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汇总.pdf

上传人(卖家):四川三人行教育 文档编号:616259 上传时间:2020-07-05 格式:PDF 页数:34 大小:1.0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汇总.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汇总.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汇总.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汇总.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初中数学初中数学知识知识归纳总结(打印版)归纳总结(打印版) 目目录录 七年级数学(上)知识点七年级数学(上)知识点0 第一章 有理数0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2 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3 第四章 图形的认识初步4 七年级数学(下)知识点七年级数学(下)知识点5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 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7 第七章三角形7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10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11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11 八年级数学(上)知识点八年级数学(上)知识点12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12 第十二章轴对称13 第十三章实数14 第十四章一次函数15 第十五章整式的乘除与分解因式15 八年级数学(下)知识点八

2、年级数学(下)知识点17 第十六章分式17 第十七章反比例函数18 第十八章勾股定理19 第十九章四边形19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21 九年级数学(上)知识点九年级数学(上)知识点22 第二十一章二次根式22 第二十二章一元二次根式23 第二十三章旋转24 第二十四章圆25 第二十五章概率26 九年级数学(下)知识点九年级数学(下)知识点28 第二十六章二次函数28 第二十七章相似30 第二十八章锐角三角函数31 第二十九章投影与视图32 第 0 页 共 34 页 七年级数学(上)知识点七年级数学(上)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主要包含了有理数、整式的加减、一元一次方程、图形的认识初步 四个章

3、节的内容. 第一章第一章 有理数有理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有理数: (1)凡能写成)0pq, p( p q 为整数且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 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注意:0 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 不一定是负数,+a 也不一定是正数;不是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 负分数 负整数 负有理数 零 正分数 正整数 正有理数 有理数 负分数 正分数 分数 负整数 零 正整数 整数 有理数 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3相反数: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 的相反数还是

4、 0; (2)相反数的和为 0 a+b=0 a、b 互为相反数. 4.绝对值: (1)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0 的绝对值是 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注意:绝对值 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2) 绝对值可表示为: )0a (a )0a (0 )0a (a a或 )0a (a )0a (a a;绝对值的问题经常分类讨 论; 5.有理数比大小: (1)正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大; (2)正数永远比 0 大,负数永远 比 0 小; (3)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4)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5)数轴上 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6)大数-小数 0,小数

5、-大数 0. 第 1 页 共 34 页 6.互为倒数: 乘积为 1 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注意: 0 没有倒数; 若 a0, 那么a的倒数是 a 1 ; 若 ab=1 a、b 互为倒数;若 ab=-1 a、b 互为负倒数. 7.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一个数与 0 相加,仍得这个数. 8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1)加法的交换律:a+b=b+a ; (2)加法的结合律: (a+b)+c=a+(b+c). 9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 a-b=

6、a+(-b). 10 有理数乘法法则: (1)两数相乘,同号为正,异号为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2)任何数同零相乘都得零; (3)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式为零,积为零;各个因式都不为零,积的符号由负因式的 个数决定. 11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1)乘法的交换律:ab=ba; (2)乘法的结合律: (ab)c=a(bc) ; (3)乘法的分配律:a(b+c)=ab+ac . 12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注意:零不能做除数, 无意义即 0 a . 13有理数乘方的法则: (1)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 (2)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注意:当 n 为正奇数时

7、: (-a)n=-an或(a -b)n=-(b-a)n, 当 n 为正偶数时: (-a)n=an或 (a-b)n=(b-a)n. 14乘方的定义: (1)求相同因式积的运算,叫做乘方; (2)乘方中,相同的因式叫做底数,相同因式的个数叫做指数,乘方的结果叫做幂; 15科学记数法:把一个大于 10 的数记成 a10n的形式,其中 a 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 数,这种记数法叫科学记数法. 16.近似数的精确位: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那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的精确到那一位. 17.有效数字:从左边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起,到精确的位数止,所有数字,都叫这个近似 数的有效数字. 请判断下列题的对错,并解释.

