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聆听卢沟谣聆听卢沟谣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 4/4 拍的强弱规律,区分齐唱与合 唱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视频、聆听、演唱和创编等环 节,感受歌曲旋律进行的特点,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体会 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聆听歌曲,了解卢沟桥事 变,传承民族精神,挖掘爱国主义情怀,珍惜现在来之不易 的幸福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历史背景。 2.教学难点:并随音乐学唱歌曲,能够唱得悠扬流畅。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平板、电子琴。 四、教学过程 1.师生问好 2.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喜欢) 师:今天老师给
2、大家带来一段历史故事,请同学们观看 视频。(播放七七事变视频) 2 师:刚刚这段视频讲述的是什么历史故事啊?(七七事 变也叫卢沟桥事变)在视频当中出现了一个什么桥?(卢沟 桥) 师:“卢沟桥”位于北京市西南方向的永定河上,是一 座古老的石造多拱桥,作曲家在这里创作了一首歌曲,它的 名字叫卢沟谣,这首歌曲是“唱响中国”入围 36 首歌 曲中唯一一首写给孩子们的歌,现在我们就来欣赏这首歌曲 吧! 3.新课 (观看卢沟谣演唱视频) 师:听完歌曲之后你有什么感觉呢?哪位同学能跟大家 分享一下? 师:这首歌曲是几拍子的?(4/4 拍)它的强弱规律是 什么?强(拍手)弱(拍桌子)次强(拍手)弱(拍桌子)
3、师:这首歌曲跟我们之前学过的歌曲有没有不一样的地 方?(有独白)这首歌曲前边是在读童谣,后边在唱童谣。 读童谣也是有要求的,读音位置要高,注意童谣的节奏,字 要读清楚。你们想试试吗? 读童谣:领读、齐读、跟伴奏读。 聆听第一段: 师:这段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齐唱、合唱)什么 是齐唱什么又是合唱呢?在你的脑海里你怎样理解齐唱和 3 合唱?(师总结:齐唱是两个以上的演唱者,按统一旋律同 时演唱歌曲;合唱是有两组或两组以上的歌唱者,同时演唱 两个或两个以上声部歌曲。) 师:下面老师给大家演唱一遍第一段,大家带着两个问 题仔细感受,这段歌曲齐唱部分歌曲旋律有什么特点?合唱 部分与齐唱部分的旋律比较
4、,你觉得音乐情绪有什么变化? 师弹唱第一段。 师:这段歌曲齐唱部分歌曲旋律有什么特点?(平稳、 优美起伏、 旋律自然流畅) 合唱部分与齐唱部分的旋律比较, 你觉得音乐情绪有什么变化?(合唱部分音区变高,节奏舒 展,力度增强,情绪更昂。) 再次聆听歌曲第一段,轻声跟唱并作律动动作。 聆听第二段: 师:通过对歌曲第一段的聆听我们已经对歌曲旋律很熟 悉了,下面我们来一起感受一下第二段,相信大家能直接跟 唱下来,我们试试! 师:谁能跟大家分享一下第二段歌词给你一种什么样的 感受?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畅所欲言) 3.创编 师:下面我们再来听一遍第二段,同学们分成小组为第 二段创编舞蹈动作,老师相信
5、你们能行! 再次聆听第二段,找同学逐句示范自己小组创编的动 4 作,把动作连起来全班一起跳一跳。 4.小知识复习 前倚音、反复记号、反复跳跃记号、渐强记号。 师:请同学们起立,我们一起跟着音乐一起演唱并表演 整首歌曲,注意读童谣时的节奏,唱童谣时感情。 5.结束句 师:通过学习这首卢沟谣,你有什么收获呢?(学 生畅所欲言) 师: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希望同学们珍惜现在美 好的生活,努力学习,热爱和平,热爱祖国!由于时间的关 系这节课就要接近尾声了,请同学们伴随着音乐有序的离开 教室! 6.教学反思 卢沟谣是选自人音版三年级下册课本第一课的歌 曲,在当今时代,创作歌曲不少,但是写给孩子的歌不多
6、, 激动听又具有历史意义的歌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我选择了 卢沟谣这首歌,来作为教学歌曲。 这首歌曲无论从歌词还是旋律来说,都让人倍感清新流 畅。卢沟谣只有八句话,没有豪言壮语和空洞的口号, 而是用简单、清新、贴切的语言,呈现卢沟桥地区的千年历 史画卷。卢沟谣是“唱响中国”入围的 36 首歌曲中唯 一一首写给孩子们唱的歌,他以中国历史文化为创作背景, 5 用孩子的视角将卢沟桥见证的民族兴衰与永定河畔的自然 美景巧妙地融合起来,以极富画面感地语言将人们带入了过 往的历史中。歌曲以朗朗上口的童谣形式表达,即大气深邃 又空灵婉转,抒发出一种发自肺腑的爱国情怀。 在教学中,通过聆听、跟唱、创编这首歌,正
7、确把握歌 曲的情绪。了解卢沟桥事变,传承民族精神,挖掘爱国主义 情怀, 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掌握歌曲中的装饰音、 反复记号、 渐强记号等, 并完成而充分的聆听表演音乐作品, 在音乐体验与感受中,享受音乐审美过程的愉悦,理解音乐 的精神内涵。教学中要求同学们,要感悟卢沟桥代表的中国 精神,体验中国文明五千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代代的中国 人,坚韧不屈,奋勇前进。在课堂中引用视频,使学生多感 官体验,感受卢沟桥事变,从而激发爱国情感。 在教学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例如:在教学中学生的积 极主动性较弱,在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得以实现,教 师操作过多以及教学环节的紧密型都还有待提高。在今后的 工作中,我将不断的学习新方法、新知识,不断的向优秀教 师学习好的教学方法,与学生们共同探讨、共同学习、共同 进步,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和教学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