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节幼儿行为观察的准备第一节幼儿行为观察的准备第二节幼儿行为观察的实施第二节幼儿行为观察的实施第三节第三节 幼儿行为观察的记录幼儿行为观察的记录第四节第四节 幼儿行为分析幼儿行为分析第一节幼儿行为观察的准备第一节幼儿行为观察的准备 一、确定观察目的 二、制定观察计划 三、准备观察材料一、确定观察的目的一、确定观察的目的 观察目的:是指将要观察什么和完成什么的表达,是观察的全部意图。通过观察目的的确定,可以避免遗漏重要部分,过多记录无关现象。能观察到真正想要了解的行为,而不是记录了一大堆无关的现象。节省人力物力,提高时效性。一个有目的性的观察,可以是观察各个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行为,也可以是了解
2、孩子在特殊情境中的表现等等。而这些行为观察的结果信息,都可以帮助 教师做出判断,以便进一步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改进教学策略和方法,适应每一个孩子的需要,进而促进去全面发展。教师或专业研究者对学前儿童行为的观察,如果犯了错误,对孩子的伤害会很深、很久远。因此,我们在进行观察时,首先就应该明确要观察什么,这也就是在确定观察目的。从宏观层面来讲,观察的目的常常是为了了解一些儿童行为的事实真相;从微观层面讲,观察目的就是要弄清我们想要观察的是什么,想要了解学前儿童的哪一些现象,我们通过 这样的观察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不同的观察目的带来的是不同的观察主题、内容和方法。在实施观察之前,要将观察的目的转化成为
3、具体可操作的问题。根据这些具体可操作的问题,观察者才可以设计自己的观察计划和观察提纲。二、制定观察计划二、制定观察计划 有了观察的目的,为了达到目的,在观察前就必须先进行计划,即对具体观察什么行为、如何收集资料、在什么时候收集,以及观察记录的方法都要做好思考和策划,以避免观察资料收集的错误及偏向,甚至产生歪曲的判断。观察计划要素观察计划要素(一)观察的目标 是对所要观察的具体行为的陈述,是有方向、有范围地进行观察,也就是观察的主题。在观察目的明确以后,就需要将观察的具体目标加以界定,而具体的目标是个别孩子或多数孩子的行为中最凸显的问题,教师必须加以了解,以此确定具体行为作为观察的目标。这样才能
4、在进行观察记录、分析以及判断的时候有迹可循。eg:目的:了解幼儿如何使用语言作为社会性互动的工具 目标:1、观察记录有互动行为的幼儿的语言行为。2、观察记录幼儿彼此沟通时使用的特殊语言。(二)观察对象(二)观察对象 根据教师的专业知识及过去的经验可能无法对学前儿童身上出现的情况进行判断,此时便需要进行有计划的正式观察,这名(群)无法让教师下判断的学前儿童便是观察对象。观察对象既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根据观察目的界定)如果想要了解的事实只是个别现象,如果想要了解的事实是团体现象,(三)观察环境(三)观察环境 观察环境包括进行观察时的场所和情境。场所场所,最重要的场所是幼儿园,包括活动室
5、、室外场地、走道、餐厅、卧室,甚至于厕所等。情境情境,观察场所中与社会和心理有关的一些情况。有些场所比较有助于某些特定情境的产生,有些场所则不利于某些特定情境的产生;相同的场所可以制造不同的情境,相同的情境也可以在不同的场所发生;幼儿在某特定时间的行为受情境的影响比受场所的影响要大得多。(四)观察取样(四)观察取样 事实上,要把观察对象所有的行为都收集到是不可能的,因为观察者不可能时时刻刻、连续不断地对被观察者进行观察。因此,观察取样就显得十分必要。通过观察取样,既能收集到可以代表主题意义的重要行为,又可以用来简化资料收集的复杂过程。观察取样最重要的目的在于收集与主题有关系的行为信息。一、事件
6、取样一、事件取样 二、时间取样二、时间取样一、事件取样一、事件取样 当事件发生了才来进行观察记录,这便是事件取样。适用情况:适用情况:行为的发生间隔久,而且频率低。(因为下一次的行为没有那么快就会发生,所以可以有时间将每一次的观察记完整。)二、时间取样二、时间取样 当事件同时发生或连续不断地发生,观察者就会来不及记录,或者因为观察者当时还有别的事情,无法察觉事情的发生,这时就需要以时间来决定,选择时间片段作观察记录,这便是时间取样。适用情况:适用情况:行为发生的间隔近,且发生的次数频繁。(如果仍用事件取样,观察者的观察及记录行为将无法赶上幼儿的行为,这时用时间取样。)(五)观察者的角色(五)观
7、察者的角色 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存在着互动的关系,这就是一种角色的关系,包括两方面的关系:第一种,观察者是否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第二种,被观察者是否知道他自己被观察。(六)观察的时间和次数(六)观察的时间和次数 观察的时间是指每次观察特定的期限,具体是指在什么时候进行观察,一共观察多少时间。观察的次数是指在实施观察中需作多少次观察,以及观察行为在一定时间内发生或重复的频数。(七)观察记录的方法和手段(七)观察记录的方法和手段 观察记录的方法贯穿于观察全过程,客观的观察记录方法是获得正确结论的基础和保证。记录方法记录方法:一是连续记录法,用于实况记录法、日记记录法、轶事记录法、事件取样法等。一段
