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知识完全梳理与练习:课外现代文阅读之《议论文阅读》附全解全析.docx

上传人(卖家):cbx170117 文档编号:615095 上传时间:2020-07-0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9.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知识完全梳理与练习:课外现代文阅读之《议论文阅读》附全解全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知识完全梳理与练习:课外现代文阅读之《议论文阅读》附全解全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知识完全梳理与练习:课外现代文阅读之《议论文阅读》附全解全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外现代文阅读之议论文阅读 知识梳理知识梳理 一、议论文的概念一、议论文的概念 议论文就是议论说理的文章,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它主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运 用事实材料、逻辑推理来阐发作者的观点,表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二、议论文的三要素二、议论文的三要素 论点、论据和论证。 (一)、论点(证明什么):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也是文章阐述(一)、论点(证明什么):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也是文章阐述 的中心问题,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的中心问题,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 1、一篇文章的论点有几个?

2、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统帅分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这几个 论点可以是并列的,也可以是递进的,但它们都应该服从全文的中心论点(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 2、论点的特征: 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是明确的判断(包括肯定和否定),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陈述句。 形式上:是一个完整的陈述句。 内容上:具有判断性,能够明确地表示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观点、态度。(包括肯定和否定) 3、如何寻找文章的论点? 从位置上找:如标题、开篇、中间、结尾。文章的论点可以安排在开头,也可以安排在文章的中间或 结尾。有些文章的题目就揭示了论点(议论文的标题不是表明论点就是点明论题,论题只揭

3、示议论的范围, 论点是作者的见解和主张)。即论点可以安排在文章的任何位置。但较多情况是在文章的开头,段落论点 也是如此。 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我们判断一个句子是否就是文章的论点, 还应通读整个文段,看文段的其他句子是否围绕这个语句来写,与这个句子有没有逻辑上的关系。 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找出论题,判断作者对此问题的倾向。 4、论点的呈现方式: 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有时是作者自己的话、有时引用名言表明); 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后,归结出中

4、心论点; 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 归纳、概括式:文中没有现成的表示作者观点、态度的句子,需要我们进行归纳、概括,从中提取出 文章的论点。 (二)、论据(用什么证明):论据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是论点赖以成立的基础,是文章的主(二)、论据(用什么证明):论据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是论点赖以成立的基础,是文章的主 体。体。 1、哪些可作为论据?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大类。 事实:典型事例、史实、统计数字; 道理:一般都是经过验证的真理、名人名言、格言、谚语,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 2、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关系:论据用来支撑或证明论点,当文章

5、只有中心论点时是直接支撑论证中心 论点,当文章有分论点时则可能直接支撑证明中心论点,但更多是在证明分论点后与分论点一起间接支撑 证明中心论点。 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3、论据间的关系:几个论据共同论证一个论点时,要注意其顺序:或时间,或空间,或主次,或数据 的大小。 (三)、论证三)、论证(怎样证明):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怎样证明):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 带。论点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 常见题目:A、文章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例说明其作用。 B、划

6、线句有什么作用? 1 1、 举例论证举例论证:这一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举 (概括事例)的事例,有力地证明了 这一 观点或中心论点(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 力。 2 2、 道理论证道理论证: : 这一段(一句)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通过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或名人逸事、奇闻 趣事),证明 的观点,使论证更具权威性。 3 3 、比喻论证、比喻论证: : 这一段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将比做 , 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 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4 4、对比论证、对比论证: : 这一段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将和加以

7、比较,突出强调(论述)了 的观点。 四、分析文章的论证过程四、分析文章的论证过程 (一) 常见题型 说说本文的论证思路。 说说某段(某几段)的论证过程。 (二) 解题技巧和答题模式: 一般有两种答法 : 先 ( 从正反两方面 ) 举出事例 , 然后得出什么结论 ( 或证明什么观点 )。 首先提出什么观点 , 接着用事例 ( 从正反两方面 ) 进行论证 , 最后得出的结论 ( ( 或说明了或说明了 的道理的道理 ) ) 。 五、议论文的结构五、议论文的结构: (一)形式:提出问题(引论)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解决问题(结论) 1、引论:常见题目:引论部分有

