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案学案 48准确依文推断准确依文推断立足文本,依托逻辑立足文本,依托逻辑课堂学案课堂学案复习任务1.继续训练用圈点勾画法整体把握全文的阅读技能。2.掌握信息推断题的“三看”之法。考情微观年份/卷别题干表述(第 3 题)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1 全国甲、乙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正确的一项是(3 分)概括推断内容信息主要考查依据文本内容对事物的性质、特点、发展趋势等作出分析和推断。试题难度稍大。20192020 全国、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正确的一项是(3 分)知识图要活动一活动一整体把握,体验真题整体把握,体验真题(2020全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任务。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
2、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为什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要较好地维护家庭
3、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辨。”理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好。所以,“人道”与“天道”是息息相关的。“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基于孔子的“仁学”,
4、把“孝”看成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它体现了孔子“爱人”(“泛爱众”)的精义;另一方面,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因此,“孝”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学”的“爱”不断释放的过程。只有在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以“仁学”为基础的“孝”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社会在发展,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会变化,“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例如“四世同堂”“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但作为“孝”之核心理念的“仁爱”仍有家庭伦理之意义。在家庭不再是生产单位的情况下,保障家庭良好的
5、生活状态,将主要由社会保障体系来承担,但“孝”的“仁爱”精神则不会改变。对长辈的爱敬,对子孙的培育,都是出于人之内在本心的“仁爱”。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批评抹掉了“爱”,一味说“恩”的“父为子纲”说,提出:“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孝”之核心理念“仁爱”作为家庭伦理仍具有某种普遍价值的意义。(摘编自汤一介“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整体把握(约 5 分钟)在圈点勾画批注的基础上,填出全文结构导图的空缺部分。答案“孝”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孝”作为伦理规范和制度的哲理根据现代社会“孝”的内涵会变化,但其“仁爱”精神不会改变精做试题(约 5 分钟)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
6、确的一项是()A中国自古以来注重家庭伦理,把家庭伦理规范置于比社会伦理制度更重要的位置。B家庭既是生活单位,又是生产单位,决定了“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家庭伦理。C根据儒家思想,“孝”不仅是家庭内的规范,而且在社会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D由于家庭结构和家庭伦理的变化,传统“孝”的形式在现代社会无提倡的必要。答案C解析A 项“把家庭伦理规范置于比社会伦理制度更重要的位置”曲解文意。由原文第 3 段“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可知,社会伦理制度以家庭伦理规范为基础并进一步发展。B 项“决定”表述绝对化。原文第 2 段“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必须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
