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小雨沙沙沙教学设计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 姓姓 名名 所教学科所教学科 音乐音乐 E E- -mail mail 从教时间从教时间 2121 年年 联系电话联系电话 学校名称学校名称 教案标题教案标题 小雨沙沙沙 所属学科所属学科 音乐 适用年级适用年级 二年级 对应教材对应教材 教材版本: 人音 2011 课标版 , 第几册: 二年级(下册) , 覆盖范围覆盖范围 第 3 单元,第 1 课时 教材教材分析分析 歌曲小雨沙沙沙为人民音乐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的音乐作品, 歌曲情绪欢快活泼,意境优美。一段体结构,旋律优美、歌词生动,音乐形象突出, 与学生生活实际经验相结合,通过音乐的形
2、式表现了小雨活泼的形象。 小雨沙沙沙为降 E 大调,2/4 拍,旋律以模仿、模进两种音乐创作手法为主, 如一、三乐句中(模仿)、(模进)。 歌曲共四个乐句,A+B+A+C,其中一、三乐句完全相同,二、四乐句变化重复,为同 头变尾的写作手法。 学生学生分析分析 1.学生前期状况分析: 我校一年级学生喜爱音乐, 通过进入小学近一学年时间的学习, 学生能注意歌唱 时的声音、避免喊唱的现象,初步做到口腔打开、声音圆润,但声音的统一、气息的 控制等方面仍需加强练习。 在音乐技能方面:学生已初步基本节奏型及 2/4 拍的强弱规律;音准方面,通过 长期对音阶的练习学生初步具有音高的概念, 较熟悉基本音级,
3、在识谱的过程中仍需 教师带唱或跟琴唱;认识强弱记号。 2.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问题:学生识谱能力有限,用降 E 调演唱歌曲旋律困难 对策:教师将歌曲旋律降为 C 调演唱旋律,完整演唱歌曲时用原调演唱。 2 问题:不清楚模进概念。 对策(1):学习第一乐句时,学生首先自主发现 特点之后,教师再说出“模进”,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对音乐的探究后,能更好的理解 对策(2):【按点二】利用互动反馈,巩固知识,选择第二乐句中出现的模进旋律 对策(3):【按点三】再利用互动反馈,进行模进听辨 问题:学唱歌谱二、四乐句,学生易唱成 对策(1):培养学生观察歌谱特点,在唱之前注意两小节的不同。 对策(2):找个
4、别同学范唱。 教学目标与学习任务设计教学目标与学习任务设计 (参考总课题组(参考总课题组 20122012 年课题通讯)年课题通讯) 说明说明:请通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个维度,清楚地描述你希望学生在经过 本阶段的学习后所能达到的具体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歌唱; 2、初步知道音乐创作中模仿、模进两种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将歌曲唱好; 3、在歌唱中,运用不同的力度来表现音乐形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聆听对比等学习方法感受歌曲中旋律的重复与变化, 并能准确演唱歌曲旋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学唱歌曲小小沙沙沙中,体会音乐形象带来的快
5、乐; 3 2、 学生初步感知音乐与生活经验的巧妙结合,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喜爱和探究的愿望。 目标目标 1 1 的知识维度定位的知识维度定位 (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 目标目标 1 1 的认知过程维度定位(过程与方法)的认知过程维度定位(过程与方法) 1记忆 2 理解 3 应用 4 分析 5评价 6创造 A事实性知识 Aa. 1.1 B概念性知识 C程序性知识 D元认知知识 目标目标 2 2 的知识维度定位的知识维度定位 (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 目标目标 2 2 的认知过程维度定位(过程与方法)的认知过程维度定位(过程与方法) 1记忆 2 理解 3 应用 4 分析 5评价 6创造 A事实
6、性知识 B概念性知识 C程序性知识 Cc6.1 D元认知知识 * * 互动反馈技术互动反馈技术 按点按点 问题设计与教学策略问题设计与教学策略 说明说明:每个问题结合教学目标与学习任务设计,写清楚每个“按点”设计的意图是什 么;不同反馈情况配合什么样的教学过程与策略;与教学目标定位之间的关系。 注:预设按点内容,要写清楚题干或选项内容;现设可以通过课堂生成内容。引导类 按点设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反馈后的调学把学生的学习保持“在正确的轨道上”。 按点 1 预设 现设 题干设计: 听一听“小雨沙沙 沙” 共出现了( ) 次。 问题类别:学情调查或前测 认知引导(形成性) 终结评测 问题设计意图:学生