8、1.近似数 25.0 的精确度与近似数 25 一样. 2.近似数 4 千万与近似数 4000 万的精确度一样. 3.近似数 660 万,它精确到万位.有三个有效数字. 4.用四舍五入法得近似数 6.40 和 6.4 是相等的. 5.近似数 3.7x10 的二次与近似数 370 的精确度一样. 1、错。前者精确到十分位(小数点后面一位),后者精确到个位数。 2、错。4 千万精确到千万位,4000 万精确到万位。 第 2 页 共 34 页 3、对。 4、错。值虽然相等,但是取之范围和精确度不同 5、错。3.7x102 精确到十位,370 精确到个位 相关概念:有效数字:是指从该数字左边第一个非 0

9、 的数字到该数字末尾的数 字个数(有点绕口)。 举几个例子:3 一共有 1 个有效数字,0.0003 有一个有效数字,0.1500 有 4 个有效数字,1.9*103 有两个有效数字(不要被 103 迷惑,只需要看 1.9 的 有效数字就可以了,10n 看作是一个单位)。 精确度:即数字末尾数字的单位。比如说:9800.8 精确到十分位(又叫做小数 点后面一位) , 80 万精确到万位。 9*105 精确到 10 万位 (总共就 9 一个数字, 10n 看作是一个单位,就和多少万是一个概念)。 18.混合运算法则:先乘方,后乘除,最后加减. 本章内容要求学生正确认识有理数的概念,在实际生活和学

10、习数轴的基础上,理解 正负数、相反数、绝对值的意义所在。重点利用有理数的运算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培养学生 的观察、归纳与概括的能力,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数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讲授 本章内容时,应该多创设情境,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 第二章第二章整式的加减整式的加减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单项式:在代数式中,若只含有乘法(包括乘方)运算。或虽含有除法运算,但除式 中不含字母的一类代数式叫单项式. 2单项式的系数与次数:单项式中不为零的数字因数,叫单项式的数字系数,简称单项 式的系数;系数不为零时,单项式

11、中所有字母指数的和,叫单项式的次数. 3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 4多项式的项数与次数:多项式中所含单项式的个数就是多项式的项数,每个单项式叫 多项式的项;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多项式的次数。 通过本章学习,应使学生达到以下学习目标: 1. 理解并掌握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等概念,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 理解同类项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掌握去括号时符号的变化规律,能正确地进 第 3 页 共 34 页 行同类项的合并和去括号。 在准确判断、 正确合并同类项的基础上, 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3. 理解整式中的字母表示数,整式的加减运算建立在数的运算基础上;理解合并同类项

12、、 去括号的依据是分配律;理解数的运算律和运算性质在整式的加减运算中仍然成立。 4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用还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来。 在本章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经历概念的形成 过程,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 第三章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 1,并且含未知数项的系数不 是零的整式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 ax+b=0(x 是未知数,a、b 是已知数,且 a0). 3 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整理方程 去分母 去括

13、号 移项 合并同类项 系数化为 1 (检验方程的解). 4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 (1)读题分析法: 多用于“和,差,倍,分问题” 仔细读题,找出表示相等关系的关键字,例如: “大,小,多,少,是,共,合,为,完 成,增加,减少,配套-” ,利用这些关键字列出文字等式,并且据题意设出未知数,最 后利用题目中的量与量的关系填入代数式,得到方程. (2)画图分析法: 多用于“行程问题” 利用图形分析数学问题是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中的体现,仔细读题,依照题意画出有关图 形,使图形各部分具有特定的含义,通过图形找相等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从而取得布 列方程的依据,最后利用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可把未知数看

14、做已知量) ,填入有关的代数 式是获得方程的基础. 1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常用公式: (1)行程问题:距离=速度时间 时间 距离 速度 速度 距离 时间; 第 4 页 共 34 页 (2)工程问题:工作量=工效工时 工时 工作量 工效 工效 工作量 工时 ; (3)比率问题:部分=全体比率 全体 部分 比率 比率 部分 全体 ; (4)顺逆流问题: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 5 ) 商 品 价 格 问 题 :售 价 = 定 价 折 10 1 , 利 润 = 售 价 - 成 本 , %100 成本 成本售价 利润率; (6)周长、面积、体积问题:C圆=2R,S

15、圆=R2,C长方形=2(a+b),S长方形=ab, C正方形=4a, S正方形=a2,S环形=(R2-r2),V长方体=abc ,V正方体=a3,V圆柱=R2h ,V圆锥= 3 1 R2h. 本章内容是代数学的核心,也是所有代数方程的基础。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和解决问 题的快乐很容易激起学生对数学的乐趣,所以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身边的问题研究起,进行 有效的数学活动和合作交流,让学生在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 提升能力, 体会数学思想方法。 第四章第四章 图形的认识初步图形的认识初步 知识框架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图形的初步认识,从生活周围熟悉的物体入手,对物体的形状的认 识从感性逐步上升到

