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南省长沙市2021届新高考第二次适应性考试生物试题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图为“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实验的相关照片,图中M代表减数第一次分裂,M代表减数第二次分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实验过程中要进行解离、漂洗、染色、制片等操作B该实验可直接用高倍镜进行观察C可在显微镜视野下观察到乙图变化的连续过程D可在图乙的M中找到图甲的结构【答案】D【解析】【分析】实验: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一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
2、解。二 、实验原理:蝗虫的精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精细胞,再形成精子.此过程要经过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在此过程中,细胞中的染色体形态、位置和数目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而可据此识别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三 、选材和染色剂:蝗虫的精细胞,材料易得,观察方便,染色体数量少,各个时期的染色体形态都能观察到.染色剂选择:容易被碱性染料染色。四 、方法步骤:1、在低倍镜下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和精细胞。2、先在低倍镜下依次找到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后期的细胞,再在高倍镜下仔细观察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3、根
3、据观察结果,尽可能多地绘制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简图。【详解】A、该实验是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所以不需要进行解离、漂洗、染色、制片等操作,A错误;B、该实验先在低倍镜下观察找到目标,再换高倍镜观察,B错误;C、制作装片后细胞已经死亡,因此不能观察到乙图变化的连续过程,C错误;D、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有可能发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现象,故可在图乙的M中找到图甲的结构,D正确。故选D。2蛋白质是细胞完成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下列关于蛋白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蛋白质合成场所是核糖体和溶酶体B胰岛素分子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C细胞免疫主要依赖于抗体来实现D淀粉酶遇双缩脲试剂呈
4、现砖红色【答案】B【解析】【分析】试剂 成分实验现象常用材料 蛋白质 双缩脲试剂A: 0.1g/mL NaOH 紫色 大豆 、蛋清B: 0.01g/mL CuSO4脂肪 苏丹 橘黄色花生 苏丹红色还原糖 斐林试剂、班氏(加热)甲: 0.1g/mL NaOH 砖红色沉淀 苹果、梨、白萝卜 乙: 0.05g/mL CuSO4淀粉 碘液I2 蓝色马铃薯 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其结构通式是 ,即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氨基酸种类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因为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次序不同,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因此蛋
5、白质分子的结构具有多样性。【详解】A、蛋白质合成场所是核糖体,A错误;B、胰岛素分子是蛋白质,其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B正确;C、细胞免疫主要依赖于效应T细胞攻击靶细胞来实现,C错误;D、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遇双缩脲试剂呈现紫色,D错误。故选B。3下列有关环境污染导致的现象叙述错误的是( )A温室效应造成热带疾病的传播范围扩大,引起大气环流气团向两极移动B臭氧层减少使人类遭受短波辐射增加,人体免疫功能明显减退C化石燃料的过度燃烧会加重温室效应、酸雨、水体等污染问题D脊椎动物灭绝的数量比无脊椎动物还要多【答案】D【解析】【分析】全球性的生态问题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污染、臭氧层破坏、酸雨
6、、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人口增长过快在消耗大量自然资源的同时,加剧了对环境的污染。【详解】A、温室效应会导致热带疾病的传播范围扩大,会引起大气环流气团向两极推移,改变全球降雨格局,A正确;B、臭氧层减少使人类遭受短波辐射增加,对人类与其他生物的主要危害包括:人类皮肤癌和白内障等疾病的发病率提高、人体免疫系统受到抑制等,B正确;C、水体污染、酸雨、温室效应等是由化石燃料燃烧造成的,C正确;D、地球上大约有4.7万种脊椎动物,而无脊椎动物有120多万种,无脊椎动物要远远多于脊椎动物,D错误。故选D。4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内环境是
