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1.2.2-红烛-闻一多-练习-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Word版含答案含答案在后面.doc

上传人(卖家):刘殿科 文档编号:6055740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1.2.2-红烛-闻一多-练习-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Word版含答案含答案在后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教材1.2.2-红烛-闻一多-练习-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Word版含答案含答案在后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教材1.2.2-红烛-闻一多-练习-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Word版含答案含答案在后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新教材1.2.2-红烛-闻一多-练习-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Word版含答案含答案在后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新教材1.2.2-红烛-闻一多-练习-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Word版含答案含答案在后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2 红烛 闻一多 练习一、课文阅读 阅读这首诗歌(见课文),完成15题。1.开头“红烛啊,这样红的烛”对全诗有什么作用?【答案】是全诗抒情的中心和总纲。【解析】一开头,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在这样的红烛面前,他提出了自我要求:“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的心应该也这样的红,否则就不配做诗人。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那颗心,真是一颗赤子之心,是那么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一个“吐”字;逼真的描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

2、的神态。2.自读2、3节,先说红烛“一误再误”,后又写“不误不误”是不是矛盾?【答案】示例:不矛盾。这两节诗,诗人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解析】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的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诗人悟彻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这正是与利已主义哲学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3.怎样理解“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答案】示例: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

3、。【解析】“既制了,便烧着”,便要燃烧不息,“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人生的天职也在于奉献,活着就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慧和才能放也灿烂的火光。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烧罢!烧罢!监狱!” 当时,民众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血性犹存然而麻木不仁,有如身陷囵圄受着禁锢。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诗人爱国的赤诚之心是与祖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4.第五至第七节你认为写了“泪”的哪些内容? 【答案】示

4、例: 写了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解析】古代诗词常把蜡烛燃点时流溢的油脂叫作“烛泪”。诗人沿用这种拟人手法,驰骋想象,亲切地问红烛:“又何苦伤心流泪?”诗人同情、惊疑、思索。这里抒发的正是诗人在现实生活的旋涡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诗人经过一番求索,恍然大悟:“哦!我知道了!”他寻求到的答案,是还有“残风”的存在。红烛“心火发光”,自身“烧蜡成灰”,世人并非都像诗人自己那样怀着敬意,那种邪恶的势力不但对此毫无敬意,相反却“来侵你的光芒”。红烛流泪,是为烧得不稳而急得流泪。红烛不怕牺牲自己,相反,它要充分地牺牲自己,为世人创造光明,它“急”的只是不能给世人带来更多的光明。诗人

5、自己怀着拯救祖国文明的美好意愿,不是同样受到黑暗丑恶势力的干扰和阻挠,感到壮志难酬,为此而痛哭流涕么?冷酷的现实就是这样,你要创造光明,不但要牺牲自己,还要“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但是,红烛的泪不会白流。诗人劝慰道:“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的泪便是对世人的又一种贡献。诗人托物言志,他既已抱定献身祖国的心愿,也就不怕不幸的遭遇,那些带泪的诗行,可以“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5.怎样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答案】示例:人们通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本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中,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

6、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解析】第8、9两节的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么不公平、不合理,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灰心流泪”,但这是社会使然。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只有做不屈的奉献。诗人劝勉红烛,也是劝勉自己:“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收束得精警有力,诗情得到了凝聚与升华。人们通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本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中,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

7、精神。 二、课外拓展(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乡土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近年来,我国各地兴起了“乡土文化热”,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 ),在对乡土文化的追寻中,使人的心灵得到放松和净化,并获得文化的归属感;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春节庙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等传统民俗活动 ,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顽强的生命力。乡村旅游大发展,传统村落成为人们 的旅游胜地,民俗体验、乡村写生等成为消费热点。美丽乡村建设蓬勃兴起,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

8、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景德镇陶瓷、淄博琉璃、潍坊风筝等乡土工艺品以及泰山皮影、日照农民画等乡土民间艺术纷纷走出国门,中国乡村文化正 地走向世界,挺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实践证明,中国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 而新生,我们完全有理由树立对乡土文化的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决定着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广度。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B. 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C. 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

9、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D. 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充满地域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乡土文化的情结长期存在于人们心底B. 作为一种情结,存在于人们心底C. 人们让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情结D. 人们把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情结3.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方兴未艾 趋之若鹜 从容不迫 沧海桑田B. 如火如荼 纷至沓来 踌躇满志 饱经风雨C. 轰轰烈烈 接踵而至 胸有成竹 饱经沧桑D. 方兴未艾 心驰神往 信心百倍 饱经沧桑4. 下

10、面这则通知有的词语不够得体,请指出后并修改。通知全校师生:我校将于9月20日与实验中学展开辩论赛,现万事俱备,急需母校师生找一找辩论时的背景音乐,希望广大师生不吝赐教。请于明天下午2:00-5:00交到团委办公室,其他时间恕不接待。校团委8月10日_5. 下面是某校学生申请校外租房居住的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_(一)1.B【解析】A项,搭配不当。“保持文化”“传承特色”搭配不当。C项,成分赘余,删除“一致”。D项,搭配不当。“保持文化”“传承特色”搭配不当;成分赘余,删除“一致”。2.B【解析】中括号前面分句的主语是“乡土文化”

