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节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基础第二章1.通过案例分析,掌握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的影响。2.以都江堰水利工程为例,理解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应遵循自然规律。3.掌握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4.结合案例分析,掌握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单以人均收入衡量,世界最富裕的国家通常是瑞士、挪威、卢森堡等。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世界银行宣布世界人均财富排名第一的国家却是澳大利亚(右图)!其人均财富的计算综合考虑了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工业产出、劳动生产率和其他经济活动。自然资源对澳大利亚能够成为世界人均财富的首富有多少贡献?一、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1)自然条件的范围:地理位置、自然要素等。
2、(2)优越的自然条件促进区域发展。(3)自然条件与社会资源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区域发展。(4)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二、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1)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影响区域发展的自然资源种类不同。在农业社会阶段,影响区域发展的主要资源是土地资源;在工业社会阶段,影响区域发展的主要资源是矿产资源。(2)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和种类多少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一种重要能源或关键性矿产资源的发现与开发,会使区域经济发生根本性改变。例如,沙特阿拉伯等波斯湾沿岸国家因盛产石油由贫穷变得非常富裕;图瓦卢等众多小岛国因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极度缺乏而经济很落后;澳大利亚因拥有多种储量丰富的矿产资源,
3、经济发达且大幅度提高了人均财富量。(3)如何开发利用区域内的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关键。过度依赖区域内矿产资源的开发,忽视了其他工业发展,会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使区域经济在一段时期增长乏力。在开发矿产资源的同时,积极开展对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变单一经济为多元化经济,才能保持区域经济持续发展。一、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位置土地气候资源自然条件1.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区域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自然条件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孟加拉国:位于恒河一布拉马普特拉河三角洲,地势低平,水热充足,人口稠密,但却是世界上极不发达的国家之一。日 本:地处西北太平洋,多火山、地震,少平原、耕地,自然条件相
4、对较差,但其依靠社会资源发展成为发达国家。2.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城市是人类生活的基本聚落形式之一,自然条件如地形、气候、矿产等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1)地形的影响 平原是城市建设理想的地形,平坦、开阔、地势稍高的平原,有利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也有利于城市的进一步发展。(2)气候的影响 适度的降水、适中的温度适宜人类生活,因而城市大多建在具有这种气候条件的地区。(3)水的影响 水对城市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可作为重要的交通通道,二是能满足城市生活用水与生产用水的需要。水是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资源。3.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1)当自然条件不适合人类生存时,人类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改
5、造自然条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谋求人地和谐发展。人类遵循自然规律改造自然条件,就能实现人地和谐发展。都江堰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因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2)如果人类活动违背自然规律,虽然在短期内能够获得经济效益,终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美国大平原地区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黑风暴”,最严重的地区一个月内尘暴天数长达25天,主要原因是大面积开垦中部大平原,破坏了草原植被,使土壤极易遭受风蚀。例1 “茶马古道”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