8、什么作用? 1)、直接申明自己的主张和看法,提出中心论点。 2)、交代背景,说明写作的目的和原因。 3)、因事设问,启人思考。 4)、从日常生活现象落笔。 5)、引经据典,说古道今。 2、本论:常见题目:本文的结构怎样?(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1)、并列式。平列中心论点的几个方面,往往有分论点。 2)、递进式。层层深入、步步发展;起承转合、环环相扣。 3)、对比式。正反对比。 4)、综合式。 3、结论:总结、号召、勉励、警示等。 (二)类型: 并列式 总分总式 总分式 分总式 递进式。 五、分析理解议论文开头的作用:五、分析理解议论文开头的作用: ( 一 ) 常见题型 文章开头(列举了的事例,或

9、引用了,有何作用? ( 二 ) 解题技巧与答题模式: 1.开头讲故事 ( 传说 ) : 引出文章的论点或论题;以故事 ( 或的奇闻趣事 ) 作为文章的 事实论据 ; 增强文章趣味性 ,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开头引用格言警句 ( 诗词名句 ) : 这句格言 ( 警句 ) 引出了论证的话题 ; 提出了本文的 论点 ( 或论题 ) ; 作为文章的道理论据,论证了本文的论点; 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3.开头引用诗词名句 : 引出论点或论题 ;以名句中包含的哲理作道理论据,论证了本文的论点; 增添了文学性,提高读者阅读兴趣。 过关训练过关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

10、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递代积累,正是其内在的文化精神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实践表明,有文化自信的民族 才能精神抖擞地走向未来。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树立文化自信? 树立文化自信要以知晓自身的文化家底为基础。中国地大物博,各区域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蕴, 需要我们去认真了解、摸清家底。只有知晓中华文化是如此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我们的文化自信才会更有 底气。 从一定意义上说,现在我们关于中华文化的知识系统,只是建立在已经发现、知晓的文化遗产基础之上 的,还有很多文化遗产未被发现。比如,甲骨文和简帛作为重要文化遗产,虽然已经发现和收集

11、了不少,但还 有埋在地下、尚未被发掘的。现在,我们对思想史的认识主要依据的是历代思想家留存的著作,但民间也留 存。有不少思想史的材料如家规族训,它们呈现了思想史的另外一面,需要深入挖掘。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 文化遗产,也需要我们去深入挖掘。如云南发现的彝族文字的旧抄本董永记,对于研究彝族孝的伦理具 有一定的意义。类似的文化遗产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只有做好文化挖掘工作,中华文化的丰富性 才能得到充分彰显,我们才能更具文化自信。 当下很多地方都非常重视对本地区传统文化的挖掘,出版了不少丛书、全集等。但是,对这些传统文化 的研究还是不够。又如,对于已经发现的甲骨文和简帛,需要对其文字进行深入解

12、读。清华简被发现之后,不 少学者都在持续不断地识读其文字,虽然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还有亠些更难的文字需要识读。可见,树立文 化自信,需要沉下心来研究我们的文化。只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之后,才能更好树立文化自 信。 (摘编自朱万曙让文化自信具有更坚实基础,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先对文化自信进行解说,然后指出文化自信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 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递代积累、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是我国文化自信的底气。 C.目前,对清华简文字的识读已取得很大进展,但其中一些文字还有待破解。 D.本文采用分总结构形式,主体部分通过层层递进方式加以

13、论证,逻辑严密。 2.文章从哪三个方面论述“如何才能真正树立文化自信”?请简要概括。 3.文中第三段举三个例子论述观点,是从哪三个层面来论述的?请简要概括。(3 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谈语言 王 力 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人们进行文学创作、新闻写作和其他一切写作的工具。我们既然爱 好写作,又想在这方面成才,就不能不首先掌握好这个工具,而且要像木匠爱斧锯、画家爱颜料、战士爱武器 那样爱我们赖以进行工作的工具。 许多写文章的人,从中学生到大学教授,从新闻记者到作家,拿起笔来总想我现在是写文章,跟说话不一 样,要把语言装饰得“华丽”一点,把语句表达得“文雅”一点,把文章写得