7、理规范”并未言明“(这套)家庭伦理规范”必须是“孝”。同时,“古代社会特有的”表述绝对化。由原文第 5 段“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会变化孝的仁爱精神则不会改变”可知,“孝”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家庭伦理意义。D 项“传统孝的形式在现代社会无提倡的必要”表述绝对化。由原文第 5 段“例如四世同堂养儿防老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可知,“无提倡必要”的只是“某些形式”,并非所有“传统孝的形式”。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几次引用文献,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今经典中对“孝”的理解诠释是一致的。B文章基于对孔子“仁学”思想的认同与接受,提出了关于“孝”的意义的论断。C文章在论证
8、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然后纵向深入,最后补充论述。D文章既肯定“孝”的普遍意义,又指出它的内涵变化,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态度。答案A解析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等。A项“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今经典中对孝的理解诠释是一致的”错。第 2 段引用孔子的一段话,目的是论证“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第 3 段引用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的话,目的是证论“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第 5 段引用鲁迅的话,目的是论证“孝之核心理念仁爱
9、作为家庭伦理仍具有某种普遍价值的意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的“礼”,既有伦理性的一面,也有制度性的一面,是二者的结合。B儒家从“天道”与“人道”的关系看待“孝”,这体现了哲理与伦理的统一。C以“亲亲”作为“孝”的基点,能使得“孝”在历史实践中一直是自觉自愿的。D鲁迅从“现在怎样做父亲”的角度批评“父为子纲”说,体现了对旧说的反思。答案C解析“能使得孝在历史实践中一直是自觉自愿的”于文无据。原文第 4 段“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只有在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以仁学为基础的孝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并未提及“自觉自愿”。活动二活动二掌握信息推断题的掌握信息推断
10、题的“三看三看”之法之法推断,就是由已知的判断(前提)合乎逻辑地推断出一个新的判断(结论)。其“前提”在原文之中,结论则在原文之外。推断题的每个选项,大致由前提、结论及联结两者的关联词语组成。要判断选项正误,就要做到“三看”,即看其前提是否有据,看其过程是否符合逻辑,看其结论是否合理。一、看推断前提是否有据分析推断前提是否有据,就是分析前提是否合乎文本内容,也就是作为推断的依据与原文内容是否一致。看选项的前提时思考:(1)前提是否混淆范围,如原文内容是涉及局部的或整体的,而选项则相反。(2)前提是否混淆语气,注意前提中表示或然语气的限制语,如“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将会”推断可能成
11、立;前提中表示必然语气的限制语,如“一定”“必定”“肯定”推断不能成立;有时则是相反的。这就需要考生仔细比对选项中的前提与原文信息是否一致。(3)前提条件在文中是否有依据。请认真比对下面选项与原文,看看选项错在何处。(1)选项:阅读古文观止,可以大致了解我国散文从先秦开始的历史轨迹,也可以了解古人选文体例、标准的变迁史。原文:这个选本(指古文观止)所选文章的丰富多彩,也表现在文章的体制上。选本也选了几篇韵文、骈文。严格讲起来,古文跟骈文是对立的。但就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讲,古文由散体趋向骈体,再由骈体回复到散体,完全不选骈体,就看不出这种变化来。答:_答案选项错在“于文无据”。从原文中无法得知选文
