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细菌性痢疾患者的护理细菌性痢疾患者的护理11.1.简述菌痢的流行病学特点简述菌痢的流行病学特点2.2.详述菌痢患者护理评估的主要内容详述菌痢患者护理评估的主要内容3.3.列出菌痢患者的主要护理诊断列出菌痢患者的主要护理诊断4.4.能用学过的护理措施对菌痢患者实施护理能用学过的护理措施对菌痢患者实施护理5.5.说出菌痢的预防和健康教育要点说出菌痢的预防和健康教育要点学习目标学习目标2一、定义一、定义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痢疾杆菌痢疾杆菌引起引起的急性的急性肠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是病原菌感染引起的痢疾样病是病原菌感染引起的痢疾样病变。这里仅指有志贺菌属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变。这里
2、仅指有志贺菌属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又称志贺病。又称志贺病。3痢疾杆菌痢疾杆菌4二、病原学二、病原学 痢疾杆菌为肠杆菌科志贺菌属,为革兰阴性无痢疾杆菌为肠杆菌科志贺菌属,为革兰阴性无鞭毛杆菌。鞭毛杆菌。分为分为4 4群: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鲍氏志贺群: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和宋内氏志贺菌。我国多数地区多年来一直菌和宋内氏志贺菌。我国多数地区多年来一直是是福氏志贺菌福氏志贺菌为主要流行菌群,其次为宋内氏为主要流行菌群,其次为宋内氏志贺菌。志贺菌。5 主要病变部位在主要病变部位在结肠,以结肠,以乙状结肠乙状结肠和和直直 肠肠病变最显著。病变最显著。基本病理变化基本病理变化急性期:急性期
3、: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粘膜溃疡。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粘膜溃疡。慢性期:慢性期:肠粘膜水肿及肠壁增厚,息肉样增生及疤肠粘膜水肿及肠壁增厚,息肉样增生及疤 痕形成。痕形成。中毒型菌痢:中毒型菌痢:结肠病变轻,全身病变重。结肠病变轻,全身病变重。(二)病理解剖(二)病理解剖6 三、发病机制三、发病机制痢疾杆菌痢疾杆菌外毒素外毒素内毒素内毒素结肠黏膜炎症反应结肠黏膜炎症反应固有层小血管循环障碍固有层小血管循环障碍结肠黏膜炎症、结肠黏膜炎症、坏死、溃疡坏死、溃疡腹痛、腹泻、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肾上腺髓质、肾上腺髓质、刺激交感神经系统和刺激交感神经系统和网状内皮
4、系统网状内皮系统 释放各种血管活性物质,释放各种血管活性物质,引起急性微循环障碍引起急性微循环障碍畏寒、发热畏寒、发热感染性休克、中毒性脑病感染性休克、中毒性脑病7四、流行病学资料四、流行病学资料 传传 染染 源:源:急、慢性菌痢病人和带菌者。急、慢性菌痢病人和带菌者。传播途径:传播途径:粪粪口途径。口途径。人群易感性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一定的免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短暂而不稳定,且不同群、型之间无交疫力,但短暂而不稳定,且不同群、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故易复发和重复感染叉免疫,故易复发和重复感染。8四、流行病学资料四、流行病学资料 流行特征:流行特征:人群普遍易感,病后