6、古代贸易通道,由于是用于川、滇的茶叶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以马帮运输,故称“茶马古道”。结合下面某同学收集到的一幅“茶马古道”路线图,完成下列问题。(1)指出图乙中聚落遗址分布与河流的关系并解释原因。(2)说明图乙中村落分布的特点和意义。(3)分析图甲所在地区自然条件对古道建设的不利影响。解析:(1)由图可知,聚落遗址分布在河流的凸岸;原因可从凸岸和凹岸部位流水的堆积和侵蚀作用分析。(2)村落沿河分布,原因可从生活取水、农业生产两方面分析。(3)可从建设成本、线路选择、自然灾害等角度分析。答案:(1)分布:河流凸岸处。原因:由于水力的惯性作用,河水不断冲击河流的凹岸,使其不断被侵蚀;而凸岸一
7、侧则流水缓慢,泥沙不断淤积成陆,无洪涝之灾,适宜居住。(2)特点:沿河谷分布。意义:利于取水灌溉;河流沉积,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3)地势起伏大(或山谷相间),地质条件复杂,选线受限制大(或工程量大);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多暴雨、洪水等气象灾害,增加了施工难度。二、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1.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有重要作用,而如何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更是区域发展的关键。在农业社会,土地、水资源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如以河流水为例,农业社会人类主要用以饮用和灌溉。在工业社会,矿产资源对区域发展影响较大。一种重要能源或关键性矿产资源的发现
8、与开发会使区域经济发生根本性改变。不同发展阶段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2.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及开发利用条件等,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具体如下图所示:自然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如下关系:(1)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2)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所利用资源的分布空间从地表到地下,利用程度从单一到综合。(3)不同的历史阶段,各种自然资源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有所不同。如石油能源在当今社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2 有色金属矿物是岩浆在冷却过程中矿物富集形成的。下图所示国家铜矿资源丰富、品
9、质优、埋藏浅、分布广泛。该国大量出口铜矿石,开采铜矿需要用大量水来控制粉尘。铜矿经济给本国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造成了很多问题。据此完成(1)(3)题。(1)该国铜矿资源埋藏浅的主要原因是()A.地表流水侵蚀作用强 B.岩浆侵入接近地表C.地势高,沉积土层薄 D.火山喷发作用强烈(2)与乙区相比,甲区开采铜矿的主要制约因素是()A.地形 B.水资源 C.技术 D.交通(3)出口铜矿石对该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有()有利于扩大就业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减少环境治理的费用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A.B.C.D.解析:(1)根据材料可知,铜矿的形成与岩浆活动有关,该国处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岩浆活动多,
10、岩浆侵入到接近地表处冷却凝结,导致铜矿埋藏浅。故选B。(2)根据经纬度和海陆分布可知,该国位于南美洲太平洋沿岸,与乙区相比,甲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大,气候干旱,多沙漠,水资源成为开采铜矿的主要制约因素。乙区受西风带影响大,降水多,河流多,水源较充足。故选B。(3)出口铜矿石就是出口初级矿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铜矿石出口,铜矿加工环节在国外,不利于国内的就业,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但会减少环境治理的费用。故选C。答案:(1)B(2)B(3)C下图为孟加拉国降水量分布图(a 季为10 月至次年3月,b 季为6 至9 月)。读图,完成1 2 题。1.孟加拉国的降水特征是()A.降水量季节分配
11、不均,6 至9 月略多 B.6 月至9 月为旱季,10 月至次年3 月为雨季C.达卡两季降水量的差值在1 500 毫米以上 D.雨季降水量自西部向东南和东北方向增加2.孟加拉国的降水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A.降水变率大利于作物养分积累 B.雨季降水集中易造成洪涝灾害C.降水量较多适宜发展灌溉农业 D.旱季持续时间长利于作物成熟1.D2.B解析:1.a 季为旱季,b 季为雨季,雨季降水量远大于旱季,A、B 两项错误。达卡旱季降水量为125 175 毫米,雨季降水量为1 250 1 624 毫米,两季降水量的差值小于1 500 毫米,C 项错误。雨季时,孟加拉国的降水量大致自西部向东南和东北方
12、向递增,D 项正确。2.作物养分积累与降水变率大关系不大,A 项错误。灌溉农业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而不是降水量较多的地区,C 项错误。旱季持续时间长易使农作物脱水,进而减产甚至绝收,不利于作物成熟,D 项错误。降水集中易造成洪涝灾害进而影响农业生产,B 项正确。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读下面华北平原地区人类活动分布图,完成3 4 题。3.在采集狩猎阶段、农业社会阶段,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A.平原地区、沿海地区 B.丘陵山地地区、平原地区C.沿海地区、丘陵山地地区 D.沿海地区、油田附近地区4.在工业社会阶段,该区域中成为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分布区的是()A.沿海、城市和