7、初步感知歌曲的情绪及本课主题, 培养学生带问题认真听音乐的习惯。 反馈前后的教学过程设计:聆听歌曲后,做出选择。 显数后,出示歌谱,突出显示“小雨沙沙沙”,统一 认识。 问题与教学目标的关系: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培 养学生认真聆听音乐的习惯,提升学生音乐素养。 按点 2 预设 现设 题干设计: 小雨伞遮挡住了旋 律,你能把它找出 来吗? 选项设计: 1、mi mi do 2、do re mi 问题类别:学情调查或前测 认知引导(形成性) 终结评测 问题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对“模进”的认识 反馈前后的教学过程设计:教师弹奏旋律,学生聆听 后选择。预计此按点通过率高于 80%。显数后让选择 1 的
8、学生跟琴听唱,在演唱中引导他们回归正确答案。 问题与教学目标的关系:通过此按点的教学,引导学 生进一步认识“模进”,解决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4 学习过程设计(教学过程)学习过程设计(教学过程) 说明说明:清晰地描述教学步骤以及相应的活动序列。请注意体现教学活动与框架问题的针 对性并说明各活动所需的具体资源及环境, 同时注明上述不同按点在教学过程中的位置。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学生活动 媒体应用媒体应用 第 一 阶第 一 阶 段段 导入 (一)师生问好! (二)听音训练 Sol la si do re mi fa sol 听音模唱 第 二 阶第 二 阶 段段 学习歌曲
9、(一)聆听歌曲,初步感知 1、出示【按点 1】 题干设计:听一听“小雨沙沙 沙”共出现了几次? 2、揭示课题小雨沙沙沙 。 3、聆听歌曲体会情绪 (二)组织学生学唱歌谱 1、 学唱第一乐句 (完整出示) : (1)跟琴演唱旋律,想一想: 旋律有什么特点? (听后指名 回答) (2)介绍“模仿” 聆听,计数 选择 跟唱旋律, 发现特点 回答问题 观察歌谱, 发现旋律 特点 播放音频 课件出示 按点 1 反馈时出 示歌谱 ppt 出示 课题 出示第一 乐句 按点 3 预设 现设 题干设计: 请你听一听,老师 演奏的是歌曲中的 哪组旋律? 选项设计: 一二乐句(谱 略) 三四乐句(谱 略) 问题类别
10、:学情调查或前测 认知引导(形成性) 终结评测 问题设计意图:旨在检测学生能否根据第二乐句与第 四乐句的不同进行听辨,进一步巩固“模进”这一知 识点。同时从整体上把握歌曲的旋律特点。 反馈前后的教学过程设计: 在比较 2、 4 乐句的基础上, 听辨,做出选择。选择后引导学生分别演唱 2、 4 乐句, 再次听辨后作出正确判断。 问题与教学目标的关系:进一步巩固“模进”,突破 教学重难点。 5 (3)引导学生发现 3.4 小节 的关系,有模仿的 2,也有音 阶中 re、mi、fa 音的前进 模进; 【可能遇到的问题】 学生不明 白“模进” 对策一:分析出现的 re、mi、 fa 三个音; 对策二:
11、律动辅助:运用手势 辅助来解决 re mi fa (4)指导学生完整唱第一乐 句。 【设计意图】模仿、模进是歌 曲小雨沙沙沙主要的旋律 特点,在第一乐句中都有出 现。教师抓住学唱歌谱的机 会,通过看谱、唱谱、律动等 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2、学唱第二乐句 (1) 【按点 2】小雨伞遮挡住 的是谁?(教师弹奏旋律) 选项设计: mi mi do do re mi (2)指导学习第二乐句; 演唱第一乐句 聆听旋律, 做出选择 跟琴演唱 出示按点 2 6 【可能遇到的问题】 第 2 小节 易和第 1 小节 节奏混淆 对策一: 教师范唱时学生观察 歌谱,说出区别; 对策二:个别学生再范唱。 完整唱一
12、、二乐句。 【设计意图】 模仿对于学生较 容易接受, 所以第二乐句教师 将模进部分遮挡, 通过前期学 习利用互动反馈进行知识的 检测。 3、聆听学唱第三、四乐句 (1)听旋律,张嘴做口形模 仿 (2)听琴模唱,引导学生发 现第四乐句最后结尾的变化 4、完整唱谱: (1)出示歌谱,指导学生完 整唱。 (2)出示【按点 3】请你听 一听, 老师演奏的是歌曲中的 哪组旋律? 连贯唱 聆听旋律 回答问题, 动手操作 集体口型模仿 在教师指导下唱旋 律 演唱歌谱 出示旋律 出示第四 乐句 7 反馈中相机引导学生观察歌 谱,发现规律。 (一、三乐句 完全相同,二、四乐句同头异 尾) (3)介绍结束音:落在
13、主音 do 的位置上。 【设计意图】 在学生唱会四个 乐句后, 进行听辨检测, 从唱、 听、唱活动中巩固学生对二、 四乐句变尾部分的认知能力。 (三)演唱歌曲 1、 教师指导学生直接填词唱。 2、根据学情个别指导。 【设计意图】歌曲小雨沙沙 沙歌词较简单,都是一字一 音, 只是两段歌词 “花园” “鱼 池” 的区别, 学唱时难度不大, 所以学生直接填唱, 教师只做 个别指导。 听辨,选择 跟琴唱歌词 出示按点 3 出示完整 歌谱 第 三 阶第 三 阶 段段 歌曲处理 (一)力度: 1、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力度来 表现沙沙沙的小雨落到花园 里和鱼池里? f p 2、处理(p) 3、再完整唱。 (二)动作表演辅助背歌词: 1、利用两张清晰的图片辅助 学生背歌词; 根据理解回答 8 2、学生创编动作,表演唱。 (三)表演唱小雨沙沙沙 【设计意图】 丰富学生音乐活 动体验, 通过力度变化使学生 关注音乐形象的特点, 使演唱 更好听; 学生乐于参与创编活 动, 根据音乐特点和学生的生 活经验,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喜 爱和探究。