16、抽象的几何图形.通过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和展开立体图形, 初步认 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认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直线、射线、线 段和角. 本章书涉及的数学思想: 1.分类讨论思想。在过平面上若干个点画直线时,应注意对这些点分情况讨论;在画图形 时,应注意图形的各种可能性。 2.方程思想。在处理有关角的大小,线段大小的计算时,常需要通过列方程来解决。 第 5 页 共 34 页 3.图形变换思想。在研究角的概念时,要充分体会对射线旋转的认识。在处理图形时应注 意转化思想的应用,如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互相转化。 4.化归思想。在进行直线、线段、角以及相关图形的计数时,总要划归到公式

17、n(n-1)/2 的 具体运用上来。 七年级数学(下)知识点七年级数学(下)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主要包括相交线与平行线、平面直角坐标系、三角形、二元一 次方程组、不等式与不等式组和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述六章内容。 第五章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相交线与平行线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邻补角: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且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是邻补 角。 2.对顶角: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像这样的两个角互为对顶 角。 3.垂线: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叫做另一条的垂线。 4.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5

18、.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所形成的八个角中,有四对同位角,两对内错角, 两对同旁内角。 同位角:1 与5 像这样具有相同位置关系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 内错角:4 与6 像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 同旁内角:4 与5 像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旁内角。 第 6 页 共 34 页 6.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命题。 7.平移: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平 移变换,简称平移。 8.对应点:平移后得到的新图形中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样 的两个点叫做对应点。 9.定理与性质 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10 垂线的

19、性质: 性质 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性质 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11.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12.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 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 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 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3.平行线的判定: 判定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本章使学生了解在平面内不重合的两条直线相交与平行的两种位置关系,研究了两条

20、直 线相交时的形成的角的特征,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所具有的特性,两条直线平行的长期共存条 件和它所有的特征以及有关图形平移变换的性质,利用平移设计一些优美的图案. 重点:垂 线和它的性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和它的性质,平移和它的性质,以及这些的组织运用. 难点: 探索平行线的条件和特征,平行线条件与特征的区别,运用平移性质探索图形之间的平移关 系,以及进行图案设计。 第 7 页 共 34 页 第六章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平面直角坐标系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有序数对:有顺序的两个数 a 与 b 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做(a,b) 2.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平面内,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

21、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3.横轴、纵轴、原点:水平的数轴称为 x 轴或横轴;竖直的数轴称为 y 轴或纵轴;两坐标 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4.坐标:对于平面内任一点 P,过 P 分别向 x 轴,y 轴作垂线,垂足分别在 x 轴,y 轴上, 对应的数 a,b 分别叫点 P 的横坐标和纵坐标。 5.象限:两条坐标轴把平面分成四个部分,右上部分叫第一象限,按逆时针方向依次叫第 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坐标轴上的点不在任何一个象限内。 平面直角坐标系是数轴由一维到二维的过渡,同时它又是学习函数的基础,起到承上 启下的作用。 另外, 平面直角坐标系将平面内的点与数结合起来, 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

22、想。 掌握本节内容对以后学习和生活有着积极的意义。教师在讲授本章内容时应多从实际情形 出发,通过对平面上的点的位置确定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意识。 第七章第七章三角形三角形 一知识框架 第 8 页 共 34 页 二知识概念 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3.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 的高。 4.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的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5.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

23、顶点和交点之间 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6.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形状是固定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三角形的稳定性。 6.多边形: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7.多边形的内角: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它的内角。 多边形内角和定理:n 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 (n 2)180,则正多边形各内角度数为: (n 2)180n 多边形内角和定理证明 证法一:在 n 边形内任取一点 O,连结 O 与各个顶点,把 n 边形分成 n 个三角形. 因为这 n 个三角形的内角的和等于 n180, 以 O 为公共顶点的 n 个角 的和是 360 所以 n 边形的内角和是 n180