8、时间内连续记录被观察者的行为。二是频数记录法,用于时间取样法、行为检核法等。均需记录行为出现的频率。三是等级记录法 四是符号记录法 用于涉及对象比较多,运用语言文字记录比较困难时运用。(八)观察结果的分析(八)观察结果的分析 一般来说,可以把这些处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归为两类。如果该观察是运用文字资料进行记录,往往是采用质的分析方法;如果运用表格符号进行记录,则通常是采取量的分析方法。三、准备观察材料三、准备观察材料1、设计及印制观察记录的表格 观察者姓名;观察日期;被观察者姓名、年龄、性别;观察时间;观察方法;观察目的;观察目标;观察记录等。2、培训观察人员3、实地检查观察场地及周边环境4、准
9、备好观察所需要的各种材料及设备 除了记录表格外,还应准备好笔等。如果是采用多媒体记录,那就更需要仔细检查所用的器材以及辅助材料。第二节幼儿行为观察的实施第二节幼儿行为观察的实施 一、实施具体过程一、实施具体过程 1、严格灵活执行观察计划 2、客观记录 3、整理分析 4、呈现观察结果 5、解释说明 6、结论和建议二、注意事项二、注意事项三、信度和效度三、信度和效度一、实施具体过程一、实施具体过程 1、严格而灵活执行观察计划、严格而灵活执行观察计划 观察者必须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并严格按照观察计划进行。但是,在观察过程中,可能会发现观察计划的不完善,或者观察对象有时会有一些变更,尤其是在观察过程
10、中发现一些新奇重要的、值得注意的事件时,应及时修订原定计划,以使观察过程更加符合研究的目的,取得最佳的效果。2、进行客观记录、进行客观记录 尽可能将所观察到的被观察者的行为,及其相关事物准确、完整地记录下来。避免掺杂个人的主观偏见。在观察中,记录要及时、全面、详尽,不要依赖记忆。3、整理和分析、整理和分析 在每一项观察告一段落时,应该在对观察情境有比较清晰的印象,并且尚未完全遗忘的情况下,及时对所记录的资料进行整理、补充和分析。4、呈现观察结果、呈现观察结果 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呈现:(一)文字报告式(一)文字报告式 最常用的一种呈现观察结果的方式,可以运用或简洁或详细的文字语言来描述观察到的
11、结果。(二)曲线图式(二)曲线图式 运用简单的图形把所观察到的结果表现出来。(三)直方图和饼图式(三)直方图和饼图式 一般用于说明对人数比较多群体的观察结果。(四)网络图示(社交关系图)(四)网络图示(社交关系图)用来呈现单个幼儿与他人的社会性接触的情况,也可以用来呈现一个群体中幼儿间的友谊情况。(五)流程图式(行踪追踪观察法)(五)流程图式(行踪追踪观察法)记录的是被观察者行为的发生过程,通常是记录一名儿童在某项活动上花了多少时间,或者是选择了多少项活动。最重要的是记录幼儿的移动过程。移动过程。五,解释说明五,解释说明 对分析后的资料,还必须进行解释或赋予某些意义。解释及评估就是将观察结果在
12、应用前,先作一番彻底的了解。要将所呈现的资料其背后所隐藏的意义解释清楚。为什么进行观察,观察到的内容有有何意义,观察到的结果对儿童发展起到什么样的推动作用。六,结论与建议六,结论与建议 结论是对观察记录中所描述现象的评价和总结,应该和目标中的陈述相匹配。做结论时要注意的要点:1、评论行为要具体,这样的评论才有意义;2、不要对儿童做绝对性的评价或者是假设;3、要尽量客观。二、注意事项二、注意事项 在制定和实施计划过程中,会发生一些容易疏忽的问题,这些问题会影响观察的结果,甚至会伤害到观察对象的身心发展,因此必须十分注意。1、避免引起观察对象的注意、避免引起观察对象的注意 “霍桑效应”当被观察者察
13、觉到自己正处于被观察的情境时,将会朝向取悦观察者的方向表现。因此,需要采取“避免引起注意”式的观察,以降低不必要的影响。2、专业道德、专业道德 第一,不管被观察者年龄多大,都有要求观察者停止观察他行为的权利;第二,观察者在进行研究时,绝对不可以在研究中造成对儿童的伤害(生理和心里);第三,观察中可能会发现儿童的某些缺点或不足,所以观察者在解释行为时,应注意儿童及其家长的隐私,尤其要留意他们的感受;第四,注意不要把观察记录放在公开的地方,对待记录应该像医生对待病历一样;第五,即使是因为儿童的参与给予了一些额外的报酬、小礼物或是其他服务,观察者并不能以此为理由,而违反以上的原则。3、注意影响观察结
14、果的五个因素、注意影响观察结果的五个因素 第一、敏感度和觉察能力 每个观察者的敏感度、觉察能力不同,会影响他对儿童行为表现的观察及记录,也就会影响到他对资料的收集。(敏感度高,观察能力强)第二、疲劳或身体不舒服 观察者生病或心理困扰。第三,个性特点 观察者的个人经验、态度、希望、需求、情绪等。第四、控制偏差 每个人都会有偏差,不可能完全消除,但一定要把它控制到最小。切忌不要对孩子下任何负面的判断或评价性的陈述,第五、情境造成的影响 情境包括空间大小、器材设备、气温、光线、同伴关系等等。都会影响到观察资料的收集。三、信度和效度三、信度和效度 幼儿行为观察不同于随意的、日常生活的观察,它是有目的、