12、体例和标准的变化。(2)选项:民间各种自发的载歌载舞活动都是传统表演艺术的一部分,有很强的民俗色彩。原文: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寄托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情感。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答:_答案选项“各种自发的载歌载舞活动都是传统表演艺术的一部分”夸大范围,原文并无“都是传统表演艺术的一部分”的信息。二、看推断过程是否符合逻辑推断过程就是由前提到结论的过程。分析推断过程是否符合逻辑,就是分析假设推断、条件推断、因果推断、目的推断等逻辑关系是否合理。选项一般以假设、条件、因果、目的等
13、复句形式呈现。推断形式意义解说及关注特征判断关注点假设形式注意假设的前提及这个前提下产生的结果,注意关键词“假设、如果、若”等。一看假设的前提是否正确,二看假设的结果是否从中推出。因果形式推理形式是由因到果还是由果到因,关注选项句中的“因”与“果”在原文中是否在同一位置以及一些改换因果关系的关键词,如“之所以、是因为”等。看有无因果颠倒;把多因一果推断为一因一果,故意漏掉其他原因;看有无强加因果。条件形式充分条件:A 可以推导出 B,A 就是 B 的充分条件。看是否搞混了条件关系,如把充分(条件)说成必要(条件)等。必要条件:B 可以推导出 A,但是 A 不能推导出 B,A就是 B 的必要条件
14、。充要条件:A 可以推导出 B,B 也可以推导出 A,A 就是 B 的充要条件。注意原文到底是充分条件、必要条件,还是充要条件。注意关键词“只要就,只有才”等。请认真比对下面选项与原文,看看选项错在何处。(1)选项: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原文: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答:_答案选项混淆了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原文“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之后,用“然而,
15、在创作实践中”进行转折,说明在具体实践中很多作家、艺术家还存在一些困惑。选项把与时代互动的理念作为实践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充分条件,这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2)选项: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原文:“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答
16、:_答案选项逻辑关系错误。原文结尾表达的是必要条件,同时原文意思不是“建设之余”,而是“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而选项“如果就”的表述,表明建设之余的人文保护是不会留下“乡痛”的充分条件,因此选项逻辑关系错误。三、看推断结论是否合理推断结论是根据文中已有信息,要求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以此推彼、以已知推未知、以现在推未来、以整体推局部以及因果互推等。推断的结论在选项中一般放在“由此可见”“说明”“总之”“启示”“将会”“应该”等词的后面,看这些词语表述的结论是否能依据原文内容相关信息推断出来,也需“三看”:一看选项结论是否过于绝对,特别注意选项中表述过于绝对
17、的词语能否在原文中找到与之相匹配的信息。二看选项结论与原文是否相悖,注意选项表述结论的语句和原文表述结论的信息是否相符。三看“启示”“将会”“应该”等词的后面有关文本发展趋势的预测是否合理。判断这类选项要注重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格外关注文本内容是否能够推断出选项预测的结果,这个结果是否合乎社会常理,即一般的规律,人们的认识规律。请认真比对下面选项与原文,看看选项错在何处。(1)选项:传统表演艺术依赖动态展示以呈现艺术内蕴,将其物质载体作固态展示则没有价值。原文:各种传统表演艺术都是在特定时空中呈现的,靠其演出行为形成艺术作品,实现艺术价值。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决定了应对其实施活态传承与保护
18、,使之以鲜活形态生存于民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实践中,有些地区视保存为保护,重视硬件设施,各类场馆及专题博物馆建设颇具规模,民间搜集来的各种乐器、道具、面具、服装等都得到妥善收藏。这种博物馆式的展示与收藏,虽然能较好地保存民间表演艺术的物质载体,但变活态传承为固态展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表演艺术的生存发展问题。答:_答案选项错在“将其物质载体作固态展示则没有价值”的说法太过绝对,曲解文意。由原文“较好地保存民间表演艺术的物质载体,但变活态传承为固态展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表演艺术的生存发展问题”可知,作者只是认为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活态保护,并非没有价值。(2)选项:考虑到艺术品普遍经
