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理学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跟大家交流的主要是小学阶段的学生特点与心理学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我记得我们之前上大学的时候,有一个心理咨询专业的教授和我们说过,其实就观察人了解人这方面,很多时候一个专职研究心理学的专家可能会不如一个资深的HR。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很多时候经验的积累并不需要什么理论去作为先决条件。HR很多时候是阅人无数,总结经验从而直中要害,而心理学专业的人则更多是通过心理学规律来判定一个人或者以心理学所形成的态度去对待人。我想心理学研究者和HR同样研究人,但大家的出发点不同,关注的点不同,最后呈现的结果也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我想如果两者可以取长补短,或许会有
2、更精彩的呈现。讲座开始前,我想先和大家分享一张图片,这是我之前参加班主任培训的时候,一位老师ppt的内容,我借用了。我觉得这张图是非常切合我们教育教学实际情况的。就是说我们在看待孩子的时候,很多时候我们的关注点在孩子的行为,然后站在成人的角度、以成人的心理认知层面去推断孩子的行为,大家往往会忽视孩子行为背后复杂的心理成因。大家可能会说,我并没有只关注他们的行为呀,我也知道他们很多有问题的孩子之所以是现在这个样子,很多时候是因为家庭环境的影响。但我想问问大家有没有真正认真思考过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究竟是什么?记得前一段时间看过一个关于周星驰的文章,题目叫做世界上没有坏孩子,只有用错方法的孩子,文章
3、中提到周星驰幼时家境贫困,只有母亲一人抚养他们姐弟三人,每次吃饭妈妈总是把肉夹给他吃,可每次他都会把吃剩下的肉挨个放到嘴里咬一遍再吐出来,更过分的是他把妈妈省吃俭用特意买给他的整个鸡腿都扔到了地上,妈妈非常生气,忍不住打了他。多年后周星驰接受电视台采访,记者针对这件事采访周星驰时,他终于说了自己这么做的原因他知道妈妈特意买了鸡腿给自己吃,妈妈自己舍不得吃肉,所以自己故意把鸡腿弄脏,这样妈妈不会把弄脏的鸡肉给自己吃,可是妈妈也不舍得扔掉,这样妈妈就能吃到肉了。故事的结局是我们期许的大团圆结局,真相大白,母子二人抱头痛哭,我想让大家静下心来设想一下,如果当时你看到这样的一个孩子,假设这个孩子就是你
4、班级当中的一个孩子,你会怎样来推断这个孩子的行为,在设想的时候大家不要忽略一个背景,这个孩子是一个单亲家庭,他是家中的独子,妈妈平时会把最好的东西都给他。大家静静的思考一下。有结果了吗?知道这样的情景后,你会怎么推断这个孩子的行为,有没有可能单纯地推断说这孩子肯定是家里的宝,肯定是父母溺爱惯出来的臭毛病。我想在座的很多老师都会有这种想法吧。我其实看文章的时候自己设想了一下那个情景,我感觉我也会先入为主的认为这是孩子妈妈娇惯的结果。但事实呢?所有我特别赞同陶行知先生的一段话,我背不下来,就直接上ppt啦。这就告诉我们,我们需要试着打破思维定势。有一定心理学知识的人一定知道几大心理学流派的主要观点
5、吧,我感觉大家很多时候是很好的精神分析,了解孩子的行为与早期经验有关,也是很好的行为主义,知道孩子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到外不环境的影响。但我认为,我建议大家应该试着去了解人本主义。与孩子进行沟通,建立信任感之后,认真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或许对孩子会有一个更好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引导孩子的发展。如果大家没有心理学基础,在这里我建议大家去看一下一个电影叫做心灵捕手,看看那里的咨询师是怎样打开男主的心结的,他们的相处模式是怎么样的,或许你会受到一定的启发。接着我想讲一些心理学研究与现象在现实教学中的应用。首先,普通心理学当中有一章节叫做记忆,相信在座的很多老师对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并不陌生。在这里给大家推荐
6、几本书,这些记忆方法可以帮助大家快速记忆新学生的姓名,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指导大家如何让孩子快速记忆知识点。(非某机构推销,只是恰巧这基本书都读过,觉得不错,推荐给大家)再者我想跟大家说说几种常见的心理学现象在教学中的应用。比如1、角色定位,说到角色定位,给大家推荐一部电影“死亡实验”,电影中讲述了一个大学教授要做一个实验,看看角色定位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于是教授从社会上招募了一些被大家公认的好人来进行实验。实验开始,教授把来的人分成两拨,一拨人被告知你从现在开始充当警察的角色,另一拨人被告知你从现在开始充当囚犯的角色。刚开始一天大家坚守着自己道德标准,大家相安无事,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作