15、有计划、有控制的科学研究。因此,对于正式的研究而言,研究的可信度、有效性是研究者必然要关心的问题。因此,幼儿行为观察也要注意观察结论的可信性和准确性,这样观察结论才有说服力。观察结论的可信性和有效性,主要取决于观察的信度和效度。俩者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观察研究效度很高的话,它的观察信度必然很高;但是如果观察信度高的话,不一定观察效度高。1、观察信度、观察信度(一)观察信度定义(一)观察信度定义 信度是指“研究所测得结果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在幼儿行为观察研究中,观察信度是指观察研究的精确程度及稳定程度,即观察者在观察记录或评估中对观察对象把握的精确程度和稳定程度。(二)观
16、察信度的种类(二)观察信度的种类 在教育测验中,信度主要形式包括:重测信度、复本信度、内在一致性信度及评分者信度。幼儿行为观察信度主要有两种形式:一致性系数和稳定系数。一致性系数:不同观察者在同一情景中观察同一观察对象的一致性情况;稳定系数:同一观察者在同一情镜中观察不同观察对象的稳定程度,或同一观察者在同一情境中多次观察同一观察对象的稳定程度。(三)观察信度影响因素(三)观察信度影响因素 从观察者的主客观角度分析,信度主要受观察者个人因素及观察设计的影响。从观察者的主观角度而言:(1)观察者要理解观察目的、掌握观察方法及操作流程,能将观察所基于的理论灵活地运用在观察中。这样,即使观察现象比较
17、复杂,观察者也能准确地进行记录和判断,从而提高观察的精确程度和稳定程度;(2)观察者的观察状态(身体和心里)也会影响观察信度;(3)观察者对观察对象持有的原有观点的摒弃。eg:晕轮效应和定势效应:也就是指个体对其他人产生较好或较差的印象时,在观察中,容易将这种好印象或坏印象带入对观察事实的描述或形成结论中。(四)提高观察信度方法(四)提高观察信度方法 第一,开展正式观察前,需要对观察者进行适当的培训;包括对观察目的的理解、方法的掌握、观察过程的熟悉、观察基于理论的掌握等等;第二,观察方案设计时,需尽量提供具体的、明确的观察行为的操作定义。这样可以保证观察者在模棱两可的行为及现象面前,进行准确判
18、断;使不同观察者在面临同一个复杂行为时,作出一致的选择,从而提高观察信度;第三,不同观察者,由于体力不同,持续注意时间也不尽相同,注意力的降低,会大大降低观察信度;长时期观察会使观察者产生疲劳感,也会降低观察的信度。2、观察效度、观察效度(一)效度定义(一)效度定义 效度是指研究结论与现实的符合程度。或指测验结果与所要测得事物属性之间的符合程度。在教育测验中,效度是一项测量是否有效性的最重要的考察指标。(二)效度类型(二)效度类型 (1)内容效度:只要适用于观察的量的研究。在行为观察中,内容效度主要指利用观察工具(观察表)收集的内容对所要观察主题的了解程度,即观察工具的有效性。判断观察内容效度
19、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观察表中所需要观察记录的行为项目是否与观察目标符合,是否将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行为项目都罗列出来了;列举的行为项目是否合理、合乎逻辑等。(2)描述型效度:是指对外在可观察到的现象或事物进行描述的准确程度。既适用于观察的质的研究,也适用于量的研究。此效度特别适用于幼儿行为观察,因为儿童行为观察追求的是通过准确地描述可观察的现象或事物,判断、评价儿童的发展状态。因此,提高描述型效度主要是要做到描述准确、客观。观察者要将观察到的内容,不添加任何感情色彩,用准确、恰当的文字将其如实描述,使阅读观察资料的其他人身临其境,犹如现场所见,即为描述型效度好。(3)解释型效度:是指研究者了解、
20、理解和表达被研究者对事物所赋予的意义的“确切”程度。此效度是适用于观察的质的研究中。在幼儿行为观察中,解释型效度要求观察者站到儿童的角度,从他们行为和语言中,推断出他们认识世界、看待世界以及构建意义的方式方法,要完全基于观察记录,在此基础上,评价儿童的发展状态,不应该随意解释或推断,不应该添加没有根据的想法,也不能遗漏具有重要意义的内容。提高解释型效度一条有效途径就是:完整、连续的观察,获得足够的观察记录。第三节第三节 幼儿行为观察的记录幼儿行为观察的记录一、记录方法的类型一、记录方法的类型二、连续记录法二、连续记录法 三、表格符号记录法三、表格符号记录法四、现代记录手段运用四、现代记录手段运
21、用一、记录方法的类型及意义一、记录方法的类型及意义 记录在幼儿行为观察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它贯穿于观察的全过程。无论是采用哪一种方法,只有通过记录,才能将观察者的所见所闻保留下来,客观的观察记录更是获得正确结论的基础和保证。记录实际上是一个将现象变成文字或者符号的编码过程。因此,可以将记录方法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文字记录方法文字记录方法,也称作质的观察记录(连续记录法)。这种类型的记录方法在日记法、实况详录法、轶事记录法等观察方法中运用;第二类是表格符号记录方法表格符号记录方法,也被称作量的观察记录(频数记录法、等级记录法、符号记录法)。这种类型的记录方法主要在取样法、行为核对法、等级评定法等观