7、人体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B组织液和血浆成分相似,只是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C肺泡中的02进入组织细胞参与有氧呼吸,共通过11层生物膜D内环境稳态就是内环境的渗透压、温度和PH等保持不变【答案】C【解析】【分析】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详解】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人体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错误。组织液和血浆成分相似,只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而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较少。B错误。肺泡中的02进入组织细胞参与有氧呼吸,经过肺泡壁细胞:两层膜;进入血浆通过血管壁细胞:两层膜;进出红细胞,两层膜;出血浆通过血管
8、壁细胞:两层膜;进入组织细胞:一层膜;进入线粒体,两层膜,共十一层。C正确。内环境稳态指内环境的渗透压、温度和PH等理化性质及组成成分相对稳定。D错误。5科学家研究发现,一定数量的疟原虫感染能显著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促进肿瘤细胞的调亡,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疟原虫感染能诱导机体产生针对肿瘤的特异性免疫反应。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疟原虫感染会导致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缩短B疟原虫感染后肿瘤细胞中的基因表达会发生变化C人体内肿瘤细胞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抑癌基因突变成了原癌基因D在被疟原虫感染的肿瘤患者体内,疟原虫与该患者的关系是互利共生【答案】B【解析】【分析】1、癌细胞的主要特征:(1)失去接触抑制
9、,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2)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导致细胞易分散转移。2、细胞癌变的原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详解】A、疟原虫感染能显著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使其细胞周期延长,A错误;B、疟原虫感染后肿瘤细胞中的基因表达发生变化,促进肿瘤细胞的调亡,B正确;C、细胞癌变的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C错误;D、被疟原虫感染的患者会产生疟疾,故疟原虫与患者不属于互利共生关系,D错误。故选B。6镜检玉米花粉母细胞时,发现细胞内正在联会的两对非同源染色体呈异常的“十”字型结构如图所示(图中字母为染色体
10、上的基因)。据此可推断( )A和、和是同源染色体B图中有一个四分体,四条染色体C出现“十”字型结构表明染色体间发生了易位D该细胞只能产生基因组成为AbH,aBh的配子【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左边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右边是一对同源染色体,两对联会的染色体之间出现异常的“十字型结构”,是两对同源染色体的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详解】A、根据图中染色体的着丝点可以看出,和、和是同源染色体,A错误;B、图中有2个四分体,四条染色体,B错误;C、由于染色体联会时,染色体的同源区段联会,因此上a所在区段与上的B所在区段发生了易位,或上A所在区段与上b所在
11、区段了生了易位,二者均发生了易位,C正确;D、由于染色体的配对情况复杂,该细胞减数分裂时,既可形成AbH、aBh配子,也可形成AaH、Bbh配子,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减数分裂过程的异常情况,意在考查考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7构成细胞的有机化合物及其组成元素如下表:有机化合物组成元素甲C、H、O乙C、H、O、N、P丙C、H、O、N,很多种类还含有P、S丁C、H、O,很多种类还含有N和P请根据上表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细胞核中不含甲类化合物B细胞膜中不含乙类化合物C细胞质基质中不含
12、丙类化合物D线粒体中不含丁类化合物【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元素组成可知,甲可能是糖类;乙可能是核酸;丙可能是蛋白质;丁可能是脂类。【详解】A、细胞核中含有甲类物质中的核糖、脱氧核糖等糖类,A错误;B、乙表示核酸,细胞膜中不含核酸,B正确;C、细胞质基质中含有丙中的氨基酸、蛋白质等,C错误;D、线粒体具有膜结构,含有丁中的磷脂,D错误。故选B。8细胞作为基本的生命系统,各组分之间分工合作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使生命活动能够在变化的环境中自我调控、高度有序地进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在抗体的合成和分泌过程中,胰腺细胞的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密切配合B在抗体的合成和分泌过程中,高尔基体在囊
13、泡运输中的作用受基因的调控C在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中心体、纺锤体和线粒体共同参与染色体的均分D在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周期的运转受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调控【答案】A【解析】【分析】1.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2.有丝分裂过程:(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出现染色单体;(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14、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A、在抗体的合成和分泌过程中,浆细胞(而不是胰腺细胞)的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密切配合,A错误;B、高尔基体通过囊泡运输发挥的定向分选作用,必然与基因指导合成的蛋白质分子的精准导向作用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在抗体的合成和分泌过程中,高尔基体在囊泡运输中的作用受基因的精密调控,B正确;C、在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纺锤丝牵引染色体,线粒体为这些过程供能,它们间接或直接地共同参与染色体的均分,C正确;D、在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原癌基因负责调控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的正常生长和分裂进程