19、历了“历史物质性”的转换,美术馆应当改变布展方式,还原它们本来的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原文: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历史物质性”的转换并非少数作品的特例。一幅卷轴画可能在它的流传和收藏过程中并没有发生形态上的重大变化,但是各代的藏家在上面盖上图章、写下题跋,尤其是乾隆等帝王把这类操作全面系统化之后,即使形态未改但也是面貌已非。那些表面上并没有被改换面貌的艺术品,因为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的变化,也会成为再造的历史实体。一面原来悬挂在墓室天顶上代表光明的铜镜被移到了美术馆的陈列柜里,和几十面其他同类器物一起展示,以呈现铜镜的发展史。一幅“手卷”变成了一幅“长卷”,因为观众再不能真正用手触摸它,一段一段
20、地欣赏移动的场景所有这些转化都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的课题,这些研究所探求的不再是一件作品的原始动机和创作,而是它的流传、收藏和陈列它的持续的和变化中的生命。答:_答案选项错在前提“考虑到艺术品普遍经历了历史物质性的转换”,推导不出“美术馆应当改变布展方式,还原”。此外,根据原文“一面原来悬挂在墓室天顶上代表光明的铜镜”可知,美术馆要还原这样的环境并不现实,因为其在流传、收藏和陈列的过程中已经成为“再造的历史实体”,即另一种有生命价值的东西。巩固学案巩固学案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以具有年代感的逼真生活场景、视角开阔的多维全景式刻
21、画以及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再现出百年前中国历史新纪元开创时刻的生动画卷。这些艺术形象此前已经在不同电视剧中,不同程度地得到过一些刻画,但像在觉醒年代中这样,紧密依托新青年杂志的传播轨迹,将多种多样的人物和事件共同组合成一幅完整而又多元、多元而又归一的群像作品还是第一次见到。这部电视剧在叙事结构上体现出一个鲜明特点:将百年前相继发生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建立中国共产党三大历史性事件相互贯通,对建党进行多维度全景式描绘,由此而产生一种美学效果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先后成为建立中国共产党的两大必然而又重要的历史性步骤。如果说,从李大钊和陈独秀在日本早稻田大学首次会面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消息传
22、来,叙述的中心事件是新文化运动,那么,从青岛问题凸显至陈独秀被营救出狱,主要叙述重点在“五四”运动;而从李大钊和陈独秀在长城谈话中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及道路选择到剧终,则主要叙述建党前夕的诸多人和事,风起云涌而又纷纭繁复的线索九九归一地共同指向一个中心建党伟业的成就。从这个结构设置可知,全剧叙事的重心看起来在于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进程,而对建党过程主要采取侧写、渗透或贯穿于前两场运动的方式,但其实后者才真正是前者的叙事主旨。这种结构设计可以起到两方面作用:一方面,突出建党这一开天辟地事件具有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另一方面,展示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作为先导性事件而成为建党运动的铺路石,同样具
23、有深刻的历史必然性。电视剧把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作为建党大业的先导性事件加以叙述,因而两大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就必然被赋予中国历史新纪元开创者的正面历史地位及其意义。陈独秀被视为与李大钊一样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而又作用有别的人物加以叙述,毛泽东和周恩来等在“五四”时期的作用得以突出,胡适、蔡元培、鲁迅、钱玄同、刘半农、易白沙、辜鸿铭等曾经发挥的正面作用得到直接描写,现代文学首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的写作和发表被浓墨重彩地渲染等,共同构成觉醒年代创作中的一次具有集成式意义的美学收获。为了突出这种多元归一的必然性,全剧体现出一种历史人物评价上的辩证法:多元道路选项中的任何一道选项,在当时无法未卜先知的有限