22、察方法中运用。除此之外,目前还有一些记录方法被大量的运用,如摄影、录音、摄像方法等。二、连续记录法二、连续记录法 在实况记录法、轶事记录法、日记记录法,以及事件取样记录法等观察方法中,都需要观察者在一段时间内连续记录被观察者的行为,这就是连续记录法。在实际运用中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观察当时的、在现场进行的记录,一般用于实况详录法、事件取样法中;另一种是对已经发生的行为事件进行描述性追记,一般运用于日记法、轶事记录法等。优点:优点:1、连续性;连续性;能够将行为经过、细节以最大的可能性保留下来,且按照行为事件发生的先后进行记录;2、描述性;描述性;记录的是行为事件发生过程的描述,对于被观察者的语
23、言、表情、动作、姿态,和谁说了什么,有什么身体的接触,以及与周边环境的互动等,都以或详细或简略的方式进行记录。缺点:缺点:要根据被观察者的行为发生,快速地进行记录,并且还要将行为尽可能完整详尽地记录,这对观察者来说,无疑是相当困难的事情。一、记录的格式一、记录的格式 观察记录的格式观察记录的格式 观察记录 序号:7被观察者姓名:某某 性别:女出生年月:2009年11月6日 班级:大1班家中排行:独生子女观察目的:在自由活动中表现观察目标:在自由活动中,是否能与其他儿童互动,以及互动能力。观察地点:活动室外观察情景:自然情景观察日期:2015年4月5日观察时间:上午9:00-10:00观察者:刘
24、老师记录:想法:二、开始进行记录二、开始进行记录 在做好了记录的准备之后,就要开始记录了。在进行记录的时候有些事情是必须要注意的。(一)尽可能快速记录 行为的发生,稍纵即逝;须文字简洁,但不能遗漏,也不能字迹过于潦草,先记要点;再回忆及补写完整;(二)需要记录有关儿童行为所有的情况,注意不要有遗漏 其他孩子的反应与主角有关的话,也都应该记录下来;(三)要按照事件、行为发生的顺序进行记录 使观看这份观察记录的人就如同当时的情景在面前一一展现;(四)应根据行为的层次进行描述记录 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描述事件的主要动作或活动;第二个层次是在大动作中指出较小的动作;第三个层次是描述如何进行主要动作的三
25、、记录的语言三、记录的语言 连续性记录的特点是主要运用文字进行记录。因此,观察者在做记录时,一定要对自己使用的语言文字进行严格的推敲,力图做到具体、清楚、通俗、客观地对观察到的儿童行为进行描述。首先,应该使用具体的语言,不要用抽象性、概括性的或者总结性的词语来进行描述;其次,使用的语言还要求清晰、易懂;再次,语言应该是实在、平实的。记录时尽量使用朴实的“中性”语言,避免使用过于文学化、成语、通俗的民间语言(俚语)以及过于程式化的语言(新闻口号、政治用语),学术行话;最后,语言应该准确。一般要运用事实性的语言,而不是观察者观念的记录。四、记录的主观性与客观性四、记录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虽说观察记录
26、要详实和客观,但是事实上,观察者很难将所有的行为都快速全部的记录下来,这些疏漏会使行为的连续性被打断。而观察者的主观想法却可以弥补这一点。所谓“主观”的记录,是指记录中的叙述是带有观察记录者个人感情的、评论的叙述;而“客观”的记录,则表示使用不带感情的句子去叙述,不做评论或先入为主的判断。三、表格符号记录法三、表格符号记录法 表格符号的记录是以已经设计好的观察工具(观察表)来记录行为出现的次数频率、强弱程度、行为归类等。简言之,表格符号记录的方式就是运用表格以及各种符号来进行记录。主要有三种记录形式:频数记录法、等级记录法、符号记录法频数记录法、等级记录法、符号记录法 一、频数记录法一、频数记
27、录法 定义:是将观察内容按照规定的行为分类系统及各种行为定义,列成表格式清单,预先制定好记录表格,在观察现场根据儿童的行为当即作出判断,以符号形式对某项行为出现的次数进行记录,发生一次就记一次。如以打“”或划“正”字等形式记录频数。频数记录法有两种形式:一是记录行为有无发生有无发生(以“是”“否”,eg:自己穿衣、吃饭等);二是记录行为发生的次数发生的次数(也就是行为发生的频率,只要行为发生就进行记录,发生一次记录一次。eg:吮吸手指次数)。二、等级记录法二、等级记录法 定义:定义:是根据一定的等级标准,对观察到的行为表现进行评定的一种方法。记录时一般用数字“1、2、3、4、5”,字母“A、B
28、、C、D、E”,或者是“优、良、中、合格、不合格”。三、符号记录法三、符号记录法 定义:定义:在对某种活动或事件进行连续观察记录的过程中,如果涉及的对象多,在现场运用描述性记录比较困难时,可以运用预先规定好的代码来进行记录。S代表“学生”T“老师”四、现代记录手段运用四、现代记录手段运用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我们可以超越自身的感觉器官来认识世界。利用现代设备技术,可以记录有关儿童行为的各种有价值资料。并且这些记录资料生动、真实,而且不受观察者记录水平的影响。因此,在对儿童观察记录中,各种录音、录像、摄影录音、录像、摄影、电脑设备与技术正得到越来越广泛地应用。第四节第四节 幼儿行为分析幼儿行