15、。抑癌基因阻止不正常的细胞增殖,故细胞周期的运转受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调控,D正确。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有丝分裂,以及在抗体分泌和有丝分裂过程中各细胞器之间的分工与合作的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难度不大。9为验证青砖茶水提取物能够促进糖尿病患者分泌鸢尾素(一种能够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的激素)且能降低 血糖,以相应糖尿病模型小鼠为材料进行了相关实验。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鸢尾素和胰岛素都具有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的特点B胰岛素敏感性增强后能够促进几乎全身细胞中糖类的氧化分解C实验处理过程为一组灌喂适量的青砖茶水提取物,另一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D该实验至少取两
16、组糖尿病模型小鼠,至少测量两次鸢尾素含量和血糖浓度【答案】C【解析】【分析】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时,血糖合成糖元和血糖分解的作用就会减弱,结果会导致血糖浓度升高而超过正常值,一部分血糖就会随尿排出体外,形成糖尿,糖尿是糖尿病的特征之一。【详解】A、根据题干可知,鸢尾素和胰岛素均为动物激素,动物激素调节具有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特点,A正确;B、胰岛素的受体细胞几乎为全身各处细胞,B正确;C、实验处理过程为一组喂量的青砖提取物,另一组也应该灌喂等量的生理盐水,而不是注射,以确保无关变量一致,C错误;D、实验应该遵循对照原则,因此至少取两组糖尿病模型小鼠,至少测量两次鸢尾素含量和血糖浓度,D正确
17、。故选C。【点睛】解答此题需要明确激素调节的特点,并能结合实验设计的变量原则与对照原则分析作答。10下列关于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DNA和RNA属于核酸,都是细胞内的遗传物质B脂质存在于所有细胞中,是组成细胞的重要化合物CMg是植物细胞中的微量元素,缺Mg可使叶片发黄D强酸、强碱、低温或高温都会使蛋白质变性失活【答案】B【解析】【分析】大量元素,是指植物正常生长发育需要量或含量较大的必需营养元素。一般指碳、氢、氧、氮、磷和钾6种元素。在正常生长条件下,这些元素的含量占植物干物质质量的1%以上。微量元素约有70种,指的是在人体中含量低于人体质0.01%0.005%的元素包括铁、碘、锌
18、、硒、氟、铜、钴、镉、汞、铅、铝、钨、钡、钛、铌、锆、铷、锗和稀土元素等。一般植物含镁量为干物质的0.050.7%。镁在植物体内属于移动性较强的元素,进入根系中柱的镁,通过木质部空间到达植物地上各器官。镁是叶绿素的主要成分,是植物体内的大量元素。【详解】A、DNA和RNA属于核酸,DNA是细胞内的遗传物质,A错误;B、脂质包含脂肪、磷脂、固醇等,如磷脂是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因此脂质存在于所有细胞中,是组成细胞的重要化合物,B正确;C、Mg是植物细胞中的大量元素,缺Mg可使叶片发黄,C错误;D、强酸、强碱、或高温都会使蛋白质变性失活,低温不会,D错误。故选B。11下列液体属于内环境的是( )A尿液
19、B组织液C消化液D细胞内液【答案】B【解析】【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细胞外液是人体内、细胞外的液体环境;人体内与外界环境直接连通的器官内的液体不是体液,也不是细胞外液。【详解】A、尿液由尿道直接排出体外,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B、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B正确;C、消化液直接与外界相通,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D、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故选B。【点睛】对于内环境、细胞外液、细胞内液、体液之间关系的理解及对内环境组成的理解,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是解题的关键。12下列是有关酶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A斯帕兰札尼将肉块放入金
20、属笼内,然后让鹰吞下去,一段时间后,笼内肉块消失了,这个实验说明了胃具有物理性消化的作用B在“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实验中,可通过检测是否有还原性糖产生来说明酶的作用具有专一性C在“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中,加热、Fe3+和过氧化氢酶促使过氧化氢分解的原因都是降低了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活化能D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先将淀粉液与淀粉酶液混合后,再分别置于不同温度条件下5分钟【答案】B【解析】【分析】1、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功能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2、酶的生理作用是催化。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3、同无机催化剂相