24、条件下,都是一种道路选择的艰苦探索过程。在重绘这组多元归一群像的过程中,该剧在故事情节设计上体现了独特的叙述追求:以一刊、二人、三事和多元思潮为中心,组织全剧故事框架和塑造人物群像。一刊即新青年,二人即两个主角李大钊和陈独秀,三事即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建立中国共产党三次历史性事件,多元思潮即保皇、复古、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等多种思潮。重要的是,以新青年杂志为基本叙事线索,由此展开全剧的故事情节,有效串联起该刊创始人陈独秀和重要参与者李大钊的所有重要活动,重点强化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建立中国共产党这三大历史事件之间的紧密联系,及其在多元思潮激荡中最终通向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作
25、用。总之,该剧的显著突破,集中在有关百年前中国历史新纪元开创者群像的完整而多元的塑造上,传达出当代电视艺术创作者的美学自信和文化自信,对于今后同类题材艺术创作也有着启示和借鉴意义。(摘编自王一川 觉醒年代的美学突破:重绘新纪元开创者的多元归一群像)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电视剧觉醒年代是一部以一个刊物的传播轨迹将人物和事件组合成一幅完整而又多元、多元而又归一的群像作品。B从李大钊和陈独秀在早稻田大学首次会面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消息传来,觉醒年代叙述的中心事件是新文化运动。C电视剧觉醒年代正面叙述的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进程,其中心和叙事主旨却是建党伟业的过程及
26、成就。D电视剧觉醒年代故事情节设计的独特叙述追求是以新青年为基本叙事线索,串联起陈独秀、李大钊二人的所有重要活动。答案D解析D 项分析有误,觉醒年代故事情节设计的独特叙述追求是“以一刊、二人、三事和多元思潮为中心,组织全剧故事框架和塑造人物群像”。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先概括性地介绍电视剧觉醒年代,接着通过对比论证突出其在叙事结构和叙事追求方面的独特性。B文章从美学角度评价觉醒年代,阐述其美学突破,指出其美学价值、文化价值及对其他作品的借鉴意义。C文章的主体部分呈并列结构,从叙事结构、人物塑造和叙述追求三个角度对电视剧觉醒年代进行了评述。D文章在阐述电视剧觉醒
27、年代的美学突破时,既有整体性概括,又有具体的举例分析,二者相互结合。答案C解析文章主体部分的叙事结构、人物塑造和叙述追求不是并列结构,而是相互关联,环环相扣。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电视剧觉醒年代的成功取决于其人物形象的鲜活、生活场景的高度还原和全景式刻画视角的多维开阔。B百年前中国历史新纪元开创者的多元群像得以在觉醒年代中辩证地重绘,折射出当代人们的文化自信。C 觉醒年代正面呈现了辜鸿铭等具有争议性的人物以及他们所做的艰苦探索,这也是本剧美学收获所在。D如果没有多元思潮的较量,我国最终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也许更漫长,觉醒年代艺术地传达了这一观点。答案A解析A 项曲解文意。二
2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波及全球,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生命灾难和经济损失,也使人困惑、焦虑乃至恐惧。这是一场全人类与病毒的斗争,阻断病毒传播、控制疫情波及范围是世界各国的当务之急。人类与流行病长期斗争的历史启示我们,在思考疫情防控问题时,除了对付病毒还应超越病毒,探讨其背后存在的人与动物乃至人与自然的关系;除了隔离病人还应治理环境,进而思考生态安全的大问题。如果说疾病“与人类始终同在,并一如既往,仍将是影响人类历史的基本参数和决定因素之一”,流行病更是如此,它在人类历史上一直产生着重要影响。美国细菌学家和病理学家汉斯辛瑟尔认为,“刀剑、长矛、弓箭甚至是烈性炸药,对一个
29、民族的命运所造成的影响,都远远不及传播鼠疫的跳蚤和传播黄热病的蚊子”,因为它们是传播流行病的媒介,流行病在人类一系列重大事件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包括加速罗马帝国的灭亡、加剧三十年战争的祸害等。同时,辛瑟尔批评“人类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去看待大自然的万事万物”,并斥责认为虱子是许多流行病传播的罪魁祸首的观点。此外,辛瑟尔强调各国在流行病应对中应求同存异、通力合作。这提醒着人们,在流行病暴发与扩散的历史中,不仅人类自身,而且人类与其他相关生物都有着共同的命运,将它们的故事整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认识和研究整个生态系统。美国著名史学家威廉麦克尼尔在瘟疫与人一书中系统梳理了自古以来各类传染病对人类历史的影