29、为分析 一、资料整理和分析的要求一、资料整理和分析的要求 二、整理和阅读记录资料二、整理和阅读记录资料一、资料整理和分析的要求一、资料整理和分析的要求 观察记录的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质的观察方法(如实况详录法、轶事记录法等)和量的观察法(如行为检核法、等级评定法等)。所以相应的,分析资料方法也可以分为两类:质的分析方法和量的分析方法。所谓资料整理和分析所谓资料整理和分析,是指“根据研究目的,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系统化、条理化,然后用逐步集中和浓缩的方式将资料反映出来,其最终目的是对资料进行意义解释。”对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是一种加工的过程,是通过一定的分析手段将记录资料“打散”“重组”“浓缩”的过
30、程。eg:英国经验主义科学家培根曾经把这一过程比喻为蜜蜂采蜜。他认为,蜜蜂既从花园里采集资料,又对这些资料进行消化和加工,酿出蜂蜜。要求:要求:一、整理和分析同步一、整理和分析同步 一般认为,整理和分析资料应该是分开进行的。但是事实上,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难将这两个活动截然分开。它们是一个同步进行的过程,整理资料必须立足于一定的分析基础上,而任何一个整理资料的行为又都受制于一定的分析体系。俩者实际上是一个整体,不可能截然分成两个相互独立的部分。所以,虽然整理资料的过程看似那么机械、单调,但是其实本身就是一个初步的分析活动。二、及时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二、及时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 在对被观察者的
31、行为进行观察记录之后,首要的任务是及时地对记录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如果不及时进行整理和分析,不仅会使资料越积越多,更加无从下手,而且更为严重的是,会使原本观察的方向丢失,记录的资料成了一堆无用的纸片。三、扎根理论三、扎根理论 扎根理论是1967年格拉斯和斯特劳斯提出的,是一种研究的方法,其主要宗旨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观察者在进行观察之前一般是没有理论假设的,直接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概念和命题,然后上升到理论。这是一种自下而上建立理论的方法。扎根理论不同于一般原理,它是从一个人行为的实际现象所产生的,是自成体系的,只能用来解释被观察者一个人的行为,而不能随便用来解释其他个体的行为。即使需
32、要成为推论别人行为的依据,也是需要十分小心的,不能随便套用。二、整理和阅读记录资料二、整理和阅读记录资料 资料分析的基本思路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原始资料进行浓缩,通过各种不同的分析手段,将资料整理为一个有一定结构、条理和内在联系的意义系统”。记录资料的分析应该是一个循环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自下而上进行抽象的过程。(一)整理记录资料(一)整理记录资料 首先,要将所记录的资料内容进行编号,并建立一个编号系统。包括:被观察者姓名、性别、年龄、观察目的等等;其次,在将资料进行编号以后,还应该检查原始记录资料是否完整。如:漏记的内容补充完整、简化的内容进行扩展等等。最后,如果是录音或录像,还需要将这些
33、内容转录成文字记录下来。(二)阅读原始资料(二)阅读原始资料 阅读原始资料的目的是熟悉观察记录的内容,仔细地琢磨其中的意义和相关关系。在阅读原始资料过程中,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特别注意:1、尊重原始记录资料、尊重原始记录资料 在阅读原始资料的过程中,分析者要将自己可能具有的对被观察者的设想和判断都暂时的搁置一边,也就是要让资料说话,而不是以分析者的先入为主来判断。如果我们不是以这种态度去阅读资料,很有可能就会受自己先前的想法所影响,而忽略了记录资料自身的“声音”。将观察者的主观想法,甚至是偏见带入分析,会是十分危险的。2、关注主观感悟、关注主观感悟 要尊重原始记录资料,并不是说就不要关注分析者自