24、-2180=(n-2)180. 即 n 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 证法二:连结多边形的任一顶点 A1 与其他各个顶点的线段,把 n 边形 分成(n-2)个三角形. 因为这(n-2)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等于(n-2)180 所以 n 边形的内角和是(n-2)180. 证法三:在 n 边形的任意一边上任取一点 P,连结 P 点与其它各顶点的 线段可以把 n 边形分成(n-1)个三角形, 这(n-1)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n-1)180 以 P 为公共顶点的(n-1)个角的和是 180 所以 n 边形的内角和是(n-1)180-180=(n-2)180. 已知正多边形内角度数则其边数为:36

25、0(180内角度数) 8.多边形的外角:多边形的一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 外角和=N*180-(N-2)*180=360 度。 注:在不考虑角度方向的情况下,以上所述的 N 边形,仅为任意凸多边形。 当考虑角度方向的时候,上面的论述也适合凹多边形。 9.多边形的对角线: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10.正多边形:在平面内,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11.平面镶嵌:用一些不重叠摆放的多边形把平面的一部分完全覆盖,叫做用多边形覆盖平 面。 镶嵌的一个关键点是:在每个公共顶点处,各角的和是 360 1全等的任意三角形能镶嵌平

26、面 把一些纸整齐地叠放好,用剪刀一次即可剪出多个全等的三角形用这些全等的 第 9 页 共 34 页 三角形可镶嵌平面这是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用 6 个全等的三角形即可镶嵌 出一个平面如图 1用全等的三角形镶嵌平面,镶嵌的方法不止一种,如图 2 2全等的任意四边形能镶嵌平面。 仿上面的方法可剪出多个全等的四边形,用它们可镶嵌平面这是因为四边形的 内角和是 360,用 4 个全等的四边形即可镶嵌出一个平面如图 3其实四边形的平面 镶嵌可看成是用两类全等的三角形进行镶嵌如图 4 3全等的特殊五边形可镶嵌平面 圣地亚歌一位家庭妇女,五个孩子的母亲玛乔里赖斯,对平面镶嵌有很深的研究, 尤其对五

27、边形的镶嵌提出了很多前所未有的结论1968 年克什纳断言只有 8 类五边形 能镶嵌平面,可是玛乔里赖斯后来又找到了 5 类五边形能镶嵌平面,在图 5 的五边形 ABCDE 中,B=E=90,2AD=2CD=360,a=e,ae=d图 6 是她于 1977 年 12 月找到的一种用此五边形镶嵌的方法用五边形镶嵌平面,是否只有 13 类, 还有待研究 4全等的特殊六边形可镶嵌平面 1918 年,莱因哈特证明了只有 3 类六边形能镶嵌平面图 7 是其中之一在图 7 的六边形 ABCDEF 中,ABC=360,a=d 5七边形或多于七边的凸多边形,不能镶嵌平面 只有正三角形、正方形和正六边形可镶嵌平面

28、,用其它正多边形不能镶嵌平面 例如:用正三角形和正六形的组合进行镶嵌设在一个顶点周围有 m 个正三角形 的角, 有 n个正六边形的角 由于正三角形的每个角是 60, 正六边形的每个角是 120 所 以有 m60n120=360,即 m2n=6 这个方程的正整数解 或 可见用正三角形和正六边形镶嵌,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在一个顶点的周围有 4 个正三 角形和 1 个正六边形,另一种是在一个顶点的周围有 2 个正三角形和 2 个正六边形 埃舍尔_百度百科 12.公式与性质 第 10 页 共 34 页 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为 180 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性质 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

29、的两个内角的和。 性质 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 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 180 多边形的外角和:多边形的内角和为 360。 多边形对角线的条数: (1)从 n 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n-3)条对角线,把多边形分 词(n-2)个三角形。 (2)n 边形共有 2 3)-n(n 条对角线。 三角形是初中数学中几何部分的基础图形,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动脑 动手,发现和探索其中的知识奥秘。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情操和几何思维能力。 第八章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组 一知识结构图 二、知识概念 1.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

30、并且未知数的指数都是 1,像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 次。方程,一般形式是 ax+by=c(a0,b0)。 2.二元一次方程组:把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3.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一般地,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 方程组的解。 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一般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组。 5.消元:将未知数的个数由多化少,逐一解决的想法,叫做消元思想。 6.代入消元:将一个未知数用含有另一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出来,再代入另一个方程,实 现消元,进而求得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这种方法叫做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7.加减