30、响,从探讨“人类共同体”到探讨“瘟疫与人”的互动,不仅把疾病纳入人与自然互动共生的历史进程中,而且强调疾病“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在自然平衡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人类与流行病的斗争从未停歇,学界和社会上普遍认为,部分是因为人类对地球的关心不够,没能处理好与自然界其他生物的关系,尤其是对自然界过于贪婪和掠夺,给其他生物带来了生存压力,从而为病毒和疾病向人类扩散提供了机会。2014 年出现在几内亚的埃博拉病毒,源于西非国家砍伐棕榈树,驱走了在此栖息的蝙蝠,携带数百种致命病毒的蝙蝠不得不离开赖以生存的家园,四处流浪。这促使有危机感的学者深刻意识到,人类的健康以生物多样性为基础,当前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
31、胁也使人类面临生存危机,构建生态伦理和生态安全迫在眉睫。人类与流行病斗争的历史告诫我们,人类与其他生命都是地球上的生物,地球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有的家园。人类与其他生命处于平衡状态之时,相安无事;如果平衡被打破,人类会饱受痛苦。人类与流行病的斗争只有长短不一的鏖战,没有绝对的输赢。因此,人类在流行病防御面前,不仅应通力合作,构建防御疾病命运共同体,而且要突破人类中心意识,构建多样化的生态安全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在积极研发各类针对病毒的疫苗的同时,真正重视起生态安全,努力维护生态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以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摘编自梅雪芹、毛利霞从对付病毒到重视生态安全人类与流行病斗争的历史启示)
32、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与疫情防控相比,重视生态安全,维护生态多样性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显得更为重要。B辛瑟尔反对人类中心意识,并认为传播流行病的罪魁祸首跳蚤、蚊子比武器破坏力更大。C破坏生物多样性会导致人类面临生存危机,因而,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和谐相处非常重要。D人类只有通力合作,构建防御疾病命运共同体和多样化的生态环境,才能消灭流行病。答案C解析A 项根据原文第一段“在思考疫情防控问题时,除了对付病毒还应超越病毒”可知,选项“更为重要”错。B 项根据原文第二段“对一个民族的命运所造成的影响,都远远不及传播鼠疫的跳蚤和传播黄热病的蚊子”可知,选项说“跳蚤、蚊子”是“罪
33、魁祸首”错。D项根据原文最后一段“只有这样,才能在积极研发各类针对病毒的疫苗的同时”可知,选项“才能消灭流行病”错。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基于现实需要与历史经验提出论点,强调了在流行病防御中应重视生态安全。B文章从史学和科学两个角度探讨流行病的防控,指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C文章借辛瑟尔与麦克尼尔的观点表达对人类共同体的思考,并以埃博拉病毒为证。D 文章不仅用准确严密的语言传递观点,也借“四处流浪”“鏖战”等体现了语言的形象性。答案C解析麦克尼尔的观点是“瘟疫与人”的互动,举“埃博拉病毒”的例子意在证明人与其他生物和谐共生的重要性。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
34、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类健康是以生物多样性为基础的,将跳蚤、蚊子、蝙蝠等生物赶尽杀绝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B人类与流行病的斗争会持续下去,并且没有绝对的输赢,所以我们要做好长期与流行病抗争的准备。C如何防御流行病,除了人类自身要思考人与其他生物的关系外,还有其他切实的做法值得进一步探索。D“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与文章构建生态伦理的思想是相同的。答案D解析根据选项“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可知,孟子的思想是“可持续发展”,而通过文章可知,文中的思想为“构建生态理论”。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与西方社会
35、相比较,中国社会最大的特色,是以家族为社会活动的中心。在传统的中国,简直可以说,除了家族外,就没有社会生活。绝大多数的老百姓,固然生活在家族的范围以内;少数的士大夫,除偶然出仕外,从生到死,也莫不活动在家族的范围以内。中国的家族意识,是不断向外膨胀的,膨胀得使所有的人间关系,几乎都予以家庭化。君不只称君,而称君父;臣不只称臣,而称臣子;地方行政首长被称为父母官;统治下的百姓被称为子民:最高的理想是四海皆兄弟和天下一家。在这样一个充满家族意识的社会中,人生自然会以光宗耀祖、兴家立业、衣锦还乡为最高的荣誉。在这样的社会中,人生价值的表现,不在忠,便在孝。中国人相信,只有在家能做孝子的,出仕才能做忠