5、免疫力短暂,不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短暂,不同菌群、血清型间无交叉免疫。终年散发,但夏同菌群、血清型间无交叉免疫。终年散发,但夏秋季多见,儿童发病率最高。秋季多见,儿童发病率最高。病人的病人的饮食情况饮食情况和和个人卫生习惯个人卫生习惯,尤其是发病前,尤其是发病前有无有无不洁饮食史不洁饮食史或与或与菌痢病人接触史菌痢病人接触史,以及个人,以及个人和居住地及旅居处的卫生状况。和居住地及旅居处的卫生状况。9菌痢传染流程图菌痢传染流程图10五、临床表现五、临床表现 腹痛腹痛 腹泻腹泻 里急后重里急后重 粘液脓血便。粘液脓血便。可伴有发热和全身毒血可伴有发热和全身毒血症状,严重病例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和
6、症状,严重病例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或)中毒性脑病。里急后重:里急后重:大便刚才解完大便刚才解完,不一会儿就不一会儿就又想大便又想大便,医学上称为医学上称为“里急后重里急后重”。11细菌性痢疾的临床分型及表现细菌性痢疾的临床分型及表现 (一)(一)一急性细菌性痢疾:一急性细菌性痢疾:(1 1)普通型:)普通型:发病急,寒战、发热、腹痛、腹泻,发病急,寒战、发热、腹痛、腹泻,伴明显里急后重。便每日十余次,初为稀水样或伴明显里急后重。便每日十余次,初为稀水样或糊状,后转为粘液脓血便。腹部检查:左下腹压糊状,后转为粘液脓血便。腹部检查:左下腹压痛,肠鸣音亢进。痛,肠鸣音亢进。(2 2
7、)轻型:)轻型:较普通型症状、体征轻,病程短。较普通型症状、体征轻,病程短。(3 3)中毒型:)中毒型:多见于多见于2727岁体质较好儿童。发病岁体质较好儿童。发病急,突然高热、反复惊厥、嗜睡甚至昏迷、迅速急,突然高热、反复惊厥、嗜睡甚至昏迷、迅速发生呼吸、循环衰竭,但腹痛、腹泻等肠道症状发生呼吸、循环衰竭,但腹痛、腹泻等肠道症状不明显。不明显。12细菌性痢疾的临床分型及表现细菌性痢疾的临床分型及表现 (二)(二)二慢性细菌性痢疾:二慢性细菌性痢疾:(1 1)慢性迁延型:)慢性迁延型:急性菌痢迁延不愈,痢疾症状轻急性菌痢迁延不愈,痢疾症状轻重不等。便不成形或稀便、带粘液、时有脓血便,重不等。便
8、不成形或稀便、带粘液、时有脓血便,或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可有营养不良、贫血。或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可有营养不良、贫血。(2 2)急性发作型:)急性发作型:半年内有菌痢史,因劳累、受凉半年内有菌痢史,因劳累、受凉或进食生冷食物而急性发作,腹痛、腹泻和脓血便。或进食生冷食物而急性发作,腹痛、腹泻和脓血便。(3 3)慢性隐匿型:)慢性隐匿型:一年内有菌痢史,乙状结肠检查一年内有菌痢史,乙状结肠检查见慢性菌痢改变,平素无症状,但大便培养阳性。见慢性菌痢改变,平素无症状,但大便培养阳性。13菌痢的临床类型及其特征表现菌痢的临床类型及其特征表现 类型类型临床表现临床表现急性急性菌痢菌痢普通型普通型起病急,
9、高热伴寒战,可伴头痛、纳差;腹痛、腹泻、里急起病急,高热伴寒战,可伴头痛、纳差;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粪便量少,稀便或水样便、黏液脓血便;左下腹压痛。后重;粪便量少,稀便或水样便、黏液脓血便;左下腹压痛。轻型轻型较普通型症状、体征轻,病程短。较普通型症状、体征轻,病程短。中毒型中毒型多见于儿童;严重毒血症、休克、中毒性脑病;消化道症状多见于儿童;严重毒血症、休克、中毒性脑病;消化道症状轻。轻。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以感染性休克为主要表现。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以感染性休克为主要表现。脑型(呼吸衰竭型):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脑型(呼吸衰竭型):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临床表