31、消元法:当两个方程中同一未知数的系数相反或相等时,将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相 第 11 页 共 34 页 加或相减,就能消去这个未知数,这种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 本章通过实例引入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培养学 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完整性和深刻性,使学生掌握好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种解法. 重点:二元 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第九章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用符号“”“”“ ”“”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不等式的解: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

32、的解。 3.不等式的解集: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4.一元一次不等式:不等式的左、右两边都是整式,只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 次数是 1,像这样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5.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般地,关于同一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 6.了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7.定理与性质 不等式的性质: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 向不变。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3: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

33、的方向改变。 本章内容要求学生经历建立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这样的数学模型并应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的过程,体会不等式(组)的特点和作用,掌握运用它们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提高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创新精神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第十章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一知识框架 第 12 页 共 34 页 二知识概念 1.全面调查:考察全体对象的调查方式叫做全面调查。 2.抽样调查:调查部分数据,根据部分来估计总体的调查方式称为抽样调查。 3.总体:要考察的全体对象称为总体。 4.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 5.样本:被抽取的所有个体组成一个样本。 6.样本容量

34、:样本中个体的数目称为样本容量。 7.频数:一般地,我们称落在不同小组中的数据个数为该组的频数。 8.频率:频数与数据总数的比为频率。 9.组数和组距:在统计数据时,把数据按照一定的范围分成若干各组,分成组的个数称为 组数,每一组两个端点的差叫做组距。 本章要求通过实际参与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经历统计的一般过程, 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增强学习统计的兴趣,初步建立统计的观念,培养重视 调查研究的良好习惯和科学态度。 八年级数学(上)知识点八年级数学(上)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主要包括全等三角形、轴对称、实数、一次函数和 整式的乘除与分解 因式五个章节的内容。 第十一章第

35、十一章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 一知识框架 全面调查 抽样调查 收 集 数 据 描 述 数 据 整 理 数 据 分 析 数 据 得 出 结 论 第 13 页 共 34 页 二知识概念 1.全等三角形:两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都一样时,其中一个可以经过平移、旋转、对 称等运动(或称变换)使之与另一个重合,这两个三角形称为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 3.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及推论有: (1)“边角边”简称“SAS” (2)“角边角”简称“ASA” (3)“边边边”简称“SSS” (4)“角角边”简称“AAS” (5)斜边和直角边相等的两直角三角形(HL) 。

36、 除了边边角和角角角。 4.角平分线推论: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5.证明两三角形全等或利用它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的基本方法步骤: 、 确定已知条件 (包 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角平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等所隐含 的边角关系) ,、回顾三角形判定,搞清我们还需要什么,、正确地书写证明格式(顺 序和对应关系从已知推导出要证明的问题). 在学习三角形的全等时,教师应该从实际生活中的图形出发,引出全等图形进而引出 全等三角形。通过直观的理解和比较发现全等三角形的奥妙之处。在经历三角形的角平分 线、 中线等探索中激发学生的集合思维, 启发他们的灵感, 使学

37、生体会到集合的真正魅力。 第十二章第十二章轴对称轴对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对称轴:如果一个图形沿某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 第 14 页 共 34 页 )(无限不循环小数 负有理数 正有理数 无理数 )( ) 3 2 , 2 1 ( ) 3 2 , 2 1 ( )( )3, 2, 1( )3, 2, 1, 0( 无限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整数 负分数 正分数 小数分数 负整数 自然数 整数 有理数、 实数 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性质: (1)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距离相等。

38、(3)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5)轴对称图形上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4.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简称为“三线合一” 。 5.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角对等边。 6.等边三角形角的特点:三个内角相等,等于 60, 7.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 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有两个角是 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8.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

39、半。 9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本章内容要求学生在建立在轴对称概念的基础上,能够对生活中的图形进行分析鉴赏, 亲身经历数学美,正确理解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的性质和判定,并利用这些性质来 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第十三章第十三章实数实数 1.算术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 x 的平方等于 a,即 x2=a,那么正数 x 叫做 a 的算 术平方根,记作a。0 的算术平方根为 0;从定义可知,只有当 a0 时,a 才有算术平方 根。 2.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 x 的平方根等于 a,即 x2=a,那么数 x 就叫做 a 的平方根。 3.正数有两个平方根(一正一负)它们互为相反数