21、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4、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在低温,如0左右时,酶的活性很低,但酶的空间结构稳定,在适宜的温度下酶的活性可以升高。【详解】A.斯帕兰札尼将肉块放入金属笼内,然后让鹰吞下去,一段时间后,笼内肉块消失了,这个实验说明了胃具有化学性消化的作用,A错误;B.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产物都是还原糖,因此在“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实验中,可通过检测是否有还原糖产生来说明酶的作用具有专一性,B正确;C.酶有高效性,在“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催化效率”实验中,用滴加过肝脏研磨液的滴管来滴加氯化铁溶液,滴管上残留的过氧化氢酶
22、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C错误;D.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关键步骤是先将淀粉液和淀粉酶液在不同温度条件下保温5分钟,然后将同一温度保温下的淀粉液与淀粉酶液混合,D错误;故选:B。13下列有关生产措施与预期结果对应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农田灭鼠之后的剩余量接近K/2保证物种的多样性B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桑基鱼塘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D利用信息传递的生物防治可以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答案】D【解析】【分析】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对于可持续资源一般捕获后保持在K/2,可使种群数量在较短时间内恢复,而对于有害生物的控制则需要在低于K/2时进行防治。能
23、量流动的特点为: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详解】A、农田灭鼠之后的剩余量应小于K/2,以防止田鼠快速增长,A错误;B、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属于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目的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错误;C、能量在生态系统内不可以循环利用,C错误;D、生物防治中,利用昆虫的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能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应用、生物多样性的使用价值、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应用和能量流动特点等相关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S型曲线的特点及其应用,识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在生产上的应用,利用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解决问题。14在细胞呼吸过程中,
24、若有CO2产生,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不一定在生物膜上进行,但一定有酒精产生B不一定发生有氧呼吸,但一定有水产生C不一定在线粒体中进行,但一定有葡萄糖的消耗D不一定发生无氧呼吸,但一定有能量释放【答案】D【解析】【分析】1.有氧呼吸过程: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C6H12O62丙酮酸+2ATP+4H;第二阶段(线粒体基质中):2丙酮酸+6H2O 6CO2+20H+2ATP;第三阶段(线粒体内膜上):24H+6O212H2O+34ATP。2.无氧呼吸过程: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C6H12O62丙酮酸+2ATP+4H;第二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2丙酮酸+4H 2C2H5OH+2CO
25、2或2丙酮酸+4H 2C3H6O3。【详解】A、细胞有氧呼吸过程中,CO2产生于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不是在生物膜上进行,也没有酒精产生,A错误;B、有水产生的呼吸方式一定是有氧呼吸,B错误;C、细胞呼吸的底物一般是葡萄糖,但也可以是脂肪或蛋白质,C错误;D、细胞有氧呼吸过程中有CO2产生,且一定有能量释放,D正确。故选D。15树线是指直立树木分布的海拔上限,如图 1 所示。生态学者研究了全球变暖环境下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对树线上升幅度的影响,结果如图 2 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树线之上和之下的主要植被分别为草甸和森林,影响植被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阳光B该研究表明,在全球变暖环境下,
26、树线上升幅度大小与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呈负相关C树线上升过程中,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增加D生态学者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不同样地内的植被类型,从而确定树线的上升幅度【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树线上升幅度与树线之上的植被厚度指数呈负相关。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留下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影响树线上下的光照程度相差无几,影响植被分布的最主要因素应该是海拔(温度),A错误;B、分析题图可知,植被厚度指数越高,树线上升幅度越小,二者呈负相关,B正确;C、树线上