14、“美妙”一点。于是总想造一些 时髦的句子,东拐西缠多绕一些弯子。实际呢?弄巧成拙,适得其反。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 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 有一篇描写英雄到大海救人的报道说:“他冒着刺骨的寒风,迈着冻僵的双脚跳入了沸腾的大海。”这 是一个很费解又不准确的句子,作者在说话时绝不会这么说,这叫“故作姿态”。 还有篇报道,出现“他冒着七月流火在圩堤上东奔西走”这样的句子。“七月流火”出自诗经,指 夏历七月星辰位置的移动,并不指天气炎热。用“七月流火”形容天气炎热就不对。我们平常说话从不这样 说,可能说“冒着烈火”“顶着烈日”,如果说“我冒着七月流火怎样怎样”肯定要

15、被人大笑一番。 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晚年的作品比他早年的作品好,他晚年的作品更受读者欢迎,我自己就爱看他晚年的 作品。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他早年的作品语句过于修饰、做 作,读起来很绕口,理解就更不容易了。他晚年的作品朴素、自然、平易近人,就很受读者欢迎。这对我们后 人是一种启发。 是不是说口语与书面语没有区别呢?也不是的。文章是有组织的语言,在这一点上,也可以说文章和语言 不一样。我们平常说话的时候,往往不假思考,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有时候语言不连贯,甚至前后矛盾,句子 不合逻辑,不合语法。有的同志在小组会上发言头头是道,娓娓动听,但是人家把他的话记录下来,

16、仔细看一 下,却又会发现毛病百出,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所以,我不反对对口语加工。并且,我一直是主张口语要经 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 报刊上使用的语言更要认真推敲,反复斟酌,不要以讹传讹。报刊上的语言往往要被读者仿效,因而更应 该强调准确性,规范化。否则,会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制造混乱。 比如,我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意见,认为“最好水平”这个说法在口语中运用勉强说得过去,而在 报刊上运用就不对了。“水平”,原意是水的平面,水的平面永远是平的,只有高低之分,没有好坏之分。因 此,说“最好水平”,是违背事理的。但是,至今有些报刊还在使用“最好水平”这个词。 又比如,有的报刊批评某些人对事情采取满不在

17、乎的态度时,习惯用“不以为然”这个词。这也是不对 的。“不以为然”是“不以为如此”或“不以为对”的意思,而不是“满不在乎”的意思。从这里我们再一 次看到了不能随便运用口语。 但是在将口语上升到书面语的时候,一定不能忘了它的目的是什么,出发点是什么,这就是要使读者能 读懂。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要能够被读者领会、理解。否则,这种上升 就失去了意义! 有些话本不符合书面语的要求,不准确,也不规范,但由于说习惯了,改不过来,叫什么“约定俗成”。谁 “约定”的呢?恐怕总是从少数人说错开始,一直不去纠正它,变成“俗成”的吧!所以,不要把“约定俗成” 拿来作语病的挡箭牌,该规

18、范化的,能够规范化的,还是要尽量规范化。 语言应该是发展的,规范的标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可能一劳永逸。 4.通览全文,作者谈论了语言运用问题,重点阐述了哪两个观点? 5. 文章在论述两个观点时都运用了事实论据,试各选一处分析其作用。 6. 对于语言规范化问题,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不要空喊读书 要读书,就应该拿起书来,一字一句地认真读下去,为什么会有空喊的呢? 空喊读书的,可能有几种人:第一种人因为自己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坐不住,安不下心,读不下 去,但是又觉得读书很有必要,于是就成了空喊。第二种人因为有一些误解,以为拿起书来从头到尾读下 去,就会变成

19、读死书,所以还不敢也不肯这么做,于是也变成了空喊。第三种人因为太懒了,不愿意自己 花时间去读书,只希望能找到什么秘诀,不必费很多力气,一下子就能吸收很多知识,所以成天叫喊要读 书,实际上却没有读。 这三种人即使是极少数的,我们也应该耐心地给以帮助,使他们不再空喊,而认真地坐下来读书。 并且对这三种人还要有所区别,采取不同的办法给以帮助。 三种人之中最难办的是懒病太深的人。这怎么办呢?唯一的办法是要促使他痛下决心,勤学苦读。 虽然不必采取什么“以锥刺股”那样的办法,但是,也要有相当的发愤之心,否则是一事无成的。而只要 真的勤学苦读了,那么,有时候才有可能达到“豁然贯通”的境界。唐代大诗人李白“梦