34、身的想法和感悟。这些思想上和情绪上的反应,是理解记录资料的一个有效的来源。应该说,任何对记录资料的分析都不可能离开分析者个人的背景和之前的设想。(三)寻找记录资料中的意义(三)寻找记录资料中的意义 寻找记录资料中所蕴含的意义,是阅读记录资料过程中的核心任务。阅读记录资料的过程是熟悉内容的过程,同时也是寻找记录资料反映的意义的过程。第四章第四章 幼儿行为观察案例幼儿行为观察案例 第一节观察在幼儿日常生活中的运用第一节观察在幼儿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第二节观察在幼儿游戏中的运用第二节观察在幼儿游戏中的运用 第三节第三节 观察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运用观察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运用 第四节第四节 幼儿社会交往问
35、题行为的观察幼儿社会交往问题行为的观察第一节观察在幼儿日常生活中的运用第一节观察在幼儿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一、一、观察幼儿日常生活的价值及观察要点观察幼儿日常生活的价值及观察要点 二、进餐行为的观察二、进餐行为的观察 三、入厕行为的观察三、入厕行为的观察 四、午睡行为的观察四、午睡行为的观察一、观察幼儿日常生活的价值及观察要点一、观察幼儿日常生活的价值及观察要点 日常生活价值:日常生活价值:一日生活是幼儿最普通的活动,占到了他们生命中相当比例的时间。一日生活中的每项活动都是幼儿适应具体社会环境的一种反应,只有在日常环境中才能获得适合幼儿发展,以及展现其能力和行为方式的情景和教育内容。在托幼机构的日
36、常生活中,通过来园、入厕、午餐、点心、午睡、盥洗等活动,我们能了解到儿童的很多信息。这些日常行为是相当重要的资源。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观察记录的作用,在一日活动中对幼儿的生活活动情况进行观察记录,了解每个孩子的表现,及时作出相应的分析和措施,从而能促进幼儿健康全面的发展。观察要点:观察要点:1、了解行为发生的原因、了解行为发生的原因 也就是要了解这些行为为什么发生。其来源可能是幼儿本身的原因,也可能是外界的原因。2、了解行为发生的环境、了解行为发生的环境 环境是幼儿行为发生的主要诱因,没有任何事情是可以脱离现实环境而无缘无故发生的。3、了解幼儿的反应、了解幼儿的反应 例如,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37、;是能够接受的,还是抗拒反感的。4、了解幼儿的后续反应、了解幼儿的后续反应 最后,我们还应该观察儿童接下来会做什么。有时候,我们可以从幼儿的后续反应中,获得许多事实的信息。通过以上四种线索。可以让我们了解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情况和他们的感受。从而幼儿教师能够有针对性的对幼儿进行教育和引导二、进餐行为的观察二、进餐行为的观察 进餐活动是一日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一般进餐活动包括午餐和点心。另外有些幼儿还在托幼机构进行早餐和晚餐。进餐行为是我们经常会进行观察的一个方面,因为进食行为不仅影响到孩子的身体健康和正常发展,而且还往往和他们是否具有压力和焦虑密切相关。(一)观察细节:(一)观察细节:进食
38、环境;幼儿对进食环境的反应;幼儿的食量;幼儿吃东西的态度;进食时社交情况;幼儿对食物的兴趣;进餐的过程;进餐后的行为;(二)、进餐行为观察列举(二)、进餐行为观察列举 (1)幼儿进食的行为检核 (2)幼儿进食的实况记录 三、入厕行为的观察三、入厕行为的观察 和进餐一样,入厕也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事情。(一)、观察细节:(一)、观察细节:刺激因素;幼儿的反应如何;是否有紧张或恐惧的现象;幼儿的兴趣;幼儿入厕的过程;是否能自理;(二)、入厕行为观察列举(二)、入厕行为观察列举 1、入厕行为的时间取样 2、入厕行为的行为检核 3、入厕行为的轶事记录四、午睡行为的观察四、午睡行为的观察 在托幼机
39、构中,幼儿每天都要午睡。午睡对幼儿的身体及生长发育,以及舒缓疲劳有着重要的意义。(一)观察细节:(一)观察细节:幼儿如何入睡;幼儿反应如何;幼儿是否需要成人的特别照应;休息时是否有任何紧张的迹象;幼儿肢体上显现出哪些需要休息的症候;休息时间,幼儿对群体的反应如何;午睡如何结束;(二)午睡行为观察列举(二)午睡行为观察列举 1、幼儿午睡行为检核 2、幼儿午睡行为实况记录第二节观察在幼儿游戏中的运用第二节观察在幼儿游戏中的运用 一、观察幼儿游戏活动的价值及观察要点一、观察幼儿游戏活动的价值及观察要点 二、观察记录幼儿游戏的方法二、观察记录幼儿游戏的方法 三、游戏观察列举三、游戏观察列举一、观察幼儿
40、游戏活动的价值及观察要点一、观察幼儿游戏活动的价值及观察要点(一)观察在幼儿游戏中的价值(一)观察在幼儿游戏中的价值 要了解幼儿的游戏行为,主要的方法是通过观察。教师在游戏中的观察有两种,一种是随机观察,一种是有目的的观察。所谓有目的的观察,是指根据事先设定的幼儿各种行为的发展水平指标,持续有针对性的观察。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最为真实,所以常说游戏是观察幼儿心灵的窗口。通过观察游戏中的幼儿,教师能得到游戏活动中的很多信息,从而能从本质上认识幼儿的游戏水平,了解幼儿。(二)观察要点及发展提示(二)观察要点及发展提示 能否清楚地分辨自我和角色、真和假的区别;自我意识 出现哪些主