11、,后面省略了主语,根据语意,省略的主语也应是“乡土文化”。排除C、D选项。A项的主语是“乡土文化”,从语言表达简洁的角度考虑,主语和前面分句一样,可承前省,因此选B项,B项陈述对象和前文也保持一致。3.C【解析】第一处说的是传统民俗活动,后面说这活动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顽强的生命力。轰轰烈烈,形容事业的兴旺。也形容声势浩大,气魄宏伟。适合语境。方兴未艾,是指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或还没有停止,多形容新生事物正在蓬勃发展。不适合语境,因为乡土文化活动不是新生事物。如火如荼,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也适合语境。排除A、D两项。最后一空前面说“中国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饱经

12、风雨指经历过许多艰难困苦。适合语境。而饱经沧桑是形容经历过很多世事变迁。与语境不合。4.“万事俱备”改为“准备工作基本就绪”;“母校”改为“全校”;“找一找”改为“提供”;“不吝赐教”改为“大力支持”;“其他时间恕不接待”删除。【解析】第一处“现万事俱备,急需母校师生找一找辩论时的背景音乐”,“万事俱备”与后面的“急需”自相矛盾,改为“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句中的“母校”改为“全校”,因为是校团委发出通知;通知是书面语,因此句中的口语“找一找”改为“提供”;“希望广大师生不吝赐教”,不吝赐教是不吝惜自己的意见,希望给予指导,请人指教的客气话。这里只需大家提供音乐背景,因此将“不吝赐教”改为“大力

13、支持”;“其他时间恕不接待”删除,不存在接待的事情。5.学生申请校外租房先个人提出申请,并需家长同意,家长不同意,不予受理。然后签订保证书和承诺书,同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无法提供不予受理,材料不全需完善,通过审查后,报后勤服务中心备案。【解析】明确流程图内容是学生申请校外租房,按图表述。首先是个人提出申请,然后需家长同意,家长不同意,不予受理;再签订保证书和承诺书;还要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如果无法提供不予受理,材料不全需完善;最后,通过审查后,报后勤服务中心备案。(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山顶的海风 胥得意当罗布在电视上第一次看到无边无际的大海后,他便知道了高原上那些叫海子的地方不是大海

14、,而是湖泊。藏区的人们世代在高原上生活,他们把雪山脚下或是草地上面的湖泊叫成海,是因为他们觉得眼前的这片水域太大了,像是他们心中的海。罗布想要走出高原,他想拥有一片真正的大海。自从有了这个梦想之后,他几乎天天都在做着关于大海的梦。罗布想象不出大海的样子,哪怕是海在翻卷着浪花,拍打着海岸,但那只是电视里的画面,根本闻不到海的味道。罗布想要去看大海。但这只是梦想,他的祖祖辈辈都在高原上,没有一个人去过海边。尤其是当爷爷听说罗布想看大海时,爷爷笑了,说咱们高原上处处都有海子。又一年征兵开始了,让罗布惊喜的是要从家乡征一批海军。当得知这个消息时,罗布像是疯了一样,他央求阿爸一定允许他报名参军。阿爸没有

15、阻拦他,只是问:“难道不是海军你就不想去了么?”罗布说:“不论是什么我都会好好干,可是我最喜欢的还是海军。”罗布如愿以偿了。当他领到水兵服的时候,他觉得梦想成真了。那天,他在草原上飞快地狂奔,雪山在飞舞,草地在旋转。“我听到了大海的呼唤。”罗布的喊声,一直飞向湛蓝的天空。新兵营在城市的郊区。几乎每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罗布都能隐隐地听到军舰的汽笛声,浑厚悠远。每一个梦里,军舰都能在罗布的眼前出现。可是,每次醒来,只能听到战友们轻轻的鼾声。罗布最愿意训练的科目是队列训练;其他的科目都是迷彩服,队列训练的时候,新兵要穿上水兵服。风一吹来,罗布能够看到飘带在班长脑后飞舞,那个时候,他总会走神,一直在想

16、飘带在脑后轻盈舞动时自己帅气的样子。新兵下连的日子一天天临近,罗布不停地追问班长他能够分到哪个舰上。班长却对他说:“所有人都要服从分配。”罗布认真地点头。一入伍,他就知道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新兵下连队那天,罗布坐上了接新兵的车。可是,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汽车越走离海的方向越远,最后停在了一座山顶的雷达站前。罗布被分到了海军的一个雷达站。雷达站建在山顶上,只有这一座孤零零的房子。四下望去,只有连绵群山和密布的森林。站长说:“这里距离大海有100公里,但我们却在为军舰提供着信号。我们是军舰的眼睛。我们守护的是和平。”站长说得很慷慨,也很动情。站长已在山上工作20多年,肩上的杠杠一个挨着一个,脸