20、笔生花”的故事, 不是全属无稽之谈。古人类似这样的故事还多得很。例如,唐代鲍坚的武陵记一书,还写了这样的一 个故事: “后汉马融勤学。梦见一林,花如锦绣。梦中摘此花食之;及寤,见天下文词,无所不知。时人号为绣囊。” 很明显,马融所以能够变成“绣囊”,并非真的因为他做梦吃了花儿的缘故,而是因为他勤学苦读 的缘故。 听了这个故事,如果不从勤学苦读方面去向马融学习,而光想做梦吃花儿,那又会有什么结果呢! 可是,按照懒人的想法,却很可能不从勤学苦读上着眼。他也许会想到:这真妙啊!古时马融做梦 吃了花儿,醒来就能通晓天下的文词;那么,现在能不能请一位科学家,发明一种神奇的办法,比如用注 射针之类,对人脑

21、进行注射,来代替读书呢?如果能发明这样的方法就太好了。到那时候,打一针或者吃 一服药,就能吸收多少部书;这么一来,只消一个早上就培养成千上万的知识分子和专门人才,岂不妙哉! 当然这只不过是痴人说梦而已,决不会真有人做这样的想法。但我们能从中体会到老老实实的读书 态度的重要性,便有极大的受用。 然而,是不是一字一句从头到尾地读书,又会被批评为读死书呢?决不会的。我们反对读死书主要 是指那种目的不正确的而言,并非说:认真读书都是读死书。要是这样理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有许 多人根本还没有读什么书,完全说不上什么读死书或者读活书的问题。 有的人老爱高谈阔论。什么事也没有做,先要谈论个不休。大家都曾

22、见到,有的成天在订计划,开 书目,请人讲读书方法,在许多场合都很热心地泛论读书的重要性,如此这般耗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结 果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倒不如把耗费的这些宝贵时间,放在老老实实的认真读书上面,也许可以得益不 浅。 至于那种坐不住的人,只要下决心坐下来,很快就能养成习惯。这种人的毛病最轻,最好治。 一句话,读书不要空喊,到处叫嚷毫无用处。你觉得自己最需要什么知识,就赶快到图书馆去找有 关的书籍,如有可能再想法买到这些书籍,抓住一天半天的时间,老老实实地从头到尾地一字一句地耐心 读下去,遇到自己有用的重要材料就用本子记下来。这样做,从自己最需要的地方下手,兴趣很快也会培 养起来,日积月累,

23、就能读好多书,掌握好多知识。舍此以外,别无路子可走。 7.请用简洁的语言提炼文章的中心论点。 8.第五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样的作用? 9.第九段划线句子中“这样”指代什么?为什么说这样的理解大错特错? 10.文章中“梦笔生花”“后汉马融勤学”的故事,对你的学习有哪些启发?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有趣的人不苟且 孟祥夫 生活中,要是听说某某是个有趣的人,让人不免心驰神往,想要结识一番。有趣,和枯燥、乏味人相 对,是一个人身上闪闪发光的品质,是平淡生活里的“调味剂”。说一个人有趣,是很高的评价。正所谓,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那么,何为有趣?明人袁宏道说:“世

24、人所难得者唯趣。 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 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对“什么是趣”,古今中外,尚无定论,只能见仁见智。在 文人墨客笔下,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景物有天趣。趣者,存乎一心,大凡让人心生快意、心旷神怡 的,都莫不有趣。 有趣的人,对生活抱有大爱。有时,即便身处逆境,他们也能过得兴致盎然;即便眼前满是苟且,他 们也总能找到诗和远方。苏轼就是个十足有趣的人。被贬官后,他没有愁肠百结,而是发现了生活的真和 趣。在黄州,他把“价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的猪肉,做成了色、香、味俱全的“东坡 肉”,并撰文猪肉颂,讲述烧制心得。除了“东坡肉”,还有

25、“东坡肘子”“东坡鱼”“东坡饼”, 都轰动一时,流传甚广。生活拮据,苏轼辟地耕种,以此为乐,写出东坡八首雨后行菜圃等诗,怡 然自得之情,跃然纸上。 有趣的人,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因为万般好奇,凡事都想探个究竟、弄个明白,自然就能找到常人 一般难以发现的趣和乐。清人沈复在浮生六记中写道:“余忆童稚时,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 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他笔下的文字也是妙趣横生,比如,“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 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如此趣味盎然的文字,若非有趣之人,肯定抓耳