41、题和情节;社会经济范围 行为仅仅指向物还是指向其他角色;社会交往、语言表达 行为是以物品为主还是以角色关系为主;认知风格二、观察记录幼儿游戏的方法二、观察记录幼儿游戏的方法 应该说,所有的观察类型都可以被运用于观察幼儿的游戏,但是最适合的应该有以下三类:行为检核、等级评定和轶事记录行为检核、等级评定和轶事记录。第三节第三节 观察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运用观察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运用一、观察幼儿教育活动的价值和观察要点一、观察幼儿教育活动的价值和观察要点二、健康教育活动中的观察二、健康教育活动中的观察三、语言教育活动中的观察三、语言教育活动中的观察四、社会教育活动中的观察四、社会教育活动中的观察五、科
42、学教育活动中的观察五、科学教育活动中的观察六、艺术教育活动中的观察六、艺术教育活动中的观察一、观察幼儿教育活动的价值和观察要点一、观察幼儿教育活动的价值和观察要点 教育活动过程是一个不断观察、记录、分析、计划的过程,无论是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还是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以及教育活动的实施中,都需要教师观察幼儿,倾听幼儿。以此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弥补教育过程中的不足,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发展。观察的要点:观察的要点:观察对象的选择:个体活动、小组活动、集体活动;观察内容的确定:教师要知道教些什么、如何教等;找准观察的角度:幼儿兴趣点、学习内容、行为类型、幼儿与环境、同伴的互动情况、幼儿的情绪体验、影响
43、幼儿行为的因素。二、健康教育活动中的观察二、健康教育活动中的观察 (一)意义与内容(一)意义与内容 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幼儿健康领域所提倡的就是“保护幼儿生命,促进幼儿健康”。这一领域主要关注幼儿的身体和心里健康,通过这一领域的发展,幼儿要达到的是以下的目标:1、身体健康,在集体活动中情绪安定、愉快;2、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3、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4、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二)观察列举(二)观察列举 1、体育活动的实况记录 2、幼儿运动素质的等级评定 3、幼儿体育活动的行为核对三、语言教育活动中的观察三
44、、语言教育活动中的观察 (一)意义与内容一)意义与内容 语言能力是在运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不是让幼儿强记大量的词汇,而是要引导幼儿多听、多说、多交流。语言领域要达到以下几个目标:1、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2、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3、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4、喜欢听故事、看图书;5、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二)观察列举(二)观察列举 1、语言能力的实况记录 2、语言能力轶事记录 3、语言表达行为检核四、社会教育活动中的观察四、社会教育活动中的观察 (一)意义和内容(一)意义和内容 社会领域的教育是指以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为目标,以增进幼儿的社会认知、激发他的社会
45、情感、引导社会行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社会领域的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及社会行为技能三方面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领域发展的目标为:1、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2、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3、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4、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5、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二)观察列举(二)观察列举 1、同伴行为互动检核 2、社会行为观察 3、幼儿情绪行为观察五、科学教育活动中的观察五、科学教育活动中的观察 (一)意义与内容(一)意义与内容 这一领域主要关注幼儿与周围自然