17、上的皱纹也一道挨着一道。时间一天天过去,失望的情绪笼罩住了罗布,他不知道自己这个海军战士怎么会跑到这个大山里来。天气好的时候,站在塔楼顶上,隐隐地能望到最遥远的地方白茫茫的一片。他不知道那是云雾还是海岸。那一天,罗布看到站长下了岗之后,又爬上了塔楼,他也悄悄地跟着爬了上去。站长站在塔楼顶上,目光像是穿越了眼前所有的远山和密林。罗布问站长:“你是在想家么?”站长摇摇头:“每年都能回一次家,不太想了。我当了20多年兵了,却一次还没出过海子。”“海子?”罗布很吃惊。“对。我们家乡那儿都是大草原,我们把草原上的湖泊叫作海子。其实,那不是真正的大海。罗布一步跨向站长,他努力了好久,也没有说出一句话来。雾

18、气漫上来了,整个山谷云雾涌动,这时,风也刮了起来。站长轻轻地对罗布说:“看,这多像大海呀。”罗布使劲地点头,说:“像,太像了!站长,我都听到了海风。”山上的风确实像是海风。因为风正一下一下吹拂着罗布和站长帽子上的飘带。(选自得意小小说精选,有删改)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用极为简省的笔墨描写了罗布的爷爷和阿爸,通过只言片语表现了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的质朴天性和生活中的乐观精神。B. 罗布在新兵营,总是梦到军舰,但每次醒来,只能听到战友鼾声,这表现了他对大海的强烈渴望以及愿望未能马上实现的失落。C. 小说细节描写富有表现力,“肩上的杠杠一个挨着一个,脸

19、上的皱纹也一道挨着一道”生动描述了站长历经了多年军旅生涯的背景。D. 小说写罗布被分配到雷达站,梦想见到大海的愿望落空,出乎他的意料,这一情节又合乎情理,因为前文有多处伏笔暗示。2. 小说中“海子”“大海”交替出现有何作用?两者寓意分别是什么?答:_3.小说最后一段有何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答:_(二)1.A【解析】A项,“通过只言片语表现了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的质朴天性和乐观态度”有误。从文中来看,“但这只是梦想,他的祖祖辈辈都在高原上,没有一个人去过海边。尤其是当爷爷听说罗布想看大海时,爷爷笑了,说咱们高原上处处都有海子”“阿爸没有阻拦他,只是问:难道不是海军你就不想去了么?”。如果说“大海”

20、象征人们走出家园了解外面世界的梦想的话,草原上的“海子”就是现实世界,描写爷爷和阿爸主要突出草原上人们对生活家园的热爱,对现实生活的满足。2.作用:二者交替出现,暗示了现实与梦想的冲突。 寓意:“海子”是藏区和草原上人们的生活家园,象征现实。 “大海”象征着他们要走出家园了解外面世界的梦想。【解析】首先找出文中写“海子”和“大海”交替出现的内容,然后分析其作用,理解其寓意。如“他的祖祖辈辈都在高原上,没有一个人去过海边。尤其是当爷爷听说罗布想看大海时,爷爷笑了,说咱们高原上处处都有海子”“罗布想要走出高原,他想拥有一片真正的大海看”“罗布想要去看大海”“罗布在电视上第一次看到无边无际的大海后觉

21、得眼前的这片水域太大了,像是他们心中的海”,从这些内容可知,“大海”是罗布的梦想,每一个梦里,军舰都能在罗布的眼前出现。可是,每次醒来,只能听到战友们轻轻的鼾声”,在罗布的世界里,现实和梦想常常擦肩而过。“海子”和“大海”的交替出现,就暗示了现实和梦想的冲突。“海子”是藏区和草原上人们的生活家园,是现实生活的象征。3.(1)呼应标题,使小说结构更加完整。(2)突出形象,使军人的崇高形象定格在读者心中。(3)营造意境,让画面充满诗意,令人回味。(4)深化主题,讴歌了当代军人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的精神。【解析】首先分析把握尾段的内容,这段以一个充满诗意的画面收尾,属于景物描写,写景段收尾往往有意蕴悠远的效果。这段描写了山顶的风、罗布和和站长海军帽子上的飘带,突出了军人的崇高形象;罗布和站长最初的梦想都是走出草原,走进外面的世界,但现实却与他们所想有一定的距离,但是他们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工作岗位,在离大海100公里的山头上,他们听到了“海风”,当“雾气漫上来了,整个山谷云雾涌动”,他们看到了“大海”,他们在这距离大海100公里的大山山顶的雷达站看到了自己的“梦想”,结尾的描写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讴歌了当代军人服从命令、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精神。小说的标题是“山顶的海风”,而尾段写到罗布和站长在山顶听到的风,他们感觉这风“确实像是海风”,篇末点题,让小说浑然一体,结构严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部编版 > 必修 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新教材1.2.2-红烛-闻一多-练习-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Word版含答案含答案在后面.doc)为本站会员(刘殿科)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