26、挠腮、冥思苦想也写不 出来。 有趣的人,深藏大智慧。要从平淡的日子中咂摸出趣味,离不开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对人情世故的 深刻洞悉,对知识阅历的深厚积淀。鲁迅先生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鲁迅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针砭时弊,入木三分。而鲁迅本人,却幽默、有趣得很。一次,友人给鲁迅捎来一些 柿霜糖,“吃起来又凉又细腻”。有药用效果,他本想留着以后吃。谁料,“夜间,又将藏着的柿霜糖吃 了一大半,因为我忽而又以为嘴角上生疮的时候究竟不很多,还不如现在趁新鲜吃一点。不料一吃,又吃 了一大半。”读到此处,让人忍俊不禁,掩卷而笑。 有趣的人,不仅自己收获快乐,也是别人的“开心果”。而人一

27、旦无趣,就不免面目可憎,让人避 之不及。现在,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平日以“斗图”为乐,从各类小游戏、小程序中寻求快意, 而一旦合上电脑、锁住手机,往往双眼发胀,大脑茫然,趣味尽失。这样的趣,终非真趣。不妨学学前人, 多发现、挖掘生活的趣味,多吸收、汲取方方面面的知识,让自己有趣,让生活有味。 梁启超说:“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我以为凡人必须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若哭 丧着脸挨过几十年,那么,生活便成沙漠,要他何用。”所以,不如行动起来,从明天起,做一个有趣的人。 1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要做一个有趣的人。 B.“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是对一个人很

28、高的评价。 C.“开心果”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阐述了“ 有趣的人”不仅自己生活快乐,而且能够给别 人带来快乐的观点。语言轻松活泼,具有趣味性。 D.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平日以“斗图”为乐,从各类小游戏、小程序中寻求快意,这样的趣 也是真趣。 12.下列事例与本文“做一个有趣的人”含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钱钟书行事如顽童,经常在他女儿睡着时,用墨笔在她脸上画胡子,在肚皮上画鬼脸,给女儿起各种 形象的绰号来戏弄她。即使生活清苦,但这个有趣的爸爸却让他的女儿从小就知晓了乐观与探索的可贵。 B.有一次,苏格拉底在街上行走,有人用棍子打他的背,但很快的,他又若无其事的站起来。目睹整个

29、 经过的旁人问他:“你挨打,为什么不还手?”苏格拉底微笑地回答:“当一只发野性的驴踢你时,你会还它 一脚吗?” C.秦惠王有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公子疾。他为人幽默风趣,但美中不足的是,他脖子下面因病长了一个 大肿瘤,被时人戏称为“ 智囊”,意思是他的智慧都在这大囊里。他自己对有这个大肿瘤不自卑,对别人 的戏称也不介意。 D.唐代名相房玄龄,未做官时,有一次患重病,对他太太卢氏说:“我若病死,你不要守寡,要再嫁。” 卢氏到房内,挖出一只眼睛以示终身不改节。后来房玄龄病愈,一直升到宰相高位,始终对夫人极为尊敬。 13.本文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4.作者认为怎样才能过“不苟且”的生

30、活?结合全文简要回容。 过关训练(解析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递代积累,正是其内在的文化精神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实践表明,有文化自信的民族 才能精神抖擞地走向未来。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树立文化自信? 树立文化自信要以知晓自身的文化家底为基础。中国地大物博,各区域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蕴, 需要我们去认真了解、摸清家底。只有知晓中华文化是如此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我们的文化自信才会更有 底气。 从一定意义上说,现在我们关于中华文化的知识系统,只是建立在已经发现、知晓的文

31、化遗产基础之上 的,还有很多文化遗产未被发现。比如,甲骨文和简帛作为重要文化遗产,虽然已经发现和收集了不少,但还 有埋在地下、尚未被发掘的。现在,我们对思想史的认识主要依据的是历代思想家留存的著作,但民间也留 存。有不少思想史的材料如家规族训,它们呈现了思想史的另外一面,需要深入挖掘。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 文化遗产,也需要我们去深入挖掘。如云南发现的彝族文字的旧抄本董永记,对于研究彝族孝的伦理具 有一定的意义。类似的文化遗产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只有做好文化挖掘工作,中华文化的丰富性 才能得到充分彰显,我们才能更具文化自信。 当下很多地方都非常重视对本地区传统文化的挖掘,出版了不少丛书、全

