童基础免疫,即对7周岁以下儿童进行免疫接种。u同时也包括成人或特殊职业人群、特殊地区的免疫接种u儿童基础免疫程序u预防接种的途径及方法76儿童基础免疫程序u出生时:乙肝疫苗(第一次)、卡介苗 1月龄:乙肝疫苗(第二次)2月龄:脊髓灰质炎疫苗(第一次)3月龄:脊髓灰质炎疫苗(第二次)、百白破(第一次)4月龄:脊髓灰质炎疫苗(第三次)、百白破(第二次)5月龄:百白破(第三次)6月龄:乙肝疫苗(第三次)、A群流脑疫苗(第一次)8月龄:麻疹疫苗(第一次)、乙脑疫苗(
20、非活第一、二次)、(减活第一次)9月龄:A群流脑疫苗(第二次)18月龄:百白破(第四次)、麻疹疫苗(第二次)2岁:乙脑疫苗(非活第三次)、(减活第二次)3岁:A群流脑疫苗(第三次)4岁:脊髓灰质炎疫苗(第四次)6岁:乙脑疫苗(非活第四次)、(减活第三次)、A群流脑疫苗(第四次)、精白破(第一次)16岁:精白破(第二次)重点是:流脑疫苗的接种时间分别为:6月龄、9月龄、3岁、6岁。乙脑疫苗的接种时间分别为:8月龄、2岁、6岁。77预防接种的主要方法和途径u预防接种的方法u人工自动免疫,又称人工主动免疫u人工被动免疫u 78u概念:指对容易感染某些传染病的儿童,经过打针、口服某些特制的疫苗、菌苗或
21、类毒素等生物制品后,在其体内血清中产生相应抵抗这些传染病的物质(医学上称为抗体);以及引起特异性的细胞免疫能力,来抵抗侵入人体的细菌、病毒等,使机体免受感染。u常用的接种途径有:(1)皮肤划痕法,例如种牛痘苗、及卡介苗的划痕法接种。(2)皮内注射法,例如卡介苗的皮内注射法接种。(3)皮下注射法,例如百白破三联菌、麻疹疫苗等预防接种法。(4)口服法,例如小儿麻痹疫苗、卡介苗的口服预防法。人工自动免疫79人工被动免疫u概念:指将含有大量抗体的胎盘球蛋白或丙种球蛋白注入人体内后立即获得抵抗某些传染病的能力。u这种从外来提供的抗体在儿童体内存留时间较短(约2-3周)。因此这种方法只能用作暂时性的保护儿
22、童免受传染病侵袭的方法,一般只作为应急措施,不能广泛地普遍使用。u另一种人工被动免疫是用细菌、病毒或类毒素先注入动物体内,使产生抗体,然后再取动物血清制成免疫血清(内含大量的抗体),将用作某些传染病的预防,如以破伤风抗毒素预防破伤风等。但这类生物制品大部分是作治疗病人,如破伤风抗毒素、白喉抗毒素等。80预防接种的禁忌症u发热 u急性传染病及恢复期u活动性肺结核,严重的心、肝、肾脏疾病,恶性肿瘤,血液病等。u年老体弱,月经期,妊娠期,哺乳期前半期,有超敏反应者。u结核菌素试验阳性、湿疹、化脓性皮肤病、免疫功能缺陷者等。81预防接种的反应及处理u一般反应和加重反应:多在接种后数小时至24小时内发生
23、。u异常反应:其发生与特异体质有关。晕厥 高热 过敏性休克 过敏性皮疹 偶合症 预防接种事故82预防接种的效果评价u 疫苗的安全性u 免疫学效果u 流行病学效果 u 计划免疫工作考核83疫情管理 u法定传染病分类:u甲类传染病:强制管理传染病(鼠疫、霍乱)u乙类传染病:严格管理传染病(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u丙类传染病:监测管理传染病(血吸虫病、流感等)84传染病的疫情报告u1989年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法定传染病报告的病种分甲、乙、丙3类,共35种。u凡从事医疗、保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均为法定报告人。u甲类传染病城镇于6小时内,农村于12小时内向当地疾病控制中心报
24、告;u乙类传染病:城镇于12小时内,农村于24小时内报告;u丙类传染病:于24小时内报告。85(二)传染病的防疫措施u指传染病疫情发生后所采取的一系列防止扩散,平复疫情的措施u对传染源采取的措施u 对传播途径采取的措施u 对易感者采取的措施86对病原携带者采取的措施u消除病原携带状态u加强教育u做好随时消毒,防止家庭内传播u对特殊人群中某些病种必要时要隔离治疗87对接触者采取的措施u根据接触者的免疫状态不同选不同的处理方法u应急接种:对潜伏期较长的疾病u药物预防:多用于家庭内的密切接触者或特殊 职业人群u医学观察:对某些较严重的接触者u留验:甲类传染病、非典的接触者88对传播途径采取的措施u消
25、毒、杀虫:杀灭外环境中的病原体以及传播病原体的节肢动物u卫生措施:搞好给水与饮食卫生、粪便垃圾 无害化处理以及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89对易感者采取的措施u预防接种:增强机体特异抵抗力是预防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重要方法u药物预防:对某些接触者或可能受感染人群 不能获得特异抵抗力,不可滥用预防和减少发病的目的u体育锻炼:增加机体的一般抵抗力90传染病的社区护理护理评价护理评价 社区社区 护理评估护理评估社区社区 护理诊断护理诊断社区社区 护理计划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实施护理措施 91社区护理评估u流行病学资料:个人、家庭、社区资料u 包括病人的年龄、性别、籍贯、旅居地、职业、接触史、家庭和集体发病情况
26、,既往传染病史、预防接种史、发病季节、卫生习惯等。u临床资料:了解病人的卧位、饮食、排泄、睡眠、生命体征、病情变化、并发症,尤其应注意收集有无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和临床特征,如起病方式,热型及热程,皮疹出现的时间及分布等。u实验室检查:护士要做好留、送标本及特殊检查前的准备工作,向患者及家属做好有关检查目的、注意事项的介绍u病人心理评估:92社区护理诊断u护理人员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病人的资料分析、诊断出传染病患者存在和潜在的健康问题u根据问题制定护理计划93传染病的社区护理措施 隔离隔离 疫源地的管理疫源地的管理 消毒消毒 管理传染源管理传染源 护理措施护理措施 94u消毒隔离u生活护理u发热病人的护理措施u出疹患者的护理措施u传染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u其他护理措施95u要坚持预防为主,对病人做到“五早”,对接触者也要采取相应措施u丰富的专科护理知识,敏锐的观察力和护理评估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及服务态度,工作热情有爱心、耐心、责任心u重视病人和相关人群的心理护理u开展关于传染病知识的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