46、界的接触,以及如何去探知周围自然界中幼儿能够了解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通过这一领域的发展,幼儿要达到的是以下的目标:1、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2、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3、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4、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5、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二)观察列举(二)观察列举 1、科学学习等级评定 2、科学探究能力行为检核 3、幼儿科学探索活动轶事记录 4、数学认知发展等级评定六、艺术教育活动中的观察六、艺术教育活动中的观察 (一)意义与内容(一)意义与内容
47、 艺术领域包括音乐和美术两部分的内容,它们有着共同的地方,那就是感受美、发现美和表现美。艺术领域的目标有以下三方面:1、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2、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的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3、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二)观察列举(二)观察列举 1、幼儿音乐表现能力评价 2、幼儿美术能力观察评价第四节第四节 幼儿社会交往问题行为的观察幼儿社会交往问题行为的观察 一、幼儿社会退缩行为及观察一、幼儿社会退缩行为及观察 二、幼儿攻击行为及观察二、幼儿攻击行为及观察 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大部分时间都在进行社会交往。成功的社会交往,可以促进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适应能
48、力的发展。同时,儿童也通过社会交往中的问题解决、展现自我等途径,获得自信和自尊。儿童社会交往行为中,主要存在着两种相对而言比较极端的行为,即社会退缩社会退缩和攻击行为。攻击行为。一、幼儿社会退缩行为及观察一、幼儿社会退缩行为及观察 (一)定义:(一)定义:是指在所有的社会性情境中表现出的孤僻行为,包括行为抑制及社会性孤独等。行为抑制行为抑制:幼儿在陌生情景下表现出害怕、谨慎的气质特性,常发生在年龄较小的幼儿。社会性孤独社会性孤独:幼儿由于遭到同伴拒绝而表现出来的独处行为。(二)社会退缩的类型及其行为表现(二)社会退缩的类型及其行为表现 根据社会退缩的主动或被动选择,将其分成3类:主动退缩型:主
49、动退缩型:主动选择回避社会交往活动。具体表现:对社会交往不感兴趣,在与他人共处时,主动选择独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活动中,自得其乐;对事物的兴趣高于对社会交往的兴趣,他人的存在与活动情况并不能引起他们太多的注意。被动退缩型:被动退缩型:退缩行为时被动选择的结果。具体表现:他们有强烈地交往意愿,却因不善交往或不受人欢迎而遭人拒绝,因此被迫选择独处行为。焦虑退缩型:焦虑退缩型:既希望交往又恐惧交往。具体表现:他们关注他人的存在与活动,但是却苦于不知如何开启社会互动而苦闷异常,情绪焦虑,他们不得不选择独处、无所事事,抑或旁观他人的游戏。(三)社会退缩行为对幼儿发展的影响(三)社会退缩行为对幼儿发展的
50、影响 社会退缩行为因其具有稳定性和预测性而备受儿童发展问题研究者的关注。一些研究表明:早期儿童的社会退缩可以预测以后的内隐行为问题,与儿童的消极自我评价、害羞和焦虑相关。社会退缩对儿童的“负面影响”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日益严重,常常伴随着被同伴排斥、孤独、沮丧、消极的自我评价、学业困难等。成年以后,这种儿童更容易遭遇情感的沮丧和低自尊,出现社交问题。综上所述,社会退缩对儿童今后的发展有不利影响。我们应尽早辨识社会退缩儿童,通过观察其行为,了解社会退缩儿童的行为特点,分析成因,帮助其改善社会退缩行为,将社会退缩对儿童发展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二、社会退缩行为幼儿的观察二、社会退缩行为幼儿的观察 1、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