32、集等。但是,对这些传统文化 的研究还是不够。又如,对于已经发现的甲骨文和简帛,需要对其文字进行深入解读。清华简被发现之后,不 少学者都在持续不断地识读其文字,虽然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还有亠些更难的文字需要识读。可见,树立文 化自信,需要沉下心来研究我们的文化。只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之后,才能更好树立文化自 信。 (摘编自朱万曙让文化自信具有更坚实基础,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先对文化自信进行解说,然后指出文化自信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 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递代积累、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是我国文化自信的底气。 C.目前,对清华简文字的识

33、读已取得很大进展,但其中一些文字还有待破解。 D.本文采用分总结构形式,主体部分通过层层递进方式加以论证,逻辑严密。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文章第一段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 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而后文正是在分析第一段结尾“如何才能真正树立文化自信?”这一问题。 由此可得知,本文采用总分的结构形式。所以 D 项错。 2.文章从哪三个方面论述“如何才能真正树立文化自信”?请简要概括。 【答案】要知晓文化家底;要挖掘文化遗产;要深入研究文化。说明: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 文章第二段中 “树立文化自信要以知晓

34、自身的文化家底为基础。 ” 由此可知,树立文化自信要知晓文化家底;第三段“现在我们关于中华文化的知识系统,只是建立在已经发 现、知晓的文化遗产基础之上的,还有很多文化遗产未被发现。”“有不少思想史的材料如家规族训,它们 呈现了思想史的另外一面,需要深入挖掘”三处综合可知真正树立文化自信的方法。 3.文中第三段举三个例子论述观点,是从哪三个层面来论述的?请简要概括。(3 分) 【答案】重要文化遗产;民间文化遗产;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归纳。文章第一个例子“甲骨文和简帛作为重要文化遗产,虽然已经发 现和收集了不少,但还有埋在地下、尚未被发掘的。”由此可知,这是从重要文

35、化遗产方面来论述的;第二个 例子“我们对思想史的认识主要依据的是历代思想家留存的著作,但民间也留存。”可见要挖掘文化遗产; 第三个例子“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也需要我们去深入挖掘。”可知是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谈语言 王 力 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人们进行文学创作、新闻写作和其他一切写作的工具。我们既然爱 好写作,又想在这方面成才,就不能不首先掌握好这个工具,而且要像木匠爱斧锯、画家爱颜料、战士爱武器 那样爱我们赖以进行工作的工具。 许多写文章的人,从中学生到大学教授,从新闻记者到作家,拿起笔来总想我现在是写文章,跟说话不一 样,要把语言装饰得“华丽”

36、一点,把语句表达得“文雅”一点,把文章写得“美妙”一点。于是总想造一些 时髦的句子,东拐西缠多绕一些弯子。实际呢?弄巧成拙,适得其反。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 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 有一篇描写英雄到大海救人的报道说:“他冒着刺骨的寒风,迈着冻僵的双脚跳入了沸腾的大海。”这 是一个很费解又不准确的句子,作者在说话时绝不会这么说,这叫“故作姿态”。 还有篇报道,出现“他冒着七月流火在圩堤上东奔西走”这样的句子。“七月流火”出自诗经,指 夏历七月星辰位置的移动,并不指天气炎热。用“七月流火”形容天气炎热就不对。我们平常说话从不这样 说,可能说“冒着烈火”“顶着烈日

37、”,如果说“我冒着七月流火怎样怎样”肯定要被人大笑一番。 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晚年的作品比他早年的作品好,他晚年的作品更受读者欢迎,我自己就爱看他晚年的 作品。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他早年的作品语句过于修饰、做 作,读起来很绕口,理解就更不容易了。他晚年的作品朴素、自然、平易近人,就很受读者欢迎。这对我们后 人是一种启发。 是不是说口语与书面语没有区别呢?也不是的。文章是有组织的语言,在这一点上,也可以说文章和语言 不一样。我们平常说话的时候,往往不假思考,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有时候语言不连贯,甚至前后矛盾,句子 不合逻辑,不合语法。有的同志在小组会上发言头头