36、臣,所以说,“国之本在家”。家在人类学上的界说,是由双亲和子女所构成的生育社群。传统中国的家,不只是一个生儿育女的地方,其他如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事务,都包括在其中,是一个具有复杂功能的社群。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使经济事务必然被包括在家庭的事务范围之内。法本是处理政治事务的,传统的家庭中却有家法。家庭中有任何纠纷,都是自了,家法就是解决纠纷的依据。这些,在传统的中国,都可以在家庭的范围内解决。也就是因为家庭所包括的事务复杂,所以家的结构必须扩大,扩大的路线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这一面。如果是一个五世同堂的家,可以包括五代之内所有父系方面的亲属,这在人类学中,称之为氏族,氏族在结构上同
37、于传统的家族。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家庭中,是以父权为中心的,父子的关系占着最重要的地位,维持父子关系靠尊卑之序。尊卑属礼,礼是有差距的,往往破坏了家庭间感情的凝合力量。妨碍传统家庭间感情正常发展的另一个原因,是把现代社会中,由许多专门团体负责的事务,都纳入家庭中。社会性的事务总是排斥私情的。在传统的家族中,公事就是私事,公私的界限很难分清。这一点可以说明,中国人到现在仍在许多方面保持着公私不分的习惯,是有其文化上的背景的。此外,古人讲内圣外王,最完整的一系思想,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什么要把外王的理想,建立在内圣的基础上?为什么外王与内圣之间,并没有任何界限的划分
38、?如果光从思想史上,是无法了解这些问题的。如透过社会这一层看,就不难看出,这套思想是从传统复杂的家庭社群中孕育出来的。钱穆曾说“中国文化,全部都从家族观念上筑起”,说“全部”也许未必,但有相当程度的准确性。所以近代以来,家族意识和家族组织,也变成社会文化问题中最大的问题之一。(摘编自韦政通中国文化概论)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君父、臣子等称谓以及四海皆兄弟、天下一家的社会理想,让家族意识深入人心。B传统中国社会中,在家为孝子、在国为忠臣的人生价值追求,成为国家的根本。C传统家庭中的家法是处理纠纷的依据,能够在家庭的范围之内解决任何家庭纠纷。D家的结构按单系路线扩大,使
39、家庭事务变得复杂,形成父系方面五世同堂的家族。答案C解析A 项“让家族意识深入人心”因果倒置。原文是“中国的家族意识,是不断向外膨胀的,膨胀得使所有的人间关系,几乎都予以家庭化。君不只称君,而称君父最高的理想是四海皆兄弟和天下一家”,可见应是中国的家族意识使得中国人有了“君父、臣子等称谓以及四海皆兄弟、天下一家的社会理想”。B 项“成为国家的根本”错。原文是“中国人相信,只有在家能做孝子的,出仕才能做忠臣,所以说,国之本在家”,这种价值追求体现出来的是“家是国之本”。D 项“家的结构按单系路线扩大,使家庭事务变得复杂”因果倒置。原文是“也就是因为家庭所包括的事务复杂,所以家的结构必须扩大”。8
40、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兼及古今,思路开阔,不仅论述了中国文化中家族本位的特征,也提供了解读中国社会文化的另一路径。B文章第二段对比家在人类学和传统中国社会中的差异,为下文论述传统家族与氏族结构相同提供了依据。C文章从尊卑之序和团体事务纳入家庭两方面,阐释了妨碍传统家庭间感情的原因,论及了家族的负面影响。D文章引用钱穆的话证明自己的观点,用“也许未必”“相当程度”以示有所保留,体现了作者的分寸感。答案B解析“对比家在人类学和传统中国社会中的差异”错。原文没有对比,原文是说“家在人类学上的界说,是由双亲和子女所构成的生育社群。传统中国的家,不只是一个生儿育女的地方,其他
41、如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事务,都包括在其中,是一个具有复杂功能的社群”。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传统中国,家族是社会活动中心,人们从生至死大多活动在家族范围内,显现出中国社会对家族的依赖。B家族具有复杂的功能,诸多事务可以在家庭范围内解决,这种特点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结构和思想文化。C传统家族公私界限不清,以致对现代社会处理公私关系产生影响,这种认知体现了作者对社会文化的反思。D从思想史层面无法认清内圣与外王的关系,学术研究需要转换视角,从社会文化层面展开更深入的研究。答案D解析“学术研究需要转换视角,从社会文化层面展开更深入的研究”错。原文是“如果光从思想史上,是无法了解这些问题的。如透过社会这一层看,就不难看出,这套思想是从传统复杂的家庭社群中孕育出来的”,文章只是说从社会这个角度更容易看清内圣外王的问题,并未要求学者转换学术研究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