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桦林好地方教学设计白桦林好地方教学设计 授课人: 课型:综合课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简短、流畅的加拿大民歌。歌词和曲调的有机配合,即刻在人 们眼前展现出一幅美丽的图画,水、山、森林、湖泊这些美丽的自然景色令 人心旷神怡,使人仿佛置身于迷人的大自然风光之中。全曲由“6 1 2 3 5”五 个音组成,歌曲为自然小调式,旋律围绕着小调的主三和弦“6 1 3”三个音加 以发展。音程以跳进为主,使得曲调稳定中略带欢快和活泼的情绪表现。曲 中有两处用切分音节奏加强了对比。最后的衬词“蓬得得蓬蓬”模拟了鼓的敲 击,别具特色。乐曲结束时两次在主音“6”上拉长节拍,好像一队在这里郊游 的少年儿童在鼓声伴随下走向
2、山林之中,充满童趣,抒发了人们对大自然的 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目标 1.通过多声部的节奏声势活动掌握歌曲中的基本节奏,体验节奏的律动 感。 2.在歌曲学唱中提高对乐句、音高、节奏的听辨能力,了解歌曲的小调 式、拍知识,准确演唱歌曲。 3.体验、 理解歌曲表现的美好意境和所表达的对家乡喜爱、 赞美的感情, 用优美、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并通过为歌曲加入多声部的乐器伴奏提高歌 曲表现力。 教学重点: 在节奏声势活动、听辨、演唱和多声部合奏中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感 受其中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 教学难点: 1.多声部的节奏声势及给歌曲配多声部乐器伴奏。 2.演唱中结束句最后三个音“6 1 6”
3、时值的准确掌握。 教学用具: 鼓(非洲鼓或铃鼓) 、三角铁、碰铃、沙捶、响板等,钢琴、音响资料 及相关设备等。 教学过程: 一、节奏游戏导入 1.教师拍手,学生模仿,从简单节奏开始逐步导入歌曲的节奏: 4/4 X X -X I X X- X I X XX X X I XX X X- II 练习提示:教师在练习时逐渐加快速度,同时有意识地拍出节奏的强弱 特点及力度的变化,提示学生在模仿中也要表现出节奏的强弱特点和力度变 化。 2.在拍节奏的基础上进行三拍子和四拍子的声势练习: 3.在学生能熟练拍好这两种节奏的基础上,教师演奏歌曲,让学生尝试 选用哪种节奏声势比较符合歌曲的节拍。 4.随歌曲练习节
4、奏声势。基础好的班级,教师也可以把歌曲改编成三拍 子,然后让学生选择用三拍子的声势来随歌曲练习。 5.两种节拍混合练习,当听到节拍变化的时候,节奏、力度等也要随之 改变。 设计意图:声势是奥尔夫教学法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这样的节奏组合练 习有助于学生节奏感的培养以及身体协调性的发展。该环节设计了歌曲中 “X XX X X”的节奏声势,旨在让学生初步感受这一节奏的特点,同时通过 变换节拍的练习,训练学生对节拍的敏锐感知和反应的能力。 二、歌曲的多声部节奏声势练习 1.出示节奏“”,指导学生按节奏念歌词。然后将学生分组,一组做该节 奏的声势, 其他组在教师指导下, 采用一组一组叠加的办法加入各自的声
5、势: 2.学生反复练习,稳定、熟练后,教师边打鼓边范唱歌曲进入。 3.反复练习让学生熟悉歌曲。 三、学唱歌曲 1.导入歌曲名称白桦林好地方 ,听录音范唱,要求听出: (1)歌曲一共有几句?边听边用手指表示出来。 (2)哪几句旋律音比较高?哪几句比较低? (3)歌曲中有没有相同或相似的乐句? 2.简短讨论、交流后,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用图形谱画出歌曲的 结构: 设计意图:通常情况下我们在聆听歌曲范唱的时候更多的是让学生关注 歌曲的情绪、歌词内容等,并在讨论“情绪是怎样的”、“歌曲演唱的内容是什 么”等问题上花费太多的时间,事实上这样的讨论意义不大。因此,我们可 以把注意力转向音乐,引导学生在
6、聆听时关注音乐要素、音乐的特点上来。 此处的问题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在聆听中关注乐句、音高、旋律的变化与重复 等。 图形谱也是我们课堂上常用的方法,但我们平时看到的更多是用图画来 表现歌词内容,而很少将图和音乐要素联系起来。这里采用的图形谱既表现 了歌曲的内容(山、湖) ,又融合了歌曲的结构、旋律的高低、旋律的重复 与变化等多种要素,帮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感受这些音乐要素的特点,有助 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 3.学唱歌谱: (1)出示歌谱,教师在钢琴上弹奏歌曲的旋律,要求学生聆听并把歌 曲中出现的音按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出来。 (2)用柯尔文手势指导学生唱准“6 1 2 3 5 6”。 (3)找一找歌
7、曲开头和结尾的音是什么?(都是 6) (4)学唱第一句旋律,了解拍知识。教师出示谱例: a.指导学生唱一唱,说说这两条旋律区别在哪里。 (引导学生关注节拍 的不同) b.复习四拍子的拍号知识,按四拍子的强弱规律唱一唱。 c.教师介绍: 拍是以二分音符为一拍, 每小节是两拍, 强弱规律是“一强、 一弱”,然后指导学生按二拍子的强弱规律唱一唱曲调。 (5)完整地跟琴唱会歌谱,重点指导学生唱准结束句“6 1 6 ”的时值。 设计意图:找一找歌曲中出现的音,把它们从低到高排列起来;找到歌 曲的开始音和结束音,这些活动都是让学生感受歌曲的调式。虽然此处没有 学习小调的知识要求,但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感
8、受到小调的一些特点, 也为本课后面“编创与活动”中选择结束音的练习做了铺垫。此外,通过比较 让学生区别拍和拍在强弱规律上的不同特点,是为了让学生在演唱中更好地 表现出歌曲的特点。 4.学唱歌词: (1)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并想象歌词表现了怎样的一幅美景? (2)让学生带着对家乡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演唱歌曲,并通过力度 变化来表现歌曲的意境。 (歌曲开始用“”表达对家乡的赞美和喜爱,在最后 7 小节用“”作渐弱处理,表现渐渐远去的脚步声)在演唱过程中,教师用 手势和表情调整学生的音准、力度和情绪表达。 四、为歌曲加入多声部乐器伴奏,提高歌曲表现力 1.游戏:用固定“幸运数字”为歌曲伴奏
9、 让学生用老师发放的打击乐器,在自己的幸运数字时打奏一声。可以增 加为两个三个幸运数字; 2.在学生随着打击乐器伴奏反复演唱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把前面练 习的多声部声势转化为不同的打击乐器合奏; 3.歌唱和乐队合作表演,教师指挥或者加入竖笛、口风琴等与学生一起 合奏。 4.完整表现歌曲。 设计意图:由于前面已经有了多声部声势的基础,在这个环节让学生把 声势转化为打击乐器,同时加入简单的打击伴奏可以大大丰富歌曲的表现 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互相倾听和歌曲表现能力。在 用低音木琴伴奏时,要遵循简单、合理的原则,不要太复杂,以便小学生能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迅速掌握并进行表演。 五、编创歌词 每人(或小组合作)编创赞美自己家乡的歌词,唱一唱。 (此环节视课 堂教学时间,可作为课外拓展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