27、升过程中,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树木的数量增加,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增加,C正确;D、生态学者以采用样方法调查不同样地内的植被类型,从而确定树线的上升幅度,D正确;故选A。16在大肠杆菌的培养与分离实验中,下列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A在LB固体培养基配制过程中,为防止杂菌污染,需要利用无菌水进行配制B实验中所需的棉花应使用脱脂棉,因为脱脂棉不易吸水,可以防止杂菌污染C灭菌后,通常将实验用具放入4050烘箱中烘干,以除去灭菌时的水分D倒平板应在无菌超净台进行,将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后先置于水平桌面上,再晃动【答案】D【解析】【分析】大肠杆菌培养过程中应保持无菌,所有操作都应注意无菌操作。
28、【详解】A、LB培养基配置完成后需要灭菌,因此在配置过程中无需用无菌水,A错误;B、脱脂棉易吸水,容易引起杂菌污染,实验中所需棉花不应使用脱脂棉,B错误;C、灭菌后,通常将实验用具放入60-80烘干箱中烘干,C错误;D、倒平板应在无菌超净台进行,倒完平板应先置于水平桌面上,再晃动,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培养基的成分以及制备方法,识记无菌技术的主要内容,同时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实验技能。17以下高中生物学实验中,操作不正确的是()A在制作果酒的实验中,将葡萄汁液装满整个发酵装置B鉴定DNA时,将粗提产物与二苯胺混合后进行沸水浴C用苏丹染液染色,
29、观察花生子叶细胞中的脂肪滴(颗粒)D用龙胆紫染液染色,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中的染色体【答案】A【解析】【分析】该题考查高中几个主要实验的材料选择、试剂选择、操作步骤等【详解】在制作果酒的实验中,葡萄汁液不能装满发酵装置,要留出1/3的空间,A错误;在DNA鉴定实验中,DNA遇二苯胺(沸水浴)会染成蓝色,B正确;用苏丹染液可以把花生子叶细胞中的脂肪颗粒染成橘黄色,C正确;用龙胆紫染液能将细胞中的染色体染成深紫色,在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中能清晰地观察到,D正确,所以选A。【点睛】注意题目中的“果酒”、“装满”18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下列做法不可行的是( )A以叶绿体作为标志物可观察细胞质的流动B利用
30、15N标记的胸腺嘧啶研究基因的表达过程C利用带有荧光标记的特定分子与基因结合将基因定位在染色体上D以中央液泡大小和细胞液紫色深浅为标志观察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中质壁分离的程度【答案】B【解析】【分析】用荧光染料标记特定分子与基因结合将基因定位在染色体上;叶绿体主要分布于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呈绿色,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散布于细胞质中,可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和分布;DNA和RNA的主要区别是五碳糖和含氮碱基的不同,RNA中特有的成分有核糖和尿嘧啶。【详解】A、叶绿体含有光合色素,光镜下容易观察,存在于细胞质中,可以通过观察叶绿体的运动间接反映细胞质的流动速率和方向,A正确;B、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
31、和翻译,所需的原料为核糖核苷酸和氨基酸,不需要脱氧核苷酸,故不能用15N标记的胸腺嘧啶研究基因的表达过程,B错误;C、用带有荧光标记的特定分子与基因结合,再经过荧光显示,可以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C正确;D、质壁分离过程中,中央液泡缩小、细胞液紫色变深,D正确。故选B。19为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在连接CO2和O2传感器的100mL锥形瓶中,加入40mL活化酵母菌液和60mL葡萄糖培养液,密封后在最适温度下培养。培养液中O2和CO2相对含量变化见图。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t1t2,酵母菌的繁殖速率不断上升Bt3时,酵母菌产生ATP的场所只有细胞溶胶C若适当提高温度,O2相对含量达到稳定所
32、需时间会缩短D到t3时,酵母菌需氧呼吸强度才为零【答案】B【解析】【分析】酵母菌是真核生物,具有线粒体,既能进行有需呼吸也能进行厌氧呼吸,其需氧呼吸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厌氧呼吸不消耗氧气产生少量二氧化碳。据图分析,0-t2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增加,但是氧气的下降速率大于二氧化碳的增加速率,代表此时既可以进行需氧呼吸也可以进行厌氧呼吸;t2后氧气基本含量不变,说明此时只能进行厌氧呼吸。【详解】A、酵母菌通过需氧呼吸繁殖,而图中t1t2期间酵母菌的需氧呼吸逐渐减弱,说明其繁殖速率逐渐减小,A错误;B、t3时,酵母菌只能进行厌氧呼吸,因此产生ATP的场所只有细胞溶胶,B正确;C、该实验是在最适宜
33、温度下进行的,若适当提高温度,酶的活性会降低,则O2相对含量达到稳定所需时间会延长,C错误;D、到t2时,氧气含量不在变化,说明酵母菌需氧呼吸强度为零,D错误。故选B。20猫叫综合征是第5号染色体短臂上缺失一段染色体片段引起的变异。该变异属于A基因突变B基因重组C染色体结构变异D染色体数目变异【答案】C【解析】【分析】生物的变异包括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可遗传变异,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不可遗传的变异是指生物的性状发生改变,但是遗传物质并没有发生改变。【详解】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的结构发生改变,染色体没有变化,A错误;基因重组是指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