38、是道,娓娓动听,但是人家把他的话记录下来,仔细看一 下,却又会发现毛病百出,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所以,我不反对对口语加工。并且,我一直是主张口语要经 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 报刊上使用的语言更要认真推敲,反复斟酌,不要以讹传讹。报刊上的语言往往要被读者仿效,因而更应 该强调准确性,规范化。否则,会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制造混乱。 比如,我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意见,认为“最好水平”这个说法在口语中运用勉强说得过去,而在 报刊上运用就不对了。“水平”,原意是水的平面,水的平面永远是平的,只有高低之分,没有好坏之分。因 此,说“最好水平”,是违背事理的。但是,至今有些报刊还在使用“最好水平”这个词。

39、又比如,有的报刊批评某些人对事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时,习惯用“不以为然”这个词。这也是不对 的。“不以为然”是“不以为如此”或“不以为对”的意思,而不是“满不在乎”的意思。从这里我们再一 次看到了不能随便运用口语。 但是在将口语上升到书面语的时候,一定不能忘了它的目的是什么,出发点是什么,这就是要使读者能 读懂。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要能够被读者领会、理解。否则,这种上升 就失去了意义! 有些话本不符合书面语的要求,不准确,也不规范,但由于说习惯了,改不过来,叫什么“约定俗成”。谁 “约定”的呢?恐怕总是从少数人说错开始,一直不去纠正它,变成“俗成”的吧!所以,不

40、要把“约定俗成” 拿来作语病的挡箭牌,该规范化的,能够规范化的,还是要尽量规范化。 语言应该是发展的,规范的标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可能一劳永逸。 4.通览全文,作者谈论了语言运用问题,重点阐述了哪两个观点? 【答案】(1)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2)口语要经过加 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论点的能力。论点是作者在文章里发表的观点或看法、对事物的态度。本文的论题 是“语言”,对这个论题所持的看法就是文章的论点。前五段,主要阐明“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 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的看法。后七段,主要阐述“口语要经过

41、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 这个论点。 7. 文章在论述两个观点时都运用了事实论据,试各选一处分析其作用。 【答案】(1)文章在论述第一个论点时,运用了报道中使用“七月流火”的例子,具体论证论点,增强了说服 力。 (2)文章在论述第二个论点时,使用了报刊使用“最好水平”的事例,具体论证论点,增强了说服力。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举例论证这一论证方法的作用的能力。文章在论证两个分论点时。都使用了举例论 证的方法,所举的事实论据也不止一个,我们答题时可以选择一个来分析,按照“文章在论述第 个 论点时,运用了 的例子,具体论证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8. 对于语言规范化问题,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42、【答案】从三个方面,一是写文章要有读者意识,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二是不要把“约定俗成” 拿来作语病的挡箭牌,要尽量规范化。三是规范的标准要适应语言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提炼重点内容的能力。阅读全文,先找到答案的大致位置,再加以概括,简要表述。 第 10 段“在将口语上升到书面语的时候,一定不能忘了它的目的是什么,出发点是什么,这就是要使读者能 读懂。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要能够被读者领会、理解”,主要意思是“写 文章要有读者意识,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第 11 段主要意思是不能用“约定俗成”反对规范 化。第 12 段“语言应该是发

43、展的,规范的标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可能一劳永逸”,意思是“规范的标准 要适应语言的发展”。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不要空喊读书 要读书,就应该拿起书来,一字一句地认真读下去,为什么会有空喊的呢? 空喊读书的,可能有几种人:第一种人因为自己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坐不住,安不下心,读不下 去,但是又觉得读书很有必要,于是就成了空喊。第二种人因为有一些误解,以为拿起书来从头到尾读下 去,就会变成读死书,所以还不敢也不肯这么做,于是也变成了空喊。第三种人因为太懒了,不愿意自己 花时间去读书,只希望能找到什么秘诀,不必费很多力气,一下子就能吸收很多知识,所以成天叫喊要读 书,实际上却没有读。

44、这三种人即使是极少数的,我们也应该耐心地给以帮助,使他们不再空喊,而认真地坐下来读书。 并且对这三种人还要有所区别,采取不同的办法给以帮助。 三种人之中最难办的是懒病太深的人。这怎么办呢?唯一的办法是要促使他痛下决心,勤学苦读。 虽然不必采取什么“以锥刺股”那样的办法,但是,也要有相当的发愤之心,否则是一事无成的。而只要 真的勤学苦读了,那么,有时候才有可能达到“豁然贯通”的境界。唐代大诗人李白“梦笔生花”的故事, 不是全属无稽之谈。古人类似这样的故事还多得很。例如,唐代鲍坚的武陵记一书,还写了这样的一 个故事: “后汉马融勤学。梦见一林,花如锦绣。梦中摘此花食之;及寤,见天下文词,无所不知。