10、现。混合型:休克型与脑型两种表现。混合型:休克型与脑型两种表现。慢性慢性菌痢菌痢急性发作型急性发作型半年内有菌痢病史半年内有菌痢病史,由于某种诱因引起急性菌痢样症状。由于某种诱因引起急性菌痢样症状。慢性迁延型慢性迁延型急性菌痢发作后急性菌痢发作后,迁延不愈迁延不愈,常有腹痛、腹泻,或与便秘交替常有腹痛、腹泻,或与便秘交替出现。出现。慢性隐匿型慢性隐匿型1年内有急性菌痢史,粪便培养有痢疾杆菌。年内有急性菌痢史,粪便培养有痢疾杆菌。141.1.急性菌痢主要和急性阿米巴痢疾鉴别。急性菌痢主要和急性阿米巴痢疾鉴别。2.2.慢性菌痢与以下疾病鉴别慢性菌痢与以下疾病鉴别 结肠癌和直肠癌:结肠癌和直肠癌:慢
11、性血吸虫病:慢性血吸虫病:克罗恩病:克罗恩病:3.3.中毒性菌痢应与下列病症相鉴别中毒性菌痢应与下列病症相鉴别(1 1)高热惊厥)高热惊厥 (2 2)中毒性肺炎)中毒性肺炎(3 3)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 六、鉴别诊断六、鉴别诊断15七、治疗七、治疗 主要是一般治疗、对症治疗和病原学治疗。主要是一般治疗、对症治疗和病原学治疗。选用敏感抗生素,如选用敏感抗生素,如喹诺酮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氨基糖苷类和磺胺类。和磺胺类。由于耐药菌株增加,最好应用由于耐药菌株增加,最好应用2 2种抗菌药物,种抗菌药物,可酌情选用磺胺类、喹诺酮类、庆大霉素、可酌情选用磺胺类、喹诺酮类、庆大霉素、卡那霉素、
12、利福平等。卡那霉素、利福平等。16七、治疗要点七、治疗要点 u 急性菌痢病人首选敏感抗生素等急性菌痢病人首选敏感抗生素等抗感染治疗抗感染治疗u 给予镇静、解痉、物理降温等给予镇静、解痉、物理降温等对症处理。对症处理。u 亚冬眠、止惊、抗休克等亚冬眠、止惊、抗休克等综合治疗。综合治疗。u 慢性菌痢可联合用药,或慢性菌痢可联合用药,或保留灌肠。保留灌肠。17八、隔离及预防八、隔离及预防消化道隔离消化道隔离隔离期隔离期 体温正常体温正常1515天每隔天每隔5 5天便培养,天便培养,连续连续2 2次阴性次阴性控制传染源控制传染源:隔离、治疗病人及带菌者隔离、治疗病人及带菌者切断传播途径切断传播途径:水
13、源、粪便及饮食管理,灭蝇水源、粪便及饮食管理,灭蝇保护易感者保护易感者:(接种疫苗)(接种疫苗)18九、护理评估九、护理评估1 1流行病学资料流行病学资料2 2身心状况:身心状况:(1 1)症状评估)症状评估(2 2)护理体检)护理体检(3 3)心理社会资料)心理社会资料 3 3辅助检查资料:辅助检查资料:血常规检查;大便常血常规检查;大便常规检查;细菌分离。规检查;细菌分离。19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血象血象:大便常规检查大便常规检查:急性典型菌痢粪便每次量急性典型菌痢粪便每次量少,常只有脓血粘液而无粪质。镜检可见大量脓少,常只有脓血粘液而无粪质。镜检可见大量脓细胞、白细胞及少量红细胞,查出吞
14、噬细胞有辅细胞、白细胞及少量红细胞,查出吞噬细胞有辅助诊断价值。助诊断价值。20十、护理诊断及医护合作性问题十、护理诊断及医护合作性问题1 1体温过高体温过高2 2腹泻腹泻3 3腹痛腹痛4 4有体液不足的危险有体液不足的危险5 5组织灌注量改变组织灌注量改变6 6有传播感染的可能有传播感染的可能7 7潜在并发症:惊厥潜在并发症:惊厥21护理目标护理目标 1 1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2 2腹泻、腹痛减轻或消失。腹泻、腹痛减轻或消失。3 3焦虑减轻或消除。焦虑减轻或消除。4 4病人不传播感染。病人不传播感染。5 5无体液不足发生或被及时纠正。无体液不足发生或被及时纠正。6 6并发
15、症能及时发现和控制。并发症能及时发现和控制。22十一、护十一、护 理理 措措 施施12 345 623(一)一般护理(一)一般护理 消毒与隔离消毒与隔离:报告疫情报告疫情 按消化道隔离按消化道隔离 严格消毒措施严格消毒措施24(一)一般护理(一)一般护理 休息与体位休息与体位急性期病人应卧床休息,中毒型菌急性期病人应卧床休息,中毒型菌痢病人应绝对卧床,专人监护,安置病人平卧或痢病人应绝对卧床,专人监护,安置病人平卧或中凹卧位。实施消化道隔离。中凹卧位。实施消化道隔离。饮食与营养饮食与营养严重腹泻伴呕吐时暂禁食,遵医嘱严重腹泻伴呕吐时暂禁食,遵医嘱静脉补充营养。病情缓解能进食者,给予易消化、静脉