13、矿产地 B.丘陵、山地和平原地区C.水热条件组合好的地区 D.风景优美的地区3.B4.A解析:3.结合图示石器时代活动遗迹的分布判断,在采集狩猎阶段,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丘陵山地地区;结合图示主要农业活动中心的分布判断,在农业社会阶段,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平原地区。故选B。4.资源和交通条件对工业发展十分重要,因此,在工业社会阶段,矿产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组合状况,沿海或海岛的港口地区,有丰富自然资源及有利自然条件的地区,往往成为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分布区。故选A。生物质能是以生物为载体,将太阳能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的一种能量,它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读我国三个省级行政区域生物质能资源状况表
14、,完成5 6 题。5.浙江和江苏的薪柴总量相差很大,主要原因是()A.浙江丘陵多,江苏平原多 B.江苏人口远少于浙江C.浙江的水热条件更好 D.区域面积差异较大6.新疆的生物质能资源远不能满足其需求,其最主要的原因是()A.人口迁入多,矿物能源少 B.气候干旱,植被稀疏C.交通落后,运输不便 D.海拔较高,雪山面积小5.A6.B解析:5.浙江和江苏的薪柴总量相差很大,主要原因是浙江丘陵多,林地多;江苏平原多,耕地多。故选A。6.新疆的生物质能资源远不能满足其需求,其最主要的原因是气候干旱,植被稀疏,B 项正确。新疆矿物能源丰富,A 项错误。交通落后,运输不便不是主要原因,C 项错误。海拔较高,
15、雪山面积小与生物质能不足关系不大,D 项错误。“全球米贵”令粮食安全危机成为世界性难题。为缓解粮食安全危机,不少国家走上了海外屯田之路。日本早就积极开发海外粮库,现在海外屯田的面积已是国内耕地面积的三倍。苏丹由于拥有粮食生产的区位优势,成为一些国家海外屯田的热门目的地。读下面两幅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7 8 题。7.日本积极开展海外屯田的原因不包括()A.人多地少 B.山地多、平原少 C.农村人口比例大 D.经济发达8.下列关于苏丹的叙述,正确的是()A.降水稀少,水资源短缺 B.气温年较差大,有利于农作物养分积累C.光照充足,粮食品质好 D.东部、南部多平原,耕地面积广阔7.C8.C解析:7
16、.本题主要考查日本耕地面积小的原因。日本经济发达,城镇化水平高,农村人口比例小。8.从图中可以看出,苏丹有白尼罗河等河流流经,水资源较为丰富。气温年较差对于农作物养分积累没有明显作用。苏丹东部和南部为多条河流的发源地,地形以丘陵和山地为主。读下面某年日本进口的主要工业原料所占的百分比示意图,完成9 10 题。9.由图可知,日本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是()A.人口稠密,劳动力过剩 B.自然资源缺乏C.岛国,海岸线曲折 D.山区面积广,平原狭小10.日本的工业集中分布在()A.太平洋沿岸和日本海沿岸 B.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C.国土的两端 D.岛屿的内陆地区9.B10.B解析:9.题图反映日本的工
17、业原料进口率极高,即日本本国自然资源缺乏。10.为了便于原料的进口和产品的出口,日本的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下图为太平洋某岛屿略图。读图,完成11 12 题。11.该岛西南部降水丰沛,主要是因为()盛行西北风暖流增湿反气旋活跃地形抬升A.B.C.D.12.最适合在该岛发展()A.畜牧业 B.热带种植园农业 C.商品谷物农业 D.水稻种植业11.D12.A解析:11.根据经纬网及岛屿轮廓可以确定该岛是新西兰的南岛,地势中部高,东西低,终年受中纬西风的影响,西南部地处迎风坡加上地形抬升,降水丰沛。故选D。12.该岛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温夏凉,不适合发展种植业,但温带草原广布,是
18、世界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故选A。下图为美国本土某次“黑风暴”分布图。读图,完成1315 题。13.该“黑风暴”基本上是一种()A.土壤侵蚀 B.土壤盐渍化 C.土地污染 D.土壤酸化14.引起“黑风暴”的根本原因是()A.砍伐森林 B.过度垦殖 C.温室效应 D.灌溉不合理15.下列关于图示“黑风暴”主要发生地区地理环境的描述,正确的是()A.地形落基山区 B.土壤红壤C.植被温带草原 D.土地利用棉产区13.A14.B15.C解析:13.题目中所说的“黑风暴”的实质是沙尘暴,这是当地的疏松土壤被风力侵蚀的结果。故选A。14.沙尘暴的发生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其中人类违背自然规律,在干
19、旱、半干旱地区过度垦殖造成大量疏松沙源存在,是沙尘暴发生的主要原因。故选B。15.图示“黑风暴”发生在美国中央大草原地区,土壤属于黑土。故选C。每一个区域都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读下面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系图,完成1617 题。16.在区域开发早期,制约该区域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包括()A.河网密布 B.雨热同期 C.土质黏重 D.红壤广布17.该地区密集的河网对区域工业化阶段所产生的有利影响主要是()A.提供工业原料 B.提供生活水源C.提供便利的交通运输 D.提供丰富的水产品16.B17.C解析:16.在区域开发早期,生产力水平较低,河网密布、土质黏重、红壤广布成为农业生产的制约因素,雨热同期是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17.河网密布能为工业发展提供便利且廉价的水运条件。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