40、;0 只有一个平方根,就是它本身;负 数没有平方根。 4.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 的立方根是 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5.数 a 的相反数是-a,一个正实数的绝 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 数,0 的绝对值是 0 )0, 0(0, 0ba b a b a baabba 实数部分主要要求学生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能估算无理数的大小;了解实数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律,会进行实数的运算。重点是实数的 第 15 页 共 34 页 3 2 1 0 0 0. 0k b b b 3 2 1 0 0 0. 0k b b b 意义和实数的分类;实数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律。

41、 第十四章第十四章一次函数一次函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一次函数:若两个变量 x,y 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 y=kx+b(k0)的形式,则称 y 是 x 的一 次函数(x 为自变量,y 为因变量)。特别地,当 b=0 时,称 y 是 x 的正比例函数。 2.正比例函数一般式:y=kx(k0) ,其图象是经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 3.正比例函数 y=kx(k0)的图象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当 k0 时,直线 y=kx 经过第 一、三象限,y 随 x 的增大而增大,当 k0 时,y 随 x 的增大而增大; 当 kn). 在应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法则使用的前提条件是“同底数幂相除

42、”而且 0 不能做除数,所以法则中 a0. 任何不等于 0 的数的 0 次幂等于 1,即 )0( 1 0 aa ,如 1100 ,(-2.50=1),则 00无意义. 任何不等于 0 的数的-p 次幂(p 是正整数),等于这个数的 p 的次幂的倒数,即 p p a a 1 ( a 0,p 是正整数), 而 0-1,0-3都是无意义的;当 a0 时,a-p的值一定是正的; 当 a0 时,对称轴左边,y 随 x 增大而减小;对称轴右边,y 随 x 增大而增大 当 a0 时,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二次函数图像与 x 轴有两个交点; 2 4bac=0 时,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二次函

43、数图像与 x 轴有一个交点; 2 4bac0 时,一元二次方程有不等的实根,二次函数图像与 x 轴没有交点 二次函数知识很容易与其它知识综合应用,而形成较为复杂的综合题目。因此, 以二次函数知识为主的综合性题目是中考的热点考题,往往以大题形式出现教师 y x O 第 30 页 共 34 页 在讲解本章内容时应注重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第二十七章第二十七章相似相似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相似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互为相似形的 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根据相似图形的特征来判断。 (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

44、相等) 1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或两边的延长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 角形相似; 2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 似; 3.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 似; 4.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3.直角三角形相似判定定理: 1.斜边与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的两直角三角形相似。 2.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与原直角三角形相似,并且分成 的两个直角三角形也相似。 4.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1.相似三角形的一切对应线段(对应高、对应中线、对应

45、角平分线、外接圆半 第 31 页 共 34 页 径、内切圆半径等)的比等于相似比。 2.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3.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本章内容通过对相似三角形的学习,培养学生认识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和利用所学 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十八章第二十八章锐角三角函数锐角三角函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RtABC 中 (1)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A 的正弦,记作 sinA A 的对边 斜边 (2)A 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是A 的余弦,记作 cosA A 的邻边 斜边 (3)A 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值是A 的正切,记作 tanA A 的对边 A 的邻边 (4)A 的邻边

46、与对边的比值是A 的余切,记作 cota A 的邻边 A 的对边 2.特殊值的三角函数: asinacosatanacota 30 1 2 3 2 3 3 3 45 2 2 2 2 11 第 32 页 共 34 页 60 3 2 1 2 3 3 3 本章内容使学生了解在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对边与斜边、邻边与斜边、 对边与邻边、邻边与对边的比值是固定的;通过实例认识正弦、余弦、正切、 余切四个三角函数的定义。并能应用这些概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角函数是数学中属于初等函数中的超越函数的一类函数。它们的本质是任何角的 集合与一个比值的集合的变量之间的映射。通常的三角函数是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定义 的。其定义城为整个实数域。另一种定义是在直角三角形中,但并不完全。现代数学把它 们描述成无穷数列的极限和微分方程的解,将其定义扩展到复数系。 第二十九章第二十九章投影与视图投影与视图 知识框架 本章内容要求学生经历实践探索,了解投影、投影面、平行投影和中心投影的概念; 会画事物的三视图,学会关注生活中有关投影的数学问题,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难点:在投影面上画出平面图形的平行投影或中心投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数学 > 中考复习 > 一轮复习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汇总.pdf)为本站会员(四川三人行教育)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