7、为狱警的一帮人开始出现明显的暴力倾向,而扮演囚徒的被试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出现了自卑等负面情绪,电影的解决时悲惨的。最后的结果是大家沉浸在被设定的角色里,无法自拔,最终导致双方发生了流血冲突。这件事其实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现实世界中这次的实验最后被试也出现相应的心理变化,很多人不得不借助外界长时间的心理咨询来摆脱心理阴影。这也就告诉我们角色的设定对人的行为会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大家在推选。选举班干部的时候需要对职权和相应的职责范围进行设定。让孩子们可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向好的角色设定方向发展。2、晕轮效应,从我之前的认知以及大家的反馈感觉晕轮效应很多时候是被作为“反面教材”的,因为大家时
8、常说的是晕轮效应就是觉得一个人一个地方好,就会自然而然地认为这个人其他各个方面都会非常好,是一种认知偏差。但我今天想反过来用一下这个理论。记得之前看古典组织的新精英,做自己的讲座中一位政治老师曾经说过她在管理班级的时候会把与孩子同月同日生的名人与孩子的名字一起张贴到黑板上。这样可以激励孩子们学习。我想很多时候这位名人在一个领域出色,并不代表她在其他领域也非常出色,但是孩子的认知中就会认为他们都很棒,一种晕轮效应的影响下激励孩子更好地学习。这种方法大家可以尝试。3、 责任分散效应,这个术语有点学术的感觉,我感觉中国古代的一个寓言故事能够很好的解释它,就是“一个和尚有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
9、没水喝”。为什么这么说呢?一个故事能很好的说明这一点:1964年3月13日夜3时20分,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基蒂-珍诺维丝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吧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当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听到喊叫声,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当她又喊叫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凶手又逃跑了。当她认为已经无事,回到自己家上楼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将她杀死在楼梯上。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她大声呼救;她的邻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这件时引起纽约社会的轰动,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
10、人们把这种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很多时候当大家都对一件事负有责任的时候,事情出现了不好的结果,由于责任不仅仅聚焦在自己身上,大家的意识就不会紧张起来。应用在教学中我认为应该将责任明确分配在每个孩子的身上,而不应该在责任不明确的前提下笼统地去指派一堆人完成一项任务。记得之前和学校的一位班主任聊过这个话题,她说他们班现在的每块地板砖都有指定的人去擦,这样责任到人,就让大家更有责任意识,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责任分散效应的发生。4、罗森塔尔效应,这是大家最熟悉的一个心理学名词,也就是期望效应。罗森塔尔效应起源于1968年的一天,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助手们来到一所小学,说要进行1项实
11、验。他们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3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许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罗森塔尔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是随便挑选出来的。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们对那18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显然,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发挥了作用。这个谎言对老师产生了暗示,左右了老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能力的评价,而老师又将自己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自己的情感、语言和行为传染给学生,使学生变得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从而使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后来,人们把像这种由他人(特别是像老师和家长这样的“权威他人”)的期望和热爱,而使人们的行为发生与期望趋于一致的变化的情况。我们身边的每个孩子都是有潜质的。在教育教学中我们给与孩子一份信任与积极的期待,相信你会有一份美好的收获。今天的分享就到这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