34、染色体结构不变,B错误;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包括染色体片段的增添、重复、易位和倒位,C正确;猫叫综合征是第5号染色体短臂上缺失,染色体数目没有改变,D错误。【点睛】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结构的变异包括染色体片段的缺失、重复、易位和倒位,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包括个别染色体数目的增加或者减少,也包括染色体组成倍的增加和减少。21关于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分裂能力越强,中心体的数量越多B活细胞中的线粒体能定向运动到代谢旺盛的部位C乳酸菌和酵母菌遗传物质的载体都是染色体D溶酶体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产物都被细胞排出【答案】B【解析】【分析】各种细胞器的结构
35、、功能细胞器分布形态结构功能线粒体动植物细胞双层膜结构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细胞的“动力车间”叶绿体植物叶肉细胞双层膜结构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内质网动植物细胞单层膜形成的网状结构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高尔基体动植物细胞单层膜构成的囊状结构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动物细胞高尔基体与分泌有关;植物则参与细胞壁形成)核糖体动植物细胞无膜结构,有的附着在内质网上,有的游离在细胞质中合成蛋白质的场所“生产蛋白质的机器”溶酶体动植物细胞单层膜形成的泡状结构“消化车间”,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
36、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且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和细菌液泡成熟植物细胞单层膜形成的泡状结构;内含细胞液(有机酸、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充盈的液泡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中心体动物或某些低等植物细胞无膜结构;由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及其周围物质组成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详解】A、中心体在细胞分裂间期复制为两个,并随细胞分裂而分开,并不是细胞分裂能力越强,中心体的数量越多,A错误;B、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往往可以定向运动到代谢越旺盛的部位,提供能量,B正确;C、乳酸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C错误;D、溶酶体分解后的产物,对细胞有用的物质细胞可以再利用,废物则被排出细胞外,D错误。
37、故选B。2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长激素只通过组织液运输到靶细胞B细胞进行正常代谢的场所是内环境C胰蛋白酶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D组织液和血浆中含有尿素【答案】D【解析】【分析】内环境即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动态关系是:,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详解】A、生长激素的运输还需要血浆,A错误;B、细胞进行正常代谢的环境是细胞内液,而不是内环境,B错误;C、胰蛋白酶存在于消化道,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C错误;D、尿素是细胞的代谢产物,由细胞产生后进入内环境,组织液和血浆中都含有尿素,D正确。故选D。23F基因可以编码一条肽链(
38、包含55个氨基酸),该基因发生缺失突变后,其对应的mRNA减少了一个CUA碱基序列,翻译出的肽链含54个氨基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突变基因表达时,翻译过程中最多用到54种氨基酸BF基因突变后,嘧啶核苷酸在该基因中比例不变CF基因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中碱基配对方式相同D突变前后所编码的两条肽链中,最多只有一个氨基酸不同【答案】B【解析】【分析】1、基因突变的外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内因:DNA复制时偶尔发生错误,DNA的碱基组成发生改变等。2、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需要核糖核苷酸作为原料;翻译是指在核糖体上,以mRNA为模板、以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
39、的过程,该过程还需要tRNA来运转氨基酸。3、DNA复制过程有A-T,C-G,T-A,G-C的配对方式,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转录过程有A-U,C-G,T-A,G-C的配对方式,翻译过程有A-U,U-A,C-G,G-C配对方式。【详解】A、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共20种,所以,在突变基因表达时,翻译过程中最多用到20种氨基酸,A错误;B、F基因突变后,使mRNA减少了一个CUA碱基序列,根据碱基互补原则,因而参与基因复制的嘧啶核苷酸数量减少,但由于嘌呤和嘧啶配对,均为50%,突变前后此比例不会发生变化,故嘧啶核苷酸在该基因中比例不变,B正确;C、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转录过程有A-U,C-G,