45、时人号为绣囊。” 很明显,马融所以能够变成“绣囊”,并非真的因为他做梦吃了花儿的缘故,而是因为他勤学苦读 的缘故。 听了这个故事,如果不从勤学苦读方面去向马融学习,而光想做梦吃花儿,那又会有什么结果呢! 可是,按照懒人的想法,却很可能不从勤学苦读上着眼。他也许会想到:这真妙啊!古时马融做梦 吃了花儿,醒来就能通晓天下的文词;那么,现在能不能请一位科学家,发明一种神奇的办法,比如用注 射针之类,对人脑进行注射,来代替读书呢?如果能发明这样的方法就太好了。到那时候,打一针或者吃 一服药,就能吸收多少部书;这么一来,只消一个早上就培养成千上万的知识分子和专门人才,岂不妙哉! 当然这只不过是痴人说梦而

46、已,决不会真有人做这样的想法。但我们能从中体会到老老实实的读书 态度的重要性,便有极大的受用。 然而,是不是一字一句从头到尾地读书,又会被批评为读死书呢?决不会的。我们反对读死书主要 是指那种目的不正确的而言,并非说:认真读书都是读死书。要是这样理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有许 多人根本还没有读什么书,完全说不上什么读死书或者读活书的问题。 有的人老爱高谈阔论。什么事也没有做,先要谈论个不休。大家都曾见到,有的成天在订计划,开 书目,请人讲读书方法,在许多场合都很热心地泛论读书的重要性,如此这般耗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结 果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倒不如把耗费的这些宝贵时间,放在老老实实的认真读书上面

47、,也许可以得益不 浅。 至于那种坐不住的人,只要下决心坐下来,很快就能养成习惯。这种人的毛病最轻,最好治。 一句话,读书不要空喊,到处叫嚷毫无用处。你觉得自己最需要什么知识,就赶快到图书馆去找有 关的书籍,如有可能再想法买到这些书籍,抓住一天半天的时间,老老实实地从头到尾地一字一句地耐心 读下去,遇到自己有用的重要材料就用本子记下来。这样做,从自己最需要的地方下手,兴趣很快也会培 养起来,日积月累,就能读好多书,掌握好多知识。舍此以外,别无路子可走。 7.请用简洁的语言提炼文章的中心论点。 【答案】要读书,就应该拿起书来认真读下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论点的提炼和概括。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

48、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一般是 文章的标题,或出现在文章的首尾段,也有的需要自己来概括。 本文的标题给出了议论的话题,文章围绕着“空喊读书”这一错误的读书现象展开,作者在开篇第一段摆 出了自己的观点,“要读书,就应该拿起书来,一字一句地认真读下去”。 8.第五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样的作用? 【答案】比喻论证;将读书有所成的马融比作“绣囊”,论证了只有勤学苦读才能达到豁然贯通的境界的 观点,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论证方法的判断与作用分析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辨别论证方法,然后根据各种论 证方法的答题格式,具体分析,进行解答。 本段中将马融比作“绣囊”,运用的是比喻论证,

49、来证明上段提出的问题,即:只有勤学苦读,才能达到 豁然贯通的境界。 9.第九段划线句子中“这样”指代什么?为什么说这样的理解大错特错? 【答案】一字一句从头到尾地读书,会被批评为读死书因为反对读死书指的是读书目的不正确,并 不是说认真读书就是读死书。 【解析】本题考查代词指代对象及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第一问,代词指代对象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一 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 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这”代指的一般是上文,“那”是代 指下文内容。结合前文内容的理解,可以看出,“这样”指的就是本段开头提出的“一字一句从头到尾地 读书,会被批评为读死书”。 第二问在读懂本段内容的情况下,可以发现原因在文中作者也分析了,是因为“我们反对读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语文 > (统编)部编版 > 八年级下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知识完全梳理与练习:课外现代文阅读之《议论文阅读》附全解全析.docx)为本站会员(cbx170117)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