16、补充营养。病情缓解能进食者,给予易消化、清淡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量多餐,忌生冷、多清淡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量多餐,忌生冷、多渣、油腻或刺激性食物。渣、油腻或刺激性食物。25(二)病情观察(二)病情观察排便排便次数、粪便量和性状。次数、粪便量和性状。抽搐抽搐先兆、发作次数、抽搐部位及间隔先兆、发作次数、抽搐部位及间隔 时间。时间。生命体征、脱水、休克征象、生命体征、脱水、休克征象、脑水肿脑水肿及及脑疝脑疝等表现,瞳孔大小有无变化,两侧是否对称、等表现,瞳孔大小有无变化,两侧是否对称、对光反应是否存在等。对光反应是否存在等。26(三)对症护理(三)对症护理剧烈腹痛者:剧烈腹痛者:用热水袋热敷,或使
17、用阿托品或颠茄制剂。用热水袋热敷,或使用阿托品或颠茄制剂。里急后重者:里急后重者:嘱病人排便时不要过度用力,以免脱肛。嘱病人排便时不要过度用力,以免脱肛。脱肛时脱肛时:戴橡胶手套按摩,助其回复。戴橡胶手套按摩,助其回复。发热时:发热时:除常规降温外,可用除常规降温外,可用2 2冷(温)盐水低压灌肠。冷(温)盐水低压灌肠。休克时:休克时:补液,建立静脉通路、保暖,给予吸氧。补液,建立静脉通路、保暖,给予吸氧。惊厥者:惊厥者:注意安全,防止跌伤或舌咬伤,避免声光刺激。注意安全,防止跌伤或舌咬伤,避免声光刺激。27 脱肛:肛管、直肠和乙状结肠向下肛管、直肠和乙状结肠向下 移位。如果只是粘膜下脱的临床
18、上称不移位。如果只是粘膜下脱的临床上称不完全脱肛;直肠全层下脱称完全脱肛。完全脱肛;直肠全层下脱称完全脱肛。脱垂部分于直肠内即内脱肛,肛门外者脱垂部分于直肠内即内脱肛,肛门外者为外脱肛。为外脱肛。.2829(四)用药护理(四)用药护理u抗菌药物:如喹诺酮类,观察其有无头痛、抗菌药物:如喹诺酮类,观察其有无头痛、腹腹 痛、腹泻、呕吐、皮疹、胃肠道、肾毒痛、腹泻、呕吐、皮疹、胃肠道、肾毒性、过敏、粒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性、过敏、粒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u阿托品类药:可引起口干、心动过速、尿潴阿托品类药:可引起口干、心动过速、尿潴留、视物模糊等。留、视物模糊等。u早期禁用止泻药。早期禁用止泻药。30(
19、五)心理护理(五)心理护理 向病人解释向病人解释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等发生的原等发生的原因,介绍主要治疗措施及效果,以消除其焦虑因,介绍主要治疗措施及效果,以消除其焦虑心理。心理。31(六)健康指导(六)健康指导 生活指导生活指导 告知病人坚持服药争取急性期彻底治愈;告知病人坚持服药争取急性期彻底治愈;应隔离至症状消失后应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 1周或周或2 2次粪便培养阴性;次粪便培养阴性;向病人及家属说明休息、饮食、饮水的意义向病人及家属说明休息、饮食、饮水的意义 ;向慢性痢病人介绍急性发作、加重病情的诱向慢性痢病人介绍急性发作、加重病情的诱 因;介绍家庭隔离措施。因;介绍
20、家庭隔离措施。用药指导用药指导 指导病人遵医嘱服药,争取急性期彻底。指导病人遵医嘱服药,争取急性期彻底。32(六)健康指导(六)健康指导 疾病预防指导疾病预防指导 急性菌痢的致病因素和预防措施。急性菌痢的致病因素和预防措施。说明说明“三管三管”的重要性。的重要性。改善个人和环境卫生,防蝇、灭蝇、灭蟑螂。改善个人和环境卫生,防蝇、灭蝇、灭蟑螂。饮食业、托幼、自来水工人定期粪便培养。饮食业、托幼、自来水工人定期粪便培养。流行期间口服多价痢疾减毒活菌苗等预防措施。流行期间口服多价痢疾减毒活菌苗等预防措施。33护理评价护理评价1 1体温能否恢复正常。体温能否恢复正常。2 2腹泻腹痛是否减轻或消失。腹泻腹痛是否减轻或消失。3 3焦虑恐惧是否减轻或消除。焦虑恐惧是否减轻或消除。4 4是否传播感染。是否传播感染。5 5是否发生体液不足。是否发生体液不足。6 6并发症是否被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是否被及时发现和处理。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