40、T-A,G-C的配对方式,翻译过程有A-U,U-A,C-G,G-C配对方式,所以,F基因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中碱基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C错误;D、根据题干: F基因编码含55个氨基酸的一条肽链,由于mRNA只减少了一个CUA碱基序列,仍编码一条54个氨基酸的肽链;如果减少的三个碱基对应某一个氨基酸的密码子,则突变前后编码的一条肽链,只少了1个氨基酸,其余均相同;如果减少发生在两个氨基酸对应的密码子内,则突变前后编码的两条肽链,有2个氨基酸不同,D错误。故选B。24下列关于生物学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皱粒豌豆的DNA上插入一段外来DNA,打乱了编码淀粉分支酶的基因,该变异属于基因重组B囊性纤维
41、病是因为编码一个跨膜蛋白的基因缺失了三个碱基对,造成基因中嘌呤与嘧啶的比值改变C白化病患者的白化症状可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也可能是白化基因携带者婚配的结果D编码血红蛋白的正常基因突变成异常基因后含有的碱基数一定不相等【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控制生物形状的途径:(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白化病等。(2)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等。【详解】A、插入外来 DNA 序列使淀粉分支酶基因的碱基序列发生了改变,
42、因此从一定程度上使基因的结构发生了改变,由于该变异发生于基因的内部,因此该变异属于基因突变,A 错误;B、基因中嘌呤碱基和嘧啶碱基是互补配对的,其比值恒等于1,缺失碱基对不会改变基因中嘌呤和嘧啶的比值,B错误;C、白化病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造成酪氨酸酶不能合成,从而影响黑色素形成,但白化病患者也可能的是携带白化病基因的正常双亲,婚配出现隐性纯合结果,C正确;D、基因突变是 DNA 分子上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造成 DNA 分子结构的改变,所以正常基因和突变基因的碱基数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D错误。故选C。25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某双链DNA分子含有胞嘧啶m个,复制n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
43、是( )A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中DNA不能与RNA聚合酶结合BDNA复制过程中催化磷酸二酯键形成的酶是解旋酶和DNA聚合酶C该DNA复制过程中共消耗(2n-1)m个胞嘧啶脱氧核苷酸D该DNA复制形成的每个子代DNA分子中均含有m个腺嘌呤【答案】C【解析】【分析】DNA的复制:条件:a、模板:亲代DNA的两条母链;b、原料:四种脱氧核苷酸为;c、能量:(ATP);d、一系列的酶。缺少其中任何一种,DNA复制都无法进行;过程: a、解旋:首先DNA分子利用细胞提供的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两条扭成螺旋的双链解开,这个过程称为解旋;b、合成子链:然后,以解开的每段链(母链)为模板,以周围环境中的脱氧
44、核苷酸为原料,在有关酶的作用下,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详解】A、间期DNA能进行转录,因此DNA能与RNA聚合酶结合,A错误;B、解旋酶具有解旋功能,其作用的是氢键,DNA聚合酶能催化磷酸二酯键形成,B错误;C、由于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该DNA分子复制n次,共消耗胞嘧啶脱氧核苷酸(2n-1)m个,C正确;D、由于题干只给出胞嘧啶的数目,而碱基总数未知,因此无法推导出腺嘌呤的数目,D错误。故选C。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个小题,共50分)26果蝇的长翅对残翅为显性,长腿对短腿为显性。下图为某长腿长翅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示意图,其中X、Y染色体存在同源区段和非同源区段,D、
45、d分别表示控制长翅和残翅的基因,控制腿长短的基因(用A和a表示)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未知。请回答下列问题:(1)仅考虑翅形,该雄果蝇与某长翅雌果蝇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_。(2)若一个果蝇种群中,纯合长翅果蝇占20%,杂合长翅果蝇占60%,在不考虑迁移、突变、自然选择等情况下,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子一代中,残翅果蝇所占的比例为_。(3)若基因A和a能被荧光标记为绿色,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该雄果蝇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有4个荧光点,则推测控制腿长短的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_上。(4)若控制腿长短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让该雄果蝇与某长腿长翅雌果蝇杂交,F1中出现短腿残翅雄果蝇,则F1中出现长腿长翅雌果蝇的概率为_。(5)现有各种基因型的纯合子可供选择,请设计实验确定控制腿长短的基因是否位于号染色体上,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测实验结果及结论。_【答案】全部为长翅或长翅残翅=31 25% X与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 3/8 实验思路:让长腿长翅纯合雌(或雄)果蝇与短腿